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真题分章分节汇编之必修一之专题二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2
必修一专题二: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每课名题1)点击下载更多高中历史免费试卷(请按Crtl键+左键点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0分)1.(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10题)右边所示是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
据此回答10-11题。
这首歌创作于1925年3月,此时距台湾“离家”有()A.83年B.65年C.50年D.30年2.(2009年福建会考3题)“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维新变法运动D.义和团运动3.(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4.(2010年4月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
”此评价最适用于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5.(2010年浙江会考4题)图1所示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斗争密切相关?A.人民群众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侵略斗争B.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反帝斗争D.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反帝斗争6.(2010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三模6题)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0分)7.(2010年5月淄博市高三三模29题)(35分)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则面临着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的历史课题。
一、单项选择题1.甲午战后,有人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如今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该认识的产生主要是基于〔〕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工具C.洋务运动没有任何成效D.义和团运动蓬勃开展2.近代以来,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
以下条款,按其所属不平等条约签署时间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①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那么例②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③〔戊〕按照……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之条款,对于汇兑加以限制④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A.①④②③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④①③3.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才能。
〞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实力超过中国B.中国洋务运动失败C.清政府的腐败无能D.中国军事实力落后4.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以下可以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义和团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维新变法D.辛亥革命5.容闳〔1828—1912〕,毕业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
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那么死,民有气那么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
〞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展理性引导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指导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标准管理6.1899年,朱红灯树起“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旗帜。
1902 年,义和团运动后期的农民起义领袖景廷宾在河北巨鹿县树起“扫清灭洋〞的大旗。
专题二(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C.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3.历史著作记载:“户部尚书翁同龠禾、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朝廷重臣也表示反对割台,时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也多次上奏,指出割台的极大危害性。
台湾在籍户部主事丘逢甲,三次刺血上书,痛陈割台危害,希望朝廷能废约再战。
”这些事件应该发生在()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北京条约》签订之后C.《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4.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诗人描述的事件()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5.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时英国人可以轻易地雇到中国劳工为侵华战争工作;但到1884年中法战争时,香港的苦力却拒绝帮法国人船只装货。
下列哪一项最能解释这种现象()A.1860年中国劳工为英军工作,印证“工人无祖国”的说法B.1884年中国劳工生活已大为改善,无须再替外人卖命C.西方列强一连串侵略中国的行径,激发中国劳工的民族情感D.中法战争波及香港,影响生计,故当地劳工不愿为敌效力6.(2008届广东省高三三校联考试卷)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19世纪40年代,广西都安、隆山、那马等地纱纸制造业非常兴盛,销路极广,“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当地生产的“纱纸”比“洋纸”的质量好B.当地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C.当地尚未开埠通商D.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答案】C。
2.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答案】D。
3.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重要后果是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答案】C。
4.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
”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答案】B。
5.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
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
”他说这番话应该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A.中法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维新变法D.日俄战争【答案】B。
6.“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与材料中“议约”有关的侵华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
7.右图是八国联军侵华时发行的明信片(旗上的字:CHINA),据此判断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是庚子年B.八国将中国瓜分完毕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B。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试题: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单选题1.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曾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
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2.晚清大学士徐桐,邸宅本在东交民巷,因恶见洋楼,他出城拜客不走正阳门,每每绕地安门而出。
见义和团拳民遍街走时,徐桐喜盈盈道:中国自此强矣。
这说明义和团()A.拥有广泛群众基础B.深得清朝上层支持C.具有反帝爱国性质D.能够掌控京津形势3.按照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划分,下列与其他选项不同类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新民主主义革命4.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A.斗争的侧重点B.失败的根本原因C.失败的客观原因D.运动的阶级基础5.“5个多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
说得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
”下列对“激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决定了甲午战争结局B.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影响了中日国际地位D.刺激了日本侵华野心6.陈旭麓说:“近代经济改组的过程,来自西方的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纤夫、脚夫、水手、店员的饭碗。
据估计,1900年前后,仅北京周边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4万人以上。
”据此分析,义和团运动()A.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反洋教斗争激化的结果B.蕴含着以“争权利”为诉求的反抗意识C.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13.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典型事迹;2、发现中国近代历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的相关事例,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学习此课,要将中国军民的斗争上升到维护中国国家主权斗争的高度,才能理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大动力。
2、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视频、图片素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感悟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和活动,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我的责任”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发奋学习和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军民抗击外来入侵的事迹2、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学情分析:作为实施新课程的第一届学生,由于生源本身基础较差(中考名次为全县750名之后),再加上初中时开卷考试的做法给高中历史的学习添加了一些难度;特别是新课程信息量大,学生对通史的感知程度还不够,所以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基础和知识的概括,然后培养学生的情感。
教学准备:剪接电视连续局《走向共和》和《甲午中日战争》电影的片段;寻找一些历史图片;做PPT一个作为辅助教学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法等教学进程:【导入新课】观看图片《时局图》观看《走向共和》影视片段后,教师提问:片中当时作为清政府高官的李鸿章尽到了他应该尽的责任了吗?学生回答:没有;他是蹲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只知道奉承拍马;卖国贼……教师组织: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作为中国人不应丢中国人的脸,我们应该树立“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理念,在当时的中国就有那么一些人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而鞠躬尽瘁。
【新授内容】一、歌颂三元里教师多媒体呈现下列图片,让学生结合书本谈谈看了后的感想:(三元里人民纪念碑)(三元古庙)(三元里村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学生回答: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侵的爱国主义精神。
专题二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表2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
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
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
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
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6分)
【考点】(1)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之战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据材料一“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无何北台陷……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得出海陆交织(局处海嵎);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北洋舰队避战不出,据材料一中“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军士露刃挟汝昌”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据材料一中“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得出洋员鼓动投降,据材料一中“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得出主帅指挥不力。
【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2分)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