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值翻译的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152.00 KB
- 文档页数:29
从奈达的“等效翻译”原则看词汇的对等摘要)本文鉴于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对词汇对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翻译不光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
翻译的最佳结果是“等效”,而不是“等同”。
这里主要针对词汇问题来探讨原语言与译语词汇的对应问题。
(关键词]等效翻译;词汇;语言交际;译语一、“等效”之国内外研究概况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
把以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使得不懂第一种语言的读者也获得同样的信息。
这就是翻译。
因此,翻译对其读者的效果应该与原文对原文读者的效果基本相同,这是由翻译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等效论的起源,是古今中外翻译家的一个目标和实践原则。
公元7世纪,我国伟大的翻译家玄奘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这是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玄奘的“喻俗”,指使读者大众理解,而这是强调了效果。
l9世纪末,我国近代翻译家严复进一步明确了这个概念:“顾信矣不达,虽译尤不译也,则达尚焉。
”在西方,l8世纪末,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他的这一观点在西方翻译界受到极大的重视。
而同时他讲到的另一段话则更为重要。
他指出,在好的翻译中,原著的优点已经完全移注到了另一种语言中,使得另一种语言所属国家的读者大众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其程度和使用原著语言的人相等。
泰特勒在这里明确提出了两种接受者的感受应该相等,这正是等效概念的关键。
1931年,我国革命翻译家瞿秋白提出了截至当时最为全面的等效概念。
他指出,翻译应该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他国读者的所得。
卡特福德,英国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代表,最早提出了“等值翻译”概念。
他认为,翻译实践的中心任务是在译语中“寻找等值体”,翻译理论的实质是描述翻译等值的机制。
二、奈达的“等效翻译”原则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于1964年在其著作《翻译科学初探)(Towards a Science ofTranslating)中也提出了“等效翻译理论”。
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摘要]文化影响着语言。
不同的文化下,语言的涵义,使用的范围,影响各有不同。
本文试着用奈达的等值理论从语义、逻辑、功能及风格四方面对英语同汉语互译中的等值问题进行阐述,证明作为翻译的标准和原则,等值理论是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同时,它是相对的,在翻译的时候应更注重格式及内容。
[关键词]语义等值逻辑功能格式一、理论概念语义等值(Semantic Equivalence)理论早在1790年就被英国杰出的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好的译文是将原文的长处完完全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里,使得译文语言所属国的人能毫不含糊地领会,强烈地感受,正像原作所属国的人所领会,所感受的一样。
”但真正将此理论系统化的是尤金•奈达(Eugene Nida,1914-),国际公认的20世纪翻译理论界的泰斗,他著述丰富,立论鲜明,其中的精华是翻译等值论,他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一译“灵活对等”)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 valence),把读者反应作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的主张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影响非常的深远。
现代翻译中,语义等值问题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第一,翻译要达意;第二,译文要再现原文的风格;第三,译文要自然。
其中,“达意”又可分为三个方面。
1.语言涵义的等值问题语言涵义是等值翻译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产生了很多不同文化背景民族难以理解或解释的词汇。
如汉语中的阴阳,精神文明,工夫茶,政治面貌等词汇,在英语中基本是找不到对等的词语,翻译的时候只能通过对该词意义上的理解,选择意译来传达该词涵义。
但也有一些词汇如果只用意译的方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摘要〕“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翻译等值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 运用具体例子探讨表层直译、深层意译以及语用修辞层面的翻译等值。
〔关键词〕翻译等值;表层;深层;修辞层一、翻译等值理论翻译“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
“等值”是几乎所有现代理论着述中的中心术语。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我国学者对翻译等值的研究也异常活跃。
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
现代第一个明确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他坚持译文与原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
而翻译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并且在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贝克在其代表作《换言之———翻译教程》的导言中指出“本书采用术语equiva2lence 是为了方便起见———因为绝大多数译者已经习惯这个术语,而并非因为它有任何理论地位。
术语equivalence 在这里的用法还有如下限制条件:虽然等值在某种程度上通常能够实现,却受到各种各样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总是相对的”。
本文在讨论翻译等值时也遵循相对等值的原则。
等值翻译理论的支持者们通常将“等值”定义为“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目标文本立即就被看作源语文本的翻译。
”雅克布森在其《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有差异的等值”,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学派强调的翻译等值并非是绝对的对称,而是如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引进的等值,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
[当代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回顾]当代西方主流的理论翻译的等值(equivalence,有人翻译成对等)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标准,“是现代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西方,从18世纪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在其著作《翻译原理简论》中提出“等值原则”,到费道罗夫再次关注该理论并于1953年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作用相符、语言与文本相符”的等值理论,等值理论逐渐受到西方翻译理论家的重视,各理论家也纷纷提出自己对等值的看法,如雅各布森的差异值理论、奈达的动态等值理论等,都大大地发展了等值理论并进而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以下笔者将分4个派别来详述各派对于等值理论的探讨。
一语言学派中对等值理论的探讨较有影响的主要是雅各布森和卡特福德1 雅各布森的等值理论主要有两点:(1)提出“在语际翻译的层面上,一般在符号单元之间没有完全对等。
”此处的符号单元实质上就是单词或词组。
即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字与字,词与词是不可能完全对等的。
如英语中“cup”一词在汉语中的对应词是“杯子”,但事实上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的解释,cup指“a small round container with a handle,that you use to dri nk tea, coffee etc.”而汉语中的“杯子”一词显然不止包含cup,还应包含glass、vessel等容器。
因此,即使是最常用的词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对等。
但这并不是说这些语言是不可译的,“种种信息可以对外来的符号单元或信息做出充分解释。
”即可以用目的语的完整信息来解释源语的信息,以达到意义上的等值。
(2)根据雅各布森的观点,还提出“差异等值”的理论。
“意义和对等的问题主要在于语言结构和语言用语中的差异,而不在于强调一种语言能否表述以另一种口头语写成的信息……即跨语言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一定的语法和辞汇形式。
”这段话表明,首先雅各布森承认语言的可译性,同时跳出了直译和意译的束缚,提出了差异等值。
翻译理论练习题西方译论简介西塞罗:“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1) 译文应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与笔调应与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文应具有原作的流畅性。
费道罗夫的等值翻译思想: 1)与原文作用相符(表达方面的等值); 2) 译者所选用的语言材料的等值(语言和文体的等值)奈达的翻译思想:所谓翻译,是指用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符号;是指从语义和文体风格上采用最接近而又最自然的同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他主张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译文读者的反应上。
他认为判断译作是否翻译得正确,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
“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所译的词语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范,而在于整个译文使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他提出真正的翻译应该充分体现作者的意图。
译者应忠实于原文读者和译文,并根据原文所使用的语言种类来确定原文读者群的特点,从而确定给予目的语读者多少注意力。
西方翻译理译理论练习题1. It is _______ that wrote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in 1790.A. F. TylerB. Charles R. TaberC. Saint JeromeD. Eugene A. Nida2. According to The Art of Translation by Theodore Savory, faced with a passage in its original language, a translator must ask himself some questions except: A. What does the author say? B. What does he mean? C. How does he say it? D. Why does he say it? 3. The Art of Translation is written by _______. A. Theodore Savory B. George Steiner C. Eugene A. Nida D. Charles R. Taber4. Several thousand years ago, _______ did not think i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and he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A. Cicero B. Saint Jerome C. John SteinbeckD. Theodore Savory5. All of the following ideas are Cicero’s, except ________. A.It wasn’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B.He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C.It wasn’t his duty to count out words to the re ader like coins, but rather ti pay them out by weight as it were.D.He aimed at translating sense, not words.6. A. F. Tytler thought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included all the following except _______. A.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B.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C.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D.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7. “______” is the idea of Saint Jerome. A.It isn’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B.I have always aimed at translating sense, not words. C.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D.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8. ________ is correct. A.Saint Jerome said that he had always aimed at translating sense, not words. B.Saint Jerome sai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C.Saint Jerome said that it wasn’t his duty to count out words to the reader like coins, but rather to pay them out by weight as it were. D.ASaint Jerome said that he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when he was translating.9. ________ describes a good 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 A. Cicero B. Saint Jerome C. A. F. Tylter D. Charles R. Taber 10. 句法上下文是指——————。
等值理论视角下翻译的转换方法关键词:等值,翻译,转换,方法摘要:等值理论是俄罗斯翻译学核心概念,俄罗斯翻译理论学家不断丰富和完善了翻译的等值理论,等值理论强调了意义的层次以及交际层面对等值的影响。
在等值理论视角下翻译的转换方法注重意义在译语中的重构方式,在翻译实践及翻译教学中应当学会对翻译方法的综合利用。
项目来源:2019年华北理工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J1916一、等值的层次问题翻译的等值问题是西方翻译语言学派的核心概念。
1953年,前苏联学者费道罗夫在其著作《翻译理论纲要》中首先明确了等值翻译的概念:“翻译的等值就是完全准确表达原文思想内容并在功能与修辞上于原文一致”(费道罗夫1955:156)。
另一位前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进一步丰富了等值标准,他认为翻译等值即保持原文的内容不变,即意义不变。
巴尔胡达罗夫提出了翻译等值的六个层次,即,音位层、词素层、词汇层、词组层、句子层以及话语层。
巴尔胡达罗夫的翻译等值六个层次观点是依据语言内部的“意义”而提出的。
如果一个句子的翻译单位落在了语音层面,那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音译,音位层面的等值翻译常见于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
词素层面的翻译在俄汉、俄汉翻译中较为少见,因为在不同语言中词素作为意义单位构成的方式差别很大,例如,俄语语法中的变格,变位等语法词素很难在汉语中脱离语境单独翻译。
同音位和词素相比,词层面的翻译等值更为常见,它是指在译语中一个词或几个词与原文一一对应。
例如,他住在莫斯科Он живет в Москве. 这句原文与译文实现了在每个单词的等值对应。
词组层面的翻译等值最常见于成语、习语和固定词组的翻译。
成语作为语言单位的意义不等于各个词汇意义的总和,这是成语表意的特点。
因此翻译成语常常建立在词组的整体层面,而非单个词汇。
例如,不三不四,俄语要翻译成ни рыба, ни мясо (意为,既不是鱼,也不是肉),绝不能按照每个字的意义翻译,否则会造成误解。
释意理论关照下的翻译过程分析及对教学的启示释意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翻译教学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本文针对该理论提出的翻译过程理解原文、脱离源语语言外壳、重新表达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对翻译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标签:释意理论;理解原文;脱离语言外壳;重建表达一、引言翻译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释意翻译理论与传统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不同,它认为翻译是解释性的,它强调释意的准确性,而不苛求两种语言符号的对等。
认为翻译过程是由理解原文(understanding)、脱离源语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重新表达(re-expression)三个阶段组成。
而贯穿这三个程序、使其有机地连接并形成工作链的是“信息意义” [1]。
它要求翻译者摆脱源语言形式上的限制,深入思考源语言所传达的意义,并将之用目标语言传达出来。
具体地说,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意义,也就是交际意义,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目标语言将这个交际意义表达出来。
二、理解原文阶段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理解就谈不上正确的表达。
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基础,交际成功的前提。
理解主要通过原文的上下文来进行,译者必须从上下文的关系中来探求正确译法[2]。
所谓上下文可以指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指一章,一节,以至全文或全书。
对全文作透彻的理解是确切翻译的基础和关键。
下面从语言现象、逻辑关系和文化现象加以分析。
(一)理解语言现象译者必须上下联系地理解原文的词汇含义、句法结构和惯用法等。
Suddenly the line went limp.“I’m going back,”said Kurth.“We must have a break somewhere”,Wait for me. I’ll be back in five minutes.”引爆电线突然耷拉下来、库尔思说,“我回去看看。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获奖科研报告摘要:翻译等值理论是语言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翻译者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翻译理论强调原文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在译文中必须保留原文的文本特征。
千百年来,翻译等值理论一直在翻译领域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翻译学者。
翻译等值理论在运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翻译等值理论观点、概念及流派,并且仍在不断完善。
关键词:翻译等值理论理论运用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自从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就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千百年来,人们在交流翻译活动中不断积累翻译经验,逐步改进翻译方法,产生了许多翻译流派,建立了完整的翻译体系,创立了不同的翻译理论,翻译等值理论便是不同的翻译理论之一。
翻译等值理论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在翻译领域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翻译学者。
一、翻译等值论的起源翻译等值理论是语言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强调原文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在译文中必须保留原文的文本特征,也就是翻译的对等理论。
我国古代的佛经翻译是最早的对等翻译,至唐宋之前大部分佛经是以词对词、句对句的翻译。
三国时期支谦在《语法经序》中提出“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隋朝彦琮在《辨证论》中主张译经“宁贵朴而正理,不用巧而背源”的观点。
此时期的译文以“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为标准,甚至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
但是,这一阶段的译文由于过于忠实原文而显得译文晦涩难懂,甚至不明就里。
系统的等值翻译理论最初在欧洲萌芽、发展,其后为世界各国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工作者所接受并运用,是对翻译活动影响最大的翻译理论。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十八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Tytler),他在1790年的著作《翻译原理简论》中提出“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使得译文语言国家的人们能够像使用原作语言的人们一样清晰地领悟、强烈地感受”。
我国著名的翻译大家严复所提出的翻译三要素“信、达、雅”中的“信”便是翻译等值理论的具体体现,是指原文和译文在思想内容和语义上的等值。
关于英文中数字的翻译方法英语中的有些数词在汉译时可以等值翻译。
但是,也有不少数词在汉译中不能等值翻译,或者完全不译出来。
这种翻译处理方法是为了使汉译句子能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1)等值翻译: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within a stone's throw一箭之遥ki11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
(2)不等值翻译: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on second thoughts再三考虑by ones and twos两两地,零零落落地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Can you come down a little? --Sorry, it's one price for all. 你能便宜一点卖吗?对不起,不二价.He had one over the eight after be drank only half bottle of the wine。
他才喝了半瓶酒就醉得七歪八倒了。
(3)不必译出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人各有所好。
I'll love you three score and ten.我会一辈子爱你的。
Ten to one he has forgotten it.很可能他已经忘了。
His mark in math is second to none in the class. 他的数学分数在班上是名列前茅的。
She is a second Lei Feng。
她是雷锋式的人物。
I always believe my sixth sense。
我总相信我的直觉。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
作为一名职业翻译工作者,对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至关重要。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即平等交换原则、信息等值原则和目的论原则,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首先,让我们详细了解泰特勒翻译三原则。
平等交换原则强调翻译过程中,源语与目标语在语言、文化、交际等方面应实现平等交换,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信息等值原则强调翻译应保持源语与目标语信息内容的等值,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目的论原则则强调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翻译目的为最高准则,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泰特勒三原则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我国政策文件翻译为例,翻译工作者需遵循平等交换原则,确保中外政策信息的准确传递;遵循信息等值原则,保证译文准确、规范;同时,根据目的论原则,译文要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易于理解。
再以文学翻译为例,翻译家在翻译名著时,应充分运用泰特勒三原则。
在《红楼梦》英译本中,译者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遵循平等交换原则,忠实于原著,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同时,他们在信息等值原则的基础上,巧妙地将汉语诗词转化为英语韵诗,达到了原文与译文在文学审美上的等值。
在此基础上,译者还充分考虑了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译文更具可读性。
此外,在广告翻译中,泰特勒三原则也具有重要意义。
广告翻译要遵循平等交换原则,传达产品信息和企业形象;遵循信息等值原则,使译文具有吸引力;同时,根据目的论原则,广告译文要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总之,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翻译的标准翻译基础理论(3):翻译标准一、定义:翻译标准:指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是翻译工作者不断努力以期达到的目标。
切实可行的标准,对发挥翻译功能、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常提到的翻译标准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刘重德的“信达切”,许渊冲的“三美”,国外则有“等效”,“等值”,“对等”等。
---《译学词典》方梦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二、我国的翻译标准言论1. 支谦的“因循本质,不加文饰”相传中国第一篇谈翻译的文字,是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他在文中提到翻译佛经时,应“因循本质,不加文饰”,这便是翻译标准的最早雏形。
2.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最早对翻译标准这一问题进行理论上探讨的是东晋的高僧道安,他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对后世佛经翻译产生了很大影响。
《祐录》卷八《摩诃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 胡语尽倒而使从秦, 一失本也;二者, 胡经尚质, 秦人好文, 传可众心, 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三者, 胡语委悉, 至于咏叹, 叮咛反复, 或三或四, 不嫌其烦, 而今裁斥, 三失本也;四者, 胡有义说, 正似乱辞, 寻说向语, 文无以异, 或千、五百, 刈而不存, 四失本也;五者, 事已全成, 将更傍及, 反腾前辞, 已乃后说, 而悉除此, 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 三达之心, 覆面所演, 圣必因时, 时俗有易, 而删雅古, 以适今时, 一不易也;愚智天隔, 圣人叵阶, 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 二不易也;阿难出经, 去佛未久, 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 迭察迭书; 今离千年, 而以近意量裁, 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 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 岂将不知法者勇乎? 斯三不易也。
”3. 玄奘的“五不翻”到了唐代,高僧玄奘提出了“五不翻”的论述,即神秘语,多义词,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译,以及为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
Critical Comments on the So-called Equal Value
Translation Principle
作者: 李田心
作者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州510545
出版物刊名: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45-5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奈达;翻译理论;等值原则;等效原则
摘要:“等值”、“等效”是翻译教材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反映奈达翻译思想的两个术语,通常被称为“等值”翻译原理、“等效”翻译原理。
然而,“等值”的意义含混不清,并
且“等值”中的“值”和“等效论”中的“效”也是误译。
依据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的观点,重新解读了所谓的等值、等效翻译原则。
等值概念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性1等值理论的内涵奈达的等值理论现已应用于很多翻译领域。
比如商务英语翻译,电影翻译,法律翻译等。
奈达的等值理论是翻译界的基础理论。
它的精髓在于将原语文本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语文本的接受者的了解和欣赏方式加以比较,也就是是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拿商务英语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英语,在词汇,句法和篇章层次上都具备自己的特点。
商务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交际功能,即准确的传达原语信息,使译语接受者对文本的反应与原语接受者对文本的反应一致。
而奈达的翻译等值论对商务英语的这种翻译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由于奈达翻译等值理论的被认同和接受性很强,因此必然应用于更多的翻译领域。
在如今经济信息迅速膨胀的21世纪,经济一体化,信息也在同步,各国之间的往来交际也必然频繁,翻译领域顺理成章的同步发展,当然,翻译障碍会慢慢减少,等值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因此,奈达的翻译等值论的适用范围也将会扩大,更好的应用于翻译领域。
2应用等值理论指导文学翻译实践分析从理论上来讲,将奈达的等值翻译论应用于文学翻译是具有可行性的。
奈达的翻译理论采用语言学的方法,侧重点在于对源语语言结构的分析,挖掘语言的深层结构,选择自然流畅的翻译语来表达源语的文本意思,使译文与原语达到最佳状态下的对等。
尤其是奈达的动态对等论,更是一举打破了传统翻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新的翻译理论模式找到了方向。
而且在众多翻译论中,奈达的等值翻译论无疑是最具有权威性的,等值翻译论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各界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文要尽可能的自然对等于原文。
而且读者希望翻译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标准,即译文的读者能够用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原文,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等值翻译论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形式对等基本上追求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尽可能一致,译文尽可能忠实于原文。
而在各种翻译论中,又属奈达的等值翻译论影响最为深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被应用的翻译领域也最为广泛,因此,等值翻译论应用于文学翻译实践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