黄河化险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一下学期语文知识点:黄河化险知识点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
本店铺编辑了黄河化险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作者简介。
权延赤,1945年出生于河北完县。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多欲之年》、长篇纪实文学《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等。
(投影:主要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本文的写作重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文章的中心是写毛泽东在千钧一发的关头,如何作出决策的。
作为统帅,这个决策是英明的,但是作出这个决策,却经历了艰难的、漫长的、惊心动魄的过程。
这其间有权衡,有犹豫,有反复,有对凶险的充分估计,还有破釜沉舟的决心。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抽象的思考化为可以感受的有特点的形象。
(一)找出文中写毛泽东神情的词句,揣摩当时毛泽东的心理,填写下表。
情境毛泽东的神情传达出怎样的心理听到有人以为可能要渡黄河猛然掀起眼皮,目光咄咄逼人责怪妄加揣测的战士周恩来说过了葭芦河就有回旋余地望住周恩来,神色严肃担心群众会认为过了葭芦河有人喊:到了黄河边上了脸色阴沉,双眉紧蹙形势危急,心情沉重两批战士都无法渡过葭芦河神色肃穆严峻渡河失败,思虑重重接到香烟,陷入思考目光淡漠,眉头微蹙心无旁骛,专注思考决定不过黄河走上堤岸,用讥嘲的目光朝敌人射击的山头瞟了一眼胸有成竹,蔑视敌人任弼时肯定了不过黄河的决策神色变得庄严,凝视着远方轻轻点一点头深感责任重大,决策艰难任弼时批评他做事带情绪脸也胀红了,望着任弼时半晌无语……点一下头对正确的批评感到难为情,经过思考终于接受(二)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根据上表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方法,并且补充:文章主要以毛泽东抽烟的过程、动作以及有限的神态、语言和其他动作将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思考有形化。
最精彩的片段为“那烟头开始闪耀,吸得好狠哪!……‘不过黄河!’”几段文字。
品味讨论毛泽东语言特点。
(一)毛泽东与任弼时在争论中表现了各自怎样的个性?教师明确:毛泽东争强好胜、敏捷、坦诚、能言善变、有些意气用事。
课前预习:1.完成助学中的预习积累部分。
2.熟读课文。
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1.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快速阅读,梳理事件脉络,品味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评价任务:1、速读课文,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
课时设计: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略)二、出示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2、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喧嚣咄咄逼人葭芦澧水微蹙孱弱噗噗沤烂烟瘾猝不及防愠怒幡影蠕动蓦地咆哮燎毛亢奋踉踉跄跄惊愕3、解释下列词语孱弱:猝不及防:咄咄逼人:踉踉跄跄:鸦雀无声:如梦初醒:三、学生自主学习:通读课文,查阅字典、辞书,解决老师出示的问题。
四、检测自学1、单生简介作者。
2、单生给黑体生字注音。
3、单生给词语做解释。
五、合作交流1、简述课文内容:①生做准备,先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推荐优秀的在全班交流。
②师生评议。
注意:概述队伍面临着什么样的险情?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2、生讨论交流《助学》94页第四题。
六、点拨深化:(一)队伍面临的险境:狂风暴雨,道路泥泞,行军艰难,风浪太大,无法度河,追兵逼近,敌众我寡,情势万分危急。
化险为夷:1、具有跟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2、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3、团结一致、众志成城4、走群众路线,兴调查研究之风(二)关键时刻的思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中将毛泽东的思考变成生动可感的精彩片段,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这是全文的重点,化险的决策就是这时做出来的。
作者先写了点烟的波折,而思考是抽象的,不可视,不可感的活动,作者如何将思考过程呈现出来呢?于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烟的可视性,来表现不可感的思想活动。
烟灰的伸长和断落,写的是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是战士的期待;从鼻孔里流出又吸回的青烟,可以联想到反复的斟酌;描写青烟的词语,如“撞碎”“弥漫”“闪耀”,既是烟的形状,又是思想的活动。
【初一作文】一节有趣的语文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黄河化险》这篇文章,尽管老师给我们讲得很仔细,很认真,但我们还是想还原当时的情况,而老师似乎懂了我们的心思,便让我们把课文搬上舞台,一次话剧表演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第一类是女孩。
虽然他们只有对话,几乎没有创新,但他们害羞,不能放手,他们可以站在舞台上表演。
他们的精神值得赞扬。
第二组男孩,他们的表演更花哨,还有道具。
他们用扫帚当枪,尤其是有“幽默之王”头衔的任思远。
他的表演使我们大笑。
但他们的表演有点混乱。
他们更有趣,但他们忽视了毛泽东的勇敢和勇气,以及周恩来冷静果断的表现。
本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谁知语文老师竟然像上次表演《东郭先生和狼》一样来了个“突袭”,临时找了一队“演员”来演,其中就有我。
由我表演主角毛泽东。
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位伟大政治家的形象,他的胆识和气魄古往今来,无人能比,因此我既紧张又兴奋。
上台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展现毛泽东的气势。
直到我站在舞台上,我还在思考。
在许多计划中,我选择了大摇大摆。
演出期间,我一直在想唐国强表演的毛泽东,学习和模仿他的言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的表演,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对这篇课文有更深的认识,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呀!。
母亲的书琦君阅读答案【篇一:现代文阅读练习(1—6册)】阅读《慈母情深》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①母亲掏衣兜。
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
②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③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④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人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⑤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竟快是一个老女人了!那时刻我努力要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形象,竞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
⑥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并因自己15岁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⑦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⑧那天我用那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⑨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得给你钱的吗?”⑩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
数落完了我,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从此,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1.你如何理解②、③两段的人物对话?2.④段中的四个“立刻”表达上有何作用?3.⑤、⑥两段是“我”灵魂深处震撼之后,对妈妈的认识、理解和自我感受,那么,你从中能读出“我”的怎样的感情?4.“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说明了什么?5.你如何理解妈妈的责备和数落?把自己的理解或看法写在下面。
二、阅读《猫的故事》完成问题: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
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罗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
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跳踉,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
链接背景:
194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向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妄图消灭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和陕甘宁的解放军,或者把他们赶到黄河以东。
陕甘宁解放区的全体军民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的直接领导下,广泛地组织起来,为“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而战。
1947年8月初,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毛泽东,被挤在三县交界的一个狭小地带,背后是沙漠,西侧是榆林河,无定河,东面是黄河。
南北均有大军压来。
而毛泽东率领的中央机关、警卫部队只有100余人,已陷入四面被围的境地,形势空前严峻,课文所写事件就发生于此时。
后在第三纵队的保护下,化险为夷。
初三语文参考答案一、古诗文(30分)(一)经典诗文积累(12分)1.(4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4分)(1)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也无风雨也无晴(3)黑云压城城欲摧(4)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根据提示默写。
(4分)(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二)诗歌赏析(5分)4.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分)5.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3分)(三)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分)6.B(2分)7.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贤臣,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2分)8.c(2分)9.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3分)10 B (2分)11.画绝痴绝(2分)二、现代文(40分)(一)《黄河化险》(10分)12. (4分,每词各2分)(1)愠怒:原意非常生气,这里指毛泽东对任弼时同志的批评感到很生气。
(2)猝不及防:原意指事发突然,来不及防备。
这里指李银桥没想到火柴会忽然间划出火来。
13. (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火柴的火焰比作蒜瓣,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火柴点燃后,火焰绽放的美感,流露出大家喜不自胜的情感。
14. (3分)通过两人的对话,鲜明地展现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选文善用口语,充分体现出语言机智活泼的特点。
(二)碑与帖(共12分)15. (3分)书写材料的不同造成了“碑”与“帖”书风的差别。
16. (4分)示例:作比较,文章最后一段,将碑与贴作比较,鲜明说明了“碑”是石刻,“帖”是纸帛的书风问题的特征。
举例子,列举一九六五年在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王闽之墓志》石刻等具体事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碑文字体方正,拙朴刚健的书写风格。
17. (3分)南北书法风格差别很大。
18. (4分)我更欣赏《张猛龙碑》,与《兰亭集序》相比,它的笔画厚重,点、捺用笔利落、刚硬。
探究黄河化险的语文教案。
近年来,黄河的洪水频繁,不少原因是人类的活动所致。
如上游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形成堰塞湖,一旦堵塞的湖崩裂,洪水就会横扫而来,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当然,黄河还面临着航运、岸线开发、生态保护等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也是黄河化险问题的复杂性所在。
为了解决黄河化险问题,从中学生方面上课,则需要从文化与思想上去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
在黄河化险的语文教案中,要首先介绍黄河的历史,同时介绍历代治黄的措施,带领学生认识黄河的巨大作用和重要地位,强化保护黄河、治理黄河的观念。
如果中学的语文老师能从相关的文献中,择优选择课文,如:《黄河大合唱》、《黄河颂》等,是了解黄河文化思想的必由之路。
可以引导学生细读文学佳作,默想文本的核心,领悟诗意的深刻。
比方说,我们不难从其作品中了解,黄河击浪,搏杀中原,纵是造成一时的悲伤,但彼时那股汹涌澎湃之势,正是黄河带给大洋的力量,也正是黄河深深蕴藏的生命精华,这也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如果中学语文老师就此不去延伸探讨黄河的化险问题,那么我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黄河化险的问题。
教师可以带学生阅读《黄河硐子》、《黄河口匠人》等报告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亲身腾挪现场了解治黄垦区的环境与生态状况,体验其中的艰辛、不易以及对于黄河治理的重要性。
如今,人类社会科技已经进步地非常迅速,人们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实现对黄河的治理。
这也要求学校密切关注社会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科技元素,理解黄河治理的现代技术和手段。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艺术理解力。
综上,探究黄河化险的语文教案,旨在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深入了解黄河文化思想,认识到黄河化险的问题所需引起关注,为今后能更好地参与到黄河的治理之中打下优秀的基础。
《黄河化险》阅读答案《黄河化险》阅读答案一、自主探究1. 课文是如何写黄河的,有怎样的作用?答案:对黄河没有正面描写,但在听觉上进行了括性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紧张、矛盾、不平静。
2. 细读任弼时与毛泽东争论的部分,说说任弼时以什么方式和什么样的语言最终使毛泽东接受了批评?答案:任弼时用一种实话实说的方式和不掩饰作假的语言,最终使注重实事求是的毛泽东认真思考,接受了批评。
3. 写毛泽东骂人、发脾气,是不是有损伟人的形象?为什么?答案:毛泽东发火看似无理,实则表现了他当时精神的高度集中,写出了他的真性情。
4. 试括本文的`主题。
文章记叙了毛泽东带领一支红军部队在黄河岸边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化险为夷的经过。
表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代领袖的远见卓识以及敢于挑战的精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伟人形象。
二、课内精读阅读课文第1——8自然段(开头至“默默地向东凝视”),回答问题。
5.用简洁的语言括这部分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中央纵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黄河边。
6.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交代了天气的恶劣,道路难走,说明中央纵队行军的艰难和紧迫形势。
7.“黑暗中一个抖的声音问”句中的“抖”一词体现了人们的心情。
答案:激动8.文中“黄河!”“黄河!是黄河!”“我们到黄河边了”这些句子体现了战士们怎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些句子体现了战士们兴奋的心情。
黄河化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在阅读的基础上概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环境描写,体会险情的紧急。
2.感受毛泽东在危急关头的慎重思考,体会作者把思考转化为生动可感形象的表达效果。
3.弄清毛泽东化险为夷的原因,感知伟人的大智大勇。
4.感受毛泽东在困难面前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毛泽东在困境中逆流勇进的英雄气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感受毛泽东在危急关头的慎重思考,体会作者把思考转化为生动可感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默读法朗读法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能坐在这里,享用精神食粮;能回到家中,享受幸福安康。
这些被我们习惯了的幸福生活,却曾是一代革命者半个世纪浴血奋战的伟大理想。
多少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多少个前仆后继的身影,多少次生死关头的抉择,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安康!这一切,我们怎么能忘!所以,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永远的丰碑,重读红色记忆——播放《红色记忆》(后承接):这一年的8月,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毛泽东,被挤在三县交界的一个狭小地带,背后是沙漠,东面是黄河,南北均有大批敌军压来。
而当时他率领的中央机关,警卫部队只有100余人,情况万分危急,形式空前严峻。
课文《黄河化险》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样生死关头的故事。
(板书课题作者)齐读课题。
二、概括故事情节1.根据课题,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梳理情节。
2.教师板书:遇险化险论险3.过渡:刚才这个同学讲述这个故事只用了百十个字,而课文却用了长达12页114个自然段描述它。
它那么多的文字都细致描写了什么呢?三、《黄河化险》之“险”1.我们就从“险”字入手,默读课文前半部分,看看险在何处,险情如何?1.学生默读课文,找寻句段。
2.展示环境描写重点句段,(指名读)体会险情。
然而,呐喊声陡起陡落,精壮青年如草叶一般被大浪拍回,跌得前俯后仰。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河化险》,作者是权延赤(板书课题、作者)现在开始我的说课。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并将我的设计理念渗透其中,第一方面,说教材《黄河化险》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逆流勇进。
本课主要通过遇险、化险、论险等情节,表现了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在重大关头时的思考,赞颂了历史伟人在困难面前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重点、本课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在阅读的基础上概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2.感受毛主席在危急关头的慎重思考,体会作者把思考转化为生动可感形象的表达效果。
3.学习毛泽东在困境中逆流勇进的英雄气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重点设定为:表现历史伟人在万分危急的重大关头的思考。
难点设定为:作品如何将毛泽东看不见、摸不着的思考变成生动可感的形象。
第二方面,说教法和学法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本单元的重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叶圣陶老人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学习的良好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多么重要。
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我采用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默读法、讨论感悟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第三方面,说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顺利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从容应对紧急情况是一种优秀品质。
在危急关头能否镇定自如?对一个人来说,恶劣的环境、坎坷的经历也许并不都是多么糟糕的事,只要有信心和毅力,它也许会成为一笔永恒的财富。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黄河化险》课后练习题(附答案)⊙收获平台一、读了课文,你是否遇到生疏的词或成语,请抄录下来,试试看能不能根据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答:二、找出文中写毛泽东神情的词句,揣摩当时毛泽东的心理,填写下表。
三、将下面文段与课文中的相应文段对照阅读,完成1-3题前有大水,不可逾越;后有追兵,几万之众。
像我这样十多年的老兵遇了这种险境,也不免有些惊慌失措。
毛泽东脸色阴沉,却依然镇定,他伸出两根指头,轻轻夹一夹:“给我拿支烟来。
”声音不大,却像雷声一样从整个队伍隆隆滚过:“烟,快找烟,德胜同志要抽烟!”“德胜同志要抽烟!”“烟!”“烟!”“烟!”……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使用化名李德胜。
他因为有病,戒了一段时间的烟。
卫士们不曾准备,连日大雨,人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去哪儿找烟?毛泽东在一块大青石上坐下,两根指头依然伸在肩旁沉思着。
烟始终不曾插入他的指间,他忽然瞪起眼吼:“烟呢?拿烟来!”德胜同志发脾气了!队伍上下人人在身上紧急搜索。
这时,队尾一阵喧哗,毛泽东的马伕老侯同志被大家众星捧月一样簇拥过来。
谢天谢地,他用黄油布保护了烟和火柴,关键时立了大功!周恩来指挥卫士们打开背包,用一条薄棉被遮护在毛泽东头上。
他亲自抓了被子一角,并且用身体挡住斜吹来的风雨。
毛泽东凝思着吸燃了香烟。
吸得好深啊,眼睁睁看着火头往上燃。
他屏住了呼吸。
于是,中央纵队几百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紧那只青烟袅袅的香烟,仿佛所有人的命运,甚至整个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都系于那支香烟之上。
枪炮声激烈,浪涛声震耳,毛泽东似乎全然不觉。
眉宇间出现一道深深的竖纹,片刻,一股烟雾从鼻孔和齿缝间溢出。
才溢出一半,又被他猛烈吸回,嘴里发出烟气从齿缝间吸入的咝咝声。
好像只是眨眼的工夫,又像经历了一个世纪那么久。
毛泽东手中的烟变成夹不住的烟蒂。
他蓦地立起身,将烟蒂奋力掼于地下,气壮山河地一声吼:“不过黄河!”毛泽东顺看黄河岔向前走去,,走得不慌不忙,四平八稳。
第9课《黄河化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向伟人学习,培养他们逆流勇进的精神品质。
2.细读课文,概括毛泽东及干部、战士在化险为夷中体现的优良品质。
3.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表现历史伟人在万分危急的重大关头的思考。
难点:作品如何将毛泽东看不见、摸不着的思考变成生动可感的形象。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教学方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学生交流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段作文。
二、三读课文,理解人物品质(一)前有大水,不可逾越,后面又有数万追兵,在这样的险境中,毛泽东毅然作出决策。
毛泽东的决策为什么不是盲目和任性的?毛泽东说的哪些话表明了这一点?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关键在毛泽东说的两段话和一句话,以及唱的一段京剧。
一段为:“过河,不打死也要淹死。
只有走。
溃逃吗?你只要跑就是找死,你能跑得过枪子?几个卫士就能挡住枪子?”另一段为:“我早看了地形。
放一个排阻击,他就是十个旅一起来,今天也上不了山!”一句话为:“兵不厌诈”。
唱段即最后唱的“空城计”。
当时在河堤上从容奏凯也是有风险,但比起另两条死路(过河,跑),“从容”走是惟一生路。
文中提到,敌人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呆若木鸡,后来又怕中埋伏,不敢追击。
毛泽东的“兵不厌诈”和“空城计”果然起了作用。
总之,毛泽东不是盲目,任性,而是凭借军事谋略化险为夷。
(二)请学生简要概括毛泽东及干部战士在化险为夷中体现的品质。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毛泽东在万分危急之时,努力保持沉着镇定,故能使自己的智慧、胆识发挥作用,对情况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作出了深思熟虑的谋划。
毛泽东的品质主要是:镇定自信、大智大勇。
干部、战士信任领袖,纪律性强,不怕牺牲,团结友爱。
周恩来的沉着、机敏和带头作用。
(三)军情危急,事关重大,毛泽东的情绪反复变化,甚至失控到骂人。
写这些是否有损领袖形象?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毛泽东几次骂人发脾气,一是当时情势严峻,乃至万分危急,重大决定不可儿戏为之;二是他真情率性的个性表现;三是领袖也和普通人一样,也会有情绪发作,“不讲理”的时候,特别在紧要关头,为了顾及更重要的事情,难免言行欠妥,伤及无辜。
七年级黄河化险知识点在七年级的学习中,“黄河化险”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学习,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伟人的智慧和勇气。
黄河化险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局势极为复杂和严峻。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率领的队伍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处境十分危险。
首先,了解黄河化险的背景至关重要。
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凭借其优势兵力和装备,对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战略防御阶段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而黄河化险就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其次,是事件的经过。
当时,敌人的追击逼近,队伍面临着是否过黄河的艰难抉择。
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果断决定不过黄河,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
这一决策体现了他非凡的胆略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
留在陕北,一方面可以牵制敌人的兵力,减轻其他解放区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够鼓舞士气,稳定民心。
在黄河化险的过程中,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充分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面对敌人的围堵,他们毫不退缩,利用地形和战术巧妙地与敌人周旋。
再者,黄河化险的意义十分重大。
它不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彰显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和坚定信念。
这一事件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最终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从人物角度来看,毛泽东在黄河化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的英明决策和沉着指挥,使队伍化险为夷。
同时,广大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团结协作也是成功化险的重要保障。
学习黄河化险这一知识点,对于我们七年级的同学来说,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它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要保持冷静,勇敢地迎接挑战。
同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决策,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更直观地了解黄河化险的细节。
还可以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总之,黄河化险是七年级历史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黄河化险》教学设计(主备人:枣庄三十三中王启玲 1课时)文本解读课文通过记叙毛泽东带领中央纵队在黄河边遭遇敌人包围,以过人的胆识带领大家顺利脱险的故事,歌颂了革命领袖过人的智谋、胆识以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课文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强调“毛泽东是人不是神”,在死里逃生的危急时刻他表现出常人应有的一面,但最终毛泽东镇定自若,指挥有方,立场坚定,最终黄河脱险。
相关课程标准“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一、借助环境描写,体会险情的紧急。
二、感受毛泽东在危急关头的慎重思考,体会作者把思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的表达。
三、学习毛泽东在困境中逆流勇进的英雄气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表现历史伟人在万分危急的重大关头的思考。
教学难点:作品如何将毛泽东看不见、摸不着的思考变成生动可感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能坐在这里享用精神食粮,能回到家中享用幸福安康。
这些被我们习惯了的幸福生活,却曾是一代革命者半个世纪浴血奋战的伟大理想,多少个前赴后继的身影、多少次生死关头的抉择,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安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革命万分危急的关头,我们的伟大领袖是如何临危不惧、机智化险的。
(板书:黄河化险)2、解题同学们,要想用较少的时间把握文章的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眼进行阅读是一条捷径。
本文的文眼应该是哪两个字?(化险)对,文章的重点就是化险,“黄河”给我们交代了地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小组内解决。
2、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革命队伍遇到哪些“险”情?思考、勾画并进行概括。
(要求:在书中找出原句后,小组交流,班级交流)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1、自然条件之险 (前有天堑)2、军事形势之险(后有追兵)三、品“化”在前有天堑,后有追兵,形势万分危急的时刻,大家把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他在做出重大决策前的思考,是复杂的、激烈的、也是惊心动魄的。
文章是如何来描写这一不可感的过程的?试结合相关语段进行评析。
教师引导:“吸烟”是把无形的复杂的思索过程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给人以清晰的认识,表现出伟人在危急关头的慎重思考。
四、论“智”毛泽东是用什么计策化险为夷的?通过任弼时和毛泽东的辩论并结合文中相关的内容,说说你是怎么评价毛泽东的。
预设答案: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善用计谋,且是一个有脾气、有点固执的平常人。
五、交流释疑毛泽东发火骂人,是不是有损伟人的形象,为什么?学生回答后交流:毛泽东发火、骂人看似无理,实则表现了当时形势严峻,当时精神的高度集中,写出了他的真性情。
板书设计黄河化险权延赤遇险:黄河——追兵化险:思考——行动【大智大勇团结一心】论险:辩论——原因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从分析情节入手,进而理解人物形象。
分析情节时,着重分析毛泽东吸烟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教学中,“化险”的过程与“吸烟”的过程没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寻常的人》教案1主备人:枣庄三十三中王启玲(1课时)相关课程标准1、懂得伟人也是寻常人;写伟人、普通人都一样,可以写琐亊,更可以写小事,把人写得更真实,更见性格。
2、引导学生学习写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是本次活动的目的。
教学目标:1、复习本单元课文,学习写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
2、引导学生能选择寻常之事写寻常的人、真实的人。
3、初步学习言谈措辞的委婉。
评价任务:1、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所写之人。
2、尽量选取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人物。
3、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复习本单元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自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寻常人?2、什么是寻常事?3、怎样才能写好寻常的人?二、学生回答,能答出大致内容即给予鼓励,能结合本单元课文回答的要给予表扬。
要点:1、大人物也做小事、平常事、糊涂事,做得很有个性特点,越发显得他平凡中的伟大。
2、寻常人既有可敬、可爱的一面,也有可恨、可气的一面,这样写的才是活生生的人。
3、在平常事中挖掘趣味或意义,只要有趣味或意义,即使是虚构的人也可以写。
三、怎样写好写人作文1、千人不可一面写人,常常要描写他的外貌。
外貌的内容很广,如体态、容貌、衣着、神情等。
抓住人物特点写好外貌,才能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
人的外貌各不相同,作文千万不能像列流水账,一样不少,从头写到脚。
写人外貌时,一定要围绕文章主题的需要,抓住特征,善于取舍。
2、言与行中见个性“言为心声”。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他性格特征的镜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的语言“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所以,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选择他有代表性的语句,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个性和思想。
语言要符合人的身份。
除语言外,人的行为也是受人的思想感情支配的。
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描写人的行为,就必须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组。
3、表里如一才是真用真情真言写人,首要的就是“真”。
要把人写真,就要对所写的人物进行观察分析。
除了对描写对象进行语言、行为和外貌的判断外,有时还要对他的内心活动进行一番推敲。
这样,就可以表里如一地刻画出人物的品格。
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
可以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人物怎么想,怎么感觉;也可以间接地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语言、动作、肖像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般用第一人称写文章,较多直接进行心理描写,但要注意不能只说一些浮泛的空话,诸如“我感到很高兴、我感到很懊悔、我感到很温暖”之类,要能把内心深处的精妙倾诉出来。
借鉴实例:《儿子眼里的父亲》。
七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十四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二十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与时代格格不入。
二十五岁:‘老头子’一无所知,陈腐不堪。
三十五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百万富翁了……四十五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五十五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
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六十岁: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赏析:这一段独白把“儿子”“父亲”两个形象表现十分鲜明,反映了由幼稚到怀疑,到年少气盛不可一世,到尊重现实事求是的心理发展过程,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我们在作文也可以经常运用心理的变化来表现人物。
有了心理描写,作文就显得活起来。
4、抓住典型不放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反映出来的,最能说明人物思想品质并以此表现世事道理的事物,就属于典型的范畴。
“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典型事例,看似寻常实则包含着人物不平常品质的小事也是典型事例。
例如:《我的爷爷》“爷爷,我走了。
”我说道。
“娃,你等等。
”爷爷一手撩起衣角,另一手往腰兜里插,许久,爷爷颤颤地从兜里拿出了一大叠钱。
“娃,”他整了整手里的钱,说道,“这里刚好200元,你拿去,可要好好读书呀。
”“不,爷爷,我不要。
”我打量着爷爷,他(憔悴的)脸显得更加黑瘦,手上的褶皱更加明显。
爷爷又一次把钱塞在我的怀里,“娃儿,拿着,你要珍惜呀。
”我接过这沉甸甸的钱,再也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爷爷——”我家穷,父亲老早去当兵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爷爷张罗。
抽烟是爷爷唯一的嗜好,也是他打发烦闷的一种方式,可为了节省钱,他连划一根火柴也舍不得。
一次,爷爷烟瘾上来了,拿着烟草,用纸条一裹。
“爷爷,给你。
”我顺便把火柴盒递了上去,爷爷笑了。
“傻孩子,那多浪费啊!”说着爷爷从烟盒上撕下一个白条,靠近油灯,接上火,白条卷了起来。
白条上的火焰并不那么旺,烟又不那么好点,火焰儿慢慢地向手边靠拢,爷爷使劲地吸着,已经烫手了,爷爷全然不顾,依然使劲地吸着。
烟呀!你快点着呀!直到烧着爷爷的手,烟才点着……人物性格:爷爷送钱体现了爷爷对孙儿的爱,爷爷舍不得用火柴反映了爷爷生活的节俭,不同的事件从不同角度反映爷爷的性格。
5、正面、侧面相结合:写人物可以直接写他的言行举止,有直接写人物表达不出他的精神,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清朝人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的美貌,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描写行者、少年等人见到罗敷的神态与动作,有力地表现了罗敷的貌美惊人。
其实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用的也是这个道理。
以上所述的只是一常用的写作方法,要写好人物除理解和把握以上方法外,还要注意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如:对比、借物喻人、环境烘托、细节描写等。
作文:模仿课本上的范文《我眼中的老师》写一篇有趣味或有意义的记人短文。
不少于600字。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从学过的课文中学习写作的方法,结合课外拓展,让学生通过多种写作方法的运用,从生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小事,通过细心观察,写出真情实感,学会写人的方法。
不足:一课时时间有些紧张,学生没时间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