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以为师 严以至学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教育名著解读:王筠《教童子法》导读:王筠《教童子法》王筠(1784—1854),清朝山东安邱人,字贯山,号友。
他少喜篆籀之文,长成之后博涉经史,由于深受清代考据学的学风影响,对文字考证的研究很有兴趣,而且很有造诣。
后跻身仕途,先后在山西乡宁、徐沟、曲沃等县任过知县官。
王筠在为官之暇,仍手不释传,潜心研究文字学,形成了关于汉文字结构以及音形义特点的独到的文字理论,著述有《说文释例》30卷、《说文句读》30卷、《说文系传校录》30卷、《文字蒙求》4卷、《正字略》2卷、《毛诗重言》1卷(附《毛诗双音叠韵》1卷)、《夏小正正义》4卷、《弟子职正音》1卷,此外有《蛾术编》、《禹贡正字读》、《仪礼郑注句读刊误》、《四书说略》等。
在中国传统旧学体系中,文字学素被称之为“小学”,它与高层次的经典著作的义理之学相比,属于基础的学问功夫,只是学问的必需工具和手段。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把识字辨音明字义的教学称为“小学”教育,以区别于传授经传义理为内容的“大学”教育。
王筠在长期的文字学研究中,十分注重根据汉字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来探讨“小学”教育和儿童教学方法,并在总结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著名的《教童子法》。
《教童子法》(1896)是一单篇著述,共6000余字,它系统地论述了当时的小学教育,颇有见地阐述了儿童教育及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有关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主张,并以洗炼的笔墨总结了我国古代儿童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小学语文教学法专著。
《教童子法》最初刊刻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96),后有多种单行本流布民间。
元和江氏刻本《灵鹣阁丛书》第一集曾于辑录。
196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亦选辑此文,文前录有江氏按语:“此友先生《教童子法》,旧附《四书说略》后。
余以其可砭俗师也。
校而刻入丛书中。
有极陋极迂处,而极通处甚多,不得不为善教者。
近见德国学校章程,纲举目张,皆实事求是之学,教童子尤严密。
劝学荀子〔先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通“又”)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輮(róu)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通“智”)而行无过矣。
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hán,同“邗”,古国名)越夷貉(mò,通“貊”,中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的民族)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通“供”)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
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韩愈劝学全文韩愈的《劝学》全文如下:木之就规矩,在工师之轮朴斤铿也。
不在于支离,而在于全德。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至其道。
故曰:学莫先乎哉!故观于乡而知王教之本也。
曰:先王之教不陵迟,大抵取工焉,必有节,故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是故诵诗书,解礼义,以相于学者,士人也。
故曰:舌非利也,而善其辞;目非明也,而善其视;心非仁也,而善其思;事非理也,而善其辩。
其已至于此矣,又何必曰多哉!今之学者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则上不敢非赵,上不敢非秦而下不敢非赵,故一于《诗》《书》而囿于俗。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圣人不敢忘师。
曰: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读其书也。
未或知之者,一以父事之;能及是者,犹以为友也。
又不敢官之也。
谓其志下者不录,谓其才下者不先,谓其言下者不听。
诚知如此,虽在吠亩之中,天子三公一命焉犹未已也。
若不信然,问之外师、巷党、州闾之间。
其卒然信以从者,百不一焉;若苟有以信之者,与不学若者也,亦百不一焉。
故曰:或师焉,或不焉,无或友之焉;有友焉,不如有官之焉;有官焉,不如有诸父之焉。
是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举之,无能弃之;有能与之,无能夺之也。
是谓至贵矣!凡吾所谓学,为于异端者而设也。
若乃墨、杨、管、晏之流,夷、惠、叔度、伊尹之伦,易时易地则生人不同矣。
若然者,生则治矣,犹吾子也;若不生则不治矣,犹吾身也。
犹吾身也;故吾特为此操琴招凤而已矣。
曰:惟太古之人能知之;所以次道术而先政事者也。
曰:圣人之道独矣乎?曰:非独也。
有所偏而为者矣!彼伯夷叔齐者一念而均赋禄爵;一念而辞万钟如敝屣然;彼以为天下犹我氏之有也。
其能敦行如此!若是而已乎?曰:未也。
自吾有回庶几于知此矣!今乃独知计四海之外者以吾心测夫子之心而已!曰:未知生吾与夫子未遇时果何心哉?曰:区区之民也,将奚取焉!曰:然则吾奚事哉?曰:亦事事矣!君之事仁人也,舍是奚适哉!由是观之,则生以发吾心之所未发而遂足乎已者,果可得乎?曰:有是哉!有是哉!若乃高世独立之士行己由义之谓也;若乃规规然谨行古道翼然为良人者当之矣!是亦不足以语高且远矣。
师道观的思想内涵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师道”可说是其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
深入研究古代的“师道”,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这对今天的教育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朱熹对《中庸》中的“率性之谓道”的“道”字解释说:“道,犹路也。
”“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
”所谓“师道”,就是指教师应走的道路或当行的道理。
师道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师道是指兴办教育的理念和规律,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意义,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等。
狭义的师道则是指做老师的原理和规律,包括怎样当老师、怎样开展教学、怎样进行德育、怎样为人师表等。
我国古代的“师道”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师德”有所不同。
在内涵上,“师德”一般表示为师者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师道”则更多地体现了为师者所应具有的内在人生理想和信念;在外延上,“师德”主要指教师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而“师道”除了指教师的这种职业道德之外,还包括了他们所应具有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等。
我国古代,“师道”的首倡者是开儒学之先,立道统之始的“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之后经由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守仁等人的不断继承和发扬,逐步形成为传统。
我国古代“师道”是由古代名儒大师们倡导和实践,并为当时广大教师所向往和追求,具有典型意义的为师理想、风范和行为的总括。
古代“师道”的内容博大精深,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志存高远,乐道自得这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名儒大师们所极力推崇,并广为师者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和信念。
它依次分为识道、志道和乐道三个层次。
所谓“识道”,即对教育作用和教师职业的认识。
《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说明教师职业极为重要。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这里把君师并称了。
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正礼”,“礼者,之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传统教师观历史沿变及意义摘要中华民族一直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从先秦儒家、汉唐经学家、宋明理学家、明清实学家对教师问题的诸多论述中可以看出传统教师观的主要特征,即师严与道尊的统一,师道与君亲的统一,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宽与严的结合等。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教师文化,时至今日,仍有其重要意义,既为当今师德建设和师德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可为当今的教师发展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与历史借鉴。
关键词传统教师观;教师研究;师道;教师文化;历史沿变教师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之一。
但从目前研究来看,学术界往往对发达国家的教师关注甚多,而对中国传统教师问题研究不足,对传统教师形象也往往囿于一些概念化的理解,比如天地君亲师冶的传统观念赋予了传统教师死板、专制、令人望而生畏的固定形象。
教师研究必须具有文化性与民族特色,应该反映出特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文化特征。
因此,教师研究不仅要借鉴国际经验,而且必须加强对中国古代教师文化的梳理与分析,把教师研究以及中国教育史研究引向深入。
从实践上说,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教师文化传承,为当今的教师发展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与历史借鉴。
一、传统教师观的历史沿变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其中儒家思想是最重视教育的,重视教育必然重视教师。
从孔子到荀子以及《学记》都有一些关于教师的论述。
孔子一生主要的活动就是从事教育、培养学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了作为理想教师的一个典范,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总结孔子的教师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师自身要求,即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
教师要作为学生的典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冶[1]175-177强调无言之教的威力,认为教师行为端正、道德高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此外,以身作则不仅指教师自身的言行,更是强调指教师在对待教育这个工作应有的一种态度,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冶[1]120。
一、我国古代学者的勤学苦读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学者有很多很好的意见。
《学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懂道理——编者注,下同。
)。
”又说:“虽有嘉肴(肴,音yáo摇,做熟的鱼肉),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好吃的鱼肉,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高明。
)《中庸》上说:“好学近乎智”(爱好学习接近于智慧),把智慧看作是学习的结果。
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学习的作用说:一天到晚地空想,不如学习片刻得益大。
踮起脚来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
我们登高招手,胳膊并没有加长,但人家在比较远的地方也看得见;我们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人家听起来就清晰得多。
乘坐车马的人,不一定是快腿,但是跑完了千里迢迢的路程;乘坐船只的人,不一定会游泳,但是渡过了洪波浩荡的江河。
有成就的人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天资,而是善于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的本领[1]。
《孔子家语》上记载着孔子说服轻视学习作用的子路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孔子的门徒子路去看孔子,孔子问:“你爱好什么?”子路说:“我爱好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
我只是说,以你这样的才能,再加之以学问,还有谁能及得上呢?”子路说:“南山的竹子,用不着加工,天生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可以射穿用犀牛皮做的盔甲。
由此看来,学习有什么用呢?”孔子说:“把这个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把箭头磨得尖尖的,这样,射入得不是更深了吗?”子路恍然大悟,连连下拜说:“我一定记住你的教导。
”[2]正因为我国古代学者看到了学习对于一个人的认识和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们提倡勤学苦读。
我们要了解我国古代学者勤学苦读的精神,首先要了解我国古人在学习条件上的很多困难。
首先是书的困难。
我国古代最早的书,是用竹简或木牍做的,这些书很笨重,以后有了帛(一种丝织品)比较方便了,但价钱很贵;纸是到了东汉时才有的。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著书的人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刻,或者用竹子削尖了蘸(音zhàn战)着漆,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上去。
幼儿园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篇1在幼儿教师的师德规范里我学到了幼儿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热爱孩子并尊重孩子。
一个幼儿教师只有热爱幼儿,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幼儿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孩子;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师德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就决定教育事业发展和的成败。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认为既然我选择了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就应当热爱自己的事业。
竭尽所能,把这事业当成世界上最光辉的事业,使之理想化、神圣化,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其中一个重要体现。
从师德规范中我深深的了解:只有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才能真正从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深入到孩子中去,关注他们的举动,观察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才能更好的为幼儿服务,这样就在他们中树立了威信。
我们每个个老师都希望让每个孩子好起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我们教师辛勤劳动,满腔热情地把自己的所知所解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用自己的心血精心哺育下一代,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热爱孩子就意味着尊重,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要认真考虑自己对孩子的每一个意见,每一个做法,无论如何都不能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得角落,人得自尊心。
我觉得热爱幼儿要面向全体,尤其是个别特殊幼儿,能容纳他们的天真,能容纳他们的错误,这种爱才是博大而深沉的!让爱的暖流也能流进他们的心田,让他们也感受到生活也有阳光。
总之,我将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全心全意为幼儿服务,深深扎根于幼儿园这片净土中。
古之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其所以为大人也。
大人者,德行兼备,道德为先,此乃立身之本,处世之基。
是以《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是以成人以德,乃人生之至理。
夫德者,道德之谓也。
道德者,天地之正气,人心之向善。
道德之根,深植于心,如松柏之茂,历久弥坚。
人无道德,犹车无辕,船无舵,行将覆没。
故道德为立身之本,成人之始。
成人以德,首在修身。
修身者,修己之身,正己之心。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修身之道,在于克己复礼,慎独其心。
人能克己,方能成己;人能克人,方能成人。
故修身者,成人之先务。
修身之道,首在养性。
养性者,养心也。
心者,道德之宅,德行之所寄。
养性之道,在于清心寡欲,正心诚意。
清心则无妄念,寡欲则无贪心。
正心诚意,则道德自生。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养性之要,在于养心。
养性之后,次在养德。
养德者,养道德也。
道德者,仁义礼智信之谓也。
仁者,爱人;义者,宜也;礼者,敬也;智者,知也;信者,诚也。
养德之道,在于行仁义,遵礼法,用智慧,守诚信。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成人之要。
成人以德,其次在齐家。
齐家者,治家也。
治家之道,在于和顺。
家和万事兴,家不和则万事衰。
齐家之道,在于教子以德,妻子以礼,兄弟以义。
教子以德,则子孙昌盛;妻子以礼,则家庭和睦;兄弟以义,则亲族团结。
齐家之后,再治国。
治国者,平天下也。
治国之道,在于仁政。
仁政者,以仁为本,以德为基。
治国之道,在于安民,在于富民。
安民之道,在于仁爱;富民之道,在于贤能。
治国者,以道德为政,以仁爱为心。
平天下者,成人之极致。
平天下之道,在于道德之推广。
道德之推广,在于教育。
教育之道,在于启迪民智,教化人心。
道德之推广,在于仁义礼智信之普及。
平天下者,道德之极致。
成人以德,乃人生之至高境界。
道德者,成人之根本,处世之基石。
成人以德,则家国天下,皆可得而治。
是以君子以道德自勉,以道德自励,以期成人之境界,达道德之至高。
师德为本,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位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好书,给学生讲讲道理那么简单,而是要从社会,学校,班级,甚至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养成健全人格,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负责任,有用的人才。
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队伍建设的总枢纽,也是搞好师德师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什么是师德?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其内涵。
第一,高尚的师德必须对学生充满爱。
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记得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曾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
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实感情,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从而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在工作过程中我也曾经感叹,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对他的爱呢,有时反而对我的爱充满警惕与不屑。
通过培训我真正的认识到,原来我的感情还是没有到位,甚至有点急于求成,其实爱贯穿在我平时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相信学生一定会领会到的。
第二,作为教师必须对某一学科具有的丰富的知识、精通的业务、严谨的治学、创新的教学,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与较高的学术水平,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激励、鞭策学生。
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一位青年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
第三,高尚的师德就是教师必须严格以“以德为本,身正为范”要求自己。
在平时工作中,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许多年来,每当我站在这三尺讲台上,面对一张张求知若渴的面孔时,就会想起古希腊神话中那个不知疲倦,将一块巨石推向山顶再滚下来,然后在推上去。
教以学为本,育以品为上,师需德为先新课标原文
教育,为国家之根本,民族之未来,承载着培育新一代的重任。
新课标原文提出“教以学为本,育以品为上,师需德为先”,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以及教师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之本在于教学相长,以学为本。
这意味着教育过程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思考,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组织者、辅导员等多重角色,助力学生成长。
其次,教育的目标在于培育品质,追求卓越。
这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此过程中应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追求卓越,成就美好未来。
再者,教师素质在于师德为先,榜样力量。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其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关爱学生,敬业奉献,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最后,新时代教育理念应当融合创新,全面发展。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教育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师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创新教育方法,助力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总之,新课标原文所提出的“教以学为本,育以品为上,师需德为先”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教育的方向。
参加师德培训心得体会合集(13篇)参加师德培训心得体会篇1作为大班教师,我们的言传身教,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和价值观。
培训中,我学习到了师德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我们要始终保持耐心和爱心,用真诚和善意去引导他们。
同时,师风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灵魂,它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敬业、诚信、公正的态度,为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自己的师德师风建设,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快乐的成长环境。
同时,我也希望与同行们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加师德培训心得体会篇2 通过培训,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
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首先,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更加热爱。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我国以人为本、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下,高校教师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培训中,老师们都谈到了当代教师身肩重任、角色这一问题。
大学的老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
这也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一方面要继续努力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所以我将更加热爱我的工作,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其中,搞好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工作。
其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
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
造就具有创新的新一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阅读理解卷及答案详解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则不如无。
吾于,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和“”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中的第二则,孟子的“”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王安⽯《上仁宗皇帝⾔事书》即称【万⾔书】原⽂王安⽯《上仁宗皇帝⾔事书》即称【万⾔书】原⽂2017-07-27王安⽯ 王安⽯《上仁宗皇帝⾔事书》的原⽂即《万⾔书》的原⽂。
⾂愚不肖,蒙恩备使⼀路,今⼜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当以使事归报陛下。
不⾃知其⽆以称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详思⽽择其中,幸甚。
⾂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之懈,声⾊狗马,观游玩好之事,⽆纤介之蔽,⽽仁民爱物之意,孚于天下,⽽⼜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不贰于谗邪倾巧之⾂,此虽⼆帝、三王之⽤⼼,不过如此⽽已,宜其家给⼈⾜,天下⼤治。
⽽效不⾄于此,顾内则不能⽆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惧于夷狄,天下之财⼒⽇以困穷,⽽风俗⽇以衰坏,四⽅有志之⼠,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
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今朝廷法严令具,⽆所不有,⽽⾂以谓⽆法度者,何哉?⽅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
孟⼦⽈:“有仁⼼仁闻,⽽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
”以孟⼦之说,观⽅今之失,正在于此⽽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欲⼀⼆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
然⾂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已。
夫⼆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治⼀乱,其盛衰之时具矣。
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亦皆殊,⽽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故⽈:当法其意⽽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不⾄乎倾骇天下之⽿⽬,嚣天下之⼝,⽽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虽然,以⽅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
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诚加之意,则何为⽽不成,何欲⽽不得?然⽽⾂顾以谓陛下虽欲改易更⾰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者,何也?以⽅今天下之才不⾜故也。
⾂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未有乏于此时者也。
夫⼈才乏于上,则有沈废伏匿在下,⽽不为当时所知者矣。
帝学原文:伏羲氏德合天地通于神明始画八卦以开物成务故孔子言易始于伏羲肇有书契以纪万事而治道可传于后至尧而大备故孔子序书始于尧其前岂无圣人哉盖其世远不可以为法也扬雄曰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尧匪伏匪尧礼义哨哨圣人不取也后世帝王之学本伏羲故臣以为帝学之首。
帝王之学,谓之大学。
《礼记》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故学者所以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尧、舜之道是也。
帝王之学,所以学为尧、舜也,尧、舜亦学于古先圣王而已。
其在《易》曰:进德修业,学以聚之,问以辨之。
其在《书》曰:若稽古。
其在《诗》曰:正家以风天下,此文王之学也。
扬雄曰: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
后世学尧、舜而及之者,惟文王。
故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习周公,其他皆非道也。
夏为天子十有七世四百三十有二年商为天子三十有一世六百二十有九年周为天子三十有六世八百六十有七年三代一千九百二十有八年其君以学见于经传者唯禹汤髙宗文武成王而已可谓至少也若夏之启与少康商之祖甲中宗祖乙盘庚周之康王宣王皆有功烈见于诗书非学亦不能至也虽载籍阙略事远难明然要之圣君少而庸君多故治日短而乱日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苟不学则无闻于后人君可不勉哉如夏之桀商之纣昏乱其德覆宗絶祀后世言恶则必稽焉岂其性不可为善哉由不法先王不亲贤不务学也书曰惟圣?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狂之分惟在念与不念而已可不戒哉。
神宗皇帝即位之初,多与讲读之臣论政事于迩英,君臣倾尽,无有所隐。
而帝天资好学,自强不息,禁中观书或至夜分,其励精勤政,前世帝王未有也。
自熙宁至元丰之末间,日御经筵,风雨不易。
《庄子》注释及白话文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另一说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目录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史记》的介绍《史记》用寥寥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师德古文师者,德之传也。
师者,教化之主也。
古人言:“师者,巫山之阳,陶渊明之洞庭,孔子之庙堂。
”君子之师,如日之升,照亮学子之心田。
师者,海纳百川,德泽四方。
儒家言:“为人师者,当为人师之本;为师之本,当为师之德。
”立身正,则师道正;修身齐,则师德齐。
师者,言传身教之谓也。
夫教无形,而德在心。
德者,君子之根本也。
言有道,行有德。
师者,言传心授,以德化人。
孟子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未之有也。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既之有之矣,以之加于人也,吾未之见也。
”言德之为人师者,必自德先立。
修身德以为人表率,教化于学子之心。
师者,巨流之源也。
川流不息,而源源不竭。
教育者,师道之传递者也。
大江之势,赖于千百源之注。
师者,教育之源,德泽百代。
圣人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师者,当以德之源,为学子之明镜。
学子若知其师正,必能修身养性,明辨是非。
夫人之为师,岂止于传授知识。
古之圣贤,言德教而行之。
儒者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道者,言德之道也;授业者,言德之实也。
人生于世,师者之德,如日之光辉,普照人心。
师者,德之载体,以德育人,以德化学子,为人师表率。
师者,凌云之志也。
岂止于小成,当有大志。
庄子言:“师之所传,固当如师之所得。
”学道者,宜有大志,欲臻于至善。
言道德之高远,志在千里。
师者,当激发学子之壮志,引导他们走向远大的前程。
故曰:“师者,德之传也,志之启也。
人师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正直之道,为学子之表率。
”师者,蕴德培才之源,使学子沐浴其德泽,融入至善之流。
德泽千秋,学子当以师为榜样,自修德行,致知致远。
四字成语什么人师什么成语有哪些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减师半德指只学到老师的一半水平良师益友能给人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良师诤友良:好;诤:敢于直言。
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百世师品德学问可以做为百代的表率。
百万雄师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
班师回朝班:调回。
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
不耻相师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陈师鞠旅陈:陈列;鞠:告;师旅:军队。
出征之前,集合军队发布动员令。
多口阿师指喜欢多话的人。
狗头军师比喻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
也比喻专门出坏主意的人。
归师勿掩,穷寇勿追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
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
指特定情况下要防止敌人拼死反击,以免不测的牺牲。
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教师。
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教无常师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抗颜为师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
为师:为人师表。
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
惊师动众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开山祖师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
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劳师动众劳:疲劳,辛苦;师、众:军队;动:出动,动员。
原指出动大批军队,现指动用很多人力。
精锐之师精锐:指军队装备优良,战斗力强;师:军队。
指战斗能力很强的部队。
劳师袭远发动军队袭击远方的敌人,多指冒险的军事活动。
名师出高徒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
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能者为师会的人就当老师。
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事不师古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师老兵疲老:衰竭;疲:疲乏。
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师出无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
出兵没有正当理由。
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
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德以为师严以至学
——现阶段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及管理的探讨研究
东至县至德小学胡成彪
“无德无以为师”,在学生心目中“德”就是一个教师的内涵,是一个人的灵魂,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前提。
“教者必以正”,“善为师者,美其道,有慎其行”,“以身立教,其身亡而教存”,这些都是历史上教育家的观点。
他们倡导的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在今天仍是师德的精华。
特别在当今,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现代、更人性,也更重视个人的发展,这是社会的人本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具体体现。
无庸质疑,这一代的中小学生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他们的独立性很强,不来虚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却有扎实的追求,虽然在太强调自我的时候可能忽略了对别人的关照;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可能对社会的责任想的不多。
据调查,在被问及:“遇到困惑,你求助于何人时”,只有不到5%的学生选择老师,远低于求助朋友和父母的比例,连小学生也是如此,这说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正在逐渐降低。
在被问及“对你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时,选择老师的人数也在家长和朋友之后,教师的社会形象以及对学生影响力的不断降低很值得大家认真反思。
从客观上讲,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书刊、电视、网络不断的给学生提供更符合时代潮流的观念。
教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走下圣坛,渐渐被人们理解为一种等同于医疗、保险等行业的社会服务。
近几年媒体又不断在教育收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揭教育的短,甚至用个别老师的恶劣行为影射整个教育。
这都降低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主观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第一,长期的自我封闭很容易让老师患上社会适应不良症,变得迂腐、守旧、迟钝。
从学校刚刚毕业,紧接着又走进了中小学的校门,几乎很少有机会和社会接触。
而且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孩子们打交道,传道、授业、解惑,高高在上地接受学生们的请教。
这样的工作氛围很容易让人自我满足,当了先生就不再想当学生了。
然而世界每一天都在飞速变化,不经意
间,自我感觉良好的老师就被抛到了时代的后面。
南方某城曾进行过一次测试,测试的内容是社会上近年来出现的新科技--克隆技术、纳米科学、基因等等新名词,以及时事政治--国际、国内最新的热点问题。
被测者是一所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和正在教他们的老师。
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老师的成绩竟然远低于他们的学生。
学高为师,老师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不能令学生信服,是导致其影响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第二,受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老师中存在着严重的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
即便是传授知识,许多人也忽略了知识背后的人文意义,把它们肢解为知识点、练习题。
陶行知曾说:“先生的任务是教人做人。
”由是观之,“师道之不复,久矣”!第三,少数老师的确存在师德问题,以教谋私,开学店,体罚学生等现象并未得到根治。
规范教育行为的法规不断出台,尊重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家长和学生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
近几年来,教师因为师德问题而被处理的事件屡见报端。
身正为范,老师的道德状况是决定他在学生心中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鉴于此,我认为当今阶段教师应做到:
首先是德高为师,以身立仪。
教师置身于学生的众目之下,其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正所谓“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
因此,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
教师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是学生的榜样。
学生可以不执行家长的要求,却一定会以教师的话为准则,并要求家长执行。
所以一个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处处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
教师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连穿衣戴帽都会感染学生。
教师的以身立仪,自我塑造,不仅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美感,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晶敬爱之情,同时也会以自身的优秀品德素质深深吸引学生,缩短与学生的心灵差距,赢得学生的信赖,从心理上接近学生,使学生们产生凝聚力,从而也就能更好的教书育人。
其次是学而知之,严谨治学。
惟学然后教,惟教然后学。
虚心好学地自我完善,孜孜以求地自我更新,广泛涉猎,兼收并蓄,精益求精,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博学,多闻,志于学”,学高才能为师。
教师既应当具备多方面、多层次
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又要具有较坚实的专业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教育方法,并创造性的运用于实践。
如何打好坚实基础,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才干去吸引学生,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开拓创造型人才。
特别是
从而,严谨的治学态度,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和方法。
因此,学习是师德修养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增长教师的知识,净化教师的灵魂,启迪教师的理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阔眼界,放眼全球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师德素养。
未来社会和教育的现代化,需要教师们的开阔视野和放眼全球的目光,教师面临着重大挑战就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人文修养的完善。
未来世界的生存,需要全球每个人的努力。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就成为必要条件。
从关心自己开始,关心家人,关心朋友,关心他人,甚至关心全人类的命运,生存环境乃至地球文明的拓延。
没有教师认同世界的科学发展的观点,就谈不上学生的认同,更谈不上适应未来、胜任工作。
所以教师就要首先具有现代意识、世界意识和未来意识。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培养具有世界意识的人才就成为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阶段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及管理中如何落实德育又是我们一线教师当下关注的主要方面。
我想:虽然我们具备了上述素质,但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基本途径还是课堂教学。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这是古今中外实践证明了的一客观规律。
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
学校必然要把时间、人力、物力等主要用于教学。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由此可见,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材虽几经改版,但总是依据党的基本路线,以教育方针为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据各学科特点和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编写出来的。
其中蕴含着相当多的、积极的、极为丰富的、直接的、间接的德育因素。
一位教育家在谈论课堂教学的思想教育时指出:“你在教授学科知识时,不要只是毫无感情地说明真理,而要引导青少年儿童沿着科学
的艰险道路做一次富有探险精神,充满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动机的旅行。
要使对学科知识的认识、理解和领会,变成孩子们的理智和心灵。
要让这一思想贯穿着你的全部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设法使你的学生不是麻木不仁的知识需求者,应让他们感到自己好像是事情的真实参与者。
”教育家的这段话正说明了各学科都应当结合一定的思想教育进行教学。
各学科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十分重要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可依据学科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及现实情况,进行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高尚情操,良好的习惯和顽强的意志的品德教育,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能提高德育质量,增强德育的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要尽量避免简单说教,在讲解知识的同时,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影响学生的的意志、情感、意识。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各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和优秀的品质也会直接“迁移”给学生。
这样就能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中,不露痕迹的影响学生的成长,提高德育的质量,增强德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