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郭沫若
- 格式:ppt
- 大小:3.25 MB
- 文档页数:29
第四章 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1)这一节重点理解《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如何统一。
探讨的切人点是郭沫若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歌研究无定法,一般而言,评论一位诗人,应抓住最能体现其思想艺术追求的独创的方面。
而“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便是《女神》的特色。
对这一形象的特征及其时代内涵的分析,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目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民族形象(如《凤凰涅槃》中的凤凰,象征民族的新生)。
所谓“大我”的情怀,是古老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种崭新的精神,也就是“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雄强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还体现为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马行空”的心灵世界(可以《天狗》为析例)。
其次,“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又应当理解为同时是诗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
“大我”与“我”是统一的。
从郭沫若诗中也会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展现其骚动、矛盾的内心,在表达进取时可能又有颓唐厌世。
这也可以从“五四”时代心理情绪的复杂多样性方面去理解。
惟其如此,更真实地立体地表达了一代青年的思想情感。
学习中会碰到对郭诗那种似乎大喊大叫袒露直切的写法不大能欣赏的情况,应当联系“五四”时代刚刚觉醒过来的一代青年的心境去同情了解,这样会发现《女神》的确有不可重复的精神魅力。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2)这一节偏重了解郭沫若“五四”诗歌的艺术特质。
其关键是搞清楚“泛神论”对郭沫若的影响。
这是难点之一。
郭沫若所理解的泛神就是无神,他把一切自然都视作“神的表现”,“我”即是神,那么一切自然也都是“我”的表现。
关于这个问题,较细致的介绍也可以参考“评论节录”中的研究观点。
要了解由于泛神论的影响,《女神》更加思绪沸腾,想象奇特,大自然常常被人化,人与自然合一(可重点评析《地球,我的母亲》)。
而且从泛神论的影响出发,郭诗崇拜万物不断创造更新的“力”和“动的精神”。
第四讲案例 1 :建国初期的治理案例呈现建国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是错综复杂的。
在国内,解放战争并未结束,除台湾外,沿海岛屿还有舟山、马祖、金门、海南尚待解放;在大陆上,两广和西南的云、贵、川以及新疆、西藏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战争还要继续进行,军费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
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几百万军政人员,到 1950 年最高峰时,这些俘虏达到 550 万人,加上国民党政府的 350 万公职人员,共计 900 万人。
他们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对他们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
旧中国的工业和农业都极其落后,从 1937 年到 1949 年,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新中国建立时,工农业生产远没有达到战前的水平。
从农业来看,抗日战争以前全国粮食的最高产量为 2800 亿斤,而 1949 年大约只有2240 亿斤。
1950 年计划增产 100 亿斤,距离战前最高水平还差很远。
棉花生产的情况更坏,只有战前的一半左右。
当时农村每人每年的收入约 400 斤粮食,需要向国家缴纳 80 斤公粮,这个负担是相当重的。
1949 年我国现代工业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17% ,主要产品同历史最高年产量比较,煤减少 48% ,铁减少 86% ,钢减少 83% ,棉纺织品减少 25% 以上。
由于农业生产没有恢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维持正常生产都很困难,而且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出现了空前的恶性通货膨胀,市场极为混乱。
以上海为例,与战前相比,物价上涨高达 200 倍,城乡人民购买力低下,商品卖不出去,使工业受到极大的影响,大批工人失业。
交通运输亟待恢复。
当时全国有铁路 2 万多公里,除了东北(占 40% 左右)因解放早得到恢复外,关内的铁路尚在逐步恢复之中。
航运可供使用的船只很少,大都是吨位小的沿海、内河轮船,许多海轮被国民党胁迫到台湾或香港。
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商品流通不畅,这就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当时农村负担占国家财政收入的 41.4% ,城市负担占 38.9% ,而实际上许多税收,如盐税、货物税、屠宰税等,很大一部分还要转嫁到农民身上,国家企业收入只占 17.1% ,以上三种税收政策收不够国家的支出,还会有赤字,这就要发公债。
第四章郭沫若1.名词术语概要:《女神》的产生和影响、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实事求是的历史剧原则。
2.作品介绍:《凤凰涅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夜步十里松原》、《天狗》、<我想起了陈胜吴广》、《太阳礼赞》、《瓶》、《屈原》、《论诗三札》、《我的作诗经过》、《<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3.考点概述:(1)《女神》简述:《女神》是郭沫若于1921年8月出版的第一部新诗集,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
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歌颂了不断毁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和美好理想。
它以火山喷发式的浪漫主义激情,深刻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开创了一代诗风,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代表作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
①《女神》的浪漫主义精神:欧洲浪漫主义三大特征:描写大自然、返观内心、赞美宇宙,这些都在诗集《女神》中得以体现。
a.描写具有崇高壮美的事物。
b.对自我的颂扬和对个性解放的讴歌。
c.表现一种反抗、破坏和创造的精神。
d.题材往往是浪漫化的古代题材和神话传说。
e.诗歌语言形式:想象奇特丰富,语言、形象的夸张。
诗歌形式的随散,正是他思想要突破束缚,追求自由的体现。
②《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诗歌的主旋律。
在抒发爱国主义思想的诗篇中,《凤凰涅檠》这首抒情长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凤凰涅槃》中的凤凰,本为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这里用以象征中国。
涅槃为梵语音译,乃佛教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寂灭一切烦恼和具备一切清净功德。
后来高僧之死亦称涅槃,意即脱去凡胎,“返本归真”,获得永生了。
所以《凤凰涅槃》的题意,如作者所说:“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其次,和尚的死,又多用火葬,丽那火,又是他自身喷出的“真火”,经过“真火”的烧炼而获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