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6.93 KB
- 文档页数:12
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读写和运用。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心,尊重父母的爱。
二、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三、教学难点:文中深层次的情感理解。
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父母的心。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介作者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教师点评并讲解。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析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分析父母的心,理解父母的爱。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父母的爱与付出。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爱。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考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父母的爱和感恩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和情感延伸环节的分享,评估学生对父母的心的理解和尊重父母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父母的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理解书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灵沟通和相互体贴关系;
2.培养和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
3.培养学生对家庭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父母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内容:
1.识记:掌握故事主要人物的姓名和形象特点;
2.理解:理解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和结局,领悟父母的辛苦和付出;
3.应用:描绘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形象,发表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4.分析:分析故事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方法;
5.综合:扩展故事主题,进行创作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
1.导入法:通过提问或呈现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法:对故事情节进行解读和讲述;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和讨论;
4.演示法:通过模拟对话或表演的方式展示人物形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心。
1.2 教学内容1. 课文《父母的心》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探讨父母对子女的爱与牺牲。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探讨父母对子女的爱与牺牲的主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心的体会。
3. 写作法:布置课后作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3.2 教学手段1. 课文朗读: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 图片展示: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
3. 视频资料:播放有关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与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4.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文,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和感恩之心的文章。
4.2 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分析与讨论:20分钟4. 课后作业:布置并说明作业要求,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后作文: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心的表达。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5.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分析并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深深爱意和无私付出。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1.2 教学内容1. 课文《父母的心》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探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4.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父母的感恩作文。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3. 写作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分析并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深深爱意和无私付出。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2. 批改学生的作文,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父母的心》的文本。
2. 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
3. 分组讨论的问题和引导。
5.2 教学材料1. 课文《父母的心》的打印文本。
2.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文学作品,如《背影》、《傅雷家书》等,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升阅读技能和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牺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升阅读技能和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析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牺牲。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作业,及时反馈改正学生的错误。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对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拓展1. 开展家庭亲情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章中提炼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懂得珍惜父母的爱,努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父母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
4. 课堂提问:(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补充。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感悟文章。
2. 请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孝敬之事,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温馨的家庭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付出和牺牲,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八年级语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和说课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父母的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思量,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情感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思量和讨论家庭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情感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描绘家庭场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家庭的思量和情感的共鸣。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问询他们对家庭的理解和家庭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阅读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父母的心》这篇课文,可以采用分段阅读的方式,每段后停下来让学生理解和思量。
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学生,匡助他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课文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关心有哪些表达方式?- 你觉得父母的期望和关心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你在家庭中感受到了哪些父母的关心和期望?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发言,并进行全班讨论。
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让他们思量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4.文学欣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美感和文学价值。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匡助他们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情感表达。
5.情感交流(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活动,让学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理解。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封感谢信、画一幅画或者写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学生所学的内容和思量。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总结课文的主题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说课稿】同学们,今天我将要给大家说一节八年级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主题是《父母的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情感交流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伟大。
2.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母之爱。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父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讲述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引出课题《父母的心》。
2.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情感变化。
3.课堂讨论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父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父母心理变化的原因。
4.重点语句解析老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解析。
学生结合上下文,阐述自己的理解。
5.情感体验学生模拟父母与子女的对话,体验父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6.课堂小结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表示要更加热爱和尊敬父母。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孝顺父母。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3.课后作业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观看关于父母之爱的电影或纪录片,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2.邀请家长到校开展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子女的感情。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情感态度。
2.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理解程度和情感表达。
3.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满意度,以及对父母之爱的认识程度。
八、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2.关于父母之爱的相关资料3.亲子活动方案九、教学时间1课时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父母的心》这篇课文,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
《父母的心》教案教案:《父母的心》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关爱;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父母的辛勤付出;3.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位母亲在为孩子梳头,孩子则看着母亲微笑。
让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发表情感想,提问:“你们在这张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你们有没有感觉到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平时与父母相处的一些情景,引发学生对父母的关爱的思考。
二、讲述(10分钟)1.教师将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指出父母对于孩子的无私关爱,他们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辛勤的付出和无条件的关爱。
2.教师讲述一些真实的故事或插入一些情景对话来进一步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呵护和付出。
三、分析(15分钟)1.教师通过对故事或情景对话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父母的辛苦和付出。
2.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当你们在学校或外面享受快乐时,父母在做什么?他们有没有休息?为什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父母在家做的辛苦劳动,如做饭、外出工作等,让学生明白父母付出的辛勤劳动。
四、思考(15分钟)1.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回报父母的方式和方式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不同的回报方式,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学生的小组讨论,并指出各种回报父母的方式的重要性。
2.教师鼓励学生要珍惜父母的付出,多和父母沟通和交流,对他们的关爱表示感激。
六、拓展(15分钟)1.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父母的心”话题的作文,要求包括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内容。
作文可以是故事、记叙文等形式,可以加入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
2.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文在班级内分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间的互评。
评价:教师在观察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作文时,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深度和观察力等方面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家庭作业: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父母的心”话题的作文,并准备和家人分享自己的作文。
八年级语文《父母的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内容和主题。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描写父母心情的语句。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深入探讨父母的心情和关爱。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进行仿写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和理解父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的心情。
学习课文中描写父母心情的语句。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主题,体会父母的关爱。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进行仿写练习。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父母的爱”为主题,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关心和照顾我们的?2.课文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父母的心》,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中的父母为什么会感到担心和牵挂?他们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3.小组讨论父母的心情是如何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的?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父母的心情?4.课堂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5.仿写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进行仿写练习,描述自己父母的心情。
学生展示自己的仿写作品,全班同学共同评价。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对父母的关爱和理解,提出今后如何更好地孝敬父母。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自己父母的作文,题目自拟。
2.阅读一篇关于父母关爱的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父母的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父母的无私关爱。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仿写练习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互动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的心情:教师提问:“课文中父母的心情有哪些变化?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2.学习课文中描写父母心情的语句:教师指出:“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父母心情的细腻语句,比如‘母亲的心里是一块温暖而深厚的田地,孩子是田地里的种子’。
八年级语文教案父母的心9篇父母的心 1学习目标:1、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2、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教学设想:1、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2、课前布置学生交流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准备课堂交流,以感受父母的爱。
3、课后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收集到积累本上,准备课堂交流。
4、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
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素,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再全班交流)1、围绕“父母的心”设置了哪些画面?你能否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那位母亲”的心理?2、你认为文中哪个画面最感人?请简述理由。
3、总结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用曲折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1、教师组织交流:文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么《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3、总结交流评价:爱是什么?四、拓展延伸,合作积累1、用“鲜花、果实、风华正茂、饱经风霜”四个词语中的任意三个,创设情境写一段完整的话,不少于50字。
(提示: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示)2、课后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母亲的谚语、格言、诗歌,并说明理由。
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学案9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学案 1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漱户内海()2.han()馆3.舱()房4.奉还()5.犹yu()6.sang()门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1.吩咐()2.犹豫()3.留恋()4.悲伤()三、根据词义填写相应的词语1.美好的举止姿态。
()2.形容简陋或过于俭朴而显得不体面。
()3.按照原数还给人家。
()4.(衣服)破烂。
()5.拿不定主意。
()6.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
()7.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四、解释下到成语,并用它们造旬1.无精打采:造句:2.失魂落魄:造句:五、仿照下列旬式,用上加点词,再写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1.例句:到了她家的孩子,不仅能够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
另外,我家太太还要赠送你们100元,作为酬谢。
仿句:2.例句: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仿句:3.例句: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仿句:六、阅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1.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为什么?____2.课文先写贫穷父母答应给贵妇人孩子,后来又一个个要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妻子的心理。
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送走长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次子换长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回女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说说结尾\'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句中的\'终于\'两字的含义。
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父母的心》教案设计执教者:李明伟执教班级;镇江市第十中学八(1)班教学目标:1.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2. 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之中也隐含着淡淡的哀愁3. 体会小说语言意味深长的特色,激发学生想象力4. 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教学过程:一. 导入以一则故事导入新课二. 研读课文(一).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速读课文,回答问题:1.本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体现在什么地方?2.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贵妇人?仅仅是因为穷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什么?3.三次把孩子要回来的理由是什么?4.文中除了那一对父母与贵妇人的对话可以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相关语句(三).小结三.拓展延伸1.这篇小说不仅很感人,而且文章中很多地方读完之后值得我们回味、思考,甚至会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
(1)文中三次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借那一对夫妻的口讲的很清楚,第一次决定把大儿子送给贵妇人的时候人物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斗争,什么样的对话?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把他们商量的过程写出来。
(2)文末“那一家六口又终于团聚了。
”这一喜剧性的结尾让我们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你能想象一下他们团聚时的场面吗?2.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学父母对我们的爱时总习惯于直接抒情,往往写出来让人觉得不真实,不能感动人。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往往表现在一些细节方面。
你能联系实际,用一些细节方面的描写写一个最能体现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小片段吗?我们能为我们的父母做些什么呢?四.以学生集体背诵孟郊的《游子吟》结束课文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父母的心》教案学习目标: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树立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理解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增进对家庭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如何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
(2)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父母的爱。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的爱。
(2)教师总结:强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呼吁同学们珍惜家庭时光,孝敬父母。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自己的家庭经历,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家庭亲情的认识,整理成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父母的心》,感受家庭亲情的温暖。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结合学生的实际家庭经历,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树立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2)如何培养学生关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父母的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分析父母的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发现课文的新意。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父母的爱的伟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母的爱。
(2)引导学生珍惜家庭,关爱父母。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讲解了课文《父母的心》。
2. 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往往语文教案是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材料。
为此,下面了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以供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2.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3.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培养他们对父母、亲人、生活的热爱之情重点:理解文章一波三折的结构特色,学会揣摩人物心理难点:理解作者浓浓的爱心下面笼罩着的淡淡的哀愁的风格特点一、自主学习1.查找资料完成下列填空川端康成___________(国籍)现、当代小说家。
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
孤苦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篇多于长篇。
作品重抒情和主观感受的描写,富抒情性。
主要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按原文填空①有一位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______________,那副___________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
②该是父母和儿子分手的时候了,这对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走出了舱房。
③财主夫人一听是女孩,有些_____________,但是看见那位妈妈_______________的样子,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
④您给的钱我们_______________,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
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①褴褛(lán lǚ):②风度:③寒酸:④酬谢:⑤如数奉还:⑥失魂落魄:二、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小说共____段,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2)破题(文章开头用一二句话说破题目的要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3—6)开端。
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7—12)发展。
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13—16)高潮。
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部分:(17)结局。
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主题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___________________,不愿把自己________________送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______对自己____________的一颗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似看山不喜平。
平铺直叙,简单平淡,读者就会生厌。
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就会产生无穷的魅力。
这就是情节的曲折性。
本文的故事比较平淡,但作者却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你能说出故事中的一波三折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川端康成的作品一般不以情节取胜。
他擅长写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活动。
仔细体味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写出那位父亲和他妻子的心理吗?①财主富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送走长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次子换回长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用女儿换回次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回女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1.积累一些有关父母爱子女的名言: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是川端康成作品的风格。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女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写句子例句:父爱是一座山,有山的伟大和崇高;母爱是一种祝福,一切尽在不言中;父母的爱是沙漠中的绿洲,因为它永远让女儿看到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