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污染危害及脱氮除磷基本概念..共38页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38
生物脱氮除磷原理生物脱氮除磷原理生物脱氮和除磷是现代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两个主要步骤。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并促进水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这篇文章将介绍生物脱氮和除磷的原理,并分别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生物脱氮氮是生命所必需的元素之一,然而,过量的氮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造成水体死亡。
因此,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生物脱氮是一个重要的步骤,目的是减少氮的含量,保护水资源。
生物脱氮的原理是通过微生物代谢来降低污水中的氮含量。
具体来说,将含有氮化合物的污水引入生物反应器中,细菌依靠缺氧状态下的代谢产生能量来去除氮,将氨氮转化为氮气和硝酸盐。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氮的含量,并且为其他生物链提供营养素。
二、除磷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之一,但是污水中过多的磷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态环境。
因此,除磷也是现代污水处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
除磷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方法和生物除磷方法。
其中,化学沉淀法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使磷离子与药剂中的金属离子反应,产生一种不溶性沉淀,在沉淀的过程中去除磷。
相对而言,生物除磷方法更为可持续。
生物除磷的原理是利用一些专门的微生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对污水中的有机质和磷进行吸收和固定。
这些微生物可以根据磷的生物循环特点,利用有机质和磷的沉积结合,通过代谢来吸收和固定磷,使磷含量得到降低。
三、总结生物脱氮和除磷在现代污水处理中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通过生物反应器和微生物代谢的过程,这些步骤可以有效地降低含氮和含磷物质的含量。
这些污染物不仅会污染水体,还会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为了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我们需要科学的污水处理方法,以消除污染物和保护我们的水体资源。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供大量食品资源的重要产业。
然而,养殖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氮和磷元素,如果不进行有效处理,将对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探索养殖场水体中氮磷去除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养殖场水体氮磷污染的危害养殖场废水中的氮磷物质主要来自饲料残渣、鱼粪和尿液等。
不仅会导致水体本身的营养物质过剩,形成藻类大量繁殖,还会导致水体缺氧、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时甚至引发赤潮等水生生物灾害。
同时,废水中的氮磷污染物还可通过水体迁移和沉积,进一步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生物法去除氮磷的技术原理生物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来降解和吸收废水中的氮磷物质。
其中,氮的去除主要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来完成,而磷的去除则通过微生物对废水中的磷进行吸附和沉淀来实现。
三、浮萍植物法去除氮磷的技术原理浮萍植物法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
该技术利用浮萍植物对废水中的氮磷进行吸收和利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浮萍植物具有较强的营养物质吸收能力,能够有效地吸附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并将其转化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质,从而降低水体中氮磷的浓度。
四、杂交钟藻法去除氮磷的技术原理杂交钟藻法是一种利用杂交钟藻对废水中的氮磷进行吸收和利用的技术。
杂交钟藻是一种具有较高吸附能力的藻类生物,能够通过吸附和生物转化等方式将废水中的氮磷物质有效地去除。
此外,杂交钟藻还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从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养殖场水体。
五、其他氮磷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除了上述介绍的两种常见的氮磷去除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新型技术在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
例如,利用微生物菌剂来提高水质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利用生物质炭材料对废水中的氮磷物质进行吸附和吸附释放等。
水体中氮、磷超标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它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水体中氮、磷含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农业活动、工业废水排放和生活污水排放等。
这些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的氮、磷含量超标。
水体中氮、磷超标的危害很多。
首先,它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当水体中的氮、磷含量过高时,会导致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造成水体缺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此外,大量的氮、磷还会促进有毒有害物质的生成,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
其次,氮、磷超标还会影响水体的酸碱度,使水体PH值失衡,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
此外,氮、磷超标还会导致水体的温度升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为了解决水体中氮、磷超标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减少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量。
其次,要加强水体的监测和治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氮、磷超标的问题。
此外,还应该推广环保意识,加强公众对氮、磷超标的认识和关注。
总之,水体中氮、磷超标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环境问题。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氮、磷的排放,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概述摘要:介绍了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的必要性、污水脱氮除磷的机理及几种常用脱氮除磷工艺及其优缺点,并介绍了污水脱氮除磷新技术及相关研究。
关键词:生活污水;脱氮除磷1 前言氮和磷是生物的重要营养源。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污水人均排放量持续增加,加之洗涤剂的普遍使用,以及二级生化处理城市污水出水中氮磷含量较高,排入水体后使受纳水体中氮、磷含量增加,蓝、绿藻大量繁殖,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
因此,解决氮磷污染问题对解决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2 污水脱氮除磷机理污水中氮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可通过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去除。
常用的物化方法有氨吹脱法、化学沉淀法、折点加氯法、选择性离子交换法和催化氧化法。
污水中磷的存在形态主要是磷酸盐、聚磷酸盐和有机磷,去除方法主要有混凝沉淀法、结晶法和生物法。
由于生物脱氮除磷被公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和最具发展前途的方法,且生活污水的可生化性好,因此,目前污水脱氮除磷大多采用生物法。
2.1生物脱氮机理污水生物处理脱氮过程主要是氮的转化,即同化、氨化、硝化和反硝化。
(1)同化在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一部分氮(氨氮或有机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此过程氨氮去除率为8%~20%。
(2)氨化污水中的含氮有机物(一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残体以及其排泄物、代谢产物所含的有机氮化合物,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尿素、尿酸、几丁酸质、卵磷脂等)在氨化菌的作用下,分解、转化并释放出氨。
(3)硝化氨氮在有氧存在的情况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称硝化过程。
好氧菌亚硝酸单胞菌属、亚硝酸球菌属及亚硝酸螺菌属、亚硝酸叶菌属和亚硝酸弧菌等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硝化杆菌属、硝化球菌属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1]。
(4)反硝化在厌氧的条件下,施氏假单胞菌、脱氮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紫色杆菌、脱氮色杆菌等反硝化细菌利用有机质作为电子供体,利用硝化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缺氧呼吸,将硝酸还原为N2。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氮磷对水体的危害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维持着地球生物生存的基本需求。
然而,随着人类的活动不断增加,水体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其中,氮磷的过度存在被认为是水体受到的主要危害之一。
本文将探
讨氮磷对水体的危害,并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减少这种危害。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氮磷的来源。
氮和磷是两种常见的营养物质,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植物中。
然而,人类活动如化肥
的过度使用、农业排水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等行为导致了大量的氮
磷进入水体中。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污水处理不完善也是氮磷入
水体的主要渠道之一。
氮磷对水体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氮磷的过度存
在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即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使藻类和
浮游植物的生长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这些藻类和浮游植物形成大量
藻类水华,使水体变得浑浊,甚至可以遮蔽阳光进入水下,抑制水
中生物的正常光合作用,这被称为\
1。
污水处理中的氮磷去除技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水排放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其中,污水中的氮磷含量较高,如果不进行适当处理,将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研发和应用污水处理中的氮磷去除技术变得至关重要。
一、氮磷污染的来源氮磷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等。
在农业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会导致氮磷物质进入土壤和水体;在工业中,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也含有大量氮磷;而城市污水中含有人类生活排泄物以及洗涤剂等。
这些源头都会使得水体中的氮磷浓度迅速上升,从而引发各种水质问题。
二、传统的氮磷去除技术1. 生物处理技术其中,厌氧处理技术和好氧处理技术是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
厌氧处理技术主要利用厌氧菌来进行有机物的分解,同时可以实现氮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从而达到氮磷去除的目的。
而好氧处理技术则利用好氧菌来进行氮磷的去除,其中生物脱氮和生物除磷是常见的处理过程。
2. 物化处理技术物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吸附、离子交换和高级氧化等方法。
其中,离子交换是一种常见的氮磷去除技术,通过将污水中的氮磷物质与固体吸附剂接触,利用吸附作用将其去除。
高级氧化则是利用氧化剂对污水中的氮磷进行氧化分解,以实现去除效果。
三、新兴的氮磷去除技术除了传统的氮磷去除技术外,近年来还涌现出一些新兴的技术,为污水处理提供了更加高效和环保的选择。
1.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不同溶质的分子尺寸和形状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在氮磷去除中,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包括微滤、超滤和反渗透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溶解于水中的氮磷物质,提供了一种高效而可行的去除手段。
2. 光催化技术光催化技术利用光能激发催化剂,使其产生活性自由基,进而氧化分解水中的氮磷物质。
这种技术具有高效、非常规和无二次污染等特点,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然而,光催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成本较高、催化剂的稳定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改进。
3. 生物电化学技术生物电化学技术是将微生物反应和电化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微生物对氮磷物质进行还原和氧化反应。
磷化工污染的危害及治理磷化工的发展而长生的环境污染状况也日趋严重。
因此防治磷化工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不可再生的优先资源,是我国磷化工健康发展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和重要课题。
磷化工污染现状及其危害我国现有磷化工生产企业300家左右,从业人数十余万人,已形成固定资产月60亿元,约占全国化工固定资产总额的20%左右。
主要产品有磷矿石、硫酸、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重过磷酸钙、黄磷、和赤磷、磷酸(包括工业级和食品级),三聚磷酸钠、磷酸氯钙;包括饲料级和牙膏级)、三氯化磷、五硫化二磷、磷酸三钠、磷化锌、磷化铝、含磷农药、有机磷水质稳定剂、金属磷化剂等。
我国磷化工行业给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资财富,同事也伴随着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主要是废气和粉尘、废水、固体废物,简称“三废”,这些污染物中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进入了大气,江河湖海和陆地成为我国环境污染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磷化工废水危害磷化工在加工生产中都要产生大量的含有磷、氟、硫、氯、砷、碱、铀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
每采选1t硫酸平均排放含有硫、铁等物质的废水50t左右,全国目前硫酸的年产量为18.5330kt、年排放废水月926.500kt。
黄磷生产中要产生黄磷污水、其黄磷污水中含有50~390mg/L浓度的黄磷。
黄磷是一种剧毒物质,进入人体对肝脏等器官危害极大。
长期饮用含磷的水可使人的骨质疏松,发生颌骨坏死等病变;黄磷污水中还含有68~270mg/L,但仍高于国家规定的10mg/L的排放标准。
磷化工废水处理1、黄磷生产中产生的污水可采用氧化法,利用臭氧、漂白粉(CaCl2)、石灰、明矾、活性污泥等进行氧化处理,使磷沉淀后回收精磷或加热蒸磷进行回收,处理后的水进行粉笔循环使用。
2、采矿和选矿中产生的废水、黄磷污水、磷肥、磷酸等生产中的废水均含有一些有毒的氟或氟化物,可采用两步进行处理。
先用石灰进行一级处理,再加入硫酸铝或明矾、硫酸镁等进行二级处理,使之净化、其中的氟及氟化物可回收利用。
除氮除磷氮和磷是生物的重要营养源,随着化肥、洗涤剂和农药普遍使用,天然水体中氮、磷含量急剧增加,水体中蓝藻、绿藻大量繁殖,水体缺氧并产生毒素,使水质恶化,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常规生物处理系统(一级加二级生物处理)主要是去除城市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中的悬浮固体及可降解的有机物。
氮磷的去除技术一般是在常规的二级处理之后,故常称作三级处理货深度处理。
第一节氮的处理废水中的氮常以含氮有机物、氨、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等形式存在。
生物处理把大多数有机氮转化为氨,然后可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
目前采用的除氮工艺有生物硝化与反硝化、沸石选择性交换吸附、空气吹托及折点氯化等四种。
一、生物硝化与反硝化(生物除氮法)(一)生物硝化在好氧条件下,通过亚硝酸盐菌和硝酸菌的作用,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过程,称为生物硝化作用。
反应过程如下:亚硝酸盐菌NHJ+3/20:-------------- ► N02_+2H*+H:0-AE △E=278. 42KJ第二步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硝酸盐菌N0_+l/20: ----------------- ► NO3-AE △E=278. 42KJ 这两个反应式都是释放能量的过程,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并不是去除氮而是减少它的需氧量。
上诉两式合起来写成:NH「+20:----- ► N03_+2H+H:0-AE AE=351KJ综合氨氧化和细胞体合成反应方程式如下:NH.,+1. 8302+l. 98HC03- —► 0. 02GHGN+0. 98 NO3"+1. 04 H2O+1. 88H2CO3由上式可知:(1)在硝化过程中,lg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时需氧 4. 57g; (2)硝化过程中释放出H\将消耗废水中的碱度,每氧化lg 氨氮,将消耗碱度(以CaC03计)7. Igo影响硝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有:(1)pH值当pH值为8. 0〜8. 4时(20°C),硝化作用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