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望岳》
- 格式:pptx
- 大小:15.53 MB
- 文档页数:63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课文精析
1.找出诗中起统领作用的词语。
——起统领作用的词:望。
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2.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这是远望。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这是近望。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这是细望。
3.诗中“钟、割”二字用得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钟”:聚集,宠爱、钟爱,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明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明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4.尾联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哲理?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
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5.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6.归纳主旨。
诗人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望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
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多媒体、音频、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感受他笔下泰山的雄姿及诗人寄寓的情感。
1.解题《望岳》“望”是看,“岳”是山,这里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2.深入了解作者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代表诗作《绝句》《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望岳》教学设计《望岳》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翻译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品味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导入:老师: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中国人跟山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你知道我们山东有一座名山最什么名字。
(请同学说一说)泰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那当诗人中的诗人和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时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呢?老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名作《望岳》。
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二、了解作者和文体常识:好,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作者杜甫。
我们和杜甫应该算是老朋友啦!从小学到初中,语文课堂还总离不开他。
同学们知道哪些杜甫的资料呢,请哪位同学给我们大家说一说。
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三、朗读诗歌、了解内容(微视频)1、学生自由朗读《望岳》。
有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大家读一读:2、一起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3、下面请同学们再一次把这首古诗大声朗读三遍,然后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找同学起来说一说作者描写的泰山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这是远望。
“青未了”(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这是近望。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这是细望。
四、再次朗诵,研讨品析那么杜甫是看到了一座什么样的山,才让他激发出这种情怀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读诗句,看看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望岳》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熟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能当堂背诵全诗。
2、过程和方法目标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通过对景的分析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及兼济天下的壮志!一、情景导入(一)猜猜他是谁?曾有一位诗人这样总结自己的诗歌创作:“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大家猜的很对,他就是杜甫。
(二)你能说出哪些杜甫的诗句?很好,大家说出了很多杜甫的诗句,看来你们是杜甫的铁粉呀。
现在我们来学习杜甫青年时期的一首诗《望岳》。
(三)解题:“岳”是指?对,东岳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
二、品诗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尤其要通过多读、多诵、多吟,品味诗的韵味,把握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尽量读出你的理解和感情。
(一)读准字音PPT出示易错音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决眦zì入归鸟。
(二)学生自由朗读三遍,找学生来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三)全班齐读,教师指导。
(四)教师示范朗读。
三、知诗意(一)译诗比赛: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诗句,看谁翻译的又准确又有诗意。
(5分钟准备)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进行指导,强调重点关键词:青未了、造化、钟、阴阳、割、曾、决眦、会当、凌。
要求翻译准确,若是再有些诗意就更好了。
四、赏诗情(一)分组赏析,先朗读,再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我喜欢“_______ ”,写出了___________ ,表达了___________ 尤其是_______特别精彩。
一组1、2句;二组3、4句;三组5、6句;四组7、8句;五组3、4句;六组5、6句;七组7、8句。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赏析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