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油气勘探
- 格式:pptx
- 大小:69.07 MB
- 文档页数:164
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读书报告——国内外碳酸盐岩油气田储层地质特征对比任课教师:姓名:学号:导师:日期:国内外碳酸盐岩油气田储层地质特征对比1 海相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勘探现状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在全球油气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据IHS数据统计,全球海相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约占全球沉积岩总面积的20%,可采储量约占全球总可采储量的60%;截至2009年底,全球共发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5879个,探明可采储量为0.27*1012t油当量,其中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0.15*1012t油当量,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0.12*1012t油当量。
截至2009年底,全球共发现巨型油气田936个,油气可采储量共计0.43*1012t油当量,其中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有320个,储量达0.24*1012t油当量,占总储量的56%。
1.1 世界范围海相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概述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的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达到顶峰,21世纪初期由于勘探投入的加大出现回升的势头(图1)。
全球10个最大油田中6个为碳酸盐岩油田,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超巨型油田———Ghawar油田,还有Greater Burgan、Safaniya、Shaybah、Marun与Rumaila North & South等油田;;全球10个最大气田中的4个为碳酸盐岩气田,包括世界第一和第二大超巨型气田North 气田与Pars South气田,还有Yoloten-Osman气田与Astrakhan气田。
这些数字充分表明了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的重要性及其勘探潜力。
(古志东等,2012)图1全球海相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发现数量、探明可采储量与发现年代关系1.2 平面上主要分布于中东、独联体、北非、北美、拉美等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巨型油气田在全球的空间展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主要分布于48个含油气盆地,总体上北半球多于南半球,东半球多于西半球。
这些巨型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中东、独联体、远东、欧洲大陆、北非、北美、拉美等地区,如中东波斯湾盆地的阿拉伯中央含油气区、扎格罗斯褶皱带等;少数分布于东西伯利亚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北美的Michigan盆地与Williston盆地等(图2)。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油气成藏基本特征及勘探系统初探吕宝凤;夏斌
【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年(卷),期】2005(012)005
【摘要】油气成藏是一个动力学系统,包括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动力学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配合.油气勘探是针对油气成藏特征的一个系统工程.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在成藏条件、成藏过程、油气藏定位等方面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传统的研究和勘探方法已不完全适合当前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油气成藏地质特征认识不足、针对性的勘探措施匮乏.根据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提出新的勘探工作应分三个步骤进行:①研究成藏的基本条件;②各成藏条件间有机配合的过程及其结果;③在储集域、压力域、叠置域等六个方面加强钻前预测,并以此为基础指出勘探靶区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吕宝凤;夏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3
【相关文献】
1.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作用及其差异性——以普光、毛坝气藏为例[J], 刘昭茜;梅廉夫;郭彤楼;凡元芳;汤济广;沈传波
2.中国南方海相层系油气成藏特点与勘探方向 [J], 肖开华;沃玉进;周雁;田海芹
3.中国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及勘探领域 [J], 何治亮;金晓辉;沃玉进;李慧莉;白振瑞;焦存礼;张仲培
4.中国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领域分析 [J], 李大成;赵宗举;徐云俊
5.中国大陆构造强烈活动性对海相盆地油气成藏和勘探的影响 [J], 池英柳;赵文智;门相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特征一、本文概述碳酸盐岩作为一类重要的沉积岩,因其独特的储油、储气性能,在全球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
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指的是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的、具有显著经济价值的油气藏。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世界范围内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分布特征,揭示其地质背景、储层特性、成藏规律,以及勘探开发的现状与挑战。
通过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的认识,也有助于指导未来的油气勘探工作,为全球的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形成条件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形成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过程,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碳酸盐岩油气藏生成的独特环境。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对油气生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温暖、浅海的环境下,生物活动旺盛,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碳酸盐岩沉积。
这些沉积物在埋藏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作用,形成了丰富的烃源岩,为油气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碳酸盐岩储层的多孔性和渗透性对油气聚集和运移至关重要。
碳酸盐岩由于其矿物成分和沉积特性,容易形成溶洞、裂缝等储集空间,这些空间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和运移通道。
同时,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也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碳酸盐岩地区的构造活动对油气成藏具有关键作用。
构造活动不仅形成了油气运移的通道和聚集的场所,还通过改变储层的物性、封闭油气藏等方式,对油气成藏起到控制作用。
碳酸盐岩地区的盖层条件也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盖层能够有效地封闭油气藏,防止油气的逸散和散失。
碳酸盐岩地区的膏盐岩、泥岩等盖层,由于其致密性和封闭性,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
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形成是多因素、多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在具备了合适的沉积环境、储层条件、构造活动和盖层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碳酸盐岩油气田。
三、世界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概况碳酸盐岩作为全球重要的储油储气介质,其分布广泛,且在不同地质环境下形成了众多大型油气田。
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成藏模式及勘探思路
赵宗举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2008(035)006
【摘要】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包括6类:礁滩、古潜山(古风化壳岩溶)、内幕白云岩、斜坡扇、白垩及裂缝性灰岩储集层.礁滩储集层油气藏的勘探主要在于落实层序及旋回地层格架下不同古地理位置的礁滩体时空分布;灰岩古潜山储集层油气藏的勘探主要在于识别岩溶缝洞系统及其充填物性质(油、气、水及溶洞沉积物等);白云岩(内幕白云岩、白云岩古潜山)储集层油气藏的勘探主要在于寻找具备有效直接盖层/储盖组合的构造(背斜型)圈闭;斜坡扇储集层油气藏勘探的首要任务是落实层序格架下与1型层序界面相关的斜坡扇体的时空分布;白垩及裂缝性灰岩储集层油气藏的勘探应主要考虑发育有效裂缝带的构造(背斜型或断背斜型)圈闭.图5表9参16
【总页数】12页(P692-703)
【作者】赵宗举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
【相关文献】
1.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三期成烃成藏过程 [J], 秦建中;孟庆强;付小东
2.塔中北斜坡鹰山组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预测及成藏规律 [J], 韩剑发;周锦明;敬兵;蒋礼宏;于红枫;胡有福;苑金英;尚振广
3.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成藏模式 [J], 孙玮;刘树根;徐国盛;王国芝;袁海锋;黄文明
4.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演化及控藏意义——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 [J], 徐思煌;袁彩萍;梅廉夫;马永生;郭彤楼
5.中国中西部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与成藏模式 [J], 朱光有;张水昌;张斌;苏劲;杨德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勘探技术碳酸盐岩是一种重要的储层类型,其具有特殊的地质特征和储层形成机制。
本文将介绍碳酸盐岩储层的四大特征,并探讨相关的勘探技术。
一、碳酸盐岩储层特征1. 孔隙度高:碳酸盐岩中普遍存在着丰富的溶蚀孔洞和裂缝系统,使得其孔隙度相对较高。
这些孔洞和裂缝是物理储集空间的重要来源,对储层的储集和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2. 渗透性差:虽然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但其渗透性却相对较差。
这是由于碳酸盐岩的溶蚀孔洞具有不连通性、细小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使得流体在储层中的渗流受到一定的限制。
3. 孔隙类型多样:碳酸盐岩中的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海绵孔、缝状孔、溶蚀孔、溶洞和裂缝等。
这些孔隙种类的存在使得碳酸盐岩具备了多元的物理性质和流体储集方式,对勘探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储层非均质性强:碳酸盐岩是一种典型的非均质储层,储集空间的分布和连通性较复杂。
因此,在勘探过程中需要进行准确的储层描述和预测,以避免勘探风险和开发难度。
二、碳酸盐岩储层勘探技术1.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是碳酸盐岩储层勘探的主要技术手段。
通过地震波在不同层位的传播速度和反射强度,可以识别碳酸盐岩储层的存在与分布,并获得地质构造、岩性特征等信息。
2. 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是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详细的地质描述和解释的技术手段。
包括野外地质观察、岩心描述、层序地层分析等方法,可以帮助更全面地了解储层特征和分布规律。
3. 流体检测技术:流体检测技术是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储集能力和勘探潜力的重要手段。
包括测井、石油地质化学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性、流体类型、含气饱和度等参数。
4. 工程地质技术:碳酸盐岩储层开发过程中,由于其非均质性强,需要进行开发过程的综合研究和监测。
包括岩石力学测试、封隔技术和水驱技术等方法,可有效解决碳酸盐岩储层的工程问题。
综上所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孔隙度高、渗透性差、孔隙类型多样和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征。
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近年来,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存在于全球各地,尤其是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油气分布不均,评价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石油专家的关注,针对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的评价方法,本文旨在介绍其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一、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评价方法(1)计算结果分析法计算结果分析法是一种以计算结果作为条件来评判油气成藏组合的方法,也是评价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的常用方法之一。
这一方法包括计算沉积量、油气量以及各种储层特征参数,如油气基础类型、储层保存状态等,并对这些参数与滩涂形态、控限环境等进行综合比较,从而推断油气资源的成藏类型和潜力。
(2)模型拟合分析法模型拟合分析是基于油气勘探与开发经验,利用计算机进行等值线模拟绘制和拟合,从而反映油气成藏组合特征的评价方法。
通过模型拟合,可以反映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并可以全面了解储层的构造环境、油气的流动规律及油气的分布特点。
(3)模拟评价法模拟评价法是指在现有的油气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进行油气富集和分布的模拟,从而评价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特征的方法。
本方法具有计算结果精确、结果可信度高和模拟范围广等优点,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油气分布与储层成因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应用(1)油气资源总量估算利用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加准确的估算油气资源的总量,从而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油气勘探目标估算利用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评价方法,可以估测油气资源分布的数量、组构及其特征,从而为油气勘探提供有利的方向和目标。
(3)油气开发规划利用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评价方法,可以反映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从而为油气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是全球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研究课题,可以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特殊性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已有半个世纪,并且近年来还发现了诸如普光,元坝这类的超大型、大型气田,但盆地碳酸盐岩地层油气探明储量总体仍然很低,探明率远低于国外碳酸盐岩盆地。
这一方面与勘探投入低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与陆相盆地和国外海相碳酸盐岩盆地相比,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具有自己独特的油气地质条件(表1),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表1 四川盆地与国相碳酸盐岩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对比(据金之钧,2005修改)国家时代分布盆地类型烃源岩储层保存条件时代岩性物性四川盆地主要为古生代多旋回的叠合盆地有机碳高—低古生代为主多样,非均质性好—差保存破坏分区性强国外主要为中、新生代原型盆地有机碳高,平均为3.29%中、新生代为主石灰岩、白云岩好保存条件好(1)碳酸盐岩层系形成于多旋回的叠合盆地:国外海相碳酸岩地层形成后,没有经历后期的多次构造运动对盆地的叠加和改造,盆地多保留为原型盆地,这种较为稳定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油气,分布相对简单,有利于油气藏的预测。
而四川盆地海相碳酸岩层系形成于多旋回的叠合盆地的下部层系,大多经历了从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的叠加复合过程,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
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控制了碳酸盐岩层系油气生成、聚集和保存,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导致烃源岩多期次生排烃、多油源油气混合、油气藏遭受改造-破坏等等,使油气形成和分布复杂,同时也使部分油气资源遭受破坏。
(2)碳酸盐岩层系分布时代老,埋藏深:国外海相地层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
四川盆地海相地层主要发育于古生界,中生界则主要发育于中下三叠统。
这一特点带来的问题,一是成烃有机质的来源、发育条件及成烃机制不清楚;二是沉积物经历的地质历史长、构造变动次数多,油气的散失和保存非常复杂;三是勘探目的层埋藏深,一般在3~7km,钻井工艺和井筒技术复杂,增加了勘探难度。
中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前景分析与国外相比,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多分布于盆地下构造层,具有时代老、埋藏深、时间跨度大、含油气层系多、成藏历史复杂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地质认识的深化、勘探技术的进步,我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①加大对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两大古隆起的探索力度,在塔北隆起南缘斜坡哈拉哈塘地区发现了奥陶系鹰山组岩溶缝洞型大油田;塔中断裂带北斜坡,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礁滩、鹰山组岩溶等多目的层获得重大突破。
②围绕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带礁滩体勘探,发现了铁山坡、罗家寨、普光、龙岗等一批大气田;加强川中古隆起及斜坡区下古生界—震旦系碳酸盐岩勘探,获得战略性突破,发现寒武系龙王庙组特大型整装气藏。
③强化对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储层的勘探,于靖边气田西部岩溶带获得新突破,新发现奥陶系马五亚段新的含气层系。
从近期油气勘探发现看,含油气层系埋深普遍大于4000m,塔里木盆地甚至超过7000m,显示出深—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1、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发展趋势1.1关于深层的定义关于深层的定义,国际上尚没有严格的标准,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深层的定义并不相同。
目前国际上大致将埋深大于15000英尺(4500m)的油气藏定义为深层油气藏。
中国2005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颁发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将埋深3500~4500m定义为深层,大于4500m定义为超深层;中国钻井工程采用埋深介于4500~6000m为深层、大于6000m为超深层这一标准。
基于东、西部地区地温场的变化以及勘探实践,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将埋深介于3500~4500m定义为深层,大于4500m为超深层;西部地区将埋深介于4500~5500 m定义为深层,大于5500m定义为超深层,即使按照传统的西部地区深层定义,我国近年来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发现也都属于深层范畴。
1.2 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发展趋势1.2.1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海相碳酸盐岩在全球油气生产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石油勘探预测在石油勘探领域中,碳酸盐岩储层是一类重要的勘探对象。
碳酸盐岩是一种由碳酸钙和碳酸镁等成分组成的沉积岩石,在地质历史长时间的作用下形成了丰富的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因其特殊的成分和微观结构,具有独特的储层特征,对石油勘探和预测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由于碳酸盐岩的成分中含有较多的溶解性矿物质,例如方解石和白云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岩石中形成了较多的溶洞和孔隙。
这些孔隙和溶洞不仅能够存储大量的油气,而且对油气的流动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碳酸盐岩储层还具有较好的渗透性,使油气能够在岩石中自由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勘探和开发的效果。
其次,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较复杂的孔隙结构。
碳酸盐岩中的溶洞和孔隙不仅存在于岩石的内部,还存在于岩石的裂缝和断层中。
这种复杂的孔隙结构为石油勘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在勘探和预测过程中,需要精确地刻画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包括孔隙大小、连接性、边界形状等,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储层储量和可采储量。
此外,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岩演化和分布规律也对石油的勘探和预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碳酸盐岩储层受到了多种成岩作用的影响,例如溶蚀、压实和溶解等。
这些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产生了重要的改变,需要在勘探和预测中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分析。
此外,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规律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构造、沉积环境和成岩历史等。
因此,在勘探和预测碳酸盐岩储层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以获得准确的预测结果。
最后,碳酸盐岩储层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其他沉积岩层和基底岩层接触,形成了特殊的储层结构。
上部与其他岩层的接触面通常比较平缓,有利于油气的储集和储层的形成。
下部与基底岩层的接触面通常比较复杂,有较多的断层和裂缝形成,为油气的储集和流动提供了更多的路径和通道。
因此,在石油勘探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碳酸盐岩储层与其他岩层和基底岩层的接触关系,以获得更准确的储量评估和勘探预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