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土壤组成与性质1
- 格式:ppt
- 大小:15.89 MB
- 文档页数:108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一、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是位于陆地表面呈连续分布,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它的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 土壤孔隙约占50%, 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内,三相之间亦经常变动而相互消长。
按重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 —10%左右。
(一)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岩石(母岩)和母质,它对土壤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影响很大。
土壤中的矿物质由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或土粒)组成的。
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土壤质地。
(二)土壤有机质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有机质,即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腐殖质不是单一分子的有机质,而是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具有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的一系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土壤中可以呈腐殖酸或腐殖酸盐类存在,亦可以铁、铝的凝胶状态存在,也可与粘粒紧密结合,以有机-无机复合体等形态存在。
这些存在形态对土壤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影响,对土壤肥力有重大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包括:糖类(碳水化合物)、木质素、有机氮、脂肪、蜡质、单宁、木栓质、角质、有机磷及灰分等。
土壤中的有机质组成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一)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土壤中的ca\卩6!3+等多价阳离子及有机质,腐殖质都有胶结剂的作用,参与土壤颗粒的团聚。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1 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物质构成的复杂的多相体系。
土壤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生物;在固相物质之间为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孔隙,孔隙中存在水分和空气。
土壤是以固相为主,三相共存。
三相物质的相对含量因土壤种类和环境条件而异。
土壤组分的比例(体积分数)为:矿物质约45%,有机质约5%,水20%~30%,空气20%~30%。
1.1土壤矿物质矿物质是土壤中最基本的组分,重量占土壤固体物质总重量的90%以上。
矿物质通常是指天然元素或经无机过程形成并具结晶结构的化合物。
地球上大多数土壤矿物质都来自各种岩石,这些矿物经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从母岩中释放出来时,就成为土壤矿物质和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土壤矿物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类。
⑴原生矿物:指在物理风化过程中产生的未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的造岩矿物,如石英、云母、长石等,属于土壤矿物质的粗质部分,形成砂粒(直径在2.00~0.05mm之间)和粉砂(直径在0.05~0.002mm之间)。
原生矿物主要有四类:①硅酸盐类矿物;②氧化物类矿物;③硫化物类矿物;④磷酸盐类矿物。
⑵次生矿物:指原生矿物晶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均有所改变。
次生矿物包括:①简单盐类;②三氧化物;③次生铝硅酸盐。
其中,三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常称为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褐铁矿和三水铝土等,它们形成的粘粒(直径小于0.002mm)具有吸附、保存呈离子态养分的能力,使土壤具有一定的保肥性。
1.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有机质按重量计算只占土壤固体总重量的5%左右。
土壤有机部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原始组织及其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和腐殖质。
原始组织包括高等植物未分解的根、茎、叶;动物分解原始植物组织,向土壤提供的排泄物和死亡之后的尸体等。
这些物质被各种类型的土壤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土壤物质的一部分。
泥土成分知识点总结泥土是地球表面的一种物质,它是由碎石、矿石、有机物质和水混合而成的。
泥土是大自然中的重要资源,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泥土成分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泥土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生物组成。
这些知识点对理解泥土的性质和作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知识点。
1. 泥土的物理性质泥土是由颗粒和空隙组成的。
颗粒主要包括砂、粉砂、粘土和有机质四种。
砂颗粒直径大于0.05毫米,粉砂颗粒直径在0.05毫米到0.002毫米之间,粘土颗粒直径小于0.002毫米。
泥土中的颗粒大多是由矿物质构成的,这些矿物质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和分解。
有机质是泥土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它主要来源于植物残渣和微生物的分解。
泥土中的空隙是由颗粒之间的间隙和颗粒周围的空隙组成的。
空隙的大小和分布对泥土的透气性和排水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泥土的化学成分泥土是由多种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的。
其中,氧、硅、铝、铁、钙、钾、钠是泥土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
这些元素通常以矿物质的形式存在于泥土中,它们的含量和种类对泥土的化学性质和植物生长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泥土中还含有一些重金属元素,如铅、镉、铬等。
这些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过高会对土壤和植物造成危害。
泥土中的有机物质是泥土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
有机物质包括植物残渣、动物残渣和微生物分解产物。
有机物质对泥土的结构和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改善泥土的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
3. 泥土的生物组成泥土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和生物体。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它们在泥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分解有机物质、改善土壤结构,还可以和植物共生,提供氮、磷、钾等营养物质。
此外,泥土中还存在着各种土壤动物,如蚯蚓、昆虫等。
它们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还可以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以上是泥土成分的主要知识点,了解这些知识点对理解泥土的性质和作用非常重要。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是植物的重要生长基质,也是生物圈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
它是由岩石经长时间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物质体系,由无机物、有机物、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形成、性质和分类对于地理学的学习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高一地理上学期的土壤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1. 岩石风化和物理变异:地球上的岩石经过日晒、雨淋、冻融等自然力作用,破碎并形成碎屑岩,然后逐渐分解成粉砂、粘土和砾石等颗粒。
2. 土壤的化学变化:岩石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成分,经由水、空气等的化学作用,矿物质发生分解和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
3. 有机质的堆积和分解: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经分解、腐殖、矿化等过程形成胶体稳定的有机物质,成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壤的性质1. 颜色:土壤的颜色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成分、水分和微生物等有关。
通常有红色、黄色、褐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土壤,不同颜色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肥力。
2. 质地:土壤的质地主要由颗粒大小决定,包括沙质土壤、粉砂质土壤、粘土质土壤等。
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通气性、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
3. 含水量:土壤中的土壤含水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 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的好坏对根系呼吸有重要影响,也影响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释放。
5. 肥力:土壤的肥力与土壤中有机质、矿质和微生物等相关。
良好肥力的土壤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三、土壤的分类1. 按照起源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母质土壤、演化土壤和沉积土壤。
母质土壤是直接由岩石经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演化土壤是在母质土壤基础上形成的经过长期演化和发育的土壤,沉积土壤是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土壤。
2. 按照土壤的物理特征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沙质土壤、粉砂土壤、粘土土壤和壤土。
沙质土壤中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粉砂土壤与沙质土壤相比有更多的细颗粒,保水能力较沙质土壤更强;粘土土壤颗粒更细,保水能力较强,但通气性较差;壤土是由沙、粉砂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土壤。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一、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是位于陆地表面呈连续分布,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它的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土壤孔隙约占50%,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内,三相之间亦经常变动而相互消长。
按重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10%左右。
(一)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岩石(母岩)和母质,它对土壤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影响很大。
土壤中的矿物质由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或土粒)组成的。
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土壤质地。
(二)土壤有机质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有机质,即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腐殖质不是单一分子的有机质,而是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具有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的一系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土壤中可以呈腐殖酸或腐殖酸盐类存在,亦可以铁、铝的凝胶状态存在,也可与粘粒紧密结合,以有机-无机复合体等形态存在。
这些存在形态对土壤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影响,对土壤肥力有重大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包括:糖类(碳水化合物)、木质素、有机氮、脂肪、蜡质、单宁、木栓质、角质、有机磷及灰分等。
土壤中的有机质组成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一)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土壤中的Ca2+、Fe3+等多价阳离子及有机质,腐殖质都有胶结剂的作用,参与土壤颗粒的团聚。
小学科学土壤的组成(课件)土壤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自然因素作用在侵蚀岩石、有机物和水之间形成的复杂混合物。
它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还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了解土壤的组成对于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自然世界至关重要。
一、土壤的定义和重要性土壤可以定义为地球表面的薄层物质,它由岩石粉末、有机物质、微生物、水和空气混合而成。
土壤被广泛认为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植物的生长介质,还在水循环和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的物质组成1. 矿物质矿物质是土壤中的无机物质,其中包括岩石颗粒和矿物颗粒。
岩石颗粒是由侵蚀的岩石破碎而成的,矿物颗粒则是由不同的矿物质组成的微小颗粒。
这些颗粒的大小和组成对土壤的属性和质地有重要影响。
2. 有机物质有机物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包括已经分解的植物和动物残体、腐殖质和微生物。
有机物质的含量取决于土壤的类型、气候和生态系统。
它对土壤的肥力和水持有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微生物微生物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包括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
微生物在土壤中起着关键的生态角色,它们参与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营养元素的转化以及植物根系的健康生长。
4. 水和空气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对于植物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在土壤中以不同形式存在,包括土壤水分和土壤含水量。
空气则通过土壤中的孔隙和根系空间提供给植物根部。
土壤中的水和空气对于维持土壤的生态系统服务和植物健康至关重要。
三、土壤的多样性土壤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它可以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母岩类型、植被类型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例如,沙壤土由大颗粒的石英和沙粒组成,具有较低的肥力和水持有能力;壤土是由沙、粘土和泥混合而成,具有较好的肥力和排水性;红壤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们富含氧化铁和氧化铝,呈现出红色的外观。
四、土壤与植物生长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地理化学教案:土壤的组成与性质一级标题:土壤的组成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植物生长和繁衍、水循环以及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土壤资源。
本篇文章将介绍土壤的组成部分,即无机物和有机物。
二级标题1:无机物的组成土壤中的无机物主要包括矿物质、水和空气。
矿物质是构成土壤基本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通过物理力学或化学反应进行分离或转变。
常见的矿物质有黏土、石英、长石等。
这些矿物质不仅影响土壤性质,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生长。
除了矿物质外,约50%左右的体积百分比是由孔隙充满空气和水来占据。
每个孔隙中含有不同比例的空气和水,这取决于附近根系对土壤水分吸收情况以及降雨量等因素。
空气在土壤中起到提供氧气给根系呼吸、调节温度和释放有害气体的作用。
水则为植物提供养分以及保持土壤湿度等。
二级标题2:有机物的组成有机物是土壤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植物和动物遗体、粪便、微生物等形成。
这些有机物通过生殖活动(如树叶脱落)或分解过程(如动物尸体腐烂)在土壤中积累。
它们对于土壤肥力和健康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被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降解,转变为更简单的化合物。
这个过程称为腐殖化作用。
有机质在土壤中分解释放出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
一级标题:土壤的性质了解土壤组成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其性质,并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土壤来对其进行分类。
二级标题1:质地与结构土壤的质地指的是其中颗粒大小的组成。
按颗粒大小可以将其划分为黏土、砂和粉状颗粒。
黏土颗粒最小,有较高的保水性和持肥能力,但透气性较差;砂颗粒最大,排水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而中等大小的粉质颗粒具有较好的排水性和保水能力。
土壤结构指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排列方式。
常见的结构类型有块状结构、柱状结构和板状结构。
不同结构类型对于根系生长和树立植物支撑起重要作用。
二级标题2:酸碱性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营养吸收和微生物活动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