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21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2019)要点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房因无序电活动而失去有效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是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房颤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心血管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对房颤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全程规范管理,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一、我国房颤的现状2004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0--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5%,并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在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7.5%。
二、房颤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
引导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协同作用,规范房颤患者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对房颤患者全程管理,改善房颤患者预后。
(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1.三级医院。
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
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
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
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2.二级医院。
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
为病情相对稳定的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规范治疗。
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
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络,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和随访。
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2019版)附件2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房因无序电活动而失去有效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是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房颤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心血管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对房颤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全程规范管理,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一.我国房颤的现状2004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0-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5%,并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在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7.5%。
有资料显示,房颤致残率高,男性为64.5/10万,女性为45.9/10万,并导致女性.男性全因死亡率分别增加2倍.1.5倍。
目前,我国房颤规范化治疗率低,区域协同诊疗体系尚未建立。
科学地推进分级诊疗,为房颤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全程管理,对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房颤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
引导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协同作用,规范房颤患者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对房颤患者全程管理,改善房颤患者预后。
(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1.三级医院。
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
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
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
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2.二级医院。
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
为病情相对稳定的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规范治疗。
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
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最新版-房颤分级诊疗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通知》,以及《心房颤动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和《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文件要求,建立联通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建立房颤分级诊疗健康档案。
2004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0-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5%,并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在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7.5%。
有资料显示,房颤致残率高,男性为64.5/10万,女性为45.9/10万,并导致女性、男性全因死亡率分别增加2倍、1.5倍。
目前,我国房颤规范化治疗率低,区域协同诊疗体系尚未建立。
科学地推进分级诊疗,为房颤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全程管理,对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文件明确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负责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和随访。
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
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
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二)二级医院。
除急诊患者外,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
为病情相对稳定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治疗。
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
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络,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三)三级医院。
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
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
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
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分级规范化管理目的通过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对心房颤动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进行管理,探索城乡联合规范化管理在提高心房颤动患者抗凝依从性,治疗窗内时间(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减少血栓风险,控制出血风险的价值。
方法入组22个社区心房颤动需要抗凝的患者共142例,对22个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进行业务培训,使其掌握心房颤动的cHA。
DS-V ASc评分,华法林的用法,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的监测,并发症的处理。
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在本院进行评估后,发予心房颤动患者信息卡片,并与相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对接,嘱患者回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华法林剂量调节;另一组为对照组,直接嘱其到本院心血管内科门诊进行华法林剂量调整。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之间的依从性,INR初次达标时间、TTR、出血的并发症,血栓并发症等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观察组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TR高于对照组;达标时间迟于对照组;两组间出血及血栓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医院与社区联合进行心房颤动抗凝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患者抗凝的依从性、TTR,并不增加并发症风险,有利于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标签:心房颤动;抗凝;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治疗窗内时间;医院与社区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中,华法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时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为每年 1.4%~3.4%,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0.4%~0.8%。
使用华法林患者中,治疗窗内时间(TTR)也是长短各异。
我科开展了医院与社区联合进行心房颤动的规范化管理的研究,希望通过三级医疗机构对社区医生的指导提高社区医生的诊疗与疾病管理水平,对社区心房颤动患者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指导INR监测、患者用药及并发症的处理,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率,提高抗凝TTR,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心房颤动诊疗规范(2021年版)一、概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消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
心房失去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不规则的反应。
因此,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是房颤患者主要的病理生理特点。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估测约3350万例,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男性0.60%、女性0.37%,年龄校正后年发病率为男性0.78‰、女性0.6‰,40岁以上者房颤患病终生风险分别为男性26%和女性23%。
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且各年龄段男性均高于女性。
2008年我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在13个省和直辖市的29079例30~85岁人群中,房颤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65%,在>80岁人群中高达7.5%。
另一项针对不同地区自然人群19368例成年人(≥35岁)的横截面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房颤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74%,<60岁男女患病率分别为0.43%和0.44%,>60岁男女患病率分别增长至1.83%和1.92%。
房颤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及体循环动脉栓塞的风险,其年发生率分别为1.92%和0.24%。
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且将导致近20%致死率及近60%致残率。
房颤导致女性全因死亡率增加2倍、男性增加1.5倍。
截止2010年,年龄调整的死亡率为男性1.6/10万、女性1.7/10万。
房颤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脑卒中。
除引起心力衰竭、加重心衰症状外,房颤还可增加心肌梗死风险,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痴呆等。
二、房颤的筛查和诊断(一)房颤的危险因素多个危险因素与房颤发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导管消融术后复发风险增加相关。
其中包括不可干预的临床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家族史、种族、身高、基因以及一些实验室检查指标,如左心室肥厚、左心房增大等;可干预的临床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肥胖、耐力运动、睡眠呼吸暂停、甲状腺功能异常、吸烟、饮酒等。
心房颤动基层诊疗指南(一)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心悸、胸闷和运动耐量下降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有一些心室率不快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无明显症状,而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原因做心电图时发现。
体格检查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短绌。
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图1)。
由于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并伴有快速或缓慢心室率,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
血栓脱落可致卒中及体循环栓塞,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二)分类根据心房颤动的表现、持续时间、终止方式将心房颤动分为5类,见表1。
心房颤动分为5类(三)流行病学据估计,截至2010年,全球心房颤动患者估测约3 360万例。
2010年全球有2 100万例男性及1 260万例女性患有心房颤动。
我国心房颤动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74%,<60岁的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0.43%和0.44%,≥60岁的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1.83%和1.92%。
心房颤动导致女性全因死亡率增加2倍,男性增加1.5倍。
心房颤动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卒中。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许多疾病可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并增加心房颤动并发症。
目前已明确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肥胖、吸烟、酗酒,与心房颤动相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心力衰竭、瓣膜病、心肌梗死、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肾病、甲状腺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
控制和治疗这些因素可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
(二)电生理机制可能与心房颤动有关的电生理机制有局灶激动、多子波折返和转子等。
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的子波,或有多个折返环参与。
(三)病理生理机制1.心房重构:心房重构早期表现为以电生理及离子通道特征发生变化的电重构,晚期则表现为心房的纤维化、心房增大、淀粉样沉积、细胞凋亡等组织结构改变的结构重构。
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方案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房颤动质控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方案,以提高房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首先,介绍房颤的定义、病因和流行情况,并分析房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随后,针对房颤患者的关键诊疗环节,提出质控标准的制定原则。
其次,制定房颤治疗综合性指南,包括房颤的分型、分级和诊断标准。
再次,建立房颤的多学科协作机制,强调医疗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最后,阐述质控标准的实施步骤和效果评估方法,为推广和落实房颤动质控标准提供参考。
1. 引言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目前,房颤患者的诊治水平存在差异,质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亟待解决。
2. 房颤动的定义、病因和流行情况房颤是指心脏房室联律被心房快速而无目的地代偿性收缩代替的心律失常。
其病因复杂,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房颤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心血管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房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目前,房颤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治疗手段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消栓和手术治疗等。
然而,由于房颤的复杂性,患者的诊治存在不足和不规范现象。
4. 质控标准的制定原则为了制定合理的房颤动质控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应充分调研和分析房颤的临床实践,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指南来制定质控标准。
5. 房颤治疗综合性指南的制定在房颤治疗综合性指南中,应明确房颤的分型、分级和诊断标准,根据不同患者推荐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建议制定针对房颤患者的个体化管理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6. 多学科协作机制的建立房颤患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心内科、心血管外科、放射科等。
建议建立房颤的多学科协作机制,引导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7. 质控标准的实施步骤为了确保房颤动的质控标准的有效实施,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明确标准的执行责任部门,建立标准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培训医务人员的质控知识和技能,建立房颤动质控数据库,定期评估质控标准的执行效果。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公布日期】2019.09.01
•【文号】国卫办医函〔2019〕710号
•【施行日期】2019.09.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医疗管理
正文
关于印发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9〕7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有关要求,指导各地做好分级诊疗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组织制定了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医政医管栏目、国家中医药局网站通知公告栏目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系人:医政医管局胡瑞荣、王毅
电话:************
传真:************
邮箱:******************.cn
国家中医药局联系人:邴媛媛
电话:************
传真:************
邮箱:******************.cn
附件:1.心房颤动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2.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
2019年9月1日。
2010版欧洲心房颤动诊疗指南解读张倩辉;高丽君;李树仁【摘要】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去年正式颁布了2010版心房颤动(房颤)指南.该指南以现有临床研究证据为证据,对房颤的管理做出了全面而详细的推荐建议,在抗凝、心室率控制等方面作出了新的推荐建议.新指南有以下8个方面值得关注:1 心房颤动的分类及分级1.1心房颤动的分类国际上房颤的分类很多,新版指南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将房颤分为5类:首发房颤(首次发生的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48 h,可以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d)、持久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慢性房颤(房颤持续存在且患者已处于适应状态).【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1(032)005【总页数】3页(P630-632)【作者】张倩辉;高丽君;李树仁【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去年正式颁布了2010版心房颤动(房颤)指南。
该指南以现有临床研究证据为证据,对房颤的管理做出了全面而详细的推荐建议,在抗凝、心室率控制等方面作出了新的推荐建议。
新指南有以下8个方面值得关注:1 心房颤动的分类及分级1.1 心房颤动的分类国际上房颤的分类很多,新版指南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将房颤分为5类:首发房颤(首次发生的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48 h,可以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 d)、持久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慢性房颤(房颤持续存在且患者已处于适应状态)。
除此之外,因血栓栓塞并发症或其他原因住院而发现房颤,患者无明显症状的房颤定义为隐匿性房颤。
与2006版指南相比,增加了持久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分类更加细致,便于临床管理。
1.2 心房颤动的临床症状分级——EHRA评分新版指南中建议应用简单的评分系统(EHRA评分)对患者相关症状进行分级。
心房颤动【概述、定义】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
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
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AF)【诊断依据及标准】(一)典型体征(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
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II、III、aVF或V3R、VI、V2导联上比较清楚。
房颤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
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
心房颤动【概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心房电活动极度紊乱而损及机械功能为特点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电图上表现为固有P波消失,而代之以大小形态及频率均多变的快速颤动波。
【分类】房颤分为初发房颤和反复发作的房颤。
初发房颤定义为首次出现的房颤,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动复律。
房颤发作≥2次则称为反复发作的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①阵发性房颤指能自行转复,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48小时。
②持续性房颤为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转复,需要进行药物或电复律。
既可以由阵发性房颤发展而来也可以是房颤的首次表现。
③永久性房颤是指复律失败或非复律适应证或复律24小时内又复发的房颤。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有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疲乏、头晕和黑朦等症状,由于心房利钠肽的分泌增多还可引起多尿。
部分房颤患者无任何症状,而在偶然的机会或者当出现房颤的严重并发症如卒中、栓塞或心力衰竭时才被发现。
【诊断】记录到房颤发作时的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1.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鉴别室性期前收缩的特点为:①V1导联QRS波呈单向或双向型,V6呈QS或rS型;②以左束支阻滞多见;③有固定的联律间期,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④畸形QRS波的起始向量与正常下传者不同。
2.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前者的节律大多绝对不规则:心率极快时才基本规则,而后者基本规则(R-R间期相差仅在0.02~0.04s)或绝对规则;②前者QRS时限多为0.12~0.14s,易变性大;而后者QRS时限可大于0.14s,如>0.16s则肯定为室性心动过速,此外易变性小;③前者无联律间期也无代偿间歇,后者有联律间期并固定,发作终止后有代偿间歇;④前者无室性融合波而后者有;⑤V1~V6导联QRS波方向一致,都向上或都向下,高度提示室性心动过速;⑥如出现连续畸形QRS 波时,如电轴发生方向性改变者。
附件1心房颤动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一、建立心房颤动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根据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记录人口学信息和评估病情。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联通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方便查阅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逐步建立房颤相关数据库(含中医药相关数据)。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负责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和随访。
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
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
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二)二级医院。
除急诊患者外,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
为病情相对稳定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治疗。
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
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络,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三)三级医院。
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
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
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
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三、明确房颤分级诊疗服务流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图1)。
签约服务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初步识别→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签约→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在诊疗能力范围内的,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按签约内容开展日常体检、康复及健康管理。
上转患者流程:全科医生判断患者符合转诊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上转医院层级→联系二级及以上医院→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确定患者确需上转→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上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
图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服务流程(二)二级医院服务流程(图2)。
初诊患者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给患者积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患者转至基层就诊/三级医院→定期/不定期派内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诊疗,对分级诊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接诊上转患者及下转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患者经治疗稳定、符合下转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下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下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图2.二级医院分级诊疗服务流程(三)三级医院服务流程(图3)。
初诊患者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给患者积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患者转至二级/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定期/不定期派专科医师到二级/基层医疗机构指导诊疗,对分级诊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接诊上转患者及下转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患者经治疗稳定、符合下转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联系二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下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下转至二级/基层医疗机构。
图3.三级医院分级诊疗服务流程附件2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房因无序电活动而失去有效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是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房颤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心血管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对房颤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全程规范管理,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一、我国房颤的现状2004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0-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5%,并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在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7.5%。
有资料显示,房颤致残率高,男性为64.5/10万,女性为45.9/10万,并导致女性、男性全因死亡率分别增加2倍、1.5倍。
目前,我国房颤规范化治疗率低,区域协同诊疗体系尚未建立。
科学地推进分级诊疗,为房颤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全程管理,对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房颤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
引导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协同作用,规范房颤患者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对房颤患者全程管理,改善房颤患者预后。
(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1.三级医院。
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
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
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
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2.二级医院。
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
为病情相对稳定的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规范治疗。
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
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络,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和随访。
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
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
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三)分级诊疗路径(图1)。
图1.房颤分级诊疗路径(四)双向转诊标准。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标准。
(1)社区初诊或疑似房颤的患者。
(2)既往病情稳定,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应及时转至二级以上医院救治:①基础疾病加重,经治疗不能缓解;②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血流动力学紊乱、血栓栓塞、抗凝出血情况、心力衰竭等。
(3)对具有中医药治疗需求的房颤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当转诊: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提供房颤中医辨证治疗服务时;②经中医药治疗疗效不佳者。
2.二级医院上转至三级医院的标准。
(1)急性房颤,伴有血流动力学紊乱者。
(2)基础疾病重症者。
(3)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4)符合介入诊疗和手术适应证者,包括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外科治疗等。
(5)有中医药治疗需求,经中医药治疗疗效不佳者。
3.三级医院下转至二级医院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
(1)病情稳定。
(2)治疗方案已明确,需常规治疗和长期随访。
(3)诊断明确的,可进行临终姑息治疗的终末期患者。
4.二级医院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
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并发症控制良好,需常规治疗、康复和长期随访者。
三、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一)房颤的初步识别。
应当重视人群中房颤的初步识别,特别是具有房颤高危患病因素的人群,如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病、脑梗塞等患者。
通过常规或长程心电图诊断房颤,记录人口学、症状、基础疾病等信息。
(二)房颤诊断和评估。
1.病史采集。
(1)现病史:发病时间,症状及治疗情况。
有无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头昏、黑朦、晕厥等;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诱因、加重/缓解因素;其他伴随症状。
采用欧洲心律学会(EHRA)症状评级标准以评估症状严重性(表1)。
表1.EHRA房颤症状评级标准(2)既往史: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基础疾病、合并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如甲状腺疾病。
(3)个人史:是否有相关诱因,如酗酒、过量饮用咖啡、喜饮浓茶、吸烟等。
(4)家族史:是否有房颤家族史。
(5)社会心理因素。
2.体格检查。
应进行全面查体,重点检查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心脏检查(注意心率、心律、心音)、脉搏(脉律、桡动脉、颈静脉)、身高、体重。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
(2)心电检查:可采用瞬时、长程、植入装置记录,也可采用佩戴装置记录。
(3)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行经胸超声检查以明确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有附壁血栓等;必要时,可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CT、MRI(心、脑)等进一步评估。
4.房颤的分类。
通常分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4类(表2)。
表2.房颤的分类5.血栓栓塞危险评估。
应定期评估其血栓栓塞风险。
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推荐采用CHA2DS2-VASc评分方法(表3),≥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较高。
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腔内有血栓或有自发超声回声现象等亦视为高危血栓风险。
表3.非瓣膜病性房颤卒中危险CHA2DS2-VAS C积分6.出血风险评分。
推荐使用HAS-BLED积分评估抗凝出血风险,≤2分为出血低风险,≥3分提示出血风险增高(表4)。
对于评分≥3分者应注意防治增加出血风险的因素。
表4.房颤出血风险HAS-BLED积分7.应用中医药治疗时,应全面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做出中医证候诊断以辨证施治。
(三)基础疾病评估。
常见的基础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变、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管疾病等)和非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睡眠呼吸障碍等),需要尽早识别,合理管理。
四、房颤的治疗(一)治疗目标。
控制心脏节律、控制心室率、预防卒中等栓塞事件,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致死率。
(二)一般治疗。
1.管理基础疾病及危险因素。
各级医疗机构均应合理管理基础疾病,有效控制危险因素。
2.预防卒中。
包括规范药物抗凝治疗,左心耳封堵/夹闭/切除。
(1)药物治疗。
服用华法林时,应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其目标值为2.0-3.0。
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等。
用药前应评估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
(2)经皮左心耳封堵/夹闭/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