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重点内容整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六艺教育”
- 格式:docx
- 大小:17.77 KB
- 文档页数:2
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中国教育的起源1。
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2。
教育的起源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3.原始社会的教育(1)这种教育活动是在原始人群中,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2)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活需要是相应的。
社会生活需要成员学习的知识经验,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内容。
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身教是做出示范动作以供模仿;言传是说明是非要领以传经验。
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劳动的教育氏族公社时期劳动经验已较为丰富,使用的劳动工具已有显著的改进,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以及生产经验,需要在氏族成员之间进行推广,更需要年长经验丰富者传授给年青一代。
2.生活习俗的教育未成年的男女也可旁听氏族长主持的公共事务民主集会讨论,接受民主精神的教育,年长者对未成年人进行尊敬长辈、听从指导、照顾孤老、爱护幼小、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的教导,举行成年礼仪式,对其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进行考验和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原始宗教活动在氏族公社时期极为普遍,这类活动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多种形式,其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因素.4。
原始艺术的教育氏族公社成员为了调节精神、增强体质、欢庆丰收、祝贺胜利、欢度节日、表示友好,均用歌舞表达,歌唱、舞蹈反映氏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其广泛,既是娱乐形式,又能发挥传授知识、宣传习俗的教育作用。
5.体格和军事训练氏族公社要求所有成员都是生产劳动者,需要有健康的体格,才能参与对自然的斗争,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所以氏族成员要懂得使用武器,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
三、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氏族公社末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教育不断发生变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教育逐渐分化出来,出现了学校的萌芽。
习题集锦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六经)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欲索取更多考研资料,请上北京天问教育网站官网!答案目录答案 (1)目录 (1)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2)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5)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9)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1)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12)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4)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17)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8)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20)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21)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22)第十三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25)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27)第十五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28)第十六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32)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中国教育史要点整理1学在官府:西周时期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官府有书而民无书,官府有器而民无器,官府有术而民无术,指人们只有到官府才能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是一种官府的学术垄断。
2六艺: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礼乐御射书数。
前四项是大学课程,后两项是小学课程。
3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
是由官家主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学校;是一所集中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的具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学术上容纳百家、百家争鸣。
学者们在这里能得到较好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
稷下学宫的意义: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自由和思想发展;显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教育的典范;制订了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简答/论述: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有哪些?启发式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因材施教;提出学与思的结合;论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即“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培养有德行的从政君子;教育核心:以礼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论述教师观:温故知新、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以身作则。
5庶富教:庶:指更多的劳动力;富:丰富的物质生活;教:使人们受到道德伦理和政治的教化。
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先抓好物质基础建设,再抓好教育精神建设,国家才能走上富强道路。
6接受教育的权利。
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阶层,打破了贵族的教育垄断,是教育史上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具体指学习知识和道德,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基础上,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对问题加以积极思考,获得切实的体会。
8惑答疑,共同进行问题切磋交流。
9要发展创新。
10华、00’s论述: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道德教育的目的:培养有德行的从政的君子。
主要教育内容:礼、仁,礼是最高规范,仁是最高道德准则;礼要以仁作为精神指导,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中国教育史必备知识点第二章:第一节:原始社会到夏商代的教育制度知识点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答:1、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社会分工6、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节:西周教育知识点一:西周教育内容?答: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第四节孔子的教育思想知识点一:“有教无类”的含义?答:再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扩大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指不分种族,贫富贵贱,皆可入学读书。
知识点二:孔子的教育内容?答:1、文、行、忠、信。
2、礼、乐、射、御、书、数。
知识点三:孔子的教学思想?(老师说考简答)答: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并重4、由博返约注:结合讲义和理解展开答。
知识点四: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答: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和“仁”。
其原则是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第三章:第二节:稷下学宫知识点一:稷下学宫的名词解释?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
设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固城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性质: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
也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知识点二:稷下学宫的特点?答:1、学术自由2、待遇优厚3、稷下学宫兼具培养人才、发展学术、和资政议政的功能。
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知识点一:关于性善论?答: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是人性所固有的,,而不是外在影响或教育的结果。
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
第五节:荀子的教育思想知识点一: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答:1、教师的地位,荀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吧教师与天、地、君、亲并提,视教师为“圣人”“君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教育史》笔记复习方法:1.注重教育实践的历史背景,只有我们的头脑中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才有可能明确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育政策,有这样的教育思想。
同时了解了时代背景,也有助于我们记忆知识。
2.学习中国教育史,重在记忆。
第一次的复习需要考生理清复习思路,最好是按照各个朝代发生了什么事件来建立知识框架,在有了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再开始记忆。
不建立知识框架,只是死背书,后果就是什么知识也记不住,记住了也不会应用。
3.重视记忆策略,每个知识点都可以概括成关键的几个句子或者几个词。
可以梳理成几个条例,这样记忆快,同时考生也还要学会扩充答题,千万不要概括性的记在了大脑里,不会在考卷上扩展开来,最后也不利于拿高分。
4.与外国教育史的知识要横向联系。
如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古代书院的异同点,孔子与苏格拉底一些思想的异同点,陶行知与杜威思想的异同点。
这些都很容易出分析论述题。
如果在复习的过程中,考生就已经注意了中外教育史的联系,平时就做到多分析,那么考试时这样的异同比较题一定会做得更好。
参考书: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复习指导】本章的内容从时间上看实际是原始社会、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主要阐述了教育的起源、学校萌芽的形态、西周官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六艺”教育形成这四个问题,是整个中国古代教育的发端。
本章内容不是考试的重点,考生对基本知识大致了解即可。
【重点难点】重点:“六艺”教育;“学在官府”。
【高校真题回放】一、名词解释1. 六艺(湖南师范大学11年)2. “六艺”教育(西华师范大学10年、西北师范大学11年、南京师范大学12年、云南师范大学13年、西北师范大学13年) 3. 学在官府(河南师范大学10年、浙江师范大学13、15年)二、简答题1. 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南京师范大学12年)2. 简述六艺教育的内容(中山大学12年)三、论述题1. 评述“六艺”教育与“七艺”教育的异同(中山大学13年)【知识框架】【考点全解】第一节 “学在官府”★★★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学在官府:含义、原因、特点西周的教育制度家庭教育 学校 乡学:小学 国学 大学小学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中外教育史(笔记要点)中国教育部分第二节学校教育的起源一、学校的萌芽(原始社会后期的学校形态)第三节西周学校教育一、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系政教合一、官师合一2、国学与乡学国学分大学(在近郊)与小学(在宫廷附近)两级年)资料卡——西周学校系统▲二、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礼乐:政治伦理与综合艺术射御:军事训练(射指射箭,御指驾车)资料卡——六艺教育第四节春秋战国(东周)时期的教育(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学产生原因政治上:王权衰落,士阶层崛起经济上:奴隶制国有经济逐渐为地主阶级私有制所代替文化上:学术官守¡ª学在四夷教育上:官学衰落二、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自学)三、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虽然是齐国官办,实际上由许多私学组成。
稷下学宫起到了智囊团、咨询机关的作用。
1、办学渊源与原因战国时期养士用士之风的发展齐国封建经济的发展齐威王开明的文教政策2、办学特色待遇优厚、来去自由不治而议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择善而从)自由辩论(各学派此消彼长)学无常师、游学自由3、历史意义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分化和融合黄老学派、阴阳学派及荀子学派均产生或发展于稷下学宫《管子》、《晏子春秋》等杂家著作,据考证,也成书于稷下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办学典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四、私学产生的意义1、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推动了古代学术发展。
2、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3、突破了¡°六艺¡±范围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得到发展4、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在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
5、促进了大批教育思想家及教育思想的形成五、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思想2、论教育作用:庶富教(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足的财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要素)3、论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4、论教育内容:(1)道德教育内容:仁与礼;孝悌;忠信六经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二章第三节“六艺教育”一、六艺的内容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礼仪教育的基础上,使它得到发展和充实。
1、礼乐: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凡是行礼的地方,就需要有乐。
礼乐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对青年一代政治思想、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
礼: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内,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通过礼制表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
乐:包括诗歌、舞蹈和音乐,是当时的艺术教育,陶冶人的感情,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2、射御:射:拉弓射箭的技术。
御:驾驭战车的技能。
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
3、书数:书:文字。
西周时期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方面,称为“六书”。
当时有了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
这是西周小学主要的教学内容。
数:算法,以及历法等与数字计算相关的知识。
这也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六艺的特征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
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个人道德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三、意义“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总之,“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早期的辉煌。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①夏代的教育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②商代的教育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二、西周的教育①西周的社会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②西周的学校制度: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着,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
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
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中国教育史考试总结(孙培青版)(2013-01-07 11:20:54)转载▼标签:中国教育史教育思想书院学校教育教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三、请简述原始社会以氏族公社阶段教育为代表特点是什么?(P9页本章小结)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而接受教育训练,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如,制造工具的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宗教。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所以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
男的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术官守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
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
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
2、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1、“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和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2)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3.“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5)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2.齐国的稷下学宫(1)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2)特点:①学术自由;②“不治而议论”,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③自由辩论;④学无常师⑤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3)历史意义;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第二章第三节“六艺教育”
一、六艺的内容
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 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 都以“六艺”为基本学科, 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 商代有所发展, 西周在继承商代礼仪教育的基础上, 使它得到发展和充实。
1、礼乐:
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 凡是行礼的地方, 就需要有乐。
礼乐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 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 对青年一代政治思想、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
礼: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内,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通过礼制表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
乐:包括诗歌、舞蹈和音乐,是当时的艺术教育,陶冶人的感情,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2、射御:
射:拉弓射箭的技术。
御:驾驭战车的技能。
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
3、书数:
书:文字。
西周时期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方面,称为“六书”。
当时有了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
这是西周小学主要的教学内容。
数:算法,以及历法等与数字计算相关的知识。
这也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六艺的特征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
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 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重传统文化, 也注重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事;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 也要求个人道德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 可供后世借鉴。
三、意义
“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总之,“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早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