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5.45 KB
- 文档页数:5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三年级学生即将学习本学期的科学知识——植物的生长与变化。
在该知识点中,涉及到了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
为了加深学生对该过程的理解,本堂课将围绕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展开。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学生能够理解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
2.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3.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辨不同种子生长的过程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通过图片或录制的视频,介绍种子生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表达对该过程的思考和想法。
2.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思种子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每一个步骤所对应的内容与所需的知识。
第二步:观察实验1.对比不同种子发芽的时间,让学生关注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
2.配合种子发芽的情况,让学生绘制实验记录表格,并完成实验报告。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确定种子变成幼苗的关键因素。
4.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植物生长的知识,学生提出问题并探讨探讨。
第三步:巩固与扩展1.教师出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图,帮助学生复习植物的生长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思考不同植物之间各自的特点。
4.教师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自然现象,并帮助学生整合这些发现。
教学时间与地点本次公开课的实施时长计划为60分钟,地点为教室。
二、教学反思科学知识的引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先模糊的接触到新的知识点,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成为了主动者,进行了一次观察实验,以自己亲身的经验感受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过程,使学生既掌握了科学知识,又增强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在教学内容呈现的环节,通过实验记录,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梳理整个实验过程,理解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
种子变成了幼苗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使学生掌握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过程的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
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过程。
2.教学难点:种子发芽过程中环境因素的作用。
种子发芽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种子发芽的条件(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颗种子,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
(二)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1.老师提出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种子发芽需要水分、温度和空气等条件。
3.老师演示种子发芽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
(三)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
2.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交流分享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种子发芽的过程。
第二课时: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变化(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颗发芽的种子,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变化。
(二)探究种子发芽过程中的能量转换1.老师提出问题:种子发芽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换的?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种子发芽过程中,能量从种子内部转移到外部。
3.老师解释能量转换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种子发芽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三)观察记录种子发芽过程1.学生继续观察记录种子发芽过程,关注种子发芽速度、颜色变化等。
2.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交流分享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分享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变化。
第三课时:种子的成长(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颗幼苗,引导学生观察幼苗的外部特征。
(二)探究幼苗成长的条件1.老师提出问题:幼苗成长需要哪些条件?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幼苗成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条件。
3.老师演示幼苗成长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幼苗在不同条件下的成长情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种子变为了幼苗》教课设计4.种子变为了幼苗【教材剖析】种子出土此后,子叶枯败,茎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愈来愈多,这时种子发育成了幼苗,本节课要点是组织学生沟通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察看凤仙花幼苗的特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科书第一安排了沟通活动。
一是沟通前三周察看、记录到的凤仙花生长变化现象,二是沟通生长了周围的凤仙花的样子。
进行本节课教课时,植物的样子已经零落,并且长出了很多真叶,并且学生已经注意到植物在长高长大。
教科书将学生的沟通和察看活动聚焦到对出土后植物茎的颜色和植物叶的生长变化上,植物是利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料的。
可是要想经过察看、试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成立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经过采集和阅读剖析资料对问题获取合理的解说,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教课目的】:科学观点:植物的绿叶能够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散布有益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依据察看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经过查阅资料的方法采集信息、找寻问题的答案。
感情态度价值观:领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梦想。
【学情剖析】:到此刻为止,距离学生的凤仙抽芽已经有 4 周左右的时间,好多幼苗都长出了更多的镶嵌摆列的比较旺盛的叶子,孩子手里有了部分对于凤仙花幼苗生长发育的记录。
假如条件不够同意,教师也能够要点培育一个小组,率领这个小组实时察看记录,保证有一组记录能够坚持下来。
【教课要点】:组织学生沟通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察看凤仙花幼苗的特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课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课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散布和垂直散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表示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有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周围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课过程】: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活动导入:1、师:我们栽种的凤仙花已经变为了幼苗,此刻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要点沟通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状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活动导入: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
(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種子變成了幼苗
教學背景分析
到現在為止,距離學生的鳳仙發芽已經有4周左右的時間,很多幼苗都長出了更多的鑲嵌排列的比較茂盛的葉子,孩子手裡有了部分關於鳳仙花幼苗生長發育的記錄。
建議:如果條件不夠允許,教師也可以重點培養一個小組,帶領這個小組及時觀察記錄,保證有一組記錄能夠堅持下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綠葉可以製造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植物的葉在莖上分佈有利於接受更多的陽光。
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通過查閱資料的方法收集資訊、尋找問題的答案。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科學研究是艱辛的過程;激發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從事研究科學的願望。
教學重點
組織學生交流種子發育成幼苗後植物的生長變化,觀察鳳仙花幼苗的特徵,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難點
研究植物葉的作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剛出土的鳳仙花照片或鳳仙花課件、植物葉水準分佈和垂直分佈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圖(多媒體課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資料。
(學生準備)生長四周的鳳仙花、記錄單。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學習評價:1.畫一棵出土四周後的鳳仙花花苗。
2.植物的綠葉那樣平展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長的原因是什麼?。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和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2.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内容如下:(1)种子结构和功能(2)幼苗的生长过程(3)种子变成幼苗的条件3. 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通过放映有关种子变成幼苗的短片,引导学生对此课题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2)知识讲授①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种皮、胚乳、胚芽。
②幼苗的生长过程:发芽、出土、成长。
③种子变成幼苗的条件:充足的水分、养分和温度。
(3)实验活动①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到在充分的水、温度、氧气和通风的条件下的发芽过程。
②实现了探究、学习、实践三位一体的目标。
(4)课堂练习以园丁的视角,提出一些植物的种子竞争资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困境。
(5)总结归纳对本课程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进行思考练习。
二、教学反思1. 教学所取得的成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课上形成了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氛围。
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
在教学实验活动中,学生真切地参与到种子发芽的实验中,体验了种子生长的奇妙过程,探究精神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 存在的问题本堂课中的引入环节效果不够好,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引起。
在后续实验过程中,由于对实验装置的不熟悉使得操作时间变长。
而练习环节,我们没有全面预习学生的问题及时反馈。
3. 教学改进下一步中,我们将加强引入环节的设计,利用更具吸引力和的形式和语言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同时,练习和思考环节中的问题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加强预习,更好的发掘学生的问题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此外增加理论课讲授的细节完整度,加强实验感受的设计。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特点。
2.让学生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发芽的种子、种子图片、种子结构模型、种子发芽条件卡片。
2.学具:放大镜、记录表、彩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发芽的种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种子是怎么变成幼苗的吗?”(二)探究种子结构1.教师展示种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种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吗?”(三)观察种子发芽过程1.教师展示种子发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种子发芽的过程是怎样的吗?”(四)了解种子发芽条件1.教师展示种子发芽条件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吗?”(五)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份发芽的种子和观察工具。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六)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七)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种子发芽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2.家长签字确认,下节课分享观察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和特点,以及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认真,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种子发芽条件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师展示一张种子的剖面图,指着图中的各个部分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图中的每一部分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可能会指出种皮、胚芽等,教师确认并解释每一部分的功能,如:“很好,种皮就像种子的‘外套’,保护里面的胚芽。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种子出土以后,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这时种子发育成了幼苗。
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风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与“我们先看到了根”的编写思路相同,教科书首先安排了交流活动。
一是交流前三周观察、记录到的风仙花生长变化现象,二是交流生长了四周的风仙花的样子。
进行本节课教学时,植物的子叶还没有脱落,并且长出了许多真叶,而且学生已经注意到植物在长高长大。
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于前三周凤仙花观察记录的交流。
交流前三周的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学习各种观察方法,并在课堂上运用这些方法对第四周的凤仙花进行观察与记录,找出不同,获得发现。
学习人在生长的过程中是需要水分和食物的,这是每一位学生所具备的认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是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但它们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教科书将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活动聚焦到对出土后植物茎的颜色的变化和植物叶的生长变化上,就是为了引领学生关注并解决植物所需“食物”的问题。
植物是利用叶子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料的。
但是要想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通过收集和阅读分析资料对问题获得合理的解释,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叶为植物提供食物”的教学内容,就是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来获得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的。
【学情分析】这是对“我的大树”和“美丽的叶”等观察之后,第二次组织学生对植物体进行观察。
这一次的观察是小学生第一次经历的长期观察活动,在整个观察活动中既要继续使用认识“我的大树”和“美丽的叶”的研究方法,同时又要善于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学会观察事物变化的主要特征。
在栽培和种植植物的活动过程中,还要研究植物的各种器官,认识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材分析】
种子出土以后.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这时种子发育成了
幼苗.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
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教科书首先安排了交流活动.一是交流前三周观察、记录到的凤仙花生长变化现象.二是交流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的样子.进行本
节课教学时.植物的样子已经脱落.并且长出了许多真叶.而且学生已经注意到植
物在长高长大.教科书将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活动聚焦到对出土后植物茎的颜色和
植物叶的生长变化上.植物是利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
料的.但是要想通过观察、试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是
十分困难的.通过收集和阅读分析资料对问题获得合理的解释.也是科学研究的方
法之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
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
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学情分析】:
到现在为止.距离学生的凤仙发芽已经有4周左右的时间.很多幼苗都长出了
更多的镶嵌排列的比较茂盛的叶子.孩子手里有了部分关于凤仙花幼苗生长发育
的记录.如果条件不够允许.教师也可以重点培养一个小组.带领这个小组及时观
察记录.保证有一组记录能够坚持下来.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
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
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
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导入:
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
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
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
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
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
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什么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用?
【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第一单元 4.种子变成了幼苗习题
一、填空
1.凤仙花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
2.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二、判断
4.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养料是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5.刚出土的凤仙花的茎的颜色是深绿色的.()
6.凤仙花的叶在茎上是相对着排列的.()
7.不论种子怎么放.它的根总是向上生长的.()
三、选择
8.种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A、胚
B、胚乳
C、种皮
D、子叶
9.植物的()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A、叶子
B、茎
C、根
10.凤仙花出土时长有的第一对叶由()发育而来.
A、子叶
B、叶芽
C、胚芽
四、简答
11.观察右图.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原因.
答案与简析
一、填空
1.叶绿体
2.二氧化碳和水
3.氧气和养料
二、判断
4.×
5. ×
6.√
7.×
三、选择
8.A 9.A 10.C
三、问答
11.因为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