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冲刺系列:古代诗歌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137.50 KB
- 文档页数:12
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古代诗文阅读(一)诗歌鉴赏1、(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二(二)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2012全国大纲卷,第12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达标测评卷古代诗歌鉴赏1. (2012·河南实验中学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乔吉笙歌梦断蒺藜②沙,罗绮香馀野菜花。
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③。
恨兴亡怒煞些鸣哇。
铺锦池埋荒甃④,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
②蒺藜:喜生长在沙地中的一种野草。
③王谢家: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富贵豪门。
④荒甃(zhòu):坍塌的砖块。
(1)这首曲子似乎全在写景,作者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本曲的内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此曲在景物描写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曲中的句子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 (2012·河南豫南九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问题。
梦回①林景熙②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①梦回:梦醒。
②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
有气节,宋亡不仕。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最后一句中的“未眠鸥”,可谓独具匠心,请赏析其作用。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上传: 占华城更新时间:2013-6-30 17:39:51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全国卷1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
(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分)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考点12 古代诗歌鉴赏一、(2013·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和鉴赏古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释上阕最后两句时,要注意“独去作江边渔父”的主语是词人本人。
终日酣饮的酒徒都受赏封侯,自己却独自闲,有才无处施展。
流露出作者对封侯的羡慕,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流露出壮志未酬之意,只能借此词发牢骚。
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处用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不需君赐,本属闲散之人。
词人壮志未酬,自然心生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词人借贺知章求皇帝让他回家乡当道士的典故,寄寓对皇帝的不满之情。
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二、(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一、全国卷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 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二、全国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5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9.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千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三、全国大纲卷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一、2013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到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鱼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今译】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还有谁记得那豪迈的生活?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臵散,作了江边渔父。
八尺扁舟,三扇低蓬,占尽苹洲烟雨,独来独往,无拘无束。
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皇帝)赐与吗?【赏析1】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
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
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翛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
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
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
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
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
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
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臵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
2013高考语文冲刺系列:古代诗歌阅读D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哪儿栖息。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主张抗金,却被解官的郁闷情绪,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愤激情感,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3.看注释诗歌下面的注释,对理解和鉴赏该诗是很有帮助的。
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如,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南宋战乱)、作者经历(做官、贬官、归隐)。
借助注释可以帮助自己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
如:温庭筠《经五丈原》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过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注:①五丈原:在今陕西歧山县南,蜀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兵伐魏,病逝于此。
②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
③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后劝后主刘禅降魏。
(刘禅shan,字公嗣,小字阿斗。
公元223——263年在位,计40年。
降魏后封安乐公,乐不思蜀是也)。
2013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5分)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6分)【解析】读这首词要注意作者信息:陆游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其他诗作与此诗在感情上有类同之处,例如他的《诉衷情》“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了与这首诗相似的感情。
他写“身老沧州”的惨淡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
做此题时还要抓住题目所给的注释,注解共有三处,对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极有帮助。
【诗歌赏析】词的上阙写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财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的多么豪迈的生活,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
下阙三句写湖上生涯,写得浩渺苍凉,有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
结尾两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
(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2013年新课标卷全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本题选用南宋朱熹一首题为《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的诗为鉴赏材料。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绍兴十八年进士,曾任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等职。
卒谥“文”。
论学主居敬穷理,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杰出贡献。
后人编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朱熹很喜欢写咏花诗,特别是梅、菊等。
例如绍兴二十七年(1157),朱熹与李缜等人同到泉州显庵赏梅,作《和李伯玉用东坡韵赋梅花》,一和不足,以至于二和、三和。
是什么原因使朱熹对苏轼的咏梅诗再三追和呢?除了苏诗自身的艺术魅力之外,就是梅花的幽艳姿态和高洁品格对他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宋末方回编《瀛奎律髓》,在卷二十“梅花类”中选录朱熹咏梅诗即多达八首,可见朱熹的咏梅诗很受诗坛重视。
与宋代诗歌的审美风尚相适应,朱熹在诗歌创作中也有意识地追求平淡自然的风格。
从魏晋到唐代,古典诗歌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声律、丽辞等艺术手段上的巨大进步,这一进步至李白、杜甫而达到巅峰状态。
虽说唐人在追求艺术完美的同时也念念不忘向清真自然的回归,但以陶诗为代表的较少人工雕琢而更为自然朴素的诗美境界毕竟是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宋人更多地越过唐朝,有意识追求先唐时期质朴自然的诗风。
2013高考全国各地诗歌鉴赏汇编诗歌2014-07-07 10:26:1.(新课标全国卷Ⅰ)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蘋洲烟雨‚。
镜湖ƒ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注] 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ƒ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新课标全国卷Ⅱ)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表现了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肚子离开。
3.(全国大纲版)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ƒ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注] 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ƒ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一、2013年新课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二、2013年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三、2013年福建卷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6分)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选自《宋诗精华录》)【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分)(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四、2013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2013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新课标全国1卷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解析一,原题回放:(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二、作者陆游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
他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
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3]原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六十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
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报国抗金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三、词作翻译: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驱驰,谁又能记起当年这段豪迈的戎马生涯。
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如今反倒人人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散闲置,作了江边渔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
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
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
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版)一、高考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
2.鉴赏诗歌的语言。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二、考点剖析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中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
艺术形象不仅指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自然形象(意象)。
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分析、判断诗歌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2.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即从情感、意境上品味语言,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分析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双关等)及其作用与效果;分析诗歌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沉郁顿挫等)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
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
4.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知识热点点睛】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类型:(1)豪放洒脱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
……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2013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解析一、原题回放:(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二、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江边的几树梅花绽放,惹人爱恋,令人惆怅,我住着藜杖绕着它欣赏,刚离开不久又回到它的身边。
先前皑皑白雪覆盖,是雪是花难以分辨寻找,昨夜雪霁,月色朗朗,梅花在寒风中依然绽放。
想折几支梅花送给远方如玉的美人,聊表相思之情,但这一切已成劫后余灰,令人怅惘不已。
在梅花下沉吟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回望暮色已笼罩柴门,才独自离开回家。
四、试题简析:试题刚一出来,浏览了几位各地名师的评析,说“属于名家不出名作品,准确译出全诗需要考生坚实的文言功底,不过,鉴赏起来比较容易”,“试题有提示阅读,问题设置相对平稳,学生应该难度不大”。
我不敢苟同,认为理解鉴赏本诗难度较大。
题目中的“次韵”什么意思?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也叫步韵。
世传次韵始于白居易、元稹,称“元和体”。
09年全国卷有姜夔《次石湖书扇韵》,另外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最为有名。
顺便说说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 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123一、2013年新课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4鹊桥仙陆游5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6父。
7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8赐与!9【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10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11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2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13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14【参考答案】158.(5分)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16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9.(6分)用17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18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19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二、2013年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2021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2223子香。
24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2526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27(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28(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29分)30(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31【参考答案】3214.(8分)(1)轻微、新鲜、清爽等。
33(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34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2013高考语文冲刺系列:古代诗歌阅读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诗词是语言的艺术。
在鉴赏诗词作品时,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作品的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词的意象,领会形象所蕴涵的精神内涵。
这个鉴赏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觉。
鉴赏从诗词作品中获取到具体的、感性的知觉形象如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第二阶段是感染。
就是在鉴赏诗词作品时,引发出与诗人相同的思想感情,也即受到诗作的感染。
所谓感染,简言之,就是鉴赏者与作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第三阶段是感触。
感触,就是鉴赏者读诗时所激发出来的感慨与思考。
这可能是对诗词本身形象的感触与认识,也可能是由诗的形象联想到对其他事物的感慨、思考与理解,从而深刻理解诗词主题思想。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研读:(感觉——感染——感触)那么,解析诗词主题思想的方法有哪些呢?总括起来有“八看”。
(一)归纳诗词主题思想的方法——“八看”1.看诗题诗歌的题目有时就是诗歌的眼睛,一般情况下,它常常起到点明主题、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因此分析诗题是理解诗歌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
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据题可知,作者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在他乡洛阳因听到一首《折杨柳》的曲子从而勾起故园之情:2.看作者:不熟的作者有注释,熟悉的作者没有注释。
请牢记他们的性格特征。
①李白——怀才不遇、豪迈奔放。
②杜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③白居易——自身不幸、同情人民④王维——淡薄功名,热爱自然。
⑤刘禹锡——今昔对比,国运衰微。
⑥李商隐——意境朦胧,有苦难言。
⑦苏轼——屡遭贬谪,渴望功业。
⑧陆游——国土沦丧、悲愤慷慨⑨辛弃疾——抗金救国、恢复中原⑩李清照——国破家亡、凄凄切切⑾文天祥——忠贞爱国、宁死不屈——据此,推知诗词主题与此有关。
例如:2009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哪儿栖息。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主张抗金,却被解官的郁闷情绪,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愤激情感,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3.看注释诗歌下面的注释,对理解和鉴赏该诗是很有帮助的。
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如,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南宋战乱)、作者经历(做官、贬官、归隐)。
借助注释可以帮助自己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
如:温庭筠《经五丈原》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过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注:①五丈原:在今陕西歧山县南,蜀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兵伐魏,病逝于此。
②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
③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后劝后主刘禅降魏。
(刘禅shan,字公嗣,小字阿斗。
公元223——263年在位,计40年。
降魏后封安乐公,乐不思蜀是也)。
从诗题注①看,此诗是诗人经五丈原怀念曾病死于此的诸葛亮而作。
诗中以柳营为典,把诸葛亮比做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
根据注②、注③可知,蜀汉虽有威武铁骑,雄兵数万,无奈后主刘禅昏庸不化,宠信奸佞之徒,堵塞言路;诸葛孔明虽料事如神,竭忠尽智,而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
表达诗人对国事虽竭忠尽智,仍无力回天的烈烈忧心和郁郁感情。
4.看词语一首诗中往往就有那么一两个关键词,而使全诗境界全出,而这一两个词往往又是由动词、形容词和数词充当。
鉴赏诗歌,我们如果从这些关键词语入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
做诗歌鉴赏题时只要抓住了作为诗眼句眼的关键词语,就能很快理解句子含义,如:2007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韦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晚唐均为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答:(1)从“晚翠”“落日”“秋声”和“老木”“寒云”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5.看句意通过翻译句意,来推断作者思想感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我们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对句子表达的意思很熟悉,从而对诗中创造的意境很熟悉悉。
据此,推断作者思想感情是家国之思。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6.看典故古代诗歌在叙事、议论、抒情中常运用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常隐含在古诗中的某些具有暗示性的词语中。
解题时若能理解其中典故,诗歌的思想内容便迎刃而解。
例如:阿鲁威的元曲《蟾宫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却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审视全曲,可抓住的具有隐含信息的词语应是“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西蜀”、“江东”等。
由这些词语自然得出“曹公”即曹操,“南阳卧龙”即诸葛亮,“借得赤壁东风”是指江东的孙权。
此处不能忽视“紫盖黄旗”这一句有特定意义的词语,它是指一种紫盖黄旗状的云气,古人认为是天子之气。
所以此诗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曹操、孙权和诸葛亮三位英雄人物。
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7.看风格流派古代作家因其诗的风格不同而各属不同流派。
如盛唐诗人就分为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在词家来说,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分。
诗词风格,常与思想情感密切相关;婉约派常常表达浓重的离情别绪,或惜春伤春。
例如(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释】: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8.这首诗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字共写了那几幅图画?答: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
9.分析诗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描绘了渭河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清新自然,诗意盎然。
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喜爱,流露出诗人渴望归隐,反映了他在官场的孤苦、郁闷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译文】:斜阳照在村墟篱落,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
村中一位老叟。
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前。
等候放牧晚归的牧童。
吐穗的麦地里,传来野鸡的阵阵呜叫声。
桑树上桑叶稀疏,蚕儿就要吐丝。
从田里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打着招呼絮语依依。
此情此景,怎能不羡慕隐居的安详,吟咏着《式微》的诗章,意欲归隐又不能如愿,心绪不免紊乱惆怅。
【写作背景】: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是王维晚年所写的田园诗。
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一些常见景色: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这些初夏景色极其寻常,作者随手写去,然而诗意盎然。
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王维把农村表现得这样平静闲适、悠闲可爱,是他当时心境的反映。
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喜爱,流露出诗人渴望归隐,反映了他在官场的孤苦、郁闷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又如:全国高考题。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其词常用含蓄的手法。
审视全词可知,这首词通过对主人与侍女的问答,写了风雨之夜后对海棠的关心。
作者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了惜春之情。
“绿肥红瘦”应是借代,代花、叶,又可以代人。
所以此诗也可能有对人生美好时光流逝的伤感,或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
此为李清照早期作品,流露的还仅仅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对自然风物,对个人生活。
到后来,就更多了一份国破家亡的浓浓的哀怨之情。
所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们阅读鉴赏诗歌时应该注意作家的流派,从而准确辨析其艺术技巧,参悟其思想情感的真谛。
8.看试题:命题者往往将一些已知信息巧妙地隐藏在问题当中,一方面作为已知或引导条件为你备用,另一方面则提醒考生要所答为所问,不要偏题和答非所问,请各位考生要利用好“问题”。
例如:江城子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