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阳光的传播(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4.28 MB
- 文档页数:21
光的传播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光的传播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以及提高他们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的传播路径、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光的折射等。
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传播路径,能够描述光在直线传播中的特性;2. 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和规律;3.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材料、黑板、粉笔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对光的传播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教学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进行简单的示意图解释。
2.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共同探讨光的反射和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面镜子和一束光源,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光的反射规律,并与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与光的反射和折射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2.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通过教学课件或其他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并讲解折射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相关的实例。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和能力。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的理解。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教学设计课题阳光的传播单元第3章学科科学年级七年级下学习目标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可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知道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
2.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重点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难点利用光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在阳光照耀下的世界充满了光和影,一切显得朝气蓬勃,富有生机。
阳光照耀下充满生机的世界思考:思考:为什么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观察图片体会阳光照耀下的充满了光和影与生机的世界为光源的引入做铺垫答案:因为它们能把其它光源的光反射回来,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它们。
讲授新课一、光源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
2、热光源和冷光源(1)热光源火炬、蜡烛、电灯、电弧灯都是光源,这类光源由于高温而发光,是热光源。
如日光灯、节能灯以及新近发展起来的LED 光源都是冷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的生物他们也属于光源。
体会光源的定义阅读课文观察图片体会热光源和冷光源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记住热光源和冷光源萤火虫乌贼它们体内的发光细胞中有一种酶与氧作用后,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发光现象。
思考与讨论:下面四幅图中你知道哪些物体是光源?明亮的猫眼晶莹剔透的水滴白炽灯闪闪发光的萤火虫明亮的猫眼、晶莹剔透的水滴不能自行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白炽灯、闪闪发光的萤火虫能自行发光是光源。
思考讨论1、为何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因为它们能把其他光源的光反射回来,光再进观察图片一些能够自行发光的生物交流讨论并说出答案交流讨论并说出答案通过观察图片加深印象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并理解光源的的实质让学生理解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它们。
2、月亮是光源吗?月球本身不发光,人们看到的明亮的月球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的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3.2阳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区分光源和非光源,并能说出不同种类的光源。
2、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沿直线传播的。
3、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4、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
二、重点: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难点:
小孔成像
四、教学准备
自制小孔成像仪
五、教学过程
1、由生活中的一些发光现象引入:
2、区分光源和非光源,由学生回答,强调流星和明月,容易混淆。
并引出光源的定义。
3、认识不同种类的光源,讲过即可。
4、引入新的概念光源。
5、小练习巩固。
6、由激光分析光的传播特点,引出光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7、从手影引入,引起学生兴趣,分析影子形成的原理。
用反证法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关系,从而分析影子的本质。
认识无影灯。
8、小活动:认识影子产生和“消失”的过程。
9、认识其他的小孔成象。
10、认识“三点一线”的原理,其他实例:排队和千手观音舞蹈。
11、认识小孔成象,并探究小孔成像。
12、实验后思考小孔成像的特点:成像特点,移动特点,小孔形状和成像特点。
13、认识太阳的象形成的原因,并通过视频认识。
14、练习巩固。
15、小结。
二、阳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光源,能鉴别那些是光源,知道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②理解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③知道光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举例比拟分辨光源②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沿直线传播〕。
以及小孔成像的规律。
③通过影和小孔成像的形成,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学光学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合作与交流。
②通过人造光源的开展史介绍,使学生了解科技开展史。
③引导学生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有价值〕。
● 重点、难点分析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教学模式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展科学探究,找出现象后面隐藏的规律,教会学生掌握科学家在研究时所用的技能和术语。
● 实验器材1、学生分组:激光笔一支、果冻一个、带孔的纸板、白屏一张、装了水的玻璃杯〔水中满了少量墨水〕、蜡烛、火柴。
2、教师教具:激光笔、厚玻璃等。
● 主要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通过手影游戏和播放一组与光现象严密联系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欣赏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一〕光源①让学生写出生活中看起来很亮的物体;②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是否自己在发光,从而引出光源的定义;提问:这些物体中哪些是自行发光的?火炬、蜡烛、电灯等都是光源——由于高温而发光的叫热光源日光灯、节能灯等也是光源——由于发光时温度不高叫冷光源萤火虫、乌贼等——由于体内的发光细胞的酶与氧发生作用而产生的发光现象提问:生活中见到的最强光源是什么?自然界中见到的最强光源是什么?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