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的种类
- 格式:pptx
- 大小:782.28 KB
- 文档页数:17
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分类
1、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指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个体通过收到奖励或承
受惩罚,以及因需要满足自身需要、改变状态等机制而发生的学习行为。
2、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指个体因为自身使命感、责任感、兴趣、志向
等内心动机,不受外部条件影响而自觉去学习的行为。
3、婴儿动机:婴儿动机指婴儿自身的安全感、竞争能力、自我保护感、好奇心等动机,对外部事物的探索及主动学习。
4、协作动机:协作动机指个体由外部影响,即合作、竞争及事物关联
性等,形成的学习动机,积极地求知学习与提高能力。
5、强迫动机:强迫动机指个体受外部约束、惩罚而受到挑战,内心有
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习形成强迫性动机。
6、兴趣动机:兴趣动机指个体出于个体内心深处的兴趣而发生的学习
动机,刻意和主动去学习与探索、实践。
7、拒绝动机:拒绝动机指个体出于规避痛苦等原因而反对学习动机,但也可能像危机感一样产生学习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能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
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它引起、维持行为并指引行为去满足某种需要。
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
当人们有某种优势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就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推动下,向目标前进。
二、动机的功能动机对人的行动有三种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是指动机有发动有机体活动的作用。
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带着某种动机的有机体对某些刺激,特别对那些与动机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从而激发有机体去从事某种反应或活动。
例如,饥饿者对食物、干渴者对水特别敏感,因此也容易激起寻觅活动。
爱集邮的人,看到一张精美的邮票就会产生占有它的动机。
个体一旦产生这种动机,就会想方设法买到或用其他物品换到这张邮票。
这里的“买”或“换”的活动就是在“占有”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
如果没有这种动机就不会产生“买”或“换”的行为。
2、引导功能是指动机使人们的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
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的,是受目标引导的。
也就是说需要一旦受到目标引导就成了动机。
由于动机种类不同,人们行为活动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
例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生的活动指向与学习有关的目标,如书本、课堂等;而在娱乐动机支配下,其活动指向的目标则是娱乐设施。
3、维持和调整功能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和加强这种活动,以达到目标。
由于动机有以上功能,所以培养人们的正确动机便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教师为了使大学生们成为祖国“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经常教导学生们要获取较渊博的专业知识,以便成为专家或学者。
一、学习动机的结构。
学习动机的构成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奥苏泊尔认为,根据学校情景将学习动机分成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三、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派)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马斯洛)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
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三)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四)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引言概述: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使一个人行动的内在或外在因素。
动机是人们行为背后的推动力,它们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和努力程度。
本文将探讨动机的概念和种类,帮助读者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
正文内容:一、生理动机1. 饥饿动机:饥饿是指身体在缺乏食物时产生的一种生理状态。
这种动机促使个体寻找食物并满足生存需求。
2. 口渴动机:口渴动机是指身体在缺乏水分时产生的一种生理需求,驱使个体主动寻找水源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3. 性欲动机:性欲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之一,性欲动机促使人们进行有关性行为的探索和实践,满足自身的性需求。
4. 疼痛逃避动机:当人们感受到疼痛时,会迅速产生一种逃避的动机,以寻求缓解疼痛或摆脱疼痛的状态。
二、认知动机1. 尝试新事物的动机:人们对未知的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动机,他们希望通过尝试新事物来满足这种内在的认知需求。
2.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人们渴望在各个领域中有所成就和获得成功的动机。
这种动机驱使个体积极参与各种努力和尝试,以实现自身的目标。
3. 认知一致性动机:认知一致性动机是指人们追求内外部认知之间的一致性的内在动机。
当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不一致时,我们会感到不舒服,并努力调整以达到认知一致。
4. 控制权动机:个体希望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环境有更多的控制权。
这种动机使人们追求能够自主决策和掌控自己命运的机会。
三、社交动机1. 归属动机:人类是社交动物,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并获得归属感。
这种动机驱使人们寻求人际关系的满足和社交交往。
2. 社会认同动机:社会认同动机指个体渴望被认可和接纳,愿意符合社会的期望和标准,以获得群体认同和认同感。
3. 竞争动机:竞争动机是指个体希望在社交环境中取得优势和胜利的动机。
竞争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和激情,并促使他们尽力提升自己的表现。
4. 合作动机:合作动机是指个体愿意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的内在驱动力。
合作动机使人们意识到通过合作可以达到更大的成就。
第二节动机动机作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质,是现代人激励自我成就感和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是决定个体奋斗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一、概述(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它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人们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以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的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动机所驱动的行为,如好朋友们经常在一起玩、学习,但友谊行为背后的交往动机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动机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
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
在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
2.指向功能。
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指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
例如,在成就动机支配下的人会积极地学习,主动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去做。
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相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
3.调节与维持功能。
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越强烈,行为也随之越强烈。
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有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
有时行为看似不存在了,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只不过是以别的形式存在,如由外显行为改为内潜行为。
(二)动机的产生从总体上说,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在具体情境中,个体具有的各种需要未必都能引起相应的动机。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的状态,也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和追求。
萌芽状态的需要可能使有机体产生一种因缺乏或不平衡而形成的一种不安,但由于它的强度较弱,还不能使人明确地意识到。
模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叫意向。
当个体有某种意向时,可能意识到一定的行为活动方向,但却不一定明确行为所依据的具体需要,因而缺乏对行为的准确控制。
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引发的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要如好奇心、需要、求知欲、兴趣、操纵的愿望等引起的活动动机。
外部动机是由外在诱因如表扬、分数、竞赛等引起的活动动机。
两类动机在不同学生身上表现不同;
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结论:奖励有可能降低学生的内部动机。
任务本身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不管任务完成水平如何,都预先提供物质化奖励,那对于内部动机的影响都是致命的。
激发学生动机时,最理想的做法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二)普遍的和具体的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或动机的强弱,可以把动机分为普遍的动机和具体动机。
普遍学习动机(general motivation to learn)指在学习活动中努力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稳定、持久地的和广泛的学习动机,也称为性格动机(persongality motivation),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具体学习动机(specific motivation to learn)指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也称为情境动机(situational motivation),其作用是暂时、不稳定的。
心理学考研-普心笔记-动机●一、动机概述●动机的含义●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动机的功能*3●1.激活功能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功能机的维持功能体现在行为的坚持性上,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动机下降,相应的活动就会减弱或停止。
●动机的种类*3●1.生理性动机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如饥饿、性、渴、睡眠等。
●饥饿●性●2.社会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和学习动机等。
兴趣和爱好也都是社会性动机。
●1.兴趣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广度●兴趣的中心●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爱好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
●2.成就动机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超过他人的动机。
●3.权力动机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个人化权力动机具有个人化权力动机的个体,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或利益。
●社会化权力动机具有社会化权力动机的个体,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他人。
在行为上表现为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以个人的知识、观念等方式影响他人。
●4.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交往需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团体,喜欢与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5.学习动机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它表现为对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概念和种类精品文档; 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容:(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
二、动机的种类动机对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由此可对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
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即活动成功本身就是对个体最好的奖励。
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就属于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如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
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时间持续长;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短,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事实上,这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2)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
辅助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弱、较不稳定、处于辅助性地位的动机。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活动的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
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
(3)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具有先天性。
人的生理性动机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
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后天习得的,如交往动机、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等。
(4)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可将动机划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动机的分类人类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有多少需要就有多少动机。
1.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划分根据动力来源,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自身激发的动机的满足是在活动之内,而不是在活动之外。
活动本身就能引起人的兴趣,是活动者追求的目的。
例如,乘务员认真学习是因为学习本身能给她带来满足和愉快,而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扬,内部动机中的成功感或兴趣比外部动机中单纯的金钱或物质利益既经济又具有积极作用。
(2)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例如,工人为了获得奖金而工作,乘务员为了得到旅客的赞扬而学习,这些活动的推动力均来自活动外部的刺激,都是外部动机,一般情况下,外部动机的内驱力较小,维持时间也不长,激发起某种动机的外在条件一旦“消失”,被激发起来的外部动机也就较难维持了。
在学习过程中,乘务员单靠外部动机和单靠内部动机都不行,而应适当地交替使用这两种动机。
教育实践证明,要提高学习积极性,必须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从学习中找到学习兴趣,力求不断地深入探索事物的奥秘。
2.根据动机来源的远近和起作用的时间划分根据来源的远近和起作用的时间,动机可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1)直接的近景性动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是知识与学习活动直接关联的东西,它可能出自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如觉得学习内容有趣能训练乘务员多动脑子,可能出自应付车务段的考核,也可能出自得到旅客的赞扬,避免责备,等等。
这类动机比较具体,与学习活动本身有较切近的关系,实际效能明显,但是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
(2)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间接的远景性动机与人们对活动的社会意义的认识相互联系,它是社会要求在人们活动中的反映,是人们的理想世界观在活动中的体现。
例如,中国大部分乘务员能把学习和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联系起来,间接的远景性动机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无论情境中的外部因素是否改变,都能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动机的种类(1)根据动机的起源分为生理性动机(生物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社会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或习得性动机)。
①生理性动机:又叫生物动机或原发性动机也叫内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
饥、渴、性、睡眠、排泄、疼痛、母性等都属于生理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一般具有周期性,满足后在一定时间内就不会再起作用。
生理性动机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
但人的生理性动机也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纯粹的生理动机是很少的。
②社会性动机:又称心理动机或习得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是后天习得的。
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动机、侵犯动机等。
a. 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如学生对学科有兴趣。
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如对绘画的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和人的积极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的。
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引起,如看电影、小说的兴趣,间接兴趣——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引起,它和当前认识的客体有间接的关系,如对考研有兴趣对学习过程没有兴趣。
兴趣还可以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个体兴趣是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
这种兴趣与个体的情感和价值观相联系。
个体情绪与引起正性情绪的客体或活动相联系,如有人对音乐、美术感兴趣,成为一生的爱好。
情境兴趣是指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它持续的时间较短,对个体的知识、偏好系统产生影响,是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
b. 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如:幼儿园的孩子希望自己搭积木又高又稳,超过别的孩子。
c. 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在权力动机的支配下,人们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并有成为某一群体的领导者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