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7.54 KB
- 文档页数:7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均田制、户调制、官吏选拔制度等,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
同时,教材还讲述了北魏时期北方民族的交融,包括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以及北方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本课的内容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需要通过导入、呈现、操练、巩固等环节,逐步掌握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北方民族交融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时期的政治和民族交融。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北魏前后政治制度的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教学任务】【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情境引入同学们,都认识这些影星吗?其实她他们都是少数民族的明星,如今,中华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和谐大家庭,那么历史上北方各个民族既有斗争又有交融,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第19课~ ~ ~教师:出示各少数民族影星图片,配备音乐,创设情境导入。
学生: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
自主预习学生依据学案自主预习部分,阅读课本,标划知识点。
教师:出示知识提纲,督导学生。
学生:阅读课文,标划重要知识点,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第一篇章文明的碰撞—淝水之战教师:指导观看《东晋前秦形势图》,寻找历史信息点。
课标要求内容要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认知提示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重点孝文帝改革。
难点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学习方法1、认真阅读教材,掌握基础知识,把知识点在书上标注清楚。
2、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标注出来,以备学习讨论中与小组共同完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生理、心理不够成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校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思维活跃,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
合作交流交战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东晋兵力对比:80万对8万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交战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含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解析1.内容本课时主要介绍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之间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各种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相互交织,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解析本课时的难点在于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需要掌握较多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理解。
五、教学手段1.课件展示2.多媒体投影仪3.板书4.教学视频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包括:家族政治、官僚制度、土地制度等内容。
3. 课堂互动请学生就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板书讲解板书介绍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层层设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北魏孝文帝召开大臣会议,讨论议题:要不要迁都。
参考课本中的正文及小字部分,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指导二: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方法指导三:指导学生通过歌谣的方式巧记本课知识:北魏有个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大计。
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学汉礼。
卑汉联姻受鼓励,采用汉制学律令。
以孝治国真高明,崇孔尊老倡风气,民族融合大统一。
方法指导四:可采取情景剧或者百家讲坛的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可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可以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淝水之战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使得汉族与鲜卑族等民族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交流与融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分析能力尚处于形成阶段,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引导他们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此外,学生对本课中的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辅助工具,如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魏孝文帝要进行这些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并解释这些改革措施的目的。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融合的前提条件。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四、讲授新课导入新课:前秦统一北方,南下政府前秦一统天下,双方在淝水展开激战,最终前秦失败。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讲授新课:师:阅读课本93页到94页找出前秦失败的原因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珪重整旧部,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即代王位。
396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定都平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其孙拓跋焘于431年灭匈奴人建立的夏,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十六国时期。
师补充史料: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
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北魏建立后,逐步接受中原汉族农耕生活方式,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同时,教材还提到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如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以及北方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此外,学生对北方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交融现象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具体内容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探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4.实例分析法:教师运用具体实例,讲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实例材料:教师准备的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实例材料。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布置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要求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1.通过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及教材,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提高读图、识图能力;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分析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的基本概况;通过研读相关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知道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4.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方式、内容和影响。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民歌——《敕勒歌》。
这首民歌勾勒出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大家知道这首民歌是哪一时期的吗?教师导入: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探究新知(一)淝水之战1.教师讲述: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出示《淝水之战示意图》,学生阅读教材第93~94页“淝水之战”这一子目正文内容,复述淝水之战的经过。
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结果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特点东晋以少胜多成语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教师过渡:3.展示材料:材料一(前秦)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材料二(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新课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1.了解淝水之战有关史实。
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三、学情分析学情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非常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分析问题只是浮于表面,认识深度不够。
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基础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视频《敕勒歌》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感受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回忆起小学时背过的诗歌《敕勒歌》,能更好的融入今天的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通过短视频,激发学生探究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风俗人情的兴趣)(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教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其中由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汉族建立的东晋形成对峙。
为了灭亡东晋,统一全国,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大军南下,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下面由同桌两人轮流说一说淝水之战的概况。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轮流说一说淝水之战的概况(从背景、时间、双方、结果、特点、影响等方面),涉及哪些成语典故?1、背景:4世纪后期,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地位:北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完成北方统一的政权。
孝文帝,顺民族交融之势,选择用先进的汉文化改变鲜卑族的落后,而此过程中,汉族也吸收鲜卑族的精华。
让学生明白,民族交融是各民族间相互影响是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紧扣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教学)1.准确无误地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信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体现历史解释,注重时空观念。
2.(1)通过前秦与东晋文化冲突和孝文帝选择汉化改革的意义思索,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选择的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突出史料实证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及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的分析,知道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培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
(2)通过对孝文帝个人的介绍和迁都汉化措施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品格,如自小胸怀大志,敢于创新等。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
2、难点(1)对“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的理解以及对其名词本身含义的理解。
(2)从前秦和北魏选择的不同文化带来的不同的后果,理解文化选择对于一个政权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述法、设问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入新课:(一)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教材P93-94页第一段,填写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1.淝水之战的基本概况(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2.淝水之战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淝水之战进行大致了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北魏政权在建立初期,由鲜卑族人担任重要官职,逐渐发展为汉族和鲜卑族人共同治理的政权。
魏文帝时期实行了分封制,把封建军阀统治的土地划分为小郡县,由官员负责管理。
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也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在北魏政权的历史上,魏孝文帝和魏武成帝的统治被认为是比较明智的,他们着重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军备,扩大国土。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北魏政治的同时,北方各民族之间也发生了大交融,主要集中在文化、语言、宗教以及生活风俗等方面。
这种大交融的结果,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逐渐统一,也促进了各方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
随着统治阶级的完全鲜卑人向汉化过程的推进,到550年-577年之间的一段时间成为北方的汉化时期。
在此期间,鲜卑军阀开始采用汉语、汉字和汉文化,与汉族进行交流。
同时,汉族文化也深入到魏国,影响了魏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引导在教育引导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性。
同时,应该注意到,要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应该教育学生更好地珍惜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此促进中华文化的衍生和发展。
学生应该了解到,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一个原因。
四、总结总的来说,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教育部门也要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历史,并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教材学情分析这课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第四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复杂的时期,这一课突出了政权分立状态中北方民族的交融,又蕴含了渐趋统一的态势。
从学情来看,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对改革不易理解。
可以利用各种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促进理解。
民族交融的概念比较抽象,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不易把握,需要运用多种史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影响,感受中华民族多元文明,渐成一体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2.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导入新课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与并立示意图,梳理线索并突出展示前秦与北魏这两个政权。
观看图示理清线索通过图示,明晰朝代线索,把握时代特征,突出单元主题。
讲授新课一、秦晋决战淝水岸出示《东晋和前秦对峙形势图》,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完成《淝播放视频,再现战争过程。
展示三则材料(见PPT),从材料中归纳出淝水之战前秦惨败的原因。
二、北魏改革实力现展示地图与图示,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填充,了解北魏的建立情况。
1.背景展示材料:材料一:当时(北魏统一北方前后),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
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识读地图自主阅读填充表格观看视频阅读材料分析归纳观看地图完成图示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并训练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同时,通过学习北方民族的大交融,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学生对于民族交融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多媒体设备(投影、音响等)。
3.网络资源: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推行均田制、变革官制、提倡儒学等,让学生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思考。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这课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第四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复杂的时期,这一课突出了政权分立状态中北方民族的交融,又蕴含了渐趋统一的态势。
从学情来看,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对改革不易理解。
可以利用各种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促进理解。
民族交融的概念比较抽象,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不易把握,需要运用多种史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影响,感受中华民族多元文明,渐成一体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导入新课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政权更替与并立示
意图,梳理线索并突出展
示前秦与北魏这两个政
权。
观看图示
理清线索
通过图示,明晰朝
代线索,把握时代
特征,突出单元主
题。
讲授新课一、秦晋决战淝水岸
出示《东晋和前秦对峙形势图》,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完成《淝
播放视频,再现战争过程。
展示三则材料(见PPT),从材料中归纳出淝水之战前秦惨败的原因。
二、北魏改革实力现
展示地图与图示,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填充,了解北魏的建立情况。
1.背景
展示材料:
材料一:当时(北魏统一北方前后),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
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识读地图
自主阅读
填充表格
观看视频
阅读材料
分析归纳
观看地图
完成图示
阅读史料
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并训练学生的
自主阅读能力。
直观感受战争过
程。
培养论从史出的
方法,理解前秦战
败的原因,提升历
史认识。
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并训练学生的
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
学习方法和对比
分析能力,理解北
魏孝文帝改革的
背景。
免困难重重。
材料二: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
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根据材料,归纳当时北魏在统治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2.措施
①迁都洛阳
展示材料:
材料一: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huì)雪,荒松无罢风——《悲平城》
“纥(hé)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北魏民谣
根据材料归纳: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
展示历史故事:孝文帝迁都。
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
分析归纳
阅读故事
文献证史、看图说
史。
理解改革措施
一,并为分析改革
影响做铺垫。
②推行汉化措施展示材料: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进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
材料三: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入宫,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
材料四:北魏初年的官制是汉、鲜卑杂用,孝文帝在模仿两晋、南朝官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清除官制中的鲜卑成分。
材料五:图片(见PPT)
从材料中归纳出:孝文帝推行了哪些汉化措施?
3.意义
展示材料:
阅读材料
归纳出“习汉语”
归纳出“联汉姻”
归纳出“采汉制”
归纳出“穿汉服”
归纳出“改汉姓”
归纳分析
文献证史、看图说
史。
了解改革措施
二,并未分析改革
影响做铺垫。
材料一:就保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鲜卑族消亡了,但他们像落叶一样分解了自己,归为泥土,化为养分,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中国民族报》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
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根据材料,归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播放视频,再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影响。
阅读材料
归纳出“促进了民
族交融”
归纳出“增强了北
魏实力”
归纳出“推动了社
会进步”
观看视频
初步培养透过现
象看本质的能力,
理解改革所带来
的重要作用。
直观再现北魏孝
文帝改革,加深理
解。
三、民族交融齐发展
1.方式
展示图片:看看哪些方式属于少数民族哪些属于汉族?再看图片:看看“胡人”和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图示法归纳总结:内迁民族与汉族在生产生活上相互影响。
展示材料:
材料一:西晋时,匈奴、羯、氐、羌、乌桓等族大多已用汉语。
至北魏统一后,中原地区通行的只有汉语和鲜卑语。
孝文帝改制,命令断“北语”,从“正音”,汉语成为主要通用语。
材料二:胡乐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胡笳、羌笛、琵琶等胡乐器及胡曲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民族大迁徙,漠北、西域音乐大量输入黄河流域,与汉族音乐交融汇合,其中龟兹乐和西凉乐对我国北方民族影响很大。
图示法归纳总结:内迁民族与汉族在思想文化上相互影响。
识读图片
判断分析
归纳总结
阅读材料
归纳总结
小活动环节,激发
学生兴趣,提高学
生参与度。
图示法非常直观
展示民族交融的
方式之一。
图示法非常直观
展示民族交融的
方式之二。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内迁民族与汉族还有哪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根据学生描述展示图示。
2.影响
①出示《龙门二十品》拓本图;
②出示历史材料。
根据材料:民族交融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评价孝文帝
有人认为,孝文帝缺乏民族自豪感,抛弃了本民族的长处,而热衷于学习汉文化的糟粕。
他的文治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对其历史作用应该重新进行评价。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阅读教材
提炼信息
阅读材料
归纳分析
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
图示法非常直观
展示民族交融的
方式之三、四。
深化中华民族多
元一体,同根共存
的历史价值观。
升华历史认识,给
学有余力的学生
更多的发展空间。
课堂小结战争碰撞
友好交往淝水之战前秦衰亡
孝文帝
改革
北魏强大
民
族
大
交
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