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穴位定位
- 格式:doc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27
超详细全体男女经络穴位图集正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背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侧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正面-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图背面-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图侧面-女性头部穴位人体胸部腹部穴位图人体督脉及背部穴位人体壬脉大穴人体左侧穴位图脸部穴位手掌穴位彩图手掌反射区图足底穴位督脉及其别络督脉大穴督脉图谱人体奇经八脉之一。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
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督脉①奇经八脉之一。
出《素问·骨空论》。
其循行路线,起始于小腹内,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头顶,下额,沿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齿。
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
该经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孕等。
②经外穴别名。
《备急千金要方》:“卒癫,……又灸督脉三十壮,三极,穴在直鼻中上入发际。
”即发际穴。
见该条。
督脉穴①督脉所属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长强(少阴所结)、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共28穴。
又交会于足太阳的风门、任脉的会阴。
②指后溪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
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
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
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
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冲阳。
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
阳,阳气。
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
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
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十二经起止点表格一、起止点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起止点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做事情还是做决策,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起止点。
起止点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规划未来的目标。
同时,起止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过去的经历和成果。
二、十二经的起止点在中医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叫做“十二经”。
这是人体经络的分布图,将人体分为十二个主要的经络系统。
每个经络系统都与特定的脏腑器官和身体部位相连,起到调节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每个经络系统都有一个起始点和终止点。
起始点通常位于手指、脚趾或头部的特定位置,而终止点则位于身体的特定部位。
这些起止点的位置和功能都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经络系统的起止点表格下面是十二经络系统的起止点表格:经络系统起始点终止点手太阴肺经末指甲内侧肺经经脉手阳明大肠经指端大肠经经脉足阳明胃经人中穴胃经经脉足太阴脾经大趾甲外侧脾经经脉手少阴心经小指甲内侧心经经脉手太阳小肠经小指甲外侧小肠经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直肠门膀胱经经脉足少阴肾经小趾甲内侧肾经经脉手厥阴心包经中指背侧心包经经脉手少阳三焦经无名指甲外侧三焦经经脉足少阳胆经睛明穴胆经经脉足厥阴肝经大趾甲内侧肝经经脉四、起止点的影响起止点的选取对经络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起止点选取不准确,可能会导致经络系统的功能受阻或失调。
而准确选取起止点,则可以帮助经络系统起到更好的调节作用。
因此,对于中医师来说,准确选取起止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对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的病症和病人的情况来判断和选择起止点。
总结起来,起止点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起止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决定了经络系统的功能和调节作用。
因此,准确选取起止点是中医师的基本功之一。
只有准确选取起止点,才能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应该重视起止点的选择,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人体的十二经“井穴”详解展开全文【井穴】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
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人体的十二井穴定义及作用:众所周知,人体主要有十二条经络,这些经络各有一个井穴,合起来就是“十二井穴”。
井穴是针灸治疗中常用的穴位,对调节人体健康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井穴的定义:古人将经脉比作河流,血液便如河水一样流淌其中。
体表的经脉是地面部分的河流,体内的经脉就像是地下的暗流。
井穴便是沟通这两条河流的“井口”。
《灵枢》中说:“以上下所出为井。
”井穴多分布在人体手指、脚趾的末端,是体表经脉内的气血流注到体内经脉中的必经之路。
由此,井穴成了十二经脉的“根穴”,主管着十二经脉中的支脉。
十二经脉与其井穴是一一对应的。
2.井穴的清热作用:通过刺激井穴,可以起到清热的效果。
一般来说,每一个井穴都可以治疗所属经脉、脏腑的热证。
比如少商可以清肺热,治疗肺热引起的咳喘。
对于风热邪气侵犯肺经引起的咽喉肿痛,在少商穴针刺放血,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井穴不但可以清泻所属脏腑经络的火热,还可治疗以全身发热为主的病症。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经脉有三阴三阳:三阳是阳明、少阳、太阳,三阴是太阴、厥阴、少阴。
对于三阴三阳的概念,我们学习和记忆的时候总感觉太抽象,太难记住了。
为了能更方便记住三阴三阳经脉在人体的分布,以便继续深入学习经络,我们尝试用地球仪的经线,以及人体用不同方位面对阳光时,阳光能照射到的部位来理解和记忆经脉中三阴三阳的概念。
“经络的三阴三阳在人体分布”地球仪上,纵横排布着经线与纬线;我们要精确定位某个地区,只需要提供经度、纬度两个数值就可以实现了。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会在同一时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
人体的12条经脉也是纵向分布,可以把这些经脉想象为人体上的经线。
假设我们自然直立,双手放松,自然下垂;双脚并拢,脚尖向前。
当我们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到的部位有哪些呢?头面口鼻,颈结喉部,胸腹部,上肢(手臂、手)正前方,下肢(大腿、小腿、足)正前方。
这些部位,在中医学中,有一个特定术语来命名,叫做阳明。
当我们以侧面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的部位,就变成了:侧头部,耳,扇部,身侧部,上肢外侧,下肢外侧。
这些部位,同样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少阳,当我们以后背正对太阳时,阳光就会照射到:后头部,项部,背部,腰部,以及上下肢的后侧。
这些部位,称为太阳。
除这些部位以外,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部位,是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的,主要是上下肢的内侧面。
中医将这些部位进行三等分后,从前到后,分别命名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也就是说,太阳能照到的地方称为阳,进一步分为阳明、少阳和太阳;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称为阴,进一步分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如此便形成了最基本的三阴三阳的概念。
中医又根据手足的不同,将此概念更进一步地细化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对这些阴阳对应的部位,单是进行如此模糊的界定,很不方便学习和掌握,于是古人以“划线”的形式,对这些部位进行更为直观的表述,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十二经脉。
北宋以前,医生主要按照唐代《皇帝明堂经》指定的人体经穴进行针灸治病。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中府:在胸部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云门: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天府: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侠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三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偏历: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温溜: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下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上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肘髎: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手五里: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7寸。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直下1寸。
扶突:在结喉旁约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口禾髎: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水沟穴旁0.5寸。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足阳明胃经承泣: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巨髎: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地仓:在面部,口角旁约0.4寸,上直瞳孔。
大迎:在下颌角前下方约1.3寸,咬肌附着部前缘。
当闭口鼓气时,下颌角前下方出现一沟形的凹陷中取穴。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人迎:在颈部,结喉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之后。
水突: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气舍: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缺盆: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气户: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
库房: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屋翳: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膺窗: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乳中: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乳根: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不容: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承满: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梁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关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太乙: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滑肉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外陵: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大巨: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水道: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归来: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气冲: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髀关: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伏兔: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阴市: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梁丘: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犊鼻: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足三里: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上巨虚: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条口: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丰隆: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陷谷: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内庭: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足太阴脾经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大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太白: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商丘: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漏谷: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地机: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箕门: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冲门: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府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腹结: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大横: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腹哀: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食窦: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天溪:在胸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胸乡:在胸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周荣:在胸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大包: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手少阴心经极泉: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青灵: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少海: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灵道: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通里: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阴郗:脘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神门:。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少府: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少冲: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前谷: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后溪: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腕骨: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阳谷: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养老: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支正: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小海: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处。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臑俞:臂内收,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天宗:在肩胛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秉风: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曲垣: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肩外俞: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肩中俞: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天窗: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天容: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颧髎: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凹陷处。
听宫: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攒竹: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眉冲: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曲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
五处: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承光: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通天: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络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玉枕: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天柱: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大杼: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八会穴之骨会。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的背俞穴。
厥阴俞: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包的背俞穴。
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的背俞穴。
督俞: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八会穴之血会。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的背俞穴。
胆俞: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的背俞穴。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的背俞穴。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的背俞穴。
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气海俞: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关元俞: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小肠俞: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1骶后孔。
膀胱俞: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2骶后孔。
中膂俞:第3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3骶后孔。
白环俞: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4骶后孔。
上髎:第1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
次髎: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
中髎:第3骶后孔中,次髂穴下内方,约当中膂俞与后正中线之间。
下髎:第4骶后孔中,中髂穴下内方,约当白环俞与后正中线之间。
会阳: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承扶: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殷门: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浮郗: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穴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