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演替
- 格式:doc
- 大小:6.21 KB
- 文档页数:3
生物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演替是指当一个生物群落中的物种逐渐被替换成其他物种的变化过程。
这种演替过程可能发生在一个地区的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中,其时间范围可以从数十年到数百年不等。
生物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过程,它主要是由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因素导致的。
初始阶段通常以初级物种为主,这些物种在环境条件下繁殖生息,并开始占据并占用生态系统中的可用资源。
这些初级物种的存在和繁殖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包括物种竞争、捕食、掠夺和寄生等生态相关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初级物种会引起其他物种的到来,这些物种在不同的生态关系中涌现,并形成新的生物群落。
当生物体群的种类和数量达到环境可承受范围时,群落将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稳态可以持续数年或数十年,直至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或其他的自然灾害等因素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当这种稳定状态发生变化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此时,次级物种将开始逐渐替代初级物种的存在和占据生态
资源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物种可能会逐渐消失或被淘汰,而有些物种则逐渐变得更加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这些变化可能包括物种数量的增减、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态关系的改变。
最终,新的物种会取代旧物种,形成一个新的生物群落结构。
这个新的生物群落结构可以持续的时间更长,可能在不同的生态关系和环境条件垂直时发生变化。
这种演替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可以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进行下去,直到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群落的演替一、引言群落演替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生态群落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
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涉及到群落中物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
群落演替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将群落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原生演替(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群落演替的起始阶段,此时裸地上没有生物存在。
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和养分。
(2)先锋物种阶段:在初级阶段之后,一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物种开始侵入裸地,形成先锋物种。
先锋物种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裸地,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灌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乔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位占据能力。
2.次生演替(1)破坏阶段: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导致原有群落受到破坏,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发生变化。
(2)恢复阶段:破坏后,群落开始逐渐恢复。
先锋物种侵入,逐渐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相互作用和人为干扰等。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
2.物种相互作用物种相互作用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导语】在⽣物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到很多的知识点,下⾯将为⼤家带来关于⽣物的结构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群落演替的定义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定区域内⼀个群落被另⼀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类的活动。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群落的演替按发⽣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演替 (1)概念:在⼀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发⽣的演替。
(发⽣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演替。
) (2)过程: ①旱⽣演替:*岩阶段→地⾐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阶段→森林阶段 ②⽔⽣演替:沉⽔植物→浮⽔植物→挺⽔植物→湿⽣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演替 (1)概念:在次⽣*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地叫做次⽣*地。
次⽣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还保留了植物的种⼦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发⽣的演替。
如⽕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上进⾏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年⽣杂草→多年⽣杂草→灌⽊→乔⽊ (3)特点:演替快速。
特别提醒:⼈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然的演替速度和⽅向进⾏。
四、群落演替的特征 ①⽅向:⼀定的⽅向性。
②能量:总⽣产量增加,净⽣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稳定性增强。
④⽣活史:⽣物个体增⼤,⽣活周期变短,⽣态位变窄。
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替。
这种演替是一种自然的过程,由不同的物种逐渐替代并形成新的群落结构。
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演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初始的群落通常由一些忍受较为恶劣环境条件的物种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种会逐渐被其他更具竞争力的物种所替代。
这种替代过程可能经历多个阶段,并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
其次,演替是有预测性的。
虽然每个生态系统中的演替过程都是独特的,但研究发现,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群落的演替趋势是可以预测的。
例如,在一块受自然干扰的土地上,最初会出现一些耐旱的植物,随后逐渐演替为其他植物类型。
这种有序的演替过程反映了物种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三,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
初始的群落通常由少数几个物种组成,而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的数量会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差异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更多物种的存在。
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也会增强。
最后,演替是一个逐渐增加新的生物群落特征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物种的引入和适应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例如,新物种的入侵可能改变食物链的结构、能源流动、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等,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这种演替特征使生物群落能够在环境变化和干扰中适应和演化。
总之,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演替是一个有序、预测性的过程,通过时间、物种多样性的逐渐增加以及新物种的引入和适应,生物群落能够适应和演化,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第4节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 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知识梳理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01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04地衣阶段→苔藓阶段→□05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经历的时间□06长,速度□07缓慢。
④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⑤举例:沙丘、□08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12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树林。
③特点a.经历的□13时间短,速度□14快。
b.具有一定方向性,预见性。
④影响因素:人为活动较为关键。
⑤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15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3.群落演替的结果(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16预见的或□17可测的。
(2)结构:一般生物种类□18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19越来越复杂。
(3)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20越来越高。
[问题思考] 1.初生演替为什么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长?提示: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要经过漫长的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所以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长。
2.所有群落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吗?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
群落演替主要受环境条件影响,还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可能演替为森林;如果在干旱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木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在森林阶段内,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提示:能。
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典题分析题型一演替的过程及类型分析[例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生物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群落的相继代替过程,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涉及到物种的生命周期、适应力和相互竞争关系。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过程通常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初级演替是指从无生物群落开始的演替过程。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生态系统中的新区域,如火山喷发后的岩石地带或新形成的水库和湖泊中。
在初级演替中,先驱物种往往是一些耐旱、耐盐或耐寒的植物,它们通过改善土壤条件,为后续物种的生存提供有利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驱物种逐渐被更具竞争力的物种取代,形成更为复杂的生物群落。
次级演替是指在已有生物群落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替过程。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已经受到干扰或破坏的生态系统中,如被人类破坏的森林或草原。
在次级演替中,破坏后的生态系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恢复和重建,而先前存在的物种可能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需要被其他物种取代。
最终,演替过程会形成更为稳定和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其中的每一步都受到环境因素、物种特性和相互作用的影响。
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 1 -。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1. 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 概念: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植物群落的变化,首先是组成群落的各种植物都有其生长、发育、传播和死亡的过程。
植物之间相互关系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这个过程。
同时外界环境条件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也时时影响着群落变化的方向和进程。
生物群落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它随着时间的进程处于不断变化中,它是一个运动着的动态体系。
如在原群落存在的地段,由于火灾、水灾、砍伐等不同原因而使群落遭受破坏,在火烧的迹地上,最先出现的是具地下茎的禾草群落,继而被杂草群落所代替,依次又被灌草丛所代替,直到最后形成森林群落。
这样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
(2) 类型:a.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特点:其演替速度缓慢,所需时间漫长。
旱生演替系列:①地衣植物阶段;②苔藓植物阶段;③草本植物阶段;④灌木植物阶段;⑤乔木植物阶段水生演替系列:①自由漂浮植物阶段;②沉水植物群落阶段;③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④挺水植物群落阶段;⑤湿生草本植物阶段;⑥木本植物阶段b.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特点:其演替速度较迅速,所需时间相对较短2. 群落的形成和发育(1)群落的形成群落的形成,可以从裸露的地面上开始,也可以从已有的另一个群落中开始。
但任何一个群落在其形成过程中,至少要有植物的传播、植物的定居、植物之间的竞争以及相对平衡的各种条件和作用。
群落演替的地点如果是从没有生长过任何植物的裸土、裸岩、沙丘和湖底,这种演替被称为初生演替;如果由于火灾、洪水泛滥和人为破坏等原因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的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被称为次生演替,如在森林火灾、人工弃田和林木砍伐后所发生的天然演替就是次生演替,所谓森林的天然更新就是指林木被砍光后的次生演替,所谓次生林就是原始森林被人类破坏后,在原有的基质上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新的森林。
生物群落演替的四种类型生物群落演替,是指生物群落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受到环境因素的作用,同时也受到生物群落内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生物群落演替的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原生演替原生演替也叫初生演替,是指在不被干扰的自然条件下,从无生物群落的状态开始,逐渐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的过程。
这个过程由原生群落向高级群落演变,逐渐形成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比如,裸岩地逐渐被覆盖植被,逐渐形成完整的植被群落。
第二种类型:次生演替次生演替也叫再生演替,它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受到各种干扰或改变后,原来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以后,新的生态系统在原来的生态系统上发育成熟。
这个过程是一个逆生长的过程,逐渐完善,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
比如,森林火灾以后,重新建立森林生态系统。
第三种类型:部分演替部分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内的某一种生物因为被某种外部因素干扰,而逐渐发展演替的过程。
但是其他生物并没有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是由一部分生物向另一部分生物转换的过程。
比如,草原被驯鹿大规模放牧以后,则优势种植物逐渐发生变化。
第四种类型:连续演替连续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内生物的演替不间断地进行,并且不被外部因素所干扰的连续演替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种逐渐适应环境的过程,是生物群落朝着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发展。
比如,海洋中生物群落演替。
总之,生物群落演替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生态系统通过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适应环境和自我调节等过程,向着生态系统趋向完整和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不同的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不管哪一种演替,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是先由低级群落向高级群落演变的过程。
群落的演替名词解释群落的演替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个特定地区生物群落中各个物种在时间上的替代发展过程。
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演变的一个关键方面,也是自然界中不断变化和适应的象征。
演替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原初演替和维持稳定的成熟演替阶段。
原初演替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从无生物的状态出发,最初的物种会逐渐出现并取代先前相继消失的物种,逐步建立一个新的生物社区。
成熟演替阶段是指物种长期以来在生态系统中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原初演替中,最初的物种称为先驱种(pioneer species),它们通常是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耐受环境恶劣条件的物种,例如一些耐旱、耐寒、能够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这些物种会改变环境条件,使得其他物种也能够在这个环境下存活和繁衍。
随着先驱物种的逐渐取代和增多,生态系统环境逐渐改善,为后续物种的生存创造了条件。
维持稳定的成熟演替阶段中,物种组成相对稳定,各个物种之间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这个阶段通常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不同物种之间共同协同作用,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阶段,水、光线、营养等环境因子被充分利用,不同物种之间彼此依赖,共同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跨越几十年到几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
它往往受到环境因子和物种相互关系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土壤类型、火灾、人类活动等会对群落的演替产生重要影响。
毁灭性的自然事件可能会打乱群落的演替过程,导致物种组成的巨大变化。
群落的演替在生态学研究和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群落的演替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物种适应能力的演化机制。
此外,对群落演替的深入认识也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了解演替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和管理生态系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总之,群落的演替是描述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和结构随时间演变的过程。
它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我们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生物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二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点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个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的演变过程。
在高二生物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原因以及演替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等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这些知识点进行论述。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从最初的物种组成到最终稳定的群落结构经历的一系列演变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变化。
群落演替是动态的,涉及到多种生物之间的竞争、适应和交互作用。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演替发生的环境和原因,群落演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原生演替和继发演替。
1. 原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在没有受到明显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从裸地到逐渐形成永久性植被的演替过程。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无人居住、没有植被存在的地区,例如新生的火山岛、河流冲积地等。
2. 继发演替继发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后,经历一系列的补偿性演替过程。
继发演替通常发生在被破坏的群落中,例如砍伐森林、火灾等。
三、群落演替的原因群落演替的发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
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竞争、合作和捕食关系等都会对群落演替产生影响。
例如,较早适应环境的植物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导致群落演替的发生。
2. 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要素,例如气候、土壤、水文条件等。
这些因素对植被生长和动物生存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例如,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水分状况会影响不同植物的生长,从而导致群落演替的发生。
3.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指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例如,森林砍伐、土地开垦和环境污染都会导致群落演替加速或改变其方向。
人类的活动主要通过改变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来影响群落演替。
四、群落演替的关键要素群落演替发生时存在一些关键要素,其中包括先锋种、演替种和气候等。
1. 先锋种先锋种是指能够在环境条件恶劣、资源稀缺的区域最先繁殖并定居的种群。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板书设计: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
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
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
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x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
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
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
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
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
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
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
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
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
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
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
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
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
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要点解析
1.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顶极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
如:一块农田,如果人们不去耕耘和种植,任其自然发展,不用多久,就会长满各种野草。
多年以后,农田又会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减少,各种灌木又繁茂地生长起来。
再过若干年,一些高大的乔木也在这里生长起来,灌木又处于次要地位。
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这块农田演变为一片森林。
在不受外力的干扰情况下,它将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森林群落,而不会被别的群落所取代,成为顶极群落。
2.群落的形成总是从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开始的,这种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称为裸地。
裸地可分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
前者指从来没有生物生长或虽曾有过植物生长,但被彻底消灭了,没有留下任何植物的传播体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
后者指原来有植物生长,因植被遭受破坏后形成的裸地。
这种裸地虽然没有植物生长,但原有的土壤条件没有被破坏或破坏不够严重,在土壤中还保留了植物的繁殖体,如种子、根、茎等。
原有的植物繁殖体和残存的土壤条件在群落形成过程中将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
次生演替过程的长短,主要决定于群落受干扰的强度和所持续的时间。
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决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择伐、皆伐)及其对林内优势树种的苗木、幼树和地被的破坏程度都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条件,影响群落的复生和变化过程。
在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动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显的。
3.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情况下,是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为自己创造了不良的居住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诱发演替。
4.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决定着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响到群落的结构和生产力。
气候的变化,无论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都会成为演替的诱发因素。
地表形态(地貌)的改变会
使水分、热量等生态因子重新分配,转过来又影响到群落本身。
土壤的理化特性对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火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发演替的因子。
影响演替的外部环境条件并不限于上述几种,凡是与群落发育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因子都可成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社会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
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
人还可以经营、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司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人甚至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教育学生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