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诤:从国军中尉到开国中将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4
王诤领导“听风部队”的三件往事作者:***来源:《世纪风采》2022年第02期长征时期,我军的电台情报人员有一个独特的名字——红色听风者,他们构成了红军最隐秘的部队——听风部队,这支神秘部队的领军人物,就是从江苏大地走出去的王诤将军。
王诤,江苏武进人,作为江苏唯一的开国中将,被毛泽东誉为人民解放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是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和卓越领导人。
而鲜为人知的是,王诤其实还是我军情报战线上的一位杰出领导者。
在周恩来、陈云、徐向前、叶剑英、王震等隐蔽战线领导人的谈话、回忆当中,他们对王诤的评价都很高。
周恩来总理称他“非你莫属”,陈云称他“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徐向前称他“长征中情报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叶剑英称他“独立苍茫有所思”,王震称他“视野广阔”。
长征时期,为了他们这些红色听风者能够专心致志拍发、破译密电,周恩来、王稼祥等最高首长曾亲自动手给他们烧饭做菜。
延安时期,王诤完全主持了我军150多位派到敌占区的电台工作人员的选拔、考察、谈话等工作。
因此,毛主席就亲自交待王诤:王诤,你只能做无名英雄,朱总司令可以做有名英雄,你只能无名。
主管情报工作的周恩来也和他谈话,强调对情报人员的要求:有苦不说,受气不叫,冒险犯难,埋头苦干,舍己救人。
参加革命48年,王诤就是这么做的,他以终生的缄默,成就了自己对党永恒的忠诚。
这里,我们就简略追述三件以往没有披露过的王诤在隐蔽战线中的往事。
第一件事,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主人公李侠的故事已广为人知。
其原形就是我党在情报战线的著名烈士李白,他是1949年5月7日,倒在反动派的枪口之下的。
但鲜为人知的是,李白是王诤的得意门生。
李白烈士,1910年出生在湖南浏阳,15岁入党,17岁参加秋收起义,1931年被推荐到中央红军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学习,因刻苦机灵,被王诤指定为班长。
在教学过程中,王诤对他多加指导,精心培养,半年后,即成为报务技术出众的无线电人才。
李白在长征途中,因表现突出,曾担任红五军团十三军的无线电队政委。
半部电台起家一生征战为民作者:张洋来源:《百年潮》2012年第02期在中央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中,红军不仅活捉张辉瓒,还收获一个克敌制胜“神秘武器”的领军人物——被毛泽东称为通信工作“开山鼻祖”的人。
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他成为敌人的噩梦,屡屡将敌人重要情报破译无余、我军指挥信息不间断传递。
在“横扫千军如卷席”的第二次反“围剿”中,在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中,在势如破竹的解放战争中,在“竹竿敲下飞机”的神秘空战中……他都屡建奇功。
他就是曾先后任我军通信兵部主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参四部部长、中央军委委员等职的开国中将——王诤。
投身革命王诤,原名吴人鉴,1909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
1924年考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1928年2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后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第六期通讯学科,1929年先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九、五十一、十八师担任师部无线电台少尉、中尉报务员。
1930年12月30日,中央红军全歼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并活捉师长张辉瓒,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这次作战中,红军还俘虏了王诤、刘寅等10名无线电人员。
当时王诤完全可以要个路条走人,但他毅然决然地自愿选择参加了红军。
就在王诤等人参加红军的第四天,毛泽东和朱德亲切地接见了他们。
毛泽东说:“欢迎你们当红军。
无线电是个新技术,希望你们用无线电技术为工农大众服务。
”王诤通过与红军指战员几天的接触,并与国民党军作比较,认为红军才是真正的工农武装。
从此,他把毛泽东勉励的“用无线电技术为工农大众服务”的要求作为人生价值观和毕生的坚定追求,为表达自己投身革命的决心,他改名王诤,以“诤”字自勉,“诤言笃信,刚直不阿”。
这年他21岁。
当时,选择红军就是选择艰苦卓绝、选择随时面临伤病和牺牲。
1934年在长征途中的湘江之战中,王诤率无线电分队随军委纵队强渡湘江,为了掩护别的同志,他身负重伤,昏迷过去。
战士们轮流背他。
渡江时,为了保护他,至少有7名年轻骁勇的战士牺牲。
中国曾用技术手段击落5架U2侦察机使其不敢入境上世纪70年代,王诤在通信地面站建设的调研中(资料图)核心阅读有这样一个将军,已经故去多年,很少有人再说起。
2014年初,当一部由总参信息化部制作的《走近王诤》电视专题片发放到总参系统部队后,立刻在军中引发一股“向王诤学习”的热潮。
王诤,曾经的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将军衔。
王诤,我国我军无线电通信、无线电侦察、新闻广播、气象雷达、电子对抗、航空航天、电子工业等领域的创建者,是唯一入选中国100年科学家辞典的高级将领。
毛泽东称他为“红军无线电鼻祖”。
王诤,从1930年加入红军到1978年离我们而去,为人民解放和国家强盛立下赫赫战功,因为保密需要,其姓名和业绩长期不为人知的传奇军人!看了《走近王诤》中素描的那些故事,无数官兵为之震撼。
许多人感叹说:“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已死去。
王诤将军是那种永远都会活着的人!”那些为党、为国、为人民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历史不会忘记,江山不会忘记。
让我们跨越时空,拜访这位堪称精神高地的共产党人吧!跟党走——忠贞追随王诤原名叫吴人鉴。
1909年5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戴溪乡井桥村。
1928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王诤报考了当时负有盛名的黄埔军校,学习最新的无线电报务技术。
1930年底,在第一次反围剿结束后,他主动要求加入到红军的行列。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参加红军的第四天,毛泽东、朱德就接见了他们。
这可是红军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与他亲切交谈,告诉他“共产党和红军是为穷苦大众服务的”。
毛泽东鼓励他,“用无线电技术为人民大众服务”。
这一年,他21岁。
为纪念获得新生,他给自己取了个新名字:“王诤”。
他参加红军仅十几天,就被任命为红军无线电队队长,随后又被任命为红军无线电大队大队长、红军无线电总队总队长。
第二次反围剿战役中,王诤的电台大显神威,保障红军一举歼灭国民党第28师,五战全胜!毛泽东为此兴奋地写下“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豪迈诗句。
1978年8月的一天,总参谋部向叶剑英元帅呈递了一份报告,请示关于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部第四部部长王诤中将的丧事安排。
总参谋部考虑到叶帅的身体状况,在报告上并没有提出请他主持追悼会的要求。
叶帅看着报告,心中一阵难过,思绪万千,提笔批了五个大字:“叶剑英主持”。
8月19日下午,王诤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叶帅亲自主持,王震副总理致悼词,评价王诤“是中央苏区和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创建者,我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和卓越领导人”,“为发展我国电子技术和尖端科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们党内杰出的又红又专的领导干部”。
人们回想起硝烟滚滚的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因为王诤领导的通信工作,一份份电报才能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传达至各战略区,人民军队才能灵活机动、纵横驰骋,解放全中国。
毛泽东曾高度赞誉王诤的功劳,称他为“我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
直到今天,提起王诤,人们自然会想到人民军队的通信工作,反之亦然。
我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叶坪首次播发新闻的电台旧址。
打其虚弱”,歼敌3万余人,再次粉碎了国民党军“围剿”。
战后,毛泽东接见无线侦听有功人员,称赞:“你收到的那份蒋介石的电报,对这次战役很有价值。
”王诤领导的无线电工作,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培养通信人才,进而保证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这说明红军通信工作以过硬的素质,适应并推动了红军向大兵团高机动作战方式的转变。
1933年,中央苏区庆祝“八一”建军节,专门表彰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的有功人员,王诤与陈毅、张云逸、萧克、罗炳辉等34人被授予红星奖章。
毛泽东对王诤的功绩十分肯定。
1939年4月,他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回顾人民军队通信工作时,说王诤是 “我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
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红军长征开始后,脱离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进入大范围回旋、远程机动的状态。
面对陌生的群众、复杂的地形及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中央红军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指挥,协调一致的行动,无线电通信尤为重要。
王诤同志百年诞辰纪念作者: 徐祖哲昨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王诤同志百年诞辰座谈会,晚上的新闻联播应当有播出。
《参考消息》就是1931年由王诤同志创始的,延续至今,他有渠道啊!中共首个广播电台、气象站都是他首创。
还有航天的两弹一星他也是开辟者之一(五院副院长)。
电子对抗事业也是首创者,还有电子教育和电子信息产业也都是创建者。
王诤同志的铜像耸立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没有电台,就难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余则成、翠平们是其中的一个点。
建立8个联络网,对象80多人(台)。
军委三局的同志们在延安,这是为部队和潜伏的同志们服务的那一端,也是日夜紧张(他们的生活津贴比一般领导都高,可以改善生活呢。
这是其他资料中的回忆)。
军委三局通信器材厂,王士光等生产的电台。
潜伏在上海的电台人员涂作潮(中),1943顺利返回延安。
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他在上海挨整,1964年王诤将其调入电子工业部。
地下电台的李白烈士文革被掘墓,王诤同志向中央要求平反。
这张文革时照片上的首长已经有四个人认不出来了(还有几位是找到孩子们指认的),可见历史资料保存和研究之重要。
1950全军参谋长会议布置剿匪等,毛朱周聂等重要人物都出席。
王诤在四排左二。
临近建国前的电信元老们1978年7月,王诤将军和夫人秦岩的最后一张合影。
转载自纪念画册5月15日上午消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参通信部、总参第四部联合主办,中国电子报社承办的纪念王诤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王诤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王诤同志是中央苏区和我军无线电通信、电子对抗事业的创立者,是新中国电子工业、邮电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人。
纪念王诤同志诞辰100周年,对于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做好各项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李铁映、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上将、原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钱敏、原电子工业部部长张挺、原电子工业部党组书记刘剑峰、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电监会主席王旭东等领导出席座谈会。
黄埔军校为我军培养了多少将帅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名的陆军军官学校,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人才。
黄埔军校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将领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黄埔师生就超过了四十人;而建国后担任中央政府部长、副部长以及地方党政要职的则达数百人以上。
在我国开国将帅中更是有许多黄埔军校师生的身影,但是我军究竟有多少开国将帅是出自黄埔军校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33人:即元帅5人(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大将3人(陈赓、罗瑞卿、许光达),上将8人(周士第、陈明仁、陈奇涵、张宗逊、杨至诚、宋时轮、陈伯钧、郭天民),中将9人(阎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际、曾泽生、倪志亮、郭化若、谭希林、王诤),少将8人(袁也烈、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运周、张开荆、周文在),然而笔者经过最新考证认为应该有53人。
五位元帅依次为: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三位大将:陈赓、罗瑞卿、许光达一黄埔军校同学会是1984年6月在北京发起成立的。
它是团结、联络国内外黄埔同学的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国内外黄埔同学的纽带和桥梁。
其宗旨为:发扬黄埔精神,联系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
黄埔军校同学会对黄埔军校同学的身份是这样认定的"第一:1924年后在黄埔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分校的学生;第二:在大陆办的1至23期的中央军校学生;第三:在台湾办的24期以后各期中央军校学生;第四:冠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各种训练班的学生。
"根据黄埔军校同学会的会规,符合上述条件的才是黄埔同学,才能通过自愿申请、经理事会同意等方式,登记成为黄埔军校同学会的会员。
普遍的33人说法中,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教官)、陈毅(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文书、中共党支部书记)、陈奇涵(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队中队长)、曾泽生(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队区队长)、袁也烈(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第四期入伍生队连指导员)六人是黄埔军校的教职员,其中曾泽生于1927年进入高级班学习,其余五人并非黄埔军校在校学习的学生。
一生敢为开路先锋的王震上将作者:夏明星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1年第9期在我军战史上,有这么一位人物:20多年的战斗生涯中,他七次负重伤:刚刚26岁,他就成为红六军团政委,率部执行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任务;不到30岁,他就担任了八路军第359旅旅长兼政委,是八路军的青年才俊之一;33岁那年,他率部进驻南泥湾,很快把该地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刚刚38岁,他就协助李先念成功地指挥了著名的中原突围,为解放军保存了一支有生力量;三年解放战争中,他纵横西北战场,被敌人誉为“彭德怀的拳头”;这位传奇人物,就是开国上将王震!■夏明星一、纵横湘赣苏区,成为屈指可数的人物王震,1908年4月11日出生在湖南省浏阳河畔一个农民家庭。
13岁那年,由于温饱无以为继,他只身到湖南省城长沙谋生,先拉了一段时间人力车,很快又干起铁路搬道工。
下层市民生活的艰辛,他全部品尝过。
1924年春天,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开始了,他也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进步着,历任过粤汉铁路工会长(沙)岳(阳)段分工会执行委员、工人纠察队队长。
1926年10月,这是王震永生难忘的日子,他首次接触了毛泽东并受到他的教育。
1927年7月,大革命彻底失败了,王震这时已经入党半年。
他不惧白色恐怖,始则参加了长沙工人暴动,继则做党的地下交通和兵运工作。
不同岗位的工作经历,磨砺了他的意志与能力,他在斗争中逐渐成熟。
1929年春天,活动在湘鄂赣三省交界的红5军第2纵队,扩编为湘鄂赣边红军支队,黄公略担任支队长,革命形势一片高涨。
这时,一心向往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王震得遂所愿,受命在鄂东南地区组建红军游击队,配合黄公略支队战斗。
他领导的这支游击队神出鬼没,迅速发展到数百人,带兵、打仗也成为他热爱的事。
1930年9月12日,王震和他率领的游击队南下江西萍乡,正式编入正规红军湘东独立师——该师负责坚持湘赣苏区斗争,成为湘赣苏区主要创始人之一。
从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湘东独立师在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中,先后在酃县、将军山、永阳等地歼灭敌人2个团以上。
按姓氏笔画排序的开国中将1986年6月起,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1—3集》,其中的开国中将就是按姓氏笔画排序。
2013年8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13—40卷》收录的开国中将也是按姓氏笔画排序。
按姓氏笔画,177名开国中将的排序如下:丁秋生、万毅、王诤、王必成、王近山、王尚荣、王宗槐、王秉璋、王恩茂、王道邦、王辉球、王紫峰、韦杰、文年生、方强、方正平、邓逸凡、孔从洲、孔石泉、孔庆德、甘渭汉、卢胜、田维扬、邝任农、皮定均、成钧、毕占云、匡裕民、朱明、朱辉照、向仲华、庄田、汤平、刘飞、刘忠、刘少文、刘西元、刘兴元、刘先胜、刘志坚、刘转连、刘金轩、刘昌毅、刘浩天、刘培善、刘道生、孙毅、孙继先、朵噶·彭措饶杰、杜平、杜义德、杨秀山、杨国夫、杨梅生、苏 静、李耀、李天焕、李成芳、李寿轩、李作鹏、李雪三、旷伏兆、吴先恩、吴克华、吴法宪、吴信泉、吴富善、吴瑞林、何德全、邱会作、邱创成、余立金、余秋里、张震、张藩、张才千、张天云、张仁初、张令彬、张达志、张池明、张贤约、张国华、张经武、张南生、张祖谅、张翼翔、陈康、陈仁麒、陈正湘、陈庆先、陈先瑞、阿沛·阿旺晋美、林维先、范朝利、欧阳文、欧阳毅、罗元发、罗舜初、周彪、周仁杰、周玉成、周希汉、周志坚、周赤萍、周贯五、冼恒汉、郑维山、胡奇才、赵镕、赵启民、钟汉华、钟赤兵、饶子健、饶正锡、饶守坤、姚喆、贺诚、秦基伟、袁子钦、袁升平、莫文骅、聂凤智、聂鹤亭、顿星云、晏福生、钱钧、倪志亮、徐立清、徐深吉、徐斌洲、郭 鹏、郭化若、唐天际、唐延杰、陶 勇、萧向荣、萧望东、萧新槐、黄火星、黄志勇、黄新廷、曹里怀、常乾坤、崔田民、康志强、阎揆要、梁从学、梁必业、梁兴初、韩伟、韩练成、韩振纪、彭林、彭明治、彭嘉庆、覃健、程世才、傅连暲、温玉成、曾绍山、曾泽生、曾国华、曾思玉、谢有法、赖 毅、鲍先志、詹才芳、蔡顺礼、廖汉生、廖容标、谭甫仁、谭希林、谭冠三、谭家述、赛福鼎·艾则孜、滕◆按姓氏笔画排序的开国中将(部分排名)。
1. 朵噶·彭措饶杰中将(1896-1957.03.13)2. 覃健中将(1911-1959.07.15)3. 王道邦中将(1911-1959.11.12)4. 张祖谅中将(1911-1961.05.13)5. 朱明中将(1903-1964.01.01)6. 朱辉照中将(1911-1964.04.17)7. 倪志亮中将(1900-1965.12.15)8. 陶勇中将(1913.01.21-1967.01.21)9. 汤平中将(1903.10-1968.01.28)10. 袁子钦中将(1908-1968.02.23)11. 傅连璋中将(1894-1968.03.29)12. 刘培善中将(1912.09-1968.05.08)13. 文年生中将(1907.02.28-1968.06.07)14. 张仁初中将(1909-1969.11.04)15. 谭希林中将(1908-1970.02.19)16. 谭甫仁中将(1910-1970.12.18)17. 聂鹤亭中将(1905-1971.03.13)18. 黄火星中将(1909-1971.04.27)19. 张经武中将(1906.09.03-1971.10.27)20. 周玉成中将(1904-1971.12.09)21. 张国华中将(1914-1972.02.21)22. 曾泽生中将(1902-1973.02.22)23. 梁从学中将(1903-1973.04.07)24. 常乾坤中将(1904-1973.05.20)25. 韩振纪中将(1905-1975.03.03)26. 钟赤兵中将(1914.12-1975.12.20)27. 萧向荣中将(1910-1976.03.23)28. 皮定均中将(1914-1976.07.07)29. 毕占云中将(1903-1977.02.27)30. 匡裕民中将(1907-1977.04.09)31. 田维扬中将(1906-1977.06.11)32. 郭鹏中将(1906-1977.07.16)33. 刘先胜中将(1901-1977.10.12)34. 曾国华中将(1910.10.15-1978.01.03)35. 杨梅生中将(1906.01.02-1978.01.09)36. 王近山中将(1915-1978.05.10)37. 王诤中将(1909-1978.08.13)38. 余立金中将(1913-1978.12.02)39. 廖容标中将(1912-1979.05.02)40. 姚喆中将(1905.09.26-1979.05.27)41. 张天云中将(1913-1980.07.08)42. 萧新槐中将(1907.01.07-1980.08.02)43. 罗舜初中将(1914-1981.02.24)44. 周彪中将(1910-1981.03.20)45. 向仲华中将(1911.08-1981.05.21)46. 杨国夫中将(1905-1982.02.04)47. 邱创成中将(1912.08-1982.02.21)48. 徐立清中将(1910-1983.01.06)49. 何德全中将(1897.09.05-1983.03.20)50. 刘浩天中将(1912-1984.01.09)51. 陈庆先中将(1908-1984.01.19)52. 李成芳中将(1914-1984.01.23)53. 韩练成中将(1909.03-1984.02.27)54. 晏福生中将(1904.02.28-1984.04.07)55. 刘金轩中将(1908.09.18-1984.04.27)56. 李寿轩中将(1906.04.22-1984.09.22)57. 刘飞中将(1906-1984.10.24)58. 顿星云中将(1912.02-1985.01.14)59. 林维先中将(1912-1985.07.28)60. 梁兴初中将(1913-1985.10.05)61. 谭冠三中将(1901-1985.12.06)62. 甘渭汉中将(1908-1986.04.01)63. 李天焕中将(1912-1986.05.19)64. 康志强中将(1912-1986.11.01)65. 钟汉华中将(1909-1987.01.02)66. 韦杰中将(1914-1987.02.03)68. 周贯五中将(1902.10-1987.03.20)69. 刘少文中将(1905-1987.04.10)70. 张令彬中将(1902.06-1987.07.14)71. 谭家述中将(1909-1987.08.11)72. 吴先恩中将(1907-1987.11.01)73. 唐延杰中将(1909-1988.07.31)74. 成钧中将(1911-1988.08.06)75. 周希汉中将(1913-1988.11.07)76. 鲍先志中将(1911-1988.12.30)77. 唐天际中将(1904.10.22-1989.02.20)78. 王必成中将(1912-1989.03.13)79. 赖毅中将(1903-1989.04.26)80. 萧望东中将(1910-1989.05.11)81. 张南生中将(1905.08.24-1989.08.25)82. 温玉成中将(1915-1989.10.29)83. 张翼翔中将(1914.08-1990.04.05)84. 钱钧中将(1905-1990.04.13)85. 孙继先中将(1911-1990.04.13)86. 周赤萍中将(1914-1990.5.29?)87. 刘兴元中将(1908-1990.08.14)88. 程世才中将(1912-1990.11.15)90. 崔田民中将(1912-1991.11.16)91. 冼恒汉中将(1911.9.30-1991.11.19)92. 张达志中将(1911-1992.01.15)93. 赵镕中将(1899-1992.02.07)94. 吴信泉中将(1912.03.26-1992.04.02)95. 聂凤智中将(1913.4?-1992.04.03)96. 韩伟中将(1906-1992.04.08)97. 庄田中将(1907-1992.04.25)98. 刘转连中将(1912.09-1992.10.28)99. 贺诚中将(1901-1992.11.08)100. 詹才芳中将(1907-1992.12.02)101. 李雪三中将(1910-1992.12.22)102. 彭明治中将(1905-1993.05.10)103. 彭嘉庆中将(1909-1993.08.14)104. 陈正湘中将(1911.10.25-1993.12.02)105. 阎揆要中将(1904-1994.03.26)106. 陈仁麒中将(1913-1994.03.27)107. 王紫峰中将(1905-1994.09.30)108. 方正平中将(1909.08-1994.11.05)109. 张才千中将(1911-1994.12.24)110. 丁秋生中将(1913-1995.01.04)112. 曾绍山中将(1914-1995.01.26)113. 吴瑞林中将(1915-1995.04.21)114. 刘道生中将(1915.08.27-1995.05.16)115. 郭化若中将(1904-1995.11.26)116. 陈先瑞中将(1914?-1996.01.10)117. 旷伏兆中将(1914-1996.06.04)118. 徐斌洲中将(1912-1996.12.27)119. 秦基伟中将(1914.11-1997.02.02)120. 赵启民中将(1910-1997.02.07)121. 胡奇才中将(1914.09-1997.07.03)122. 卢胜中将(1911-1997.08.17 )123. 滕海清中将(1909-1997.10.26)124. 万毅中将(1907-1997.10.31)125. 张池明中将(1917-1997.11.08)126. 苏静中将(1910-1997.11.28)127. 曹里怀中将(1909.11.15-1998.05.19)128. 饶正锡中将(1911.05-1998.06.22)129. 王宗槐中将(1915-1998.10.31)130. 余秋里中将(1914-1999.02.03)131. 杜平中将(1908-1999.03.04)132. 刘昌毅中将(1914-1999.11.01)134. 郑维山中将(1915-2000.05.09)135. 莫文骅中将(1910.1.7-2000.05.31)136. 徐深吉中将(1910-2000.08.08)137. 饶子健中将(1909.09-2000.09.25)138. 周仁杰中将(1912.05.17-2001.01.22)139. 王恩茂中将(1913-2001.04.12) 140. 张贤约中将(1911-2002.01.09 )141. 张藩中将(1909.02-2002.03.02) 142. 陈康中将(1911.2.28-2002.05.23) 143. 孔石泉中将(1909-2002.06.22)144. 邱会作中将(1914-2002.07.18)145. 彭林中将(1914-2002.07.24)146. 刘忠中将(1904.08-2002.08.07) 147. 梁必业中将(1916.03.07-2002.10.14)148. 杨秀山中将(1914-2002.11.27)149. 李耀中将(1911-2003.04.09)150. 邝任农中将(1910-2003.04.25)151. 欧阳文中将(1912-2003.06.12)152. 孙毅中将(1904-2003.07.05)153. 刘西元中将(1917.3-2003.07.14)154. 袁升平中将(1912-2003.08.27)156. 赛福鼎·艾则孜中将(1915-2003.11.24)157. 吴富善中将(1912-2003.12.31)158. 邓逸凡中将(1912.5-2004.09.03) 159. 吴法宪中将(1915-2004.10.17)160. 周志坚中将(1916-2005.06.09)161. 欧阳毅中将(1910-2005.06.12)162. 王秉璋中将(1914-2005.9.25)163. 刘志坚中将(1912-2006.03.11)164. 黄新廷中将(1914-2006.05.12)165. 饶守坤中将(1915-2006.09.14)166. 廖汉生中将(1911-2006.10.05)167.李作鹏中将(1914- 2009.01.03)168.蔡顺礼中将(1913-2009.07.22)169.杜义德中将(1912.5.16-2009.09.05)170.阿沛·阿旺晋美中将(1910-2009.12.23)171.罗元发中将(1910-2010.05.10)172.孔庆德中将(1912-2010.09.29)173.曾思玉中将(1911-)174.方强中将(1911-)175.黄志勇中将(1914-)176.范朝利中将(1914-)177.张震中将(1914-)。
电子工业开拓者王诤的生平简介王诤,原名吴人鉴,字凤岗,号雨峰,曾用名王铮。
1931年2月任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校长。
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无线电通讯事业创建者、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和卓越领导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电子工业开拓者王诤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王诤的生平简介王诤是我国老一辈革命家,他没有持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但他在革命事业的无线电通信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我国人民军队无线电技术的的重要奠基人。
王诤的原名叫吴人鉴,出生于一九零九年江苏的一个小农村里,一九二八年,十九岁的王诤考入黄埔军校进修无线电专业。
第一次反围剿中被共产党俘虏,后来加入工农红军,改命王诤,不再使用吴人鉴这个名字。
随后王诤参加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在反围剿中截获敌人的电报,帮助红军走出包围,并跟随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王诤在无线电上的突出成就直接影响了战斗的胜败。
在抗日战争中王诤的带领众人研究日军所用电报密码,最后成功破获,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此的屡建奇功使得王诤在无线电事业成为当仁不让的领导人。
虽然王诤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在文革时期依然受到的林彪和_的迫害,但是王诤一边忍受批斗,一边在无线电事业上坚持工作,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年文革过去后,王诤一如既往的工作的,过度劳累,于一九七八年在北京病逝。
王诤的子女王苏民是王诤的长子,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无线电子系,精通雷达专业。
身为王诤的子女,王苏民继承了王诤的衣钵,从学校毕业后,利用学习的无线电专业为我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苏民讲述自己的父亲王诤自1928年离开家乡后,到去世那天都没有回过洛阳老家的村庄,由此可以想象到,王诤老先生光鲜的背后那一段曲折而令人落泪的一面。
在王苏民的印象中,家乡的概念既模糊又清晰。
王苏民将军很少回到家乡,一心投身于无线电雷达事业,一生的拼搏创下了无数辉煌,王苏民历任总参某部副部长、中央警卫局副局长、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副院长等职位;被授予少将军衔,无愧于王诤的子女身份。
王诤:从国军中尉到开国中将他曾是国民党军第十八师中尉,被俘后参加红军;他用半部电台起家,是“我国通信事业的开山鼻祖”(毛泽东语),时至今日,国家信息产业部、广播电视总局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产业集团,都尊他为行业的奠基人;他是唯一入选中国100年科学家辞典的高级将领。
他就是曾任中央军委通信部部长、邮电部党组书记、通信兵部主任、第四机械部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开国中将王诤。
“自从他参加红军,一下子使我们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这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啊!”1930年12月30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在江西龙冈全歼国民党军十八师,活捉师长张辉瓒,同时还缴获了1部电台,俘虏了9名电台人员,其中有中尉报务员吴人鉴。
当时红军没有电台,指挥联络不通畅,这一直是毛泽东、朱德的一块心病。
现在缴获了电台,可红军没有会用电台的人,毛泽东、朱德命参谋处长郭化若在被俘电台人员中想想办法。
郭化若与被俘电台人员逐一谈话,宣传红军的优待政策,耐心做开导工作,然后召集大家开会,真诚希望他们留下来参加红军,要回家的也发给路条和路费。
当他说完“愿意留下当红军的请举手”,吴人鉴第一个举手要求参加红军。
吴人鉴,1909年出生,江苏武进人,黄埔六期无线电科高材生。
吴人鉴参加红军后,担心亲友遭受国民党迫害,同时表达投身革命重获新生的心迹,从此改名王诤。
有了电台,又有了会使用电台的人,毛泽东、朱德大喜过望。
当时追歼敌谭道源部的战斗还在继续,在紧张的战斗间隙,毛泽东、朱德在宁都小布一个祠堂里召见王诤和跟他一起被俘并参加红军的刘寅。
毛泽东热情地同他们握手:“欢迎你们当红军!无线电还是个新技术,你们学了这门技术很有用,也很难得。
希望你们好好地为红军建立无线电通信努力工作。
”朱德殷切地说:“你们先把电台用起来。
白军有的我们也会有;没有的,白军也会陆续送来。
”毛泽东接着说:“等到将来胜利了,全国的电台都让你们来管。
”作为红军新战士,王诤还不能理解这些话的全部意义,但他表示要尽力做好工作。
王诤再拿到的电台只能算“半部电台”了。
电台发报机被几个红军战士误作不好带的“笨重东西”砸坏了,只剩下收报机。
郭化若问这半部电台还有没有用,王诤说可以用来收听国内外新闻电讯稿和侦听情报。
王诤用这“半部电台”设立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收听国民党中央社的消息,并择要抄录给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参阅。
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说:“这是不是报纸的报纸啊!”于是,抄收中央社新闻电讯稿被作为电台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固定下来。
后来,郭化若给这种电讯资料起了一个规范的名字“参考消息”,这便是今天新华社《参考消息》的前身。
不久,红军又在东韶战斗中缴获了一部完整的15瓦电台。
1931年1月中旬,红军第一个无线电通信队正式成立,毛泽东、朱德亲自任命王诤为队长,特务大队政委冯文彬兼任政治委员。
毛泽东下令给王诤一个月50块银元的技术津贴,而他自己每月只有5块银元的津贴。
这种特殊关怀使王诤深受感动。
随着觉悟的提高,他主动请求免发技术津贴。
4月,蒋介石开始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
毛泽东、朱德要求电台侦听敌军动向。
敌人没想到红军已经有了电台,仍按惯例用明码联络。
5月15日黄昏,王诤侦听到到国民党军第二十八师电台与吉安留守处电台正在联络,师部电台发出:“我们现驻富田,明晨出发。
”吉安电台问:“到哪里去?”师部电台答:“东固。
”东固正是红军总部驻地。
王诤感到敌军这一动向很重要,马上向总部首长报告。
毛泽东、朱德依据这一情报下达命令,于拂晓前占领东固有利地形。
次日6时,敌军进入红军的伏击圈,红军突然发起攻击,激战一昼夜,全歼敌第二十八师和四十七师一个旅的大部。
接着红军一鼓作气,五战全胜,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毛泽东为此写下“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豪迈诗句。
在苏区军民庆功大会上,毛泽东当众表扬了王诤,还特地请他上主席台,让大家都认识一下这位幕后功臣,说:“没有他就没有这次战役的胜利。
自从他参加红军,一下子使我们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这可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啊!”东固一战,缴获了1部100瓦电台。
这时党中央从上海派来了伍云甫、曾三等电台技术骨干。
6月,组建无线电通讯总队,王诤任总队长,伍云甫任政委,刘寅任报务主任。
王诤调整电台配属,由他和伍云甫等带15瓦电台跟随毛泽东、朱德到前线,曾三、刘寅等带100瓦电台随叶剑英留守后方,前线有事随时架台发报,可使后方及时了解前线情况,实现了人民军队无线电通信史上的第一次联络。
王诤巧妙地发挥电台联络、侦察、破译、伪装的综合功能,使毛泽东和朱德能够对敌情了如指掌,运用电台实施便捷指挥。
6月30日,电台侦获蒋介石给何应钦急电,得悉国民党军乘红军主力出击赣东、闽西之机,将向赣南苏区大举进犯。
毛泽东、朱德依据这份情报急电一、三军团主力回师赣南,避其主力,打其虚弱,六战五捷,毙伤俘敌3万余人,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毛泽东兴奋地说:“红军有了无线电通信,使红军从内线转到外线作战,就更加灵活了,部队就更能撒得开,收得拢了。
”这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的电台增加到6部。
1931年12月,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给红军带来了8部电台,急需大量无线电人员。
1932年初春,中革军委正式成立了红军无线电学校,王诤任校长,共培训各类通信人员2100多人,并向闽赣、湘赣、湘鄂赣苏区撒下了红色通信兵的种子。
中央苏区与各苏区,红军总部与各军团,相继建立起电台联系,一块块被敌人分割的根据地靠红色电波架起的桥梁连接起来。
特别是王诤等用100瓦电台经过数月不间断地守听、呼叫,与上海党中央取得无线电联系。
中央的各项决议、指示和情报通过无线电及时传到苏区。
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
王诤作为代表出席会议。
会议期间,王诤利用100瓦电台,建立起红军第一个广播电台———“红色中华通讯社”,这是新华社的前身。
“红中社”广播电台向全中国及时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和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为表彰红色通信战士在反“围剿”中做出的特殊贡献,在中央苏区1933年“八一”建军节的庆祝大会上,王诤作为通信兵的代表,与陈毅、罗瑞卿、张云逸等一道被授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二级红星奖章”。
王诤(左)与刘寅(右)在延安“你为党、为红军又立下大功,历史将永远铭记你的功绩!”1934年1月,中革军委通信联络局(后改称三局)成立,王诤任局长,并于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随军委纵队长征。
王诤为总部配属两部电台,对外称一分队、六分队,担负着同各个军团,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的通信联络任务。
长征中,每日天上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红军处于频繁作战状态。
为保证中革军委对各部队不间断的无线电指挥,王诤率六分队,伍云甫率一分队,交替行军和工作,保证一天24小时始终有一部电台运转。
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王诤他们冒着敌机的轰炸,迅速把遵义会议决议发往中央红军各军团,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和江西苏区中央分局。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
王诤率军委三局与二局密切配合,在保障通信畅通的同时,及时截获破译敌人的密码情报,使毛泽东指挥作战心中有数。
在四渡赤水的关键时刻,为实现毛泽东“声东击西”的作战意图,王诤以单部电台伪装总部发报,诱使敌人中计,使红军跳出了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圈。
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
26日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决定了北进方针,两个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左路军由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率领,右路军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率领,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行动。
军委三局人员一分为二,伍云甫率30多名电台人员随左路军行动,王诤带5部电台,30多电台人员随右路军行动。
由于张国焘搞分裂、另立“中央”,中央急于恢复与二、六军团中断了的联络,以更有效地与张国焘作斗争。
当时张国焘控制了与二、六军团联络的密码,周恩来代表中央几次去电索要,被一再拒绝。
9月29日深夜,按照周恩来的指示,王诤试着用明码以周恩来的名义与二、六军团电台联络,询问他们的情况。
贺龙、任弼时也一直期盼恢复与中央的联系,但对周恩来用明码而不用密码发报感到疑惑,担心是敌人设下的圈套,为核实电报的真实性,贺、任立即联名用密码回电:“恩:你们现在何处,久失联络,请于来电内对此间省委委员姓名说明,以证明我们的关系。
”此电却被控制了电台密码的张国焘收到,并冒用中革军委的名义对二、六军团发号施令。
中央政治局对这一情况相当重视,在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把“完成与二、六军团的通信联络”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交给了王诤。
王诤带领电台不间断地守听,捕捉二、六军团电台的信号。
1936年1月27日深夜,在二、六军团电台与四方面军电台收发一份800余字的电报时,终于捕捉到了二、六军团电台的信号。
王诤亲自上机伺机插叫。
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闻讯赶来,在王诤身旁焦急地期待着。
当这份长电报发到400字时,四方面军电台要求暂等10分钟。
王诤立即开机用明语呼叫,二、六军团电台报务员龙振彪问:“你是何台?”王诤用明语答:“我是总队长王诤。
请阎知非队长上机,有重要事要谈。
”阎知非上机后,双方用英语明码通话,使得中央和二、六军团恢复了联系。
毛泽东高兴地拍着王诤的肩膀说:“好哇,王诤同志,这就好,非常之好哟!你为党、为红军又立下大功,历史将永远铭记你的功绩!”在良好的通信联络保障下,党中央指挥二、四方面军迅速北上,10月中下旬,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解放战争结束后,要给王诤颁发一枚最大的奖章!”延安时期,王诤一直任军委三局局长,提出了建立以延安为中心、沟通党政军各方面和全国各根据地及各游击区的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构想,建立了6个无线电网。
选派得力干部,随八路军3个师和新四军到华北、华东、华中之敌后去工作,既保障中央军委与各抗日根据地的无线电通信,又发展壮大了抗日根据地的通信队伍。
同时选派技术精湛的通信干部到蒋管区和日占区各大城市党的秘密电台工作。
抗战胜利后,王诤派遣延安的部分通信领导干部赴各大解放区工作,建立起由700多部电台构成的通信网络,为粉碎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做好充分的通信准备。
1947年3月2日,三局总台收到西安地下党电台密报的由地下党员熊向晖弄到的国民党军即将“闪击延安”的绝密情报。
毛泽东、周恩来据此立即制定应对措施,在胡宗南20多万人马到来前,党中央、中央军委机关有条不紊地撤离延安。
3月29日,中央政治局在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委,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委,到晋察冀开展中央委托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