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之4控制分析精品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81 MB
- 文档页数:70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从事大众传播的专业化社会机构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等。
1,、简述传播控制的四种主要形态3、为什么说西方传播制度理论的四个切入点是值得商权的?一,传播控制的四种主要形态1,极权主义传播体制,实行集权主义国家是封建君主专制和军事独裁国家。
认为报刊对当权者负责。
(报刊必须为当权者负责,不得攻击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新闻检查是合法的;违抗当权者是犯罪行为。
在集权主义理论下,媒介不必为当权者所拥有,但必须为当权者服务。
)2,自由主义传播制度。
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
以启蒙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传播先导。
【自由主义理论渊源于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家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约翰·密尔《论自由》;约翰·弥尔顿认为:人们运用理性,就可以辨别正确与错误,分辨好坏,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
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它就有战胜其他意见的力量。
从弥尔顿的思想出发,形成了现代关于“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的概念,就是让所有想说什么的人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关于表达思想的自由的四个论点:首先,如果压制某种意见,就我们所能看到的结果来说,等于压制真理。
其次,错误的意见可能包含着发展整个真理所必须的那一点点真理。
第三,即使大家接受的意见是全部真理,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作为一种先入之见而不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掌握的,除非他们被迫来维护这种真理。
最后,如果大家接受的意见,不是常常和别的意见发生争执,就会失去活力,对于行为和性格不起作用。
】(报刊不是政府的工具,人民对政府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他们对政府的主张。
报刊不受政府的控制和影响。
为了让真理生存,必须倾听各种见解。
思想与消息必须有“自由市场”。
传播的控制论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播的控制论模式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传播的控制论模式。
一、什么是传播的控制论模式?传播的控制论模式是指传媒机构、政府、企业等对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实现对信息的再生产、修正和选择的过程。
这种控制主要是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如编辑、审查、筛选、引导等。
二、传播的控制论模式的特点传播的控制论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信息的筛选,即对披露事实的信息进行选择,选择一些可以增强某种价值的信息进行传播;2.信息的扭曲,即故意夸大或缩小某个事实,达到某种目的;3.信息的引导,即通过引导信息的表达方式、引导受众的情绪,来达到某种目的;4.信息的重组,即对信息进行再造,形成新的信息产品,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三、传播的控制论模式的作用传播的控制论模式在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编辑和筛选过程,来确保传播的信息符合某种目的和意图。
这种控制方式可以帮助传媒机构、政府、企业等在信息传播中保持一定的“话语权”。
同时,传播的控制论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它可能会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特别是在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影响下,传播的控制可能会导致信息的失实和片面性,影响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信任。
四、传播的控制论模式与自由流通的信息在信息自由流通的时代,变革最大的是信息的自由性和传播的多样性。
传播的控制论模式必须与这一时代分开看待,而不能将其简单地看成信息传播中的控制工具。
在这个时代下,传播的控制论模式需要进一步升级,更多地考虑受众的需求和喜好,通过信息的推荐和引导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五、结论总的来说,传播的控制论模式在信息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传媒机构、政府、企业等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信息自由流通的时代的到来,传播的控制论模式需要不断升级,更注重受众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传播者与控制分析传播者与控制分析⼀、传播者(⼀)定义:传播⾏为的发起⼈,传播活动的中⼼之⼀,是借助某种⼿段或⼯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于他⼈的⼈。
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起点,对信息的内容、流量、流向、受传者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
个⼈,即编辑、记者、导演、主持⼈、制作⼈等组织化的职业传播者,甚⾄或是普通的个⼈;从事信息采集、选择、加⼯、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
因其⽣产规模的巨⼤性和受众的⼴泛性,被称为⼤众传媒。
运⽤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段,以社会上的⼀般⼤众为对象⽽进⾏的⼤规模的信息⽣产和传播活动。
(⼆)⼤众传媒特点:1、是⼀种社会组织,具有⾃⾝的组织⽬标和组织结构。
各司其职,组织成员性质,产品组织性。
从业者⼀般需要较⾼受教育和专业训练,是专门从事信息⽣产传播的。
2、是⽣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者。
⼀般是国家以某种制度⽅式将“稀有”公共资源委托传媒组织专⽤,拥有昂贵机器,先进技术、必要⼿段。
因⽽可以进⾏⼤规模信息⽣产和⼴泛快速的传播。
3、地位稳固,⼀般不与受众直接交流,其传播具有单向性。
地位优越,⼒量强⼤,影响范围⼴。
其传播能⼒和权⼒都远远超出了作为个⼈的社会成员和⼀般群体。
(三)互联⽹取代⼤众传媒作⽤?⼤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要信息来源,很⼤程度上制约和塑造社会信息环境。
严格说互联⽹知识⼀个由硬件和运⾏软件构成的基础设施系统,⽽不是⼀个传播主体,真正的传播主体是那些使⽤设施系统进⾏信息的⽣产、处理、传播的社会组织和个⼈。
互联⽹为众多的个⼈和⾮专业化组织、团体参与社会传播提供了⼿段和机会,同时也为⼤众传媒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前⽹络活跃重要者还是通讯社、电台、专业新闻机构,信息量最⼤,接触利⽤率最⾼点1、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产传播信息的能⼒和效率是⼀般个⼈和⾮专业组织所不能⽐拟的。
2、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确定性要⼤⼤⾼于处于匿名和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
第三节深层的控制 ⼀概念: 1.“潜”: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这类控制往往是⼀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
2.“权⼒的媒介”: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教授的所著。
此书对⾃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学说的主要区别作了评断。
即:⾃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完全⾃由,不受任何约束,⽽社会责任论则认识到不受限制的⾃由会带来危险。
⼆问答: 1.控制的层次与深层控制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与四种控制观念(控制体系)。
(重点) 答:施拉姆参与撰写《报刊的四种理论》,即:“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即君主*式、⾃由放任式、⾃我约束与国家统管式。
①集权主义理论思想主旨是:⼀,国家利益⾼于⼀切。
⼆,真理是权⼒的产物,权⼒是衡量真理的尺度。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西⽅各国实施严格的控制和垄断,体现了君主*式。
②⾃由主义理论其基本主张有:⼀,个⼈权益⾼于⼀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来保护个⼈权益。
⼆,之所以允许⼈们有⾔论⾃由,是因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论如何泛滥,⼈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
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由⽽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才能发展。
③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体现了⼤众传播的⾃我约束体系。
④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这⼀理论针对的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报刊的四种理论》⼀书的作者看来,这种传播理论与体制不过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的继承延续。
第四节控制的形态 ⼀概念: ⽂化控制:基本的控制形态有: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我控制等。
除此之处,还有⼀种更为⼴泛、更为深远的控制——⽂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化控制中,⼀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不处在特定⽂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流。
传播学控制论
传播学控制论是传播学与控制论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控制机制和规律。
它借鉴了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将信息传播视为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通过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信息传播的内在规律和动态变化。
在传播学控制论中,研究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如何理解和描述信息传播的过程?如何分析和预测信息传播的效果?如何设计和优化信息传播的策略?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借助于控制论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手段,如系统建模、反馈控制、稳定性分析等。
传播学控制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信息传播过程的理解,也为信息传播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例如,通过对新闻传播的控制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的生产、传播和影响过程,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和引导新闻舆论;通过对网络传播的控制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信息的流动和扩散机制,从而更有效地防范和应对网络安全风险。
控制分析参考文献:1、《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黄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2)2、陈力丹《内化传媒人的职业精神和工作规范》中华传媒网3、《大众传媒把关》Shoemaker(休梅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5)4、《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译者序》展江人大2004年(《哈钦斯报告:解读、误读与关键词》)5、《媒介理论:关键词·语境·汉译——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再认识》6、《读“四种理论”的反思与批判》郭镇之《国际新闻界》1997·17、《西方社会责任新闻理论》张允若《新闻大学》1991夏季号8、《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的〈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一书学习札记》张咏华(传媒学术网·专家论坛)9、《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展江王征王涛人大2004年10、《报刊的四种理论》赛伯特(Fredrick Sirebert)皮特森(Theodore Peterso施拉姆(Wilbur Schramm) 1956年1982年新华11、《西方国家的新闻管制》,王永亮《中国记者》2002(1)《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2年第6期12、《传播禁止论纲》,彭菊华吴高福彭祝斌《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2)13、《媒体社会功能的弱化与重建》,张涛甫《新闻记者》2007(8)14、《点击新闻职业道德关键词——84个国家或地区有关新闻职业道德准则73个关键词汇的统计分析(上、下)》,陈中原《新闻记者》2007(6、7)15、新闻自由专题中华传媒网·传媒学术网16、《权力与新闻生产过程》,陆晔《二十一世纪》(香港)2003(6)17、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对<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张志安《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2.18、《论传媒的公共性及其实现途径》朱清河《现代传播》2008(4)19、《做新闻》盖伊·塔奇曼华夏出版社2008(8)(序言:黄旦《新闻与社会现实》)第一节传播的控制研究传播者:发起传播行为的人,是利用某种传播技术和工具,以发出的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与控制分析一、传播者(一)定义: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起点,对信息的内容、流量、流向、受传者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个人,即编辑、记者、导演、主持人、制作人等组织化的职业传播者,甚至或是普通的个人;从事信息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
因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众的广泛性,被称为大众传媒。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媒特点:1、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各司其职,组织成员性质,产品组织性。
从业者一般需要较高受教育和专业训练,是专门从事信息生产传播的。
2、是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一般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将“稀有”公共资源委托传媒组织专用,拥有昂贵机器,先进技术、必要手段。
因而可以进行大规模信息生产和广泛快速的传播。
3、地位稳固,一般不与受众直接交流,其传播具有单向性。
地位优越,力量强大,影响范围广。
其传播能力和权力都远远超出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和一般群体。
(三)互联网取代大众传媒作用?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要信息来源,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塑造社会信息环境。
严格说互联网知识一个由硬件和运行软件构成的基础设施系统,而不是一个传播主体,真正的传播主体是那些使用设施系统进行信息的生产、处理、传播的社会组织和个人。
互联网为众多的个人和非专业化组织、团体参与社会传播提供了手段和机会,同时也为大众传媒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目前网络活跃重要者还是通讯社、电台、专业新闻机构,信息量最大,接触利用率最高点1、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
2、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确定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和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
第四章传播学研究方法总体要求:理解传播学为何是一门科学以及经验学派的研究理论基础;记忆并理解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法的概念以及基本操作方式。
重点掌握抽样与内容分析,以及控制实验的原理。
第一节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一、概念1.归纳、演绎的区别归纳: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演绎: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2.机率的观点与机械决定论的区别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
机械决定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照某种规律精确地发生的。
未来的一切都是由过去的一切严格决定的。
传播现象的一切都由过去预先决定了的。
二、问答1.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或者说为何传播学的经验研究具有科学性?(1)科学性传播学研究总是从理论或实际的课题入手,依据一定的法则和程序,系统地收集与分析相关的现象性资料,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科学性表现在:①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②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③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④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2)操作性现代传播学正是在面向实际、注重操作的社会背景下,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逐步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色表现在其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①描述。
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描述。
②解释。
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
③预测与控制。
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或创高一定条件以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定时间间隔以后对象的发展。
(3)综合化与定量化综合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定量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2.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①历史的观点,从该时代人们的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出发。
②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
③系统的观点,把一组相互作用并且相关程度较强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