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商业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49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根本形态2、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根本特点。
〔1〕从消费方式和经营方式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消费的根本形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根本特点。
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消费、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从消费力程度看:长期使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从地位和影响看: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开展根底上获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消费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消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开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消费开展的因素。
4、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开展成就〔1〕冶金业: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小件铜器。
②商代青铜器繁荣时期。
③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④西汉时,煤开场成为冶铁燃料⑤东汉的杜诗创造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2〕纺织业:①新石器时代:萌芽。
②商周:纺织业在经济消费中已相当重要③西汉: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业作坊出现,纺织品数量相当可观。
⑤宋代:棉纺织业推广到江南地区,棉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清:丝织业的开展进入鼎盛时期。
〔3〕制瓷业:〔1〕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即原始青瓷;〔2〕东汉:瓷器消费技术到达成熟阶段;〔3〕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开场输出国外;〔4〕宋代涌现一批名窑,如江西景德镇;〔5〕明清: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
清代粉彩瓷器。
3.古代中国手工业开展的特点:〔1〕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场,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程度的那么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消费。
〔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0·某某市期初调研)(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说明(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B[材料中未涉及交易场所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材料“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和“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表明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商品经济,故B项正确;放弃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中“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反映的商业活动受政府监管不符,故C项错误;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与材料中“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不符,故D项错误。
]2.(2020·某某一中期初)诗人杜荀鹤在《送蜀客游维扬》中写道:“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
”唐人卢求在《益州记序》中也写道:“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以扬为首,盖声势也。
”引文反映了( )A.长安、某某是汉朝最繁华的大都会B.某某、某某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C.临安、某某是南宋最繁华的大都会D.某某、某某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D[根据材料“《送蜀客游维扬》”“唐人卢求在《益州记序》”“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可知引文反映了唐代南方地区得到很大的发展,一些大城市出现,出现了某某和益州等大都市,即某某和某某,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长安、某某、某某、临安,故A、B、C三项错误。
]3.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
据此可知西周( )A.形成契约精神B.规X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D.出现货币经济B[由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这有利于规X商业行为,故选B项;契约精神是指商品交易中自然达成的契约精神,这与材料中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西周商业规X发展的情况,未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且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未体现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排除D项。
第17课时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古代商业:①商业发展的表现;②市的演变;③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古代的经济政策:①全面评价“重农抑商”;②“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③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因素。
对应学生用书P87,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古代商业经济的概貌(1)春秋战国:出现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商运活跃。
(3)唐代: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
(4)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明清⎩⎪⎨⎪⎧①出现会馆,它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②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其中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大。
2.“市”的发展(1)秦代:对“市”进行严格管理。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草市”出现,政府设“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4)唐朝:乡村集市“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朝:“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3.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时期: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扬州、杭州、湖州也是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
(5)清代:苏州、盛泽镇非常繁荣,还有汉口镇、佛山镇等。
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经济职能逐渐增强;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商业与城市)【学习目标】把握中国古代商业进展的概况【重点难点】市坊界限被打破二、重点问题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时期进展的要紧表现①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缘故:剩余产品的显现、社会分工的进展)①商朝:③西周:②春秋战国:③隋唐:④宋朝:⑤元朝:⑧★明清商业(商品经济)进展的新特点:中国古代城市进展概况:(1)周秦——唐朝:严格操纵时期:★(2)宋朝——放松治理:(3)明清: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1)进展呈现不平稳性,各个时期、不同地域进展都极不平稳;(2)与农业、手工业的进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3)商业活动慢慢冲破了时空的限制;(4)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进展艰巨而曲折;商品经济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脆而不坚)禁那么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那么必农,民事农那么田垦,田垦那么粟多,粟多那么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舍本而事末作,那么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合法性消费。
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峻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贯都是在体制内进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控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非具有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超级壮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要紧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进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依照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进展的因素有哪些?“重农抑商”政策(1)兴起的缘故:(2)进展概况:战国商鞅变法提出——汉代继续执行——中唐以来有所松动(缘故: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进展)——明清强化(全然缘故:为了保护封建王朝的统治)(2)评判:①踊跃:②消极:【知识图表】进展概况:原始社会---商朝---周朝---春秋战国---隋唐---宋元--明清城市:周秦至唐 代---宋朝--明清(要紧把握城市格局和功能的转变) 产生时刻、缘故 重农抑商 概况:战国(产生)---汉(进展)---唐宋(松动)--明清(强化) (政策) 商业的发展评判:(踊跃、消极)特点【知识延伸】一草市,指中国宋朝开始在各城市城墙范围之外进展起来的商业区。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B.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C.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D.商品经济空前地繁荣解析:据材料“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以得出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B项正确。
答案:B2.(2018·某某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某某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B.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C.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D.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解析:据材料“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可知,元朝皇帝为外来贸易提供条件,D项正确。
答案:D3.(2019·某某永州一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
这说明明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解析:据材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可知,传统观念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构成冲击,B项正确。
答案:B4.(2019·某某某某高三8月摸底调研)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某某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
第15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A)一、选择题1.《礼记》中记载:玉器等产品,不能在市场上交易。
《左传》记载,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韩起要在郑国买商人的玉环,玉器已经可以在市场上交易。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玉器产量有较大增长B.春秋时期手工业进步C.奴隶主贵族纷纷破产D.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2.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
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 )A.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3.唐德宗曾说:“通商惠人,国之令典。
”唐代大臣陆贽也认为:“商农工贾,各有所专,凡在食禄之家,不得与人争利。
”唐宪宗下令:“百姓商旅诸色人中,有被分外无名赋敛者,并当勒停。
”这反映出唐朝中期以后( )A.商人逐利风气盛行B.承认官商的社会地位C.曾短暂放弃抑商政策D.政府重视商业的社会价值4.下图为南宋《市担婴戏图》,图片反映的重要信息是 ( )A.草市深受百姓欢迎B.坊市界限已被打破C.朝廷对市禁的开放D.区域长途贩运发达5.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
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B.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C.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D.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6.1758—176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白银,而1828—1837年增至784864050两白银。
导致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贸易得到迅速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C.传统手工业技术的成熟D.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7.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庄客”“农户”“佃”。
课时作业19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廊坊市高三统考]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圜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
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A.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十分明显B.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C.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D.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2.[2021·徐州市高三模拟]《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贵族之间不管是贿赂、赎偿、馈赠、献纳等经济交往,大都是车马衣帛器物之类,而非货币。
这表明当时( )A.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B.国家政局影响货币形态C.小农经济制约商业发展D.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有限3.[2021·忻州市高三模拟]《唐律疏议》对民间交易有相关规定:如大宗商品买卖,须订立“市券”之类的契约,并经官府“公验”。
土地买卖,“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违者,“财没不追,地还本主”。
据此可知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注重维护正常经济秩序C.加强对经济的直接干预D.私法是法律的主要内容4.[2021·三明市高三模拟]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宋代,城市中工商业者人数增长,同时城市中其他行业,包括广义“邸店”业和演艺业之类,正在吸纳更多人户走向城市或新兴市镇。
此外,兵士、生徒、举子和“方外”之人在城市中也占有相当比例。
这说明当时( )A.经济政治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B.人口流动加速了社会经济转型C.坊市制度变革促进了工商市镇崛起D.抑商政策松动引发了城乡分化5.[2021·临沂市高三模拟]两宋时期,社会上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现金支票)、茶引(类似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等金融媒介,出现了质库、检校库、抵当所等借贷机构,形成了官私兼备、缓急阙乏的借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