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格式:docx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13
三、对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要注重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结合景观图片简要说明各自然带的名称、气候等方面的特征。
(2)以亚欧大陆东海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北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3)以亚欧大陆的25°N~50°N地区为例,指出从东西两岸向内陆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4)亚欧大陆东西岸自然带的的变化以及与气候的对应关系。
三、自我检测
1、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
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3 、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
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了三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1.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综述1、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
其中,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城分异比全球性地域分异的尺度小。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含义。
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通过学习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和整体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和规律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实例的分析。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比较分析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相互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一、单项选择题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 )A.宇宙演化C.生物循环答案 A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2·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B.水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C.气候变干B.水源减少D.物质沉积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C.稳定性答案2.D 3.A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原因是物质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B.差异性D.脆弱性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备战高考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C. 整体性特征 D. 差异性特征2.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②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③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④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③3.旅游爱好者王晓名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在游行日记中绘制了祖国轮廓图和一些地形剖面图、景观图,并写到“美丽的中华,不论你怎么看她,都有一种诱人的美。
”读图,完成下题。
王晓名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春季,沿g—h线自西向东所遇到的情形有:地势坦荡—阴雨连绵—青翠茶园B. 进入六月,c—d线附近,自北向南环境特征可能是:林海雪原—尘暴肆虐—阴雨连绵C. 秋天,从e—f漫步,扭曲的胡杨林诉说着古老的文明—“塞外江南”的风吹稻花香两岸—挂满枝头的苹果、又大又红D. a—b自北向南依次为:雪峰连绵—驼铃叮当—峡谷众多、水能丰富—地面平坦、山青水秀4.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A. 喜光喜湿B. 喜阴喜湿C. 好热耐旱D. 耐寒好旱5.下面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局部)演变趋势图,读图完成下题。
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有()(1)在T1A. 自然带①—②—③与自然带⑤—⑥—⑦体现的分布规律在我国都很典型B. 自然带⑦为苔原带C. 自然带⑥在大陆东侧分布纬度比西侧低,与西侧沿海有寒流经过有关D. ②③④自然带的形成主要与水分有关,与温度无关时期下列叙述可信的()(2)在T2A. 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将降低B. 我国华北平原会变得更湿润C. 俄罗斯海运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善D. 天然橡胶种植的纬度将进一步降低6.读自然带与温度、湿度的关系模式图,完成下题。
(1)模式图中沿乙方向体现的变化主要是()A. 热量B. 水分C. 海拔D. 纬度(2)图中甲最有可能是()A. 温带草原带 B. 热带稀树草原带 C. 亚寒带针叶林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7.“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课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要点·疑点·考点一、概述1、整体性是的,差异性是的;2、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①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②区域性的地域分异:3、自然带的形成: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陆地自然带4、地域分异是有的。
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一)基本分异:海洋和陆地(二)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分异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①形成基础:②影响因素:③分布规律:方向延伸,方向更替④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其中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大陆东岸:中纬地区:大陆中部:大陆西岸: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①形成基础:②影响因素:③分布规律:方向延伸,方向更替④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部受西风控制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训练1】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1)结合景观图片简要说明各自然带的名称、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特征。
(2)以亚欧大陆东海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北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3)以亚欧大陆的25°N~50°N地区为例,指出从东西两岸向内陆自然带的更替规律:(三)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①形成基础:②影响因素:③分布规律:方向延伸,方向更替④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的变化规律;⑤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 (称带)⑥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山地的及等因素有关;⑦纬度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训练2】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呈明显的分布规律,这种山地垂直带是随着增加,状况而相应变化造成的。
(2)南坡与北坡自然带垂直变化不同,自然结构复杂的一侧为珠穆朗玛峰坡,自然带结构简单的一侧为坡。
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气地水土生)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变化会影响另一个区域3.出题角度及答题方法(1)描述自然环境特征:直接罗列气、地、水、土、生的特征。
(2)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关联性:分析各要素(气地水土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气候与植被分布四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二亚:亚热带季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三温: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一寒: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补充1:行道树涂白主要作用:⚫①杀菌、防止病菌感染⚫②杀虫、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概率⚫③起到一定美化作用⚫④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⑤会反光,方便行人夜间行路补充2:树木与生长环境分析(1)不长树⚫大风⚫冻土⚫沼泽⚫盐碱化(2)树长得畸形⚫大风⚫低温⚫光照不足⚫水分不足2.非地带性(特殊)植被分布印度半岛热带草原(地形阻挡水汽)五个热雨(几中奥巴马)东非高原热草南美巴塔哥尼亚温带荒漠南美西部热沙延伸到赤道(寒流)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热量为主(太阳辐射)(2)经度地带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a)垂直地带性的分异规律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b)山麓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c)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阴风坡的降水是“少-多-少”(即山腰降水量多)附图: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重要)5.山地垂直带谱其影响因素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多少的因素(1)纬度:若海拔相当,纬度越低,山地垂直带谱越多;纬度越高,山地垂直带谱越少。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新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二学习要求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5、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6、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三、历届高考特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不是特别频繁,而且基本都是选择题。
但是题目的难度并不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考察的内容主要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三大规律)和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原因。
多结合气候类型考察。
2、考察考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复杂的等值线、区域定位图、剖面图、散点图等等)。
3、近几年对差异性考察较多,整体性考察较少。
4、以热点事件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当今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全球变暖、生态破坏都是忽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造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异常变化的,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都可成为此知识的考点。
* 地理环境差异性考查:自然带和地表景观的分布及成因(如结合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南极考察等时事热点)* 能力要求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对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高考多以热点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重点仍是考察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
并结合图和表的读和用的能力、模式图的应用、气候类型的判断一起考察。
四、复习建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
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
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
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
教学时可首先介绍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
例如人类大面积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盛行,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等。
从而使学生明确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运用联系框图,展现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的过程,理解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动力基础2、以具体的多样的案例让学生形象具体地感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本节是抽象的理论,要以具体的多样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盲目的改变或开发某一个要素将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进而影响整个自然环境。
(1).协调性:每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一要素都不能独立存在与发展。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整体性表现1 自然地理环境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举例气候的变化、地貌的变化、岩石的形成和风化、土壤的形成和退化、水土流失等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案例Ⅰ: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形成:案例Ⅱ:桂林山水的形成: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远 地表水贫乏,河流少→流水作用微弱气候干旱→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戈壁和 荒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有机质含量少关,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约3.25亿年以前,该地区还是汪洋一片,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
后来由于构造运动,抬升为陆地,从而使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其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很好。
该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充沛,尤其以4~7月降水较多。
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
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提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案例Ⅲ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2).随变性――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案例Ⅰ:森林资源不合理开发①改变了林木和植被状况――覆盖率下降,林木蓄积量下降②引起土壤的变化――水土流失,肥力下降③引起径流的变化――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④破坏野生动物生境――自然环境恶化,食物来源缺乏⑤对小气候产生影响――湿度降低、温差增大,水旱灾害加剧案例Ⅱ:大量使用化学燃料、滥伐森林引起生态环境失调(3).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相关地区的环境变化案例Ⅰ: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使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的状况,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同一空间表现为各种地理要素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统一演化和变化;不同空间表现为相关地区的相互影响。
(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所谓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由于环境要素不同,分化成不同的地域单位。
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均匀,形成与纬线大体平行的热量带。
②受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海陆分布、地面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单位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在地球表面形成有一定宽度的、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带,显示出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
各地的地理环境有相似的,而绝没有相同的。
1、深入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产生的原因自然环境五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整体性(相对的)。
其中,气候为主导性因素,植被最具代表性(指示作用),土壤为中心环节;由于位置的不同,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地域分异(绝对的)。
过渡开垦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入河泥沙淤积河道下游河床抬升 地下水位升高泄洪能力下降 影响地表水系演化 洪涝概率增加 土壤盐碱化严重误区:植被与自然带2、对比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掌握自然带分布规律(1)将主要陆地自然带按景观类型分类分布植被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森林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450㎜)森林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50㎜)旱生植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一候一带————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荒漠自然带、苔原带、冰原带、高山植物带两候一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一候多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温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气候相同但因地势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不同————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雨林带,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西海岸;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热带草原带,如德干高原。
(3)辨析“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理解自然带分布规律注重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辨认景观图片,说明各自然带的名称、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特征。
* 以亚欧大陆东海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北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这种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即热量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当然也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
* 以亚欧大陆的25°N~50°N地区为例,指出从东西两岸向内陆自然带的更替规律: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这种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
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且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 在非洲赤道地区热带雨林带并没有横贯整个大陆,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分别是多雨的温带森林和干燥的温带荒漠,原因是地形的影响而造成的,这是非地带性分布的体现,这也使陆地环境更加复杂化。
3、通过具体典型案例分析,分析多个山地垂直带谱,理解运用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这种山地垂直带是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水热状况而相应变化造成的。
(2)南坡与北坡自然带垂直变化不同,自然结构复杂的一侧为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结构简单的一侧为北坡。
南坡海拔低,有自然带发展的空间;南坡为向阳坡,光热条件好,面向印度洋,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在此自然带多;北坡由于相对高度小,自然带简单且变化少。
(3)南坡有森林植被,北坡没有。
(4)南坡为海洋性冰川,海拔较低;北坡为大陆性冰川,海拔较高。
总结: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高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有很大差异,形成自然景观垂直分异。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形成模式图: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 A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B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C 、雪线与降水深入探究,拓展提升: 雪线及其影响因素雪线即在陆地上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某一海拔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