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过”
- 格式:doc
- 大小:2.52 KB
- 文档页数:1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出处】
《三字经》
【解释】
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如果只想到给他们提供物质所需,抚养他们长大,却没有好好教育他们做人、做事,这就是父母的过错。
同样,当老师的在教导学生方面,如果没有好好教导学生,让学生产生懒惰心理而不好好学习,学生因此而荒废学业,这就是老师的过错。
【故事延伸】
郭太敬业育人
郭太是东汉时期著名学者,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对学生全面负责,敬业精神极强。
有一个叫左原的学生,因触及到法律,学校将其除名。
左原从此名声很臭,一天,郭太把他拉到了酒馆。
郭太劝他说:“战国时期,有个叫颜涿聚的人,原来是梁甫地方的强盗。
后来做了齐国的将军;段干木年轻时品德也不好,后来也做了魏国有才干的官员。
有了过错,只要痛改前非,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啊!”
一席话,说得左原心里热乎乎的。
他站起来深深地给郭太鞠了一躬,说:“郭先生,今后我一定按您的话去做,绝不辜负先生的一番苦心。
”。
儿子没教养爸爸的错文言文《三字经》(南宋)王应麟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初一写人作文子不教,父之过_800字记得在小学五年级时,我们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子不教。
他很文静、乖巧,不太爱讲话,但上课总是认真听讲,从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
于是,他很快被老师和同学们喜欢上了。
然而,子不教的家庭却很不幸。
他父亲是个瘾君子,经常赌博、打架,家里经济一度非常拮据。
子不教的母亲是个温柔善良的女人,但健康状况却不太好。
家里经常欠债、吵架,子不教也不能免俗地受到了影响。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班上放学后去外面玩。
子不教突然掉进了河里,水流很急,他很难保持平衡。
其他同学很快跑去求救,但子不教的父亲却在一旁与人喝酒玩牌,完全没有意识到儿子的危险。
在经过几分钟的惊险时刻后,子不教被救上岸了,但并没有任何人回家见到亲人的那种温暖欣喜,只有同学们和老师的担忧和责备。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偶发性的。
我曾经去过子不教的家,看到那破旧不堪的屋子,那种丧失尊严的感觉让我心痛不已。
我知道,子不教并不是不懂得如何关心家人,而是无法享受到父母给予的那种关爱和呵护。
他的童年过得像是一个孤儿,独自面对各种困难和漩涡。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子不教的父亲,又瘦又黄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
我想,或许他也想当个好父亲,提供给儿子更好的生活,但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压力和无力感。
他想教给儿子爱和勇气,但自己却在内心中挣扎。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缺位和教育不当却会带来巨大的伤害。
我希望我们都能有一份健康、温馨的家庭,能够获得关爱和成长的空间。
同时,更需要我们关注和支持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能够为他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在那个世界里,子不教已经成长为一个年轻的、有望的人。
他比其他人更懂得珍惜生活、感恩身边的人和事物。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在维系着家庭的温度,带给了自己、家人和周围的人希望和勇气。
我希望,子不教的故事能够鼓励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道路,为了梦想和信念鼓起勇气,努力做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人。
《三字经》:养不教,⽗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原⽂:养不教,⽗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仅仅是⽣养⼉⼥,却不对他们进⾏教育,是⽗亲的过错。
只是对孩⼦进⾏教育,但却不严格,就是⽼师的失职了。
解读:这两句主要告诉⼈们,教育不是单⽅⾯的,⽽应该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家庭,是孩⼦⼈⽣的起点,这个起点,决定了孩⼦未来的道路。
《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孩⼦的教育之本更在家。
千百年来,我国关于家教的专著就有120多部,⽐如说:北齐颜之推《颜⽒家训》、宋代朱熹《家训》、晚清曾国藩《家书》等等。
这些家训都是教孩⼦做⼈的道理,即在学习技能之前,⾸先重要的是学会做⼈。
唯有明⽩做⼈的道理,才能打好根基,路才会⾛得长远。
⽴志曾国藩《家书》⽈:“志不⽴,天下⽆可成之事。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在今天,仍然具有正⾯的教育意义。
少年⽴志,⼈⽣便有了⽅向,⽽读书也再不是漫⽆⽬的。
因为有了未来想要达成的⽬标,学习也变得有了动⼒。
现代教育中,我们总有⼀些急功近利,⽽忘记了教育的根本是⽴志。
很多孩⼦并不清楚将来想要做什么,这⼀点似乎被教育遗忘了。
很多孩⼦,可能直到填报⾼考志愿时,都未能好好考虑未来。
这样的教育,岂不是本末倒置?⽴德朱熹《家训》⽈:“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于我,我必远之。
”朱熹重视道德修⾝如同“⾐服之于⾝体,饮⾷之于⼝腹,不可⼀⽇⽆也,不可不慎哉!”⼀个⼈的德⾏,是深受家庭影响的。
所以,要想让孩⼦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母的⽰范作⽤不容忽视。
这点,古⼈就已经⾮常重视了。
春秋末年的鲁国⼈曾⼦就做到了这⼀点。
有⼀天,曾⼦的妻⼦准备去赶集,孩⼦哭喊着想要和母亲⼀同去。
于是母亲就哄骗孩⼦说,只要在家⾥等着,回来就杀猪给他吃。
于是,孩⼦信以为真,⾼兴的在家⾥等母亲回来。
好不容易将母亲等了回来,满以为可以吃上⾹喷喷的猪⾁。
可是,孩⼦和母亲提起此事后,母亲却不以为然的告诉他,这是骗他的。
初一写人作文子不教,父之过_800字初一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朝气蓬勃的年纪,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知识渴求不已。
在这个阶段,写作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有些父母却忽视了这一点,不重视孩子的写作训练,不教孩子写作文,这无疑是父之过。
写作文是一种情感和思维的表达方式。
在初一阶段,学生的情感和思维都处于成长期,需要得到引导和培养。
而写作文正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通过写作文,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可以体味到文字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如果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写作训练,不教孩子写作文,就会阻碍孩子情感和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在表达和思考方面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写作文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他们参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
而逻辑思维能力则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写作文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字功底和思维能力。
如果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写作训练,不教孩子写作文,就会使孩子的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得不到提高,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写作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写作文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总结,需要他们善于观察和发现,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
通过写作文,学生可以全面地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如果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写作训练,不教孩子写作文,就会使孩子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
写作文对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写作文,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独特性格和人生感悟,可以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个性特征。
如果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写作训练,不教孩子写作文,就会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限制他们的人格特征,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缺少个性魅力和内在自信。
初一写人作文子不教,父之过。
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写作训练,教孩子写作文,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塑造他们的个性和人格特征。
“子不教父之过”:古代父亲的三大教子之道三字经》里说:“子不教,父之过。
”古代社会,父亲作为责无旁贷的“一家之主”,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代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更多偏重于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培养,其中很多道理和智慧,都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做人立品,躬行仁义对于品德修养的学习是古代父亲教子的第一课。
儒家的教育把道德教育摆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
《论语》中就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和今天“分数至上”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古代父亲们的教育观众,对于知识的学习,是远远排在道德修养之后的。
清代大学士张英家训《聪训斋语》中屡次提及做人要“立品”:“读经书,修善德,慎威仪,谨言语。
”在这种道德修养中,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与人为善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他在教导后来成为大学士的儿子张廷玉如何为人处世时,说:“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能处心积虑,一言一动,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则人望之若鸾凤,宝之如参苓,必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其才华和怪诞为世人所知。
他也十分重视对子女品行修养的教育,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郑板桥专门给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在古代,读书对于孩子人生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今天。
但是古代的父亲们知道,比起死板的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待人接物的胸怀格局对于正确人生道路的选择才是决定性的。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在给唐太宗的谏书中就写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在安逸的日子里不忘以处危境之心警戒自己,在富足的时候不忘以俭朴之心戒除过多的欲望,也是中国古代父亲们时刻提醒自己子女谨记的道理。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子不教父之过生不进则师之惰-------浅谈三例转化后进生长坝中学:曹世富在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
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其形成的根源复杂,就好像一个患了严重疾病的病人,“病去如抽丝”,决不是轻易就能根除的。
因而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教育工整理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现在在我们学校无论哪个年级哪个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落后学生,有的是学习困难生,有的是品德败坏生,还有的是学习、品德双差生。
这些学生的表现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设置了不同程度的障碍,不免听到一些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消极评价。
每每此时,我心里总有一种不悦与无奈。
因为,后进生不是先天后进,而是后天造成的缺乏自信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个体表象。
这类学生并不是无药可医,而是可以重塑成“真品”的个体。
其关键在于我们教者应如何转变观念,适当施法。
以往我们把后进生评价的一无事处,是因为我们只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看作纯粹的师生关系,毫无其他连结。
如果我们把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看作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又应如何去评价、去教育后进生呢?在此,我简单的谈谈我在工作中转化后进生的三个事例,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大伙批评指正。
通过分析后进生的特点,我总结出了学校后进学生最集中的特点,那就是行为习惯不良。
这些学生有的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有的劳动观念淡漠,劳动习惯差,;有的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有的懒惰、贪玩,经常迟到或早退甚至旷课;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有的同学学会了抽烟甚至有烟瘾;有的酗酒、打架闹事。
一、从生活上关心后进生在我们学校,学生分为住校生和跑校生两类,在这两类中上课迟到的大多是跑校的学生。
在以往,一旦学生迟到了我心里的火就不打一处来,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顿大骂,进而就是罚站一节课,最后学生心里不但不服还跟老师对着干,进入了恶性循环,最后问题不但没解决还严重的破坏了师生关系。
【重温古训,子不教,父之过】三字经全集带拼音牛二的坏与高衙内的坏是两种坏,牛二的坏是泼皮无赖,高衙内的坏是仗势欺人。
一个孩子有势可仗,那么做父母的就要反思――自己平日表现,是不是真的很有“势”?李双江之子无照驾驶无牌改装车辆、殴打他人,李双江由此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网友戏谑道:“兹授予李天一年度‘坑爹’标兵称号!”但说李天一“坑爹”,其实是一种误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正可用在李双江父子身上。
曾几何时,李双江面对记者不无得意:“孩子总归学不坏,因为我们所给他的东西都是正面的东西。
”不知道李双江所谓“正面的东西”究竟是哪些东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教育不只是一种“言传”,更重要的是一种“身教”;一个人的道德人格不是体现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
非法改装车辆、无照无牌驾驶,这可都是发生在李双江夫妇眼皮子底下的事情,如此听之任之,已与“教育方法欠妥”无关,而是真实折射出李双江夫妇缺少对法律的敬畏。
据报道该宝马车已累计违章36次“未处理”,难道作为车主的梦鸽就从没有接到过一张罚单吗?一个人有没有素养、是不是一个文明人,首先看他对待他人的态度、对待规则的态度――尊重他人、尊重规则是文明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没有了这两者,那么诸如“最小申奥大使”、“10岁入选国家少儿冰球队”、“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海淀区最小书协会员”……都是空中楼阁。
因为凡此种种,都跟人格培养没关系,只跟技术培训有关系。
世上有好多“坏孩子”,但有些“坏”并非人人都能学会,比如并非每个“坏孩子”都会喊“谁敢打110”,并非每个“坏孩子”都能花27万改装汽车。
牛二的坏与高衙内的坏是两种坏,牛二的坏是泼皮无赖,高衙内的坏是仗势欺人。
药家鑫很坏,但如果他父亲不是一退休老兵而是高太尉,那他可能就不会因害怕担责而连扎受害人八刀。
一个孩子有势可仗,那么做父母的就要反思――自己平日表现,是不是真的很有“势”?李双江的这个小儿子并不是今天才闯入大众的视线,而是多次与其父母出现在荧屏之上。
养不教,父之过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轶事典故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养不教父之过正确意思原来“养不教父之过”就是:“养孩子没有教育好。
主要指父母对于子女应负的责任,或者引申为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所导致的恶果”!简单地讲:自己犯了错误、给社会造成损失,并非全部怪别人。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从小未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导,长大后就容易走向歧途;而且也常用来比喻某些缺乏管束的青少年,因为他们受外界影响太多,难免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但现代社会已经与古时候大相径庭了,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宝贝疙瘩,被视若珍宝。
即使再怎样宠爱,毕竟孩子还小,心智尚未完善,所以当孩子犯下错误,家长最先想到的就是护短,替孩子开脱。
殊不知这种行为无疑是纵容孩子犯错,最终酿成大祸。
为什么人们总把“养不教”的罪名加在母亲身上呢?难道她们没有尽到监护职责吗?显然不是,其实这句话本该属于父亲才对。
但由于古代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许多父亲迫于无奈,只能选择逃避。
直至今日,虽然有了更多公平的对待方式,但仍旧有很多家庭中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特别是农村地区尤甚。
每逢过节回家探望父母,都能看见七八十岁的老人依偎在儿孙膝下享天伦之乐,却鲜少看见那些高龄父亲牵着女儿的手漫步街头的场景。
所以,很多时候母亲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却往往忽略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路上扮演的角色。
其实孩子的性格形成,离不开父母双方的共同努力。
一个优秀的父亲,绝不仅仅只是赚钱养家,带娃哄睡,而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学习到爱,体验到幸福快乐。
如果父亲整天板着脸孔,恐怕也会让孩子变得胆怯懦弱吧!有一则真实故事可以说明,有位爸爸平时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所以当女儿上初三的时候,跟妈妈闹矛盾。
爸爸百般安慰女儿,结果女儿反倒埋怨起了爸爸。
此时爸爸问女儿:“你觉得你妈妈漂亮吗?”女儿答道:“漂亮啊!”爸爸又问:“你喜欢你妈妈穿旗袍还是穿牛仔裤?”女儿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穿旗袍啦!”女儿的答案深深触动了爸爸,他第二天便带着妻子去商店买了件旗袍送给了女儿,并告诉她:“妈妈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穿旗袍,那时候流行紧身的旗袍,能够凸显出曼妙的身材。
初中语文作文7大答题技巧技巧点拨1. 换标题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因此,作文换标题是最基本的方法。
若考试作文题目与平时训练的某篇优秀习作题目相近或平时训练的习作与考试作文主题吻合,材料也适宜,这样就无须“大动干戈”,只需将作文题目更换一下,将文内的词句稍作改动,与新标题相呼应即可。
若考试作文题的选材、主题等与平时训练的优秀习作相差甚远,就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来进行了。
2. 扣题改头法:“头”,即作文的开头,这个方法要求紧扣文题,对平时优秀习作的开头进行适当的修改,甚至重新写作。
让开头符合新作文的要求,这样才能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
3. 扣题换尾法:“尾”,即作文的结尾,就是根据文题,对平时优秀习作的结尾进行适当的修改,甚至重新写作,用简洁的语言扣题。
这样的结尾,才能呼应开头,才能确保作文不跑题。
4. 描写内容增删法:写同一件事,因为扣题的关系,需要表现的主旨不一样,语句描写的详略就有所不同。
要针对不同的作文题目,针对所要表达的文题的关键词,增加一些关键的描写内容,反之,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就可以适当删减。
总之,一切要为表现作文的主题服务。
5.修改感悟法:叙事之后,一般要采用抒情或议论的方式结尾,从而深化作文的主题。
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感悟。
因此,作文的结尾要针对作文的主题适当调整,甚至重新写作。
这样才能更贴近主题,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6. 调整写作顺序法:一个好的材料,叙写的方式多种多样。
按时间发展顺序叙事,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如果采用倒叙,“精彩”开场,则越能吸引阅卷老师;如果将事情变得一波三折,则更能增添写作的生动性;如果巧设伏笔,则越能彰显叙事的技巧。
当然,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尽量不要采用这种方式,采用平时优秀习作的原有结构或许更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7. 题记揭示主旨法: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一段言简意赅的文字。
一篇文采飞扬的正文,再加上一段意蕴丰厚、精炼出彩的题记,可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必能使文章通篇生辉,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啊!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你们听过这句话吗?它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是意思可真是太深奥了!老师经常会对我们说:"孩子们啊,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是啊,为了将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我们现在就得好好学习。
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如果父母和老师都很懒惰、很糊涂的话,我们还怎么学习得好呢?就拿我们班上的小明同学来说吧。
小明的爸爸妈妈工作非常忙,每天都很晚才回家。
因为太累了,所以他们没有时间陪伴小明,也不会检查小明的功课。
小明就常常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根本不做作业。
到了学校,老师发现小明的作业没写,就骂他。
可是,小明的爸爸妈妈从来不管他的学习,就算被老师骂了,他们也不会惩罚小明。
慢慢地,小明就变得越来越懒惰,也不爱学习了。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老师上课根本就不用心。
比如说,我们班的老师经常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下,然后就让我们自己去做习题。
有时候,我们不太明白上课的内容,可是老师也不耐心地解释给我们听。
更糟糕的是,有的老师甚至上课的时候自己做其他的事情,像看报纸、打手机游戏之类的。
这样的话,我们怎么可能好好学到知识呢?所以呀,大人们要是懒惰、不负责任的话,我们孩子就会学坏。
就像古人说的那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意思是说,如果孩子教育不好,那是父母的错;如果教育不严格,那就是老师太懒惰了。
我们孩子就像一张白纸,需要父母和老师用心去引导和教育我们。
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精心培养我们的品行和习惯;老师也要兢兢业业,教导我们各种知识。
只有父母和老师共同努力,我们这些孩子才能茁壮成长,将来报效国家和社会。
希望所有的大人都能牢记这句古训吧!也祝愿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好公民。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高三作文题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高三作文题】大家好呀!我是一个小学生,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听起来有点拗口对不对?不过没关系,我会把它解释得通通通通通~~~通透!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子不教"和"教不严"到底是什么意思。
"子不教"就是说孩子们不去纠正父母的过错;"教不严"就是说老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格。
你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比如爸爸抽烟,你就应该告诉他抽烟对身体不好;或者老师上课讲得不清楚,你就要勇敢地举手提出疑问。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父母和老师都是我们的引路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我们。
如果父母有了不好的习惯,我们孩子应该帮助他们改正过来;如果老师上课马虎,我们就要提醒他认真一点。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他们,对我们自己的成长也大有裨益哦!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情况。
有些孩子虽然发现了父母的错误,但由于不敢直言或怕伤了父母的自尊心,所以选择了视而不见;有些学生为了讨好老师或者怕老师难为自己,即使课上有不理解的地方也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长期这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呢?父母的错误习惯就会一直存在下去,甚至加重;老师教学质量也会一直低下,最终伤害的是我们学生自己的权益。
所以我们一定要勇于指出父母和老师的不足之处,而不是"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哦!不过在提出批评时,我们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比如对父母就要用更温和、更有耐心的语气;对老师则要恰当地选择时机,最好是单独沟通。
无论如何,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他们好、为了我们自己好,而不是要伤害或指责他们。
好了,关于"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含义和危害,我就说到这里啦!虽然它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父母和老师的不足要勇于批评指正,只有这样我们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注释]
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
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
子:这里指为人子女。
不学:不肯读书学习。
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
为:作为、成就。
[语译]
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
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
[故事]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文言文训斥儿子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用来训斥儿子的句子。
这些句子通常体现了古人对子女的严格教育和期望。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不学无术,何以立世?”——这句话意味着如果儿子不努力学习技能或知识,他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2.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强调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
如果儿子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父母的过错;如果教育不严格,则是老师的懒惰。
3.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这句话告诉儿子在年少时应该尊敬师长、结交朋友,并学习礼仪和规矩。
4.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句话警告儿子在年轻时如果不努力,到老来只会感到悲伤和遗憾。
5. “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天生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人是更次等的,而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
这些句子都体现了古人对子女的严格教育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努力学习、遵守规矩、成为有用之才。
同时,这些句子也传达了对子女的关爱和责任感。
9月份一到,路上总能看到背着书包匆匆赶路的年轻的身影。
最近本地中文网上的两条消息格外扎眼。
一篇的大意是说在本地留学的中国大陆留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高消费等等。
另一篇是说本地一个主要由中国富二代组成的赛车俱乐部成员在上班高峰时段列队奔驰于交通要道上招摇过市,影响交通,被警察扣车,据说还有意将总价值200多万加元的车充公,而这些富二代们似乎毫无悔意。
总之媒体报道中好像对中国留学生、富二代多有贬斥之辞。
平时也听多了亲戚们关于成年孩子的抱怨,核心指控包括,依赖心太重,什么都要靠父母替他做,没有责任感,不知道体谅父母,高消费,花钱如流水,等等等。
一个月前我的家里也接纳了一个来留学的亲人。
这一个多月来的相处让我深深理解了父母们的抱怨与无奈。
在附和着慨叹之余,怀着万般警戒之心回望自己的两个还不识愁滋味的小儿,突然觉得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此问题。
有道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与生俱来还是善的,父母们抱怨的这些成年孩子的恶习并非天性所赐,还是小朋友们踏入人间这个险恶江湖之后,经年累月日积月累成的。
那就意味着父母孩子是与这些恶习相伴成长起来的,只不过孩子的成长硕果是生理身体的壮大以及恶习的叠加,父母的收获是无数个无奈的抱怨。
试想一下,作为监护人如果父母在成长中及时监测到这些恶习,将它们扼杀在萌芽状态,那孩子的身上岂不就没有或者少了恶习呢?
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父母,有些方面还是应了老祖宗的那句子不教父之过。
当我们抱怨孩子不独立的时候,是否曾想过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孩子独立担当的空间,从小我们总是替他们代办衣食住行,凡事都替他们做主,习惯成自然,孩子便习惯了别人代办一切事,习惯了凡事不操心、不上心,习惯了依赖。
当我们抱怨孩子没有责任感的时候,是否曾想过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学习承担责任,学习体谅他人。
当我们抱怨孩子高消费的时候,是否曾想过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实际体验挣钱的不易,不懂得何为珍惜,何为节约&&
有一次去一个印度朋友家做客,发现他家最大的特点就是整洁,尤其是连6岁小儿的房间都格外有序。
在孩子们玩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个男孩不管玩罢什么玩具都会原样放回,画完画也会把纸笔都一一收拾好,桌子上纹丝不乱。
看到此景很让我们感慨了一番。
套用王朔的小说名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孩子一半是靠教导出来的,一半是靠约束训练出来的。
一个6岁的男孩能自我管理到这程度那显然是日积月累的教导与约束综合作用的结果。
记得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
习惯对人的影响无疑很大。
人都是有惰性的,惰性在我们人成长的过程中会时不时触碰我们一下,当外界给我们提供了可以让惰性彰显的温床时我们自然会倒在上面,舒舒服服地消闲了。
在孩子成长中,父母就是这张温床的提供者。
所以要想日后让自己能少一些对孩子的抱怨,让自己身为父母内心少一些不平衡,少一些委屈,那就努力撤去这张温床,在孩子的前半辈子就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独立担当,让他承担责任,哪怕是收拾玩具这样小小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