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55.99 KB
- 文档页数:11
期望理论的名词解释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克托·弗洛姆于194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和研究人类动机和行为的驱动力。
期望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受到其对行为结果的期望和价值的影响。
期望理论将人类的行为动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期望,即个体对特定行为结果的预期,包括奖励和惩罚等;二是价值,即个体对这些行为结果的重要性评估。
根据期望理论,人们的行为是基于对特定行为结果的期望和其对这些结果的价值评估来驱动的。
在期望理论中,期望值是指个体对某种行为结果实现的预期程度。
如果个体对某种结果的实现有很高的期望,那么他们就更倾向于为了实现这个结果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而如果个体对某种结果的实现没有期望或者期望很低,他们就不太可能为了实现这个结果而采取行动。
而价值则是指个体对行为结果的重要性评估。
不同的人对相同的结果可能会给予不同的重要性评估。
比如对于一个需要决策的人来说,如果他对结果的重要性评估很高,那么他就更倾向于采取行动去实现这个结果。
相反,如果他对结果的重要性评估较低,他就不太可能为了实现这个结果而行动。
期望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动机是由期望和价值共同决定的。
只有当个体对某种结果具有较高的期望且对这个结果的重要性也较高时,他们才会更有动力去为了实现这个结果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期望理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动机的驱动力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应用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期望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和预测个体在工作、学习和社交等方面的行为动机,以及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和管理策略。
例如,在组织管理中,可以通过提高员工对工作结果的期望和价值评估来激励员工更加积极地工作。
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期望和价值评估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
总之,期望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用于解释和研究人类动机和行为的驱动力。
它强调个体对行为结果的期望和价值评估对行为动机的影响,对于理解和应用人类行为和动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望理论的名词解释引言: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是充满了期望。
无论是对于个人成长、未来前景还是对于周围环境的改变,期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类行为和决策的过程,那就是期望理论。
一、期望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来源期望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希·赫尔佐伯格(Frederick Herzberg)于1959年提出,他的研究旨在解释人们对工作是如何产生动机的。
期望理论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索个人的期望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期望转化为动机。
期望理论将人们的行为决策分为三个关键要素:期望、价值和预期结果。
期望是指个体对于能够实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的主观判断;价值是指个体对于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性或者意义的评估;预期结果是指个体根据自己对于情境的认识,对于实现目标所获得的概率进行估计。
二、期望理论的基本原理1. 期望-效价模型:在期望理论中,人们的行为动机取决于他们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期望程度和目标的价值。
期望-效价模型包含了三个核心要素:期望、效价和预期结果,这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交互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
2. 强化机制:期望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决策会受到外部奖励的影响。
奖励可以进一步强化个体对于某种目标的期望程度,从而增加个体的行为动机。
3. 具体或抽象情境下的期望:期望理论指出,个体在面对具体情境和抽象情境时,对于期望的评估和行为动机有所不同。
具体情境下的期望更容易被实现,因此产生更高的动机;而在抽象情境中,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期望程度相对较低。
三、期望理论的应用领域期望理论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教育、管理、营销和社会心理学等。
1. 教育领域:期望理论提供了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教育者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期望程度和价值评估。
2. 管理领域:期望理论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期望和动机。
什么是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佛鲁姆(Victor Vroom)提出的,他认为激励是评价和选择的过程,人们实行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量。
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激励力——完成工作个体所获得的潜在结果或奖赏对个体的吸引力。
效价——个体对结果的喜好程度或主观认定目标的重要性。
期望值——个体对达到肯定工作绩效后可获得抱负奖赏结果的信任程度。
即主观认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期望模式如图1-1所示。
图1-1期望模式期望理论的运用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管理者可以通过关心员工调整对行动成果的效价,提高实现目标的期望值,增加动机水平和激励强度。
详细步骤如下:1. 描绘出每一位员工的行动成果的效价。
2. 规定实现期望目标所要求的行动表现的标准和要求。
3. 使员工的行动表现和期望目标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
4. 仔细分析阻碍员工实现目标的相关影响因素,并为其制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期望理论对管理人员的意义1. 在提高员工对达到良好的工作表现的预期方面,上司可以在聘请员工时选择有力量完成工作的人。
2. 在员工工作前,向员工供应适当的训练。
3. 在员工工作时,向他们供应足够的支持。
4. 在提高员工对得到适当的回报的预期方面,上司应尽量做到以工作表现来安排各种酬劳,并向员工解释清晰各种回报的原则和方法,在安排酬劳时应公正。
5. 上司应尽量了解各员工不同的需要并尽量向各员工供应他们认为重要的回报。
例如,为了激励推销员更好地完成营销指标,营销主管发布了这样一项嘉奖措施:年终销售业绩排在前两位的同仁将享受一次由公司出资的夏威夷旅游。
这项措施在A、B、C三人身上产生了不同的反应。
A先生从来没有去过夏威夷,听到这项措施以后特别兴奋,心想,肯定得努力工作。
A先生的效价假如用满分为1来计算,凭A先生的力量,在3个人当中胜利的可能性是50%,那么A先生的乐观性是1乘0.5等于0.5。
期望理论以及案例分析目录一、期望理论概述 (3)1. 期望理论的定义与起源 (3)2. 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 (4)3. 期望理论的应用范围 (5)二、期望理论的核心要素 (6)1. 期望值 (7)1.1 期望值的定义 (8)1.2 期望值的形成与变化 (8)2. 绩效因素 (9)2.1 绩效的评估标准 (9)2.2 绩效与期望值的关联 (10)3. 激励力量 (12)3.1 激励力量的来源 (12)3.2 激励力量与期望值的相互作用 (13)三、期望理论的案例分析 (14)1. 企业员工激励案例分析 (16)1.1 案例背景介绍 (17)1.2 期望理论在员工激励中的应用 (17)1.3 案例分析总结 (18)2. 教育领域期望案例分析 (19)2.1 案例背景介绍 (21)2.2 期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1)2.3 案例分析总结 (23)3. 营销领域期望案例分析 (24)3.1 案例背景介绍 (25)3.2 期望理论在营销策略中的应用 (27)3.3 案例分析总结 (28)四、期望理论的应用策略与建议 (29)1. 制定合理的期望值 (30)1.1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期望值 (31)1.2 确保期望值的可行性与挑战性 (33)2. 优化激励机制 (34)2.1 设计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36)2.2 确保激励机制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37)3. 提升绩效表现与评估质量 (38)3.1 制定明确的绩效标准与评估方法 (39)3.2 加强绩效反馈与辅导,提升员工能力 (41)五、结论与展望 (42)1. 期望理论的重要性与意义 (43)2. 期望理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44)一、期望理论概述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工作中的动机或努力程度取决于其对工作成果的期望程度以及其对这种成果的效价。
个体对工作的期望和对成果的偏好决定了其投入的努力程度。
效价:个体对工作成果的价值评价,即对于完成任务后所能获得的奖励的满意程度。
期望理论的概念解释期望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期望的驱动下产生的。
期望理论还认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目标或任务,所持有的目标价值和评价都不相同。
而每个人所看重的东西也会不同。
那么,期望理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它的概念吧!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Emil W.Vreum)于1964年提出的,又称“期望价值理论”。
他认为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在期望的驱动下产生的。
期望理论把期望看做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认为人们进行某种行为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未来事件结果的主观估计和评价,这种评价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对行为的不同态度。
行为是由动机引发的,而动机是由期望所决定的,因此期望理论也被称为“期望价值理论”。
期望理论还认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目标或任务,所持有的目标价值和评价都不相同。
而每个人所看重的东西也会不同。
那么,具体来说,期望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Emil W.Vreum)于1964年提出的,又称“期望价值理论”。
他认为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在期望的驱动下产生的。
期望理论把期望看做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认为人们进行某种行为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未来事件结果的主观估计和评价,这种评价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对行为的不同态度。
行为是由动机引发的,而动机是由期望所决定的,因此期望理论也被称为“期望价值理论”。
期望理论还认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目标或任务,所持有的目标价值和评价都不相同。
而每个人所看重的东西也会不同。
那么,具体来说,期望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成就需要理论:指能够对个体产生最高的激励作用,即对那些与胜任、成功有关的工作的积极期望。
(2)权力需要理论:指人们愿意支配、影响和控制他人,并渴望承担责任的一种心理倾向。
(3)社交需要理论:指人们愿意在情感上和社会上得到他人的接纳和赞许,并相互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即相互依赖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4)自尊需要理论: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方面表现出信心,并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敬的一种心理倾向。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简介】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整合模型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这种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即:激励力(工作动力)=期望值(工作信心)×效价(工作态度)这种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过程模式表示即:“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期望公式】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
换言之,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该行动所能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目标并得到某种结果的期望概率。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 = ∑ V × EM 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 表示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E 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主观概率。
效价(V)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
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
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
如果个人喜欢其可得的结果,则为正效价;如果个人漠视其结果,则为零值;如果不喜欢其可得的结果,则为负效价。
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
该理论指出,效价受个人价值取向、主观态度、优势需要及个性特征的影响。
可以根据行为的选择方向进行推测,假如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X结果和Y结果的任一个,在相等的条件下:如果选择X,即表示X比Y具有正效价;如果选择Y,则表示Y 比X具有正效价。
也可以根据观察到的需求完成行为来推测。
例如有人认为有价值的事物,另外的人可能认为全无价值。
如1000元奖金对生活困难者可能很有价值,而对百万富翁来说意义不大。
一个希望通过努力工作得到升迁机会的人,在他心中,“升迁”的效价就很高;如果他对升迁漠不关心,毫无要求,那么升迁对他来说效价就等于零;如果这个人对升迁不仅毫无要求,而且害怕升迁,那么,升迁对他来说,效价就是负值。
再例如,吃喝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表明需求完成的情况,如果吃得多、吃得快,说明食品具有正效价。
期望值期望值,是人们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的主观概率。
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动机强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
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
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期望的概念就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能力和经验,在一定的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对于目标的期望值怎样才算适合?有人把它形容为摘苹果。
只有跳起来能摘到苹果时,人才最用力去摘。
倘若跳起来也摘不到,人就不跳了。
如果坐着能摘到,无需去跳,便不会使人努力去做。
由此可见,领导者给员工制订工作定额时,要让员工经过努力就能完成,再努力就能超额,这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定额太高使员工失去完成的信心,他就不努力去做;太低,唾手可得,员工也不会努力去做。
因为期望概率太高、太容易的工作会影响员工的成就感,失去目标的内在价值。
所以领导者制订工作、生产定额,以及使员工获得奖励的可能性都有个适度问题,只有适度才能保持员工恰当的期望值。
弗鲁姆认为,期望的东西不等于现实,期望与现实之间一般有三种可能性,即:期望小于现实,期望大于现实,期望等于现实。
这三种情况对人的积极性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期望小于现实期望小于现实,即实际结果大于期望值。
一般地说,在正强化的情况下,如奖励、提职、提薪、分房子等等,当现实大于期望值的时候,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增强信心,增加激发力量。
而在负强化的情况下,如惩罚、灾害、祸患等,期望值小于现实,就会使人感到失望,因而产生消极情绪。
(二)期望大于现实即实际结果小于期望值。
一般地说,在正强化的情况下,便会产生挫折感,对激发力量产生削弱作用。
如果在负强化的情况下,期望值大于现实,则会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因为这时人们作了最坏的打算和准备,而结果却比预想的好得多,这自然对人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激发。
(三)期望等于现实即人们的期望变为现实,所谓期望的结果,是人们预料之中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地说,也有助于提高人的积极性。
如果从此以后,没有继续给以激励,积极性则只能维持在期望值的水平上。
效价与期望值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每个目标的效价与期望常呈现负相关。
难度大、成功率低的目标既有重大社会意义,又能满足个体的成就需要,具有高效价;而成功率很高的目标则会由于缺乏挑战性,做起来索然无味,而导致总效价降低。
因此,设计与选择适当的外在目标,使其既给人以成功的希望,又使人感到值得为此而奋斗,就成了激励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编辑本段]〖期望模式〗在期望模式中,“个人努力”指始发行为的强度;“个人成绩”指个人预期达到的成绩或外界确定的成绩标准,它作为一级目标,是个体获取组织奖励的工具;“组织奖励”包括内在奖励(如赋予重任、提供发展机会等)和外在奖励(如提薪、晋级等)两种,它作为二级目标,是个体满足个人需要的工具;“个人需要”指个体尚未得到满足的优势需要,它是外在目标发挥激励作用的内在基础。
该模型说明,运用目标进行激励时,个体经历了两个层次的期望和效价的评估。
期望Ⅰ指个体根据目标难度与自我力量分析,判断行为成功的概率。
假如这个概率恰当,个体就有信心和动力去实现一级目标。
期望Ⅱ指个体根据以往经验及情境条件分析,判断个人成绩导致组织奖励的概率。
假如这个概率恰当,个体就会进一步评价组织奖励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所以同一个目标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价和期望。
弗洛姆的动机作用模式图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三个方面的关系。
(1)努力——绩效关系(如果我付出了最大努力,能否达到组织要求的工作绩效水平、是否会在绩效评估中体现出来?):人们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个人主观认为达到目标的概率很高,就会有信心,并激发出很强的工作力量,反之如果他认为目标太高,通过努力也不会有很好绩效时,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导致工作消极。
(2)绩效——奖励关系(如果达到这一绩效水平,组织会给我什么样的奖赏或报酬?):即指个体经过努力取得良好工作绩效所带来的对绩效的奖赏性回报的期望。
人总是希望取得成绩后能够得到奖励,当然这个奖励也是综合的,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
如果他认为取得绩效后能得到合理的奖励,就可能产生工作热情,否则就可能没有积极性。
由此个体会思考:(3)奖励——个人需要关系(这一报酬是否是我所急需的、对我重要吗?):任何结果对个体的激励影响的程度,取决于个体对结果的评价,即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人总是希望自己所获得的奖励能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
然而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资历、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对各种需要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就不同。
因此,对于不同的人,采用同一种奖励办法能满足的需要程度不同,能激发出的工作动力也就不同。
[编辑本段]【对期望理论的评价】期望理论的贡献1、期望理论提出了目标设置与个人需求相统一的理论。
期望理论假定,个体是有思想、有理性的人。
对于他们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他们有既定的信仰和基本的预测。
因此,在分析激励雇员的因素时,我们必须考察人们希望从组织中获得什么以及他们如何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2、期望理论也是激励理论中为数极少的量化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并不满足于对问题的定性说明,还非常重视定量分析。
它通过对各种权变因素的分析,正确说明了人们在多种可能性中所作出的选择。
也就是说人们的行为选择通常是效用最大的,或者说人们的现实行为是其激励力量最大的行为选择。
这不仅是激励理论的重要发展,同时在实践中也更具操作性。
期望理论的谬误1、期望值与效价概念混淆。
期望值是指人们判断自己达到某目标以及这一目标满足需求的可能性的概率,也就是说“期望值=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目标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而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个人需要的价值,也就是说追求一个目标值不值得。
而追求一个目标值不值得应包括两个方面的评价标准:一是追求目标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二是目标满足需求的程度是否值得,这也就是目标满足需求的判断评价。
这也就是说“效价=目标满足需求的程度+目标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看出期望值与效价相互间在“目标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评价判断上是相互重叠的。
概念不清与混淆必然带来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混乱,比如这样的叙述:“升职、加薪等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联的事情,就容易使人产生较高的期望值。
因为受工资、奖励总额与比例的限制,人们的高期望值是不可能都实现的。
对于未能实现者,就会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挫折感也会越强烈”。
这里所述的期望既有“目标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评价,但也含有“目标满足需求的程度”的判断,所以很难说这一叙述中的期望是指“期望”还是指“效价”,归根究底还是其概念的混淆造成的。
2、缺乏对行为意志过程的考量。
用人讲究能、责、权、利的统一,由此才能最程度激发人们的潜能并发挥人们的积极主动精神,这一论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推之于运用。
但是在期望理论中只进行了对人们工作能力等人们工作期望值的考量,以及对由工作所获利益等方面人们工作效价的考量。
由此可见,期望理论在关注了人们行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工作积极主动性影响外,却忽视了人们的责权意识、规则意识、义务意识、优越意识等意志过程对人们工作积极主动性激发的关键作用。
3、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
期望理论是在需要确定目标确定下的激励理论,由此也就使得很多需求与目标难以确定的状况难以进行运用。
比如在工作奖金奖酬等方面运用期望理论也许是有效的,但将之运用于具有升职愿望而上级又不可能给予预先肯定答复的状况则又难以实施。
4、反对训练教育对员工积极主动性的基础作用。
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最佳动机的条件是:他认为他的努力极可能导致很好的表现;很好的表现极可能导致一定的成果;这个成果对他有积极的吸引力。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内心已经建立了有关现在的行为与将来的成绩和报偿之间的某种联系。
因此,要获得所希望的行为,就必须在他表现出这种行为时,及时地给予肯定、奖励和表扬,使之再度出现。
同样,想消除某一行为,就必须在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予负强化,如批评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