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五四_以来中国文学的雅俗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8.82 KB
- 文档页数:6
《汉书·地理志》言:“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风与俗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以今之概念言,风好比自然,俗好比社会。
丹纳《艺术哲学》提出,艺术作品产生需具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则是综“风”与“俗”而言之。
论雅俗关系,追本溯源,当为《毛诗大序》—“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就《诗经》而言,十五国风相当于十五国的风俗,好比今天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雅是天下之事,好比今天的中央政令。
雅俗关系千丝万缕,俗是下层,雅则高层;俗是社会基础,雅为上层建筑;俗多样,董正贺,1951年生于北京。
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书画学会理事。
董正贺照片一组□ 董正贺谈谈雅俗共赏·室馆天地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总第 期2023 06164雅统一。
逮其后,雅俗之义发生变化,由政治概念蜕变为美学概念,主流审美必然典雅、厚重、博大,观《尚书》佶屈聱牙可见也;民间审美则活泼、多样、未必雅驯,甚至不乏桑间濮上的内容,比如《诗经》有郑卫之音。
雅指涉“王者之政”,因此与雅相关的美学风格必然正面。
俗本无所谓褒贬,然俗中难免有不雅驯者,所以其后稍具贬义,然因原本无所谓贬义,所以俗亦并非完全贬义。
故今曰俗云云,往往在褒贬之间。
比如低俗、庸俗、媚俗之“三俗”,贬义也、低级也;大俗大雅,褒义也;风俗、民俗云云, 中性也。
一般而言,雅俗各有应用场域和适应范围。
雅者,庙堂。
《东方红》《伟大征程》,具有重大象征意义,是国家礼乐,此为雅。
俗者,民间。
比如东北二人转、酸曲等,属酒足饭饱之后的娱乐形式,自然戏谑、甚至低俗。
《把文学还给文学史: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雅俗文学的关系》摘要:在对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的检讨中,他提出了一个观点――“把文学还给文学史”,“新时期”伊始,由于对当时文学史写作受到政治强力控制的不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提出了一个口号:“把文学史还给文学,在《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一书中,铃木修次认为,中日文学体现了“风雅”和“风流”两种不同的传统,而其关键是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新的世纪以来,关于“纯文学”、“文学史写作”等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小说《那儿》重新引起了人们对于文学的关注。
在文学已经边缘化,以及作为一种知识变得越来越可疑和无力的今天,如何重新理解文学?同时,文学如何应对社会和现实?这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文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的过程中,历史的痕迹被不断抹去。
历史的痕迹被抹去,知识才变成为神话。
杰姆逊曾经提醒我们:“永远历史化。
”一方面,在历史中产生的东西,只有在历史中才能理解,另一方面,历史的东西也只有通过历史才能够摧毁。
今天,“常识”又重新被作为问题提到我们的面前,一些固定了的观念又重新进入或回到知识的讨论中,这本身就是因为历史的变化。
李杨曾经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文学史?在对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的检讨中,他提出了一个观点――“把文学还给文学史”。
“新时期”伊始,由于对当时文学史写作受到政治强力控制的不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提出了一个口号:“把文学史还给文学。
”这个口号不仅为“重写文学史”提供了合法性,而且实际上也为“重写文学史”提供了基本动力。
我们重新讨论文学史,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们不满简单狭窄的“纯文学”观念,在“重写文学史”和“把文学史还给文学”的过程中,文学的内涵被缩减和固定了。
我们今天常识化的“纯文学”观念是和八十年代的“重写文学史”同时发生的,它是“文学教育”的结果。
我们这一代人恰好在否定“错误”的文学观念、回到“正确”的文学观念的时刻进入大学,接受了“纯文学”的信念。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雅文化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益形成的;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俗文化是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而雅俗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并能做到雅俗共赏的..“文化”一词;是当今社会中着重强调的;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息息相关的一个现代化词语..文化;既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也可以用时尚前卫来感叹;既可以有雅俗之分;也可以有大众精英之别..总之;“文化”是一个可以不断更新;包容性很强的词语..在“文化”意义的多元发展中;雅文化与俗文化不再作为互相对立的两种概念而出现;相反;“雅与俗”越来越以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呈现在我们的思想中..雅文化;即高雅、优雅的文化..它意在强调一种韵味和内在;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益形成的..雅文化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是艺术家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的高度凝炼和结晶..雅文化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古代;“雅”即“正”的意思;诗经中分为大雅和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朱熹在诗集传中写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古人视“雅”为正统地位;认为一切音乐文学的其他要素都要以雅为中心;随雅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雅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即指那些具有实验性、示范性、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包括表现重大题材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艺创作以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影片、着作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雅文化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内涵带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它是社会中文化发展的风向标;是文化进步的领头军;是文化更迭的新鲜血液..在现代社会中“雅文化”却有一种“缩水”的趋势..首先;雅文化要求欣赏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并且只有通过反复品味才可理解其深刻内涵..这一特点使它的欣赏者的数量难以与俗文化相匹敌..同时;雅文化也往往难于产生并且难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以;它在市场上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也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其次;雅文化是以一种“世外桃源”的形式存在于文化当中..它不肯出世;把自己的精髓高举过头顶;不与时下的流行文化一争高下;因而;它的才华势必会被淡忘;留在人们心中的也就是与世无争的泰然处世之道..文化经典中孔子的论语;是历史长河中的雅文化的代表者;而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它并没有与俗文化一争高下;相反;它是以一种轻松的姿态让现代人去主动学习古代的优秀文化成果..最后;雅文化是在时间与历史的沉淀中凝聚而成的;在同一个时期;雅文化所指代和包含的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使得人们思想中的雅文化停滞不前;也就忽略了它的创造与积累;因而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落后”的错觉..大多数人都认为: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都可以被称为雅文化;然而现代社会中产生的就不能被称为雅文化;有人会认为小二黑结婚就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雅文化;其实不然;雅文化的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俗文化又称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与雅文化相对;是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在古代也有俗文化的最初形态;如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民间文学、市民文学、大众文学、乡土文学以及具有通俗形式的戏曲、小说、诗歌、音乐、舞蹈等..它们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带有中国传统的人文色彩;经过长期的历史因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传统;具有适应广大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大众化特点..而在古代;俗文化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不允许出现在正式的场合中..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通俗小说、通俗音乐、通俗舞蹈、大众电视电影戏剧等汇为一体;很快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在的俗文化;包括通俗读物、流行音乐歌曲、通俗影视作品、大众戏剧等等..俗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俗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发展;与雅文化形成了相对立的两个文化圈;也在另一个层面上证明了俗文化正在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打开人们的审美视角..首先;俗文化意在发掘文艺的其他功能..过去人们比较强调的是文艺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对其娱乐、消遣功能则不够重视..俗文化的广泛传播;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娱乐、消遣的需要..可见;通俗文化的兴起;与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力和文化要求也是相适应的..其次;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追求紧张工作之外的轻松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有效工具;在当今社会成为了人们消遣娱乐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对通俗文艺的接受上..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文化消费的这种消遣性和娱乐性的倾向还将越来越明显..最后;俗文化的发展与雅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有关系的..不可否认;在雅文化中;或长期停滞不前缺乏革新;或形式呆板内容陈旧..即使是那些在国际上流行的经典艺术中;有的也因疏于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而失去了相当一部分观众..于是;贴近生活的俗文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之所以有雅俗之分;是由人们对它的定义来决定的;随着时间的沉淀;雅俗之间的界限也就越来越明显了..在古代;我们认为诗是处于正统地位的文化;是雅文化的代表者..而词;虽然也有着和诗一样的成就;但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在当时地位相差悬殊的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在现代看来基本已经趋同了..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要做到雅俗共赏..在“文化”这个意识形态的概念中;“一元”的发展是不被看好的;我们追求的是其多元化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可能只注重发展雅文化或俗文化中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我们应注重二者的共同融合;让二者达到一种和谐的发展状态;这也是当今社会所强调的发展模式..当然;雅俗共赏并不是简单的把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和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我们既要做到在内容上深入浅出;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手法来表现较为深刻的内容;又要在形式上做到大雅若俗;能把高雅的文化艺术表现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争取能让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都能喜爱..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似乎也以一种跑步的姿态在前进;而其本身却失去了辨别真伪的能力..我们不能一味的发展俗文化;任其在文化领域里为所欲为;也不能只宠爱雅文化;让它永远都以一种高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我们在文化领域里也应当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让文化在雅与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让人们在欣赏文化、愉悦身心的同时找到一种平衡;让文化自身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能找到一种平衡..这样;我们的精神食粮才能永远新鲜;对我们的身心才更加有益;我们才更有信心去建设未来的文化高层..有两类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有两类文化人:雅文化人与俗文化人..或者说:真文化人与假文化人..真正的文化人不图名利;其文化行为与活动是一种自我实现;或是真性情的展示..他们传承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超然物外;一身傲骨;绝不媚俗以取容..假文化人则不然;文化对于他们;仅仅是一种谋取名利的手段;而骨子里和商人一样;是为了赚钱的..甚至浑身铜臭;趣味低俗;诲淫诲盗..他们并不在乎所传承的是什么文化;哪怕是垃圾;他们并不在乎趣味的雅俗;只要“新潮”..用一句某“文化人”的话说:“对我来说孔子没有颜色;只有温度”..颜色者;价值取向而已;温度者;则是赶时髦之趋热..一语道破天机:假文化之名而牟利的目的与心态..一旦雅文化也变成了俗文化;俗文化便大行其道;雅文化则无人问津了..流行歌曲是典型的俗文化的代表..只要一曲走红;歌手就会被一群盲目的生命所崇拜、所追捧;甚至连歌星、明星们刷牙漱口、打喷嚏;也成为群愚们模仿炒作的材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影视圈里;为什么像赵本山之类靠小品而“混个脸熟”的明星们轻易就能成名他们身上能有多少文化底蕴这种“人才”;并不稀罕..在农村三里五村之内就可以找到一两个;连百里之才也算不上;怎么就成了“名人”了中国人;这是怎么了“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真正的有深层文化底蕴的人;反而被俗众所冷落..这就是目前中国人的趣味无怪海外有人写出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真的不争气啊..而在这个群体里面;恐怕也不乏知识分子甚至大学教授吧这使我想起了中国民众的认同心理:为什么骗子会大行其道;而老实人寸步难行骗子只要能说会道;就会有不少人相信和认同;而你诚实不欺、诚恳待人反到被认为是无用的废物..中国人;认假不认真..那些以“集资、筹款”等名义骗走了巨款的骗子;正是抓住了中国人的弱点..而中国人的这一弱点;也正是俗文化流行、雅文化无人问津的深层心理根源现在的中国;无论文化圈还是娱乐圈;所流行的大多是低俗无聊“文化”;而它所反映的;则是当今时代中国人的精神空虚和人们的心灵扭曲本来;俗文化的本意;也是民间的一种自发文化形态..虽然在未经真正的文化人雕琢之前;俗文化难登大雅之堂..但俗文化却是璞玉;它以质朴无华的形态;反映了民间的生活情趣和社会现实;本来是有生机活力的..但是今天;中国的社会生活已经变态;民众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原则;价值观念和生存理念;已经被操控了话语霸权的现代传媒和“精英”们所支配;被有钱人所操纵;人们的生存状态;盲目的就像一架架生存机器..挣钱就是目的;哪里还顾得上什么雅俗可悲啊..文化人不需要媚俗..与媚俗相邻的是哗众取宠..但是文化卖淫好像还不只是哗众取宠;而是出卖灵魂;投靠邪恶势力;这是无耻文人毫无道德操守的表现..这种人;有文化不如没文化;而有钱人如果没素质;则不如没钱..这两种人;前者没钱;不会危害社会;后者没文化;不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不会制造精神污染..君不见;有一种“文化人”;是专门诲淫诲盗;以败坏和“解构”健康价值为能事的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的道德沦落、社会犯罪率的急剧上升;不能和专门诲淫诲盗的文化卖淫无关吧雅文化与俗文化;与其创造者的身份无关..这个社会;人的文化内涵或真实水平;无关乎他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而这种情况;似乎古今皆然..庄子是雅文化的代表;但他不是“教授”不是“院士”;也不是明星和大腕;而只是一个小小的漆园吏..这正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虽有真本事;却只能在玉皇大帝那里混个“弼马温”..而这;不也是今日中国的真实写照吗坚持雅文化是需要一些勇气和傲骨的..它需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它需要“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它需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即使不被权贵和世俗所赏识;也绝不妥协;绝不放弃;决不改变自己的追求;这才是真丈夫;真豪杰;真英雄;真文化人..。
第一章“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了解其具体的过程,获得关于现代文学发生的较为丰富全面的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现代文学发生的三阶段:产生、建设、收获第一节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1.社会背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2.思想背景:“立国”与“立人”3.文学背景:晚清“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与世界先进文学的差距1.产生期:(1)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载于1917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中提出了著名的“八事”: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
文当废骈,诗当废律/不避俗字俗语。
不嫌以白话作诗词/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钱玄同提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4)刘半农提出文章要分段,要打标点符号2.建设期:胡适对文学形式的探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4卷4号,1918年4月):“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李大钊对文学内容的要求——“宏深的思想,深刻的学理”3.收获期:(1)白话文取得了正宗地位——1920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令全国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育统一采用语体文(白话)(2)早期白话文的创作实践——诗歌:1918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包括胡适等人在内的白话诗八首,这意味着新诗的真正产生。
胡适的“放脚体”新诗的“尝试”——平易通俗又有古诗词的韵味,有反封建的内容又不乏自己的情绪——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平时测验1一、单选题1、四、五十年代有一些山西作家在赵树理小说经验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学流派是(B)A 山西派B 山药蛋派C 西北风派D 农村派2、穆旦诗所表现的“自我”的特点是(D )A 夸饰B 浪漫多情C 感伤、自怨D 分裂、痛苦3、下列作品中反映土地改革的作品是(C )A 《高干大》B 《小二黑结婚》C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D 《种谷记》4、何其芳的代表作《画梦录》是(D)A 散文集B 诗歌集C 短篇小说集D 长篇小说5、最能体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诗篇或诗集是(C)A 胡适的《尝试集》B 周作人的《小河》C 郭沫若的《女神》D 朱自清的《毁灭》6、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之说的是(B )A 陈独秀B 胡适C 鲁迅D 李大钊7、散文《往事(一)(二)》、《笑》、《山中杂记》的作者是(B)A 朱自清B 冰心C 徐志摩D 周作人8、1929年春香港成立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是(D)A “银铃会”B 新民会C 启文社D “岛上社”9、方鸿渐是下列哪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A)A 钱钟书《围城》B 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C 沈从文《八骏图》D 曹禺《北京人》10、叶绍钧五四时期的小说主要风格是(A)A 冷静客观B 明丽典雅C 感伤悲哀D 古朴晦涩11、以翻译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的新文学社团是(B)A 浅草社B 未名社C 语丝社D 新月社12、沈从文以湘西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A )A 《长河》B 《八骏图》C 《月下小景》D 《绅士的太太》13、“好一记鞭子”指的是(C )A 三篇杂文B 三篇小说C 三个街头剧D 三首枪杆诗14、 “甲寅派”代表人物是( C ) A 林纾 B 梁启超 C 章士钊 D 严复15、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D )A 洗星海B 艾青C 田汉D 光未然16、下列不符合徐訏小说特点的说法是( D ) A 异域情调 B 传奇情节 C 雅俗共赏 D 客观写实1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 A ) A《沉沦》 B 《野草》 C 《女神》D 《乱都之恋》18、《雷雨》内容的时间跨度达30年,但剧情却浓情在(A )A 一天之内B 三天之内C 一月之内D 一年之内19、艾青不属于抗战初期的诗作是(A )A 《大堰河》B 《北方》C 《旷野》D 《他死在第二次》20、强调“带着镣铐天舞”的诗歌理论的诗派是(B )A 现代派B 新月派C 七月派D 九叶派二、.多选题1、台湾光复之后大陆作家来到台湾的有(ABD)A 台静农B 梁实秋C 林海音D 胡秋原E 张我军2、郭沫若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的小说有(ABE)A 《叶罗提之墓》B 《残春》C 《蚀》三部曲D 《沉沦》E 《喀尔美罗姑娘》3、下列属于“湖畔诗人”的有(ADE )A 冯雪峰B 穆旦C 徐志摩D 汪静之E 应修人4、下列均属于创造社作家的有(ABD)A 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B 田汉、郁达夫、穆木天C 郭沫若、张资平、冯至D 郭沫若、田汉、张资平E 郁达夫、许地山、田汉5、20世纪30年代崛起于诗坛,以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农村生活著称,创作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作家有(ACD)A 艾青B 殷夫C 田间D 臧克家E 李广田三、补充题: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从事共产主义运动,积极地参加了党的组建与宣传工作的作家是(C )A 鲁迅B 巴金C 茅盾D 老舍2、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是(D )A 李金发B 殷夫C 臧克家D 戴望舒3、解放区歌谣体新诗的代表作是(A )A 《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B 《烙印》《老马》C 《义勇军》《给战斗者》D 《发票贴在印花上》《马凡陀的山歌》4、鲁迅以“这诗属于别一世界”来赞赏的诗人是(C)A 冯至B 郭沫若C 殷夫D 胡适5、“巴金”是哪部小说开始使用的笔名(A )A 《灭亡》B 《寒夜》C 《家》D 《激流》6、将“平和冲淡”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一个最主要的追求的是(D )A 冰心B 李广田C 朱自清D 周作人7、方鸿渐是下列哪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A )A 钱钟书《围城》B 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C 沈从文《八骏图》D 曹禺《北京人》8、写人们在古都北平沦陷后,身为亡国奴的精神痛史、恨史是(C)A 《激流三部曲》B 《子夜》C 《四世同堂》D 《骆驼祥子》9、现代文学史上誉为“融汇新旧、雅俗共赏的典范文本”的小说作家是(B)A 张恨水B 张爱玲C 萧红D 吴组缃10、下列不符合徐訏小说特点的说法是(D )A 异域情调B 传奇情节C 雅俗共赏D 客观写实11、叶绍钧五四时期的小说主要风格是(A)A 冷静客观B 明丽典雅C 感伤悲哀D 古朴晦涩12、散文《往事(一)(二)》、《笑》、《山中杂记》的作者是(B)A 朱自清B 冰心C 徐志摩D 周作人13、1935年1月在东京《文学评论》上发表成名作《牛车》的台湾作家是(B )A 吴浊流B 吕赫若C 侣伦D 李育中14、具有散文化诗化风格的小说有(BCD )A 朱自清《荷塘月色》B 沈从文的《边城》C 萧红的《小城三月》D 孙犁的《荷花淀》E 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15、下列属于洪深所编导或创作的剧本有(ABE)A 《五奎桥》B 《赵阎王》C 《丽人行》D 《回春之曲》E 《少奶奶的扇子》16、陈白尘作品中的“讽刺喜剧”有(BCDE)A 《岁寒图》B 《乱世男女》C 《未婚夫妻》D 《禁止小便》E 《升官图》17、在《蚀》三部曲中,侧重于“对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再现”的是(C)A 《幻灭》B 《动摇》C 《追求》D 《腐蚀》18、新月诗派的代表是(A )A 徐志摩、闻一多B 李金发、汪静之C 潘漠华、冯雪峰D 俞平伯、康白情19、下列不符合《白毛女》创作情况的一项是(B)A 根据民间故事加工、改编B 阮章竞、丁毅执笔C 贺敬之、丁毅执笔D 采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20、在20年代民众戏剧社积极提倡“爱美剧”是(B)A 商业剧B 非职业的C “写实的社会剧”D 歌剧21、夏衍创作的历史剧《自由魂》又称(B)A 《赛金花》B 《秋瑾传》C 《都会的一角》D 《上海屋檐下》22、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有(ABCDE)A 反对国粹主义B 批判迷信落后思想C 反对封建礼教D 揭示国民性的弱点E 对欧化绅士的批判23、决定30年文学基本面貌的,较为重大的论争有(ACE)A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B “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C “文艺自由”D 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E 关于“大众语”的论争中国现代文学史-平时测验2一、单选题1、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的诗人是(C)您答对了A “新月诗人”B “象征诗人”C “湖畔诗人”D “九叶诗人”2、解放区最早出现的表现新的人民英雄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B)A 《高干大》B 《吕梁英雄传》C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D 《暴风骤雨》3、冰心早年散文中有一个鲜明而一贯的宗旨“爱的哲学”,代表作品是(D)A 《两个家庭》B 《春水》C 《斯人独憔悴》D 《笑》4、象征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的作者是(B)A 冯至B 李金发C 艾青D 戴望舒5、展示了上海普通弄堂房屋的横断面,五户人家灰色、压抑而充满矛盾痛苦的生活,(B)A 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B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C 陈白尘《征婚》D 夏衍的《芳草天涯》6、张爱玲的小说集是(D)A 《十八春》B 《倾城之恋》C 《金锁记》D 《传奇》7、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是(A )A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B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C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D 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8、赵树理的反映农村男女青年恋爱婚姻的问题小说是(C )A 《李有才板话》B 《地板》C 《小二黑结婚》D 《我的两家房东》9、田汉在20年代发表的戏剧作品是(A )A 《名优之死》B 《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C 《丽人行》D 《风云儿女》10、1940年后艾青创作表现灾难深重的民族命运,风格忧郁深沉的诗组是(B )A 《人民诗组》B 《北方诗组》C 《土地诗组》D 《太阳诗组》11、宴之敖(黑衣人)是鲁迅哪部历史小说中的人物(A)A 《铸剑》B 《理水》C 《补天》D 《非攻》12、借鉴了西洋歌剧齐唱、重唱、合唱、伴唱形式的民族新歌剧经典作品是(D)A 《逼上梁山》B 《赤叶河》C 《兄妹开荒》D 《白毛女》13、支持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的主张,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的是(B )A 周作人、沈雁冰B 钱玄同、刘半农C 鲁迅、王敬轩D 沈雁冰、叶绍钧14、朱自清散文的题材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下列选项错误的是(C)A 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B 描写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C “清幽”、“清秀”、“秀丽”、“隽永”D 表现生活情趣15、田间抗战后出版的诗集是(B)A 《未明集》B 《给战斗者》C 《中国牧歌》D 《中国农村的故事》16、抗战时期文学同时并存过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A )A 国统区文学B 敌后区文学C 敌占区文学D 民族救亡文学17、三十年代作家群体除了“左翼作家群”、“东北作家群”还有(A )A 京派作家群B 乡土作家群C 现实主义作家群D 浪漫主义作家群18、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发起的是(A)A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B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C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D 丁玲19、“中国诗歌会”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B)A 杨骚B 蒲风C 穆木天D 任钧20、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很快出版了诗集《恢复》是(C)A 典型的象征诗B 典型的古典式C 典型的政治抒情诗D 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二、多选题1、30年代文学创作具有的特点有(ABCD )A 剖析中国社会B 探究人生C 长篇小说形式日趋成熟D 现代主义崭露头角E 言情武侠小说盛行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三大主义”的内容是(CDE)A 曰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B 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C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D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E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3、鲁迅的小说集有(ADE )A 《呐喊》B 《野草》C 《朝花夕拾》D 《彷徨》E 《故事新编》4、《子夜》反映的中国社会内容有(ABE )A 民族斗争B 阶级斗争C 兄弟之争D 家庭之争E 农民暴动5、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是(ABCDE)A 力图反映出“一·二八”以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B 全书分上下两部C 青年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激荡下的摸索挣扎D 史诗般地记录了我国抗战期间重大的历史变迁E 是路翎代表作补充题:一、单选题:1、1943年2月《财子寿》获首届“台湾文学奖”作者是(D)A 吴浊流B 张文环C 龙瑛宗D 吕赫若2、老舍创作的童话体小说是(D )A 《二马》B 《离婚》C 《猫城记》D 《小坡的生日》3、冰心早年散文中有一个鲜明而一贯的宗旨“爱的哲学”,代表作品是(D)A 《两个家庭》B 《春水》C 《斯人独憔悴》D 《笑》4、沈雁冰接编革新的,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会刊的是(B)A 《语丝》B 《小说月报》C 《创造》季刊D 《新青年》5、徐志摩表达了为自由恋爱勇于向旧礼教挑战的决心,斥责“容不得恋爱”的世界的一组作品是(A )A 《决断》、《翡冷翠的一夜》B 《这是一个懦怯的的世界》、《沙扬娜拉》C 《再别康桥》、《康桥再会吧》D 《云游集》《去罢》6、借鉴了西洋歌剧齐唱、重唱、合唱、伴唱形式的民族新歌剧经典作品是(D )A 《逼上梁山》B 《赤叶河》C 《兄妹开荒》D 《白毛女》7、在孙犁诸多塑造妇女形象的小说中,写得最传神、最动人的是他的代表作(A)A 《荷花淀》B 《荷塘月色》C 《新儿女英雄传》D 《王贵与李香香》8、1945年至1949年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源于(B)A 对民族危机与民族解放B 胡风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冲突C “深入工农兵群众与深入实际斗争”,D “主观战斗精神”和“艺术创造的源泉”9、贯穿闻一多《红烛》、《死水》两部诗集的思想线索是(B )A 唯美主义B 爱国主义C 人道主义D 个性解放10、在早期创作中,巴金自己所喜爱的三个中篇《雾》、《雨》、《电》的总题为(B)A 《激流三部曲》B 《爱情三部曲》C 《漂流三部曲》D 《农村三部曲》二、多选题:1、徐志摩诗集有(ABCD)A 《志摩的诗》B 《翡冷翠的一夜》C 《猛虎集》D 《云游集》E 《再别康桥》2、1921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收录了(ABC)A 《银灰色的死》B 《沉沦》C 《南迁》D 《春风沉醉的晚上》E 《屐痕处处》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有(ABCDE )A 旁征博引B 舒展自如,娓娓而谈C 平和冲淡,恬适淡远D 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E 机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实苦涩中国现代文学史-平时测验3一、单选题1、“朦胧诗”最有代表性的诗作《大雁塔》作者是(C)A 北岛B 舒婷C 杨炼D 顾城2、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是(B)A 反思小说B 伤痕小说C 改革小说D 寻根小说3、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作者是(B )A 茹志鹃B 王蒙C 高晓声D 冯骥才4、60年代初期颇有影响的杂文专栏“三家村札记”是(B )A 《北京晚报》B 《前线》杂志C 《人民日报》D 《北京晨报》5、在第一批的“八个样板戏”中,唯一的一个“交响音乐”是(C)A 《红灯记》B 《白毛女》C 《沙家浜》D 《龙江颂》6、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是由(C)创作的。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撰文反对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A.林纾B.梁启超C.章士钊D.严复2.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新文学社团是()A.语丝社B.莽原社C.沉钟社D.弥洒社3.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编《晨报副刊·诗镌》所提倡的诗体是( )A.散文诗B.民歌体诗C.格律诗D.自由体诗4.从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来看,延安解放区文学是( )A.革命文学思潮B.民族主义文学思潮C.抗战文学思潮D.工农兵文学思潮5.在小说中最早对国民劣根性作出深刻描写和针砭的作家是( )A.老舍B.沈从文C.冰心D.鲁迅6.“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喊出这妇女个性解放呼声的人物形象是( )A.子君B.莎菲C.爱姑D.曾树生7.郭沫若的诗集《瓶》是一部( )A.爱情诗集B.革命诗集C.哲理诗集D.爱国诗集8.郭沫若的诗集《星空》表现的是( )A.“五四”高潮时期郭沫若高昂奋进的思想感情B.“五四”退潮时期郭沫若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C.大革命前夕郭沫若思想由低落而回升的思想感情D.大革命时期郭沫若乐观豪放的思想感情9.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主要贡献是( )A.发表《人的文学》等论文 B.主编和改革《小说月报》C.发起和组织莽原社等新文学社团D.主编《新青年》等刊物10.刘半农诗作的主要特色在于( )A.诗体的多样化和平民化B.口语化和民族化C.大众化和格律体D.乡士性和写实性11.中国诗歌会的主干人物穆木天,早期参加的新文学社团是( )A.文学研究会B.语丝社C.创造社D.新月社12.下列属于《四世同堂》中的一组人物是( )A.祁老人、刘四B.大赤包、冠晓荷C.祁老人、老马D.祁瑞宣、马则仁13.老舍解剖国民劣根性的小说《二马》采用了( )A.城乡文明比较的视角B.中英两国国民性比较的视角C.城市下层平民的视角D.中美两国国民性比较的视角14.对巴金早期思想和创作有明显影响的是( )A.国民主义B.无政府主义C.进化论D.泛神论15.巴金小说《灭亡》中的主人公杜大心是( )A.革命需要时能勇于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者B.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革命者C.懦弱寡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D.热情多思的热血青年16.在《蚀》三部曲中,表现“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的人物形象是( )A.胡国光B.张曼青C.方罗兰D.王仲昭17.茅盾的与1930年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有关的小说是( )A.《子夜》B.《农村三部曲》C.《腐蚀》D.《林家铺子》18.茅盾采用日记体形式的小说是()A.《蚀》B.《虹》C.《腐蚀》D.《霜叶红似二月花》19.夭夭这个人物形象出自于沈从文的小说( )A.《边城》B.《萧萧》C.《丈夫》D.《长河》20.1938年,沈从文以其第二次返乡旅行作为视角,报告与评说家乡历史与现实的散文集是( )A.《昆明冬景》B.《长河》C.《从文自传》D.《湘西》21.《雷雨》内容的时间跨度达30年,但剧情却浓情在( )A.一天之内B.三天之内C.一月之内D.一年之内22.《雷雨》的结局,揭示周朴园所谓“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帷幕的人物形象是( )A.鲁大海B.周冲C.蘩漪D.四凤23.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主要揭露了( )A.封建家族制B.典妻制C.租佃制D.高利贷盘剥制24.30年代初期在文坛上崛起一批青年抒情散文家,他们是( )A.李广田、穆时英、刘呐鸥等B.徐懋庸、唐弢、巴人等C.何其芳、丽尼、陆蠡等D.夏衍、宋之的、郑伯奇等25.施蛰存一般被认为是( )A.京派作家B.社会剖析派作家C.心理分析派作家D.东北作家群作家26.有“农民作家”称号的作家是( )A.孙犁B.赵树理C.周立波D.丁玲27.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A.洗星海B.艾青C.田汉D.光未然28.下列田间诗作中,属于街头诗的是( )A.《给战斗者》B.《她也要杀人》C.《假如我们不去打仗》D.《赶车传》29.下列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诗人是( )A.李季B.穆旦C.田间D.臧克家30.《雅舍小品》的作者是( )A.周作人B.林语堂C.钱钟书D.梁实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论雅俗共赏》领悟导析
孟子有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句话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说人情不相远;就文章而论,人们在欣赏方面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无论是雅文学还是俗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就会逐渐的趋向普遍化,而走上雅俗共赏的路子。
当然并不是雅文学被普遍接受,或是俗文学被普遍接受,而是说雅文学或俗文学在文学规律自身的作用下而逐步融合,雅文学可能会俗化,俗文学又可能逐渐雅化。
自五四运动之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文学的雅俗之间相互斗争、相互融合,而逐步走向了统一。
朱自清在其《论雅俗共赏》一文结束时指出:“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
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的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
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有了正统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艺术。
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抗战以来又有了‘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
‘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要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
”朱自清的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当时中国文坛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五四文学研究五四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源头。
五四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精神内涵和美学内涵。
它的许多问题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
了解和研究五四文学是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座殿堂的前提。
一、五四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往的五四文学研究主要从两个因素来看待五四文学产生的原因,一是政治的因素,二是文学的因素。
而忽略了最关键的因素——文化的因素。
我认为,五四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变革。
(1)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冲撞和文化变革导致了新文化的产生。
新文化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移植的特点,但同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状况有了具体的结合。
新文化的总体特征是“人的观念”的觉醒。
它有两个标志,即“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多元结构,包含了西方近代以来的各种思潮,涉及人生观念、民族意识、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
新文化形成文学存在的文化环境的变化,导致文学信息内容的变化和文学表述方式的变化。
(2)五四文学的出现,从文化的原因看,还在于古典文学同新文化的矛盾性和不相适应性。
主要为四点不适应:一是古典文学的美学旨趣同新文化的精神内涵有着不相适应性;二是古典文学的思维方式同新文化的思想特征有着不相适应性;三是古典文学的表述方式及话语系统同新文化的表述要求有着不相适应性;四是古典文学的功能特性同新文化的功能要求及传播方式有着不相适应性。
古典文学对新文化的不适应,就为新文学的产生提供了机会。
二、五四文学的主要特性:从总的方面看,五四文学的主要特性可以概括为“人的文学”,即五四文学是反映着新文化的“人的观念”觉醒的总体特征的文学。
具体来看,五四文学的“人的文学”包含着如下内涵:(1)为自我的文学,即体现了个性解放精神的文学。
个性解放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时代精神,是“人的观念”觉醒的首要课题。
当时称为“人的发见”,也就是对个人权利、地位和价值的重新理解与认识。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侧重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的小说起源于说书,并不是什么高雅的事物。
高雅的人当时都去写诗了。
所以,小说自古以来地位低微,是“小道”“小技”,就连小说的作者本人,都羞于提及自己的写作,这就直接导致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白话小说,作者几乎都是存疑的。
现在普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但也有人认为证据不足,作者有可能是曹雪芹的父亲,或者别人;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但也有人认为不是。
《水浒传》《西游记》也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这些著名的小说,到现在都没弄清真正的作者是谁,就在于小说在古代是没有地位的,即便有人写了,也很少把作者的真实姓名署上去——说书、演戏、写小说,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不仅不能望重士林,甚至还会损及自己的声名。
这种局面现在已经彻底改观,文学界近年独领风骚的多半是小说家,但不等于说小说就成了多优雅的文体了。
说到底,小说还是俗物,也是和俗生活紧密相连的。
小说贴近日常生活的末梢,既描写人生中吃喝玩乐、喜怒哀乐的场景,也记录个体的经历、遭遇和命运。
一个没有俗生活之经验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
曹雪芹如果没有大户人家的生活经验和成长记忆,他是写不出《红楼梦》的。
因此,小说不应该拒绝俗事、俗生活,相反,只有以俗生活为底子,作家才能把一种人生写结实了。
古人云,“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话说的就是小说,而非诗歌。
论俗文学与雅文学“俗文学”与“雅文学”这样一对术语在现今的文坛实用的很是频繁。
但是究竟何种文学为“俗”,何种文学为“雅”,则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令人信服的界定。
再者说来,单论俗雅就很难区分。
所谓“俗”,则是指大众的、通行习见的,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可引申出庸常、平俗的的意味。
所谓“雅”,是指正规的、标准的、规范的,美好的,由此还可以引申出高尚的、不庸俗的意思。
我国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将“俗文学”定义为通俗的文学,民间的文学,大众的文学。
那么与之相对的似乎就可以定义为“雅文学”。
相对而言,雅文学比之俗文学好界定。
因为,“俗”有“通俗”和“庸俗”之分。
庸俗的文学,多不是指形式的通俗,而重点说的是内容的粗俗、格调的低下或者观念的陈腐。
那些低级趣味的作品,那些将无聊当有趣的作品,那些仅仅为了一些小瘪三而创作的、为了满足肉体享受欲望的作品,那些宣传陈腐落后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文化观念的作品都是庸俗之作。
而世俗之作,最明显的特点是无个性、无信仰、无特操、无主见,趋奉时尚,随波逐流,这些作品没有思想的先锋性特点,只有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
世俗的文学多是媚俗之作。
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看着读者的低级口味而用笔,还不如说是看着读者的钱袋而写作。
而通俗的文学则像鲁迅先生在《京本通俗小说》中论述的:“其取材多在近时,或采之他种说部,主在娱心,而杂以惩劝”。
通俗文学必须接受思想革命的观念,才能变成我们说的新文学,实现文学的现代化其实“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的界定却是非常模糊的。
以《诗经》为例,在先秦时期,广泛流传于世俗民间的民歌被认为是十足的俗文学,难登大雅之堂。
但是到了汉代,这些民歌又被认为是“雅文学”,可以出现在庙堂朝庆之上了。
再以古典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来说,在清朝,石头记被认为是禁书,不得穿越。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不仅将之视为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更兴起了“红学”热。
第24卷第1期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No.1 Vol.242008年3月 Journal of Cangzhou Teachers’College Mar.2008* 收稿日期:2007-04-21作者简介:冯志英(1979— ),女,山西阳泉人,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戏曲文物与民俗专业05级研究生。
·16·雅与俗的嬗变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冯志英(山西师范大学 戏曲文物研究所,山西 临汾 041004)摘 要:雅与俗观念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观念,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雅文学与俗文学一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在俗与雅的影响,嬗变和演进的交替中,中国文学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主流文体越来越通俗化,文学消费主体越来越大众化,这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向和基本规律之一。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对中国文学史有新的视角和新的描述,对当下中国文学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策略。
关键词:雅与俗;嬗变演进;通俗化;俗体化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62(2008)01-0016-03雅”与“俗”在中国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现实的话题。
在古代,“雅”与“俗”是历代文人学士们品评文学艺术并进行定性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社会评价人物品行操守并进行人格分类的决定性语汇。
直到今天,雅文学与俗文学、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仍然各守其域,争夺着社会文化空间和消费群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雅”与“俗”既是深藏在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心底的最为稳定的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又是影响着中国文学发展走向的两股巨大力量。
然而,以往人们对雅俗的讨论多局限在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方面。
例如,一提到雅文学,人们就自然想到诗、文、辞、赋等中国古代正统文学;而提到俗文学,人们就把它和戏曲、小说、民歌、民谣联系在一起。
也有人认为,雅文学就是居于主流地位的上层社会的文学,俗文学就是流行于民间的大众文学,并且人们从雅俗的嬗变与演进中还发现了文学发展的一条规律,以为一切文学样式都有一个由俗到雅而后衰落的过程。
对文学的迷信———“五四”以来中国作家的文学功能观及相关问题张志平摘要:“五四”以来,作家高估和片面夸大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陷入对文学的迷信中。
虚悬文学接受状况、无视文学接受史和作用史,是作家迷信文学得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作家和受众混淆文学和生活、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作家迷信文学得以实现的方法论前提。
作家大多兼备文学家和社会改革家双重身份、且偏重后者,是他们迷信文学的心理根源。
眼下,破除对文学的迷信是文艺界创造文学良性走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文学功能观;迷信;意识形态;艺术;怡人畅神中图分类号:I206.6;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1)09-0168-10作者简介:张志平,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云南昆明650091)1948年,袁可嘉在《对于诗的迷信》一文中指出:“在情绪里有人的情绪与艺术情绪,在信仰里有抽象的与感觉的,在意义里有逻辑本文与诗本文,在现实有人生现实与诗现实,在生活有生活经验与诗经验,在行动有具体行动与象征行动等等分别”,英美人民派和浪漫派“对于诗的迷信”“起于有同一称谓的价值观念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实质的混淆,都远离诗作为一种文字艺术的本质,而有强烈的歪曲诗,代替诗的坏倾向”①。
在此,诗人“对于诗的迷信”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把现实世界和诗中的象征世界、理想世界、可能世界混为一谈,在生活经验、生活逻辑和艺术经验、艺术逻辑间划等号。
袁可嘉的思路和见解对研究者考察、认知和阐述“五四”以来的中国作家的文学功能观及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五四”以来,中国作家开展文学活动时,大多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他们不仅深信文学具有立竿见影的实际效用,期望文学最大限度发挥启蒙和教化民众、影响现实生活的应时作用,而且常常高估和夸大此作用。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史上,作家最迷信的事物当数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涉及他们的文学功能观及相关问题。
一中国文人不乏感时忧国、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也不乏指点江山、擘画天下的凌云壮志。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主观题(真题答案)2012年10月1、简述郭沫若白话新诗集《女神》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1)诗化了的“五四”时代精神。
(2)高扬主体性的力作(3)创造了新诗的诗美规范。
2、请简要概述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的艺术探索。
(1)首先,在小说结构上,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汲取了情节连贯性和完整性特点。
(2)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个性。
(3)再次,在语言艺术方面,是真正的大众化和口语化。
3、简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1)富有“诗感‘的音乐美。
(2)充满灵性的瞬间意象(3)高度浓缩的意蕴。
4、简要概述柳青《创业史》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文学缺憾。
(1)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是符合历史真实的;有引用文件代替描写的缺憾(2)人物形象是富有个性和历史深度的,也有过于理性的生硬。
(3)提供了新的叙事经验。
5、简要分析《白鹿原》中的白嘉轩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作为《白鹿原》两个家族的族长,白嘉轩身上有很多优良品质,他济公好义,确立乡规民约,体现仁义为怀,自立为本的人格精神。
(2)他身上既有着中国家族理想的一面,也体现着这一文化反动与保守的一面,是当代文学独一无二的最后一个族长形象。
6、结合作品,谈谈鲁迅小说创作的经典特质。
(1)题材开掘的深刻性。
开掘了现代文学中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形象。
一是展示了一个以浙东市镇为主要活动场所的乡土世界,通过农民形象,描绘出旧中国这个病态社会中的病态人物;二是通过知识分子题材,表现出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既关注传统文人的迂腐,又关注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痛苦和迷茫追求。
如《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等。
(2)情节、结构的独特。
创造了“看与被看”,一是民众之间的“看”,如《故乡》中的祥林嫂和镇上的众人,是不幸的普通群众的不幸成了人们鉴赏和聊天的谈资;二是被启蒙者对启蒙者的看。
如《药》中的华老栓和夏瑜,是先驱者为拯救民众而奔波,而他们的牺牲却成了群众的观赏对象。
当代视野中的“雅文学”与“俗文学”及其关系1. 引言在当代社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和讨论。
在文学界,人们常常将文学作品分为“雅文学”和“俗文学”两种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探讨当代视野中的“雅文学”与“俗文学”及其关系,并分析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2. “雅文学”的定义与特点2.1 “雅文学”的定义“雅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用于描述那些高雅、精致、优美的艺术作品。
如古典诗词、古琴音乐等都被认为是典型的“雅文学”。
2.2 “雅文学”的特点(1)高尚与精致:“雅文学”强调作品中所蕴含的高尚情感和精致艺术表达。
(2)传统与经典:“雅文学”通常承载着传统和经典的意义,具有历史渊源。
(3)审美意义:“雅文学”强调审美意义,并追求观赏者情感上的享受。
3. “俗文学”的定义与特点3.1 “俗”的含义在这里,“俗”并不是指低俗或庸俗的意思,而是指与大众生活相关的、通俗易懂的文化。
3.2 “俗文学”的定义“俗文学”是指与大众生活相关、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
如通俗小说、网络小说等都属于“俗文学”的范畴。
3.3 “俗文学”的特点(1)大众化:“俗文学”作品通常以大众生活为题材,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现实性:“俗文学”更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商业化:由于“俚”字所带来的商业性质,很多“俚”作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4. “雅文学”与“俚文学”的关系4.1 互补关系尽管“雅文学”和“庸人自扰之也。
以为雅之者也。
”(2)互动关系:在当代社会中,“雅文学”和“庸人自扰之也。
以为雅之者也。
”4.2影响关系:“雅文学”和“俗文学”在社会中各自发挥着作用,相互影响。
雅文学的高尚和精致,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俗文学的创作,使其追求更高的艺术价值;而俗文学的大众化和现实性,也使得雅文学逐渐关注社会现实,使其更具有时代气息。
4.3转化关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雅文学和俗文学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现象。
2015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题干】“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选项】A.《新月》B.《小说月报》C.《创造》D.《新青年》【答案】D【解析】“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概述2.【题干】以下属于学衡派成员的是()。
【选项】A.林纾B.梅光迪C.章士钊D.王国维【答案】B【解析】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概述3.【题干】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
【选项】A.南国社B.辛酉社C.民众戏剧社D.春柳社【答案】D【解析】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和《黑奴吁天录》。
【考点】戏剧创作——概述4.【题干】1928年中国新文学发生了重要转折,转折的标志之一是()。
【选项】A.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B.创造社的成立C.太阳社的成立D.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答案】D【解析】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的中国新文学,到1928年发生了重要转折,其转折点就是1928年新文学队伍发生的新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考点】30年代文学——概述5.【题干】对巴金早期小说创作影响最大的思想是()。
【选项】A.无产阶级思想B.自由主义思想C.无政府主义思想D.民族主义思想【答案】C【解析】克鲁泡特金的政论《告少年》最早打开了少年巴金的心扉。
克鲁泡特金是俄国19世纪70年代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理论家,巴金由于受到他的启蒙而对他的人格以及他的全部著作推崇备至。
论文学雅俗的相对性及其丰富内涵朱智秀【摘要】The elegance and popularit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Because the relativity between“elegance” and “popularity” is often overlooked in related research, the question always becomes confusing. The“relativity” fea-tures of “Elegance” and “popularity” appear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culture phenomenon and had relation to“class nature” of literature. The fact above provide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rich connotation” of elegance and popularity of literature.%文学的雅俗问题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
相关的研究往往因为忽略了雅与俗之间相对性的基本特征而使问题变得扑朔迷离、千头万绪。
雅与俗自产生之初就存在着相对性的特点,并且包含着一定的阶级性文化意味,这为雅俗现象的丰富性内涵提供了文化基础。
【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文学;雅俗;相对性【作者】朱智秀【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文学的雅俗问题一直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型以来,文学创作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猛烈冲击,大众文化蓬勃兴起,文学雅与俗的问题再次成为学术讨论的焦点。
雅俗文化摘要:近年来,雅俗之辩热闹非凡,文人学者或抑俗扬雅,或扬俗抑雅,互不相让。
纷乱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雅俗交融。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还存在于学术研究中。
这种现象的出现,涉及到对雅俗交融的创作方法的看法。
一说雅俗交融的创作方法不伦不类;一说这种作品就低不就高。
实际的情形是怎样的呢?本人认为:文学有雅俗之分,这是客观事实,但雅俗文学不是文本的概念而是时代的概念;雅俗之辨不在于作家而在于读者;雅俗文学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雅俗合流是文学的发展趋向。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雅俗文学中国文学以20世纪为标志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20 世纪以前的文学称做古代文学,20世纪以后的文学称做现代文学。
这两个阶段的雅俗文学是不一样的,评判雅俗文学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胡适在《词选序》中将唐宋词分为三个时期:“歌者的词”“诗人的词”和“词匠的词”,并作了这样的分期:“东坡以前,是教坊乐工与娼家妓女歌唱的词;东坡到稼杆、后村,是诗人的词;白石以后,直到宋末元初,是词匠的词。
”胡适是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中国文学都是从民间文学发展起来的。
胡适的这个观点基本上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主流观点,因为它符合中国文学的发展实际。
中国的诗歌、散文小品、小说、戏剧都有一个从民间艺术走向文人艺术的过程。
胡适对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描述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作了辨析。
俗文学是民间的、粗糙的,雅文学是文人的、精致的。
因此,郑振铎在他的《中国俗文学史》中给俗文学就下了如下的定义:“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文学,就是民间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
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从定义中就可以看出,郑振铎所说的通俗文学就是指民间文学。
文人文学是雅文学,民间文学是通俗文学,以这样的分类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以此来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却有很多文学现象无法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