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2.6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格式:docx
- 大小:20.41 KB
- 文档页数:5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理解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如“浩然之气”、“善养”等;(3)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理和美好;(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 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 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观点;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辩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庄子》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意;3. 案例分析:分析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如“浩然之气”、“善养”等;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5. 思考与辩证: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6. 总结与拓展: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拓展思考;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详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主要观点,如“浩然之气”的定义、培养方法等;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3. 探讨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对当代的启示。
七、教学步骤1.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通过分析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人生哲理的理解;4. 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交流对文章的启示和感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排比、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小组合作探究。
②学生自主学习。
③加强诵读。
④通过讨论交流,加以体味、联想、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②学习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而对人生获得一种借鉴与指导,直面今后所面对的人生困惑;教学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教学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当世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从18名路人说起2011年10月,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发生了一出惨剧。
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莫然而去,最后虽有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但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小悦悦还是离开了这个还未看懂的世界。
思考:18名路人的恻隐之心为什么在那7分钟内动摇了呢?如何让18名路人救助之心不动摇?二、探究文本1.学生朗读课文2.自主研习——攻克语言关字音:恶、塞、慊、揠、槁通假字:慊古今异义:病特殊句式:判断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词类活用:外重点字词:敢、恶、至、直、塞、慊、馁、外、正、闵、揠、病、槁、寡、耘、非徒答案:通假字:行有不慊于心:慊,通“惬”,快心,满意。
古今异义:今日病矣:病,古义:疲累,倦困。
今义:疾病。
特殊句式:判断句: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者,……也”表判断)难言也。
(……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句: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应为“宋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之人”)介词结构后置句:行有不慊于心。
(应为“行有于心不慊”)则塞于天地之间(应为“则于天地之间塞”)宾语前置句:敢问夫子恶乎长(应为“敢问夫子长乎恶”)词类活用:以其外之也:外: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外。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2)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2)学会分析孟子思想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提高文言文翻译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浩然正气;(2)学会面对困难和压力,保持乐观和自信的心态;(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翻译;2.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3.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理解文章大意,体会孟子的思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探讨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重点讲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翻译。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浩然正气。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 收集其他先秦诸子的名言警句,进行比较学习。
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3)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宽容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3. 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文章的批判性分析和综合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先秦诸子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解决字词障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和体会文章的美。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作业题,巩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重点内容,以及是否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高二语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2、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
②学生自主学习。
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
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三、学习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四、学习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
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检查预习一通晓文意一具体研习-深入探究一吟咏背诵一课堂小结)二、检查预习1、记字音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2、识通假不慊于心(惬)而勿正(证)无若宋人然(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戒之曰(诫)往之女家(汝)曾益其所不能(增)衡于虑(横)法家拂士(弼)3、思异义今日病矣(疲累,倦困)丈夫之冠也(男子)无违夫子(丈夫)4、辨活用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
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
即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选自先秦诸子选读《孟子》专题中的第六课,课本是按不同的主题将孟子的文章进行整合编排而成的,这节课的主题是关于孟子的养气学说。
学习本文重在学以致用,不仅要了解孟子的思想,更要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借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把握孟子“浩然之气”思想的基本内涵。
(2)引导学生探索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身的浩然之气。
(3)领悟孟子“养气说”在当世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以新闻事件引入,在阅读的基础上,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结构化问题分别分析三则选文,找出三则选文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浩然之气”的思想内涵;进而通过联系实际,找到课堂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做事;最后回到新闻事件,探讨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培养他们自身的这种浩然之气。
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品质、人格的熏染。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三则选文的内在联系,探究浩然之气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从而引导他们培养自身的这种浩然之气。
难点:体会孟子“养气说”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染。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由阐述法、启发质疑法五、教学过程1、事件回顾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省佛山南海,两岁女童小悦悦接连被两辆车碾压,在长达7分钟的时间里,先后有18人从小悦悦身边经过,但都不闻不问,最后拾荒阿姨陈贤妹救了小悦悦,女童终因延时抢救无效而死亡。
2、阅读文本,理解探究2.1阅读第一则,思考:2.1.1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配义与道”2.1.2如何养“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A:直养,配义与道B:内养,非外之,非义袭而取之;集义,有事焉,勿正,勿忘勿助。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一、教学要求1 •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二、学习要点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
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体会孟子的譬喻论证。
成语“揠苗助长”在本文中的作用。
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三、作者生平1 •作者图片(可参见本课ppt)2 •作者资料(可参考以下资料)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母是一个善于教子的母亲,“孟母三迁”、“孟母对织”的故事家喻户晓。
(孟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
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又变得十分贪玩。
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否则将会像那块麻布一样变成一团废物。
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学有所成。
)孟子为子思(孔子之孙)再传弟子。
学成以后,曾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等。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也即见效太慢而没有被采纳。
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书,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目标:1、理解、整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2、诵读本专题,增加文化积淀3、理解孔孟关于道德修养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浩然之气重难点:1、思考孟子与告子观点的区别2、孔子在生活中怎样贯穿中庸之道教学过程:10、【原文】7·10 子于是(在这天)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11、【原文】7·27 子钓而(却)不纲(纲:大绳。
这里作动词用。
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弋(弋:音yì,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
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评析】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
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
12、【原文】7·32 子与人歌而(如果)善(好),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13、【原文】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评析】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
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
“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
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14、【原文】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起身);过之,必趋(快步走)。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评析】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
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教材分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选读的内容。
先秦诸子的散文以深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
《孟子》一书是其中的重要作品。
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使之具体化。
“浩然之气”是孟子“养气说”的重要内容,也是他敢于和黑暗现实战斗的力量来源,它对后代仁人志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本课将会加深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识,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境界,人格修养的熏染。
课文内容分别节选自孟子三篇不同的文章,但其在思想上仍是连贯一致的,都统一在“浩然之气”这个主题下。
第一则选文阐述浩然之气的特点和如何养浩然之气,第二则选文解释了何谓大丈夫,第三则选文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对第二则选文的深化。
【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学习。
掌握选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3、体会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从中借鉴自己立身处世的策略和精神力量,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品质、人格的熏染。
4、重难点
重点:领会“浩然之气”的内涵。
难点:孟子“浩然之气”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和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引词句
一千年前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在快哉亭留下了千古名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苦难中的苏轼是想告诉人们: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刚直不阿,坦然自适。
在任何境遇中,这个人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在这里提到的浩然之气正是孟子首倡的。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浩然之气,感受千里雄风!
二、浩然气
女生齐读。
1、字句梳理
①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一时的,突然的)②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③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预期所达到的效果)④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疲累疲倦)
2、浩然之气有何特点?
至大至刚,配义与道
它作为一种气。
极宏大极刚强,而且要合乎道义。
(至大至刚具体指什么?留下思考)
3、浩然之气如何养成?
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
——积累义产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持之以恒
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不能急于求成(用了揠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急于求成的结果)
教师点拨: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这种浩然之气是集义很久,自然而然没有一点勉强,从心中生出并支配自己行动的。
而告子认为义是心外之物,是外在一个行为规范,用来约束人的行为,所以孟子认为它的看法不对。
齐读中间部分。
4、小结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至大至刚,自然心生,由长期修养道德,践行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过渡:充满浩然之气的人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
三、大丈夫
男生齐读
让学生通过一理二问的方法自己学习。
学会讲解字词,围绕“大丈夫”提出问题。
1、字词梳理
①岂.不诚.大丈夫哉?(难道;确实)②丈夫
..之冠也,父名之。
(男子)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扰乱,改变,压服)
设想会出现的问题:
2、在孟子看来,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吗?
他们合纵连横都是为了顺从统治者来扩大权势,争夺领土,如同妇女一样,以顺从为正道,算不上是大丈夫。
3、何谓“大丈夫”?
居仁,立礼,行义,任何情况下都坚守原则和信念。
再次运用比喻,谈到了自身修养的问题。
这种自身修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不管情况怎样变化,对道德仁义的实践都毫不松懈。
只要内心坚定信念,任何外界因素都不可扰乱他的心。
广居、正位、大道不正体现了浩然之气的至大吗?而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原则坚守信念这就是浩然之气至刚的最好解释。
(背诵本段选文中的名句)
4、设置问题:孟子看来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那么孟子认为哪些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则选文,分析公孙衍、张仪和舜、傅说,胶鬲……的区别。
前者是通过阿谀苟荣获得权势,后者是默默忍受生活的困苦;前者是利用权势逞一己之快,后者是志存高远,心系苍生。
5、小结大丈夫气概
所以大丈夫要经得起磨难也要能经得起安乐,受挫时要能看到希望,把磨难变成提高自己的基石,(引导学生背诵名段:故天将降大任……)享受安乐或受到诱惑时,要把握好自己,不迷失方向,紧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引导学生背诵名段:入则无法家拂士……)
当一个人成为了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后,生活中还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呢?这就是天地间“至大至刚”的精神力量!
四、思古人
不管是浩然之气还是大丈夫气概,都体现对仁义道德的坚守与实践。
中华民族一向都有这种崇高的正气和精神。
提问:纵观历史,在你心中还有谁是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教师引导: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简要介绍文天祥经历)
学生讨论发言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由已知的学习知识出发,通过精当的语言举出了他们熟知的的例子,如,屈原、岳飞、司马迁、苏武……
朱自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
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
那时他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陈寅格1941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
五、悟己身
刚才大家的举例多是大人物,大英雄,而且他们生活的时代和我们当今社会完全不同。
1、当今太平盛世有养气的必要吗?
如大学生犯罪多样化,“拜金主义”罪魁祸首,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赤裸裸的拜金主义,伪科学的欺骗等等已经成为我们今天的忧患,这些都警示着我们:太平盛世的今天更需要浩然之气,更需要做大丈夫。
2、我们自己应如何培养此“浩然之气”?还有没有其他养气的办法呢?
学生发言交流,教师引导要从小积累,持之以恒,由心中自然生发。
教师可以穿插介绍阿布列林的事例,交流评价他是怎样展现当代大丈夫的浩然之气的。
3、观朗诵,读真情。
一代代中华儿女把浩然之气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让中华文明久经风霜而更美,屡遭劫波而不败。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散文诗《浩然正气》的朗诵节选(1分钟),感受这种蓬勃的激情。
散文诗的后半部分我想交给大家朗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那掷地有声的话语,经风霜雪雨,历万代千秋,依旧回荡在华夏儿女的心头。
那是充溢在天地之间的正气,灿烂得就像那满天星辰,刚强的就像那群山叠
嶂。
在和平年代,那是清正祥和之气,在危亡之际,那是仁人志士用生命坚守的气节和希望。
千秋一脉浩然气,要留正气傲苍穹!
六、课堂小结
北大之父蔡元培在指导青年学子修身的精心之作《中学修身教科书》中这样写到:故抱发展人格之鹄者,当不以富贵而淫,不以贫贱而移,不以威武而屈。
人格既堕,则生亦胡颜;人格无亏,则死而不朽。
这种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希望同学们能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养浩然气,做大丈夫!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一、二则选文
2、课外阅读欣赏当代思想家范曾先生的《大丈夫之词》
八、板书设计
至大至刚居仁立礼行义
养配义与道做
浩然气集义心生大丈夫
持之以恒任何情况都坚守原则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