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相互需求、提供曲线和国际贸易
- 格式:pptx
- 大小:836.85 KB
- 文档页数:33
第一章导论,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槪念。
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何特点?4、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出口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是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方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
即使有些商品是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的,但只要两国之间并未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商人分别与生产国和消费国发生的贸易关系,这种活动仍然属于转口贸易.4.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历史与现状,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讲授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
2、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知识点:1.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经济条件,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能提供交换用的剩余产品;第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之后,才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指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既表现出了开拓性,也表现岀了掠夺性。
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确立。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提髙,社会产品快速增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4.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虽然还不断爆发地区性的局部战争,但总体上看,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左的和平与发展时期。
第二章比较优势原理绝对优势:指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较高比较优势原理: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相对于另一国有绝对的劣势),仍有可能产生互利贸易。
(通过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东西,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东西)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
(1.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或是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劳动均占一个固定的比重2.劳动是同质的,即只有一种类型的劳动)机会成本理论:一种商品的成本是额外生产1单位这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量。
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国采用其所能获得的最佳技术,充分利用其所有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固定的机会成本:当1.生产资源或要素可完全替代或者在两种商品中各要素比例固定2.同一要素的所有单位是具有同等质量时,会产生固定的机会成本。
相对商品价格: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某商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种商品以释放刚好足够的资源(X对Y的)边际转换率MRT:是指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X必须放弃生产Y的数量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X对Y的)边际替代率MRS:是指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多消费一单位X 而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孤立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由在孤立条件下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上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公切线的斜率给定分工所得:详见P62交易所得:详见P62第四章供给、需求、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提供曲线(相互需求曲线):反映的是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贸易条件:指的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第五章要素禀赋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劳动密集型商品:指的是在两国生产该商品相对于生产另一商品来说,使用的劳动比例较高。
(或说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生产该商品的劳动/资本比率高于另一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指的是在两国生产该商品相对于生产另一商品来说,使用的资本比例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