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 短文两篇教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57.00 KB
- 文档页数:6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短文两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想】先生在学习鲁迅的这篇篇幅较长,内容较深,时代气息不浓的文章时,教员能否找到一种方法来唤起先生学习本文的兴味和热情呢?又怎样让这堂课开放而有生机呢?于是我思索到教学中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1.注重对文本的阅读,给先生充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阅读活动中,让先生展开思想,体会、了解、感悟、思索,这样才干了解资料,理清层次,体会作品的深入外延,这样本文的宗旨就不难了解了。
2.引导先生走进文本,积极探求,自动实际,大胆表现自己的感悟、心得,和作者发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就会注重先生的特性检验,凸现新课标的倡议肉体。
3.言语的品味,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重点,让先生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细细品味,引导先生从字句、修辞等不同的角度去品味,不光品味到其中的风景美,还能品味到其中的兽性美等。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言语,引导先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受文中的思想外延。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难点:正确掌握作品深入的思想外延。
[教学预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阻碍。
2.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这种乡村戏剧。
3.搜集鲁迅的有关文章,并将优美文段摘抄上去。
[教学布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起兴味,导人新课(播放«童年»的音乐)师:同窗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惜和回想的美妙光阴,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愉快腾跃的音符,这儿有一首诗是这样来写童年的: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游玩,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陆地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在的蓝天上飞翔,如今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论春与夏秋冬,永在我记忆的深处。
(音乐中止)是啊,人们回想往事,总是充溢一种浪漫的理想颜色,即使像鲁迅这样的斗士,回想起童年的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明天我们就一同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翻译全文。
2、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疏通文言语句;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教学本文要先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请老师帮助解决。
疏通文意,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在疏通文言语句的根底上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中国的“四大创造”是什么?(对,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毕升创造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课本中学习《活板》一文,(板书课题。
)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2、简介。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要求:记住。
二、自主学习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并解决。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应交流1、解释以下词语。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板:(通“版”。
)为:(做,使用。
)已:(通“似”。
)布衣:(平民。
)又为活板:(做,引申为“创造,创造”。
)火烧令坚:(用火,名作状。
)和:(混合,拌和。
)持就火炀之:(接近,靠拢。
)极为神速(快,迅速。
)第二板已具(准备好,齐备。
)更互用之:(交替,轮换。
)瞬息可就(完成。
)以纸帖之(贴上标签,动词。
)每韵为一帖(标签,类,名词。
《诫子书》《短文两篇》所收录的两篇皆是文言文名篇,其中《诫子书》是诸葛亮给儿子所写的家书,《陋室铭》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
在教授这两篇文章时,对通假字、重点字词的讲解是比较难的,另外文言词的用法和释义也是要考察的对象。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学生自主探讨,老师点拨的方式,效果会较好。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3、掌握字词,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疏通文意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析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2、自主学习,组内合作交流,师生讨论、课堂展示;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诫子书)4、引导学生理解陋室不陋的缘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情趣;2、熟读课文,感受本文凝练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1、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诫子书)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陋室铭)【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一句话讲故事。
教师出示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的图片,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把故事讲出来,重点是人物和事情缘由。
从而引出本文作者。
2、简介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称卧龙先生。
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代表作有《隆中对》、《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
3、简介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检查预习:出示PPT导课练习检测作业。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前言短文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是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一种写作形式。
本文将介绍两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
短文一:感悟读书教学目标•理解短文主题和中心思想;•掌握短文的结构特点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仿写练习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短文主题和中心思想;•掌握短文的结构特点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仿写练习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并与学生分享自己获得的收获。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短文主题和中心思想。
阅读理解环节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短文,全面理解短文内容;2.学生独立回答阅读理解题;3.教师辅导解答,引导学生分析短文结构特点和修辞手法。
仿写环节1.教师提供写作框架和例句,引导学生仿照短文结构和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短文;2.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修改和互评;3.教师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馈。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在理解短文内容和结构特点的同时,也得到了满足个人写作兴趣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了写作能力,丰富了阅读体验。
短文二:初中生应该如何学英语教学目标•理解短文主题和中心思想;•学习并掌握短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词组;•掌握短文的结构特点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短文主题和中心思想;•掌握短文的结构特点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短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词组;•通过写作练习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阅读理解环节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短文,全面理解短文内容;2.学生学习生词和词组,并掌握其用法和意义;3.学生独立回答阅读理解题;4.教师辅导解答,引导学生分析短文结构特点和修辞手法。
仿写环节1.学生按照短文结构和内容,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英语学习方法,写一篇类似的短文;2.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修改和互评;3.教师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馈。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适值巴金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引导学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思考、质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贺礼吧。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2003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第9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赏析精彩论点,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基础梳理(1)生字注音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西蜀.(shǔ)调.素琴(tiáo)(2)古今异义①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
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②惟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③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④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3)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②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③惟吾德馨.(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④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上)⑤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⑥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一词多义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之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3.背景探寻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2.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学法指导】
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停顿,能够理解文章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再读文章抓住说明顺序,理清结构。
积极思考,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活板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
燔()土讫()贮()拂()
2.查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又为活板()(2)唐人尚未盛为()之
(3)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4)火烧令坚()(5)若()止()印三二本
(6)更互()用之(7)用讫()
(8)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第9课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赏析精彩论点,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基础梳理
(1)生字注音
德馨.(xīn)鸿儒
..(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西蜀.(shǔ)调.素琴(tiáo)
(2)古今异义
①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
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②惟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③无丝竹
..之乱耳(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
④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
(3)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②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
③惟吾德馨.(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
④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上)
⑤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⑥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4)一词多义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之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2.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
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3.背景探寻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令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半年内就逼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三、整体感知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来表现居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
2. 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托物言志。
3.读《陋室铭》,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他对当时的社会相当不满,虽奋力抗争却屡遭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被贬。
但是,他并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并对当时世风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四、文本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何深刻含义?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室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
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作业
写一篇300字左右托物言志的短文。
如杨柳,松树,白杨。
菊花,梅花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夫.(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古今异义。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③意与日.去(古义,岁月;今义,白天)
3. 一词多义
夫君子之行.(品德)
①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非志无以成.学(完成,成就)
②成遂成.枯落(形成,变为)
遂.成枯落(终于)
③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意.与日去(意志)
④意宾客意.少舒(神情)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⑤驰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
将复何及.(来得及)
⑥及及.其日中如探汤(等到)
2.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
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3.背景探寻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时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他以自身的言行感染、激励后代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所传颂。
三、整体感知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论据略)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作业
请写一封书信,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
300字左右。
注意:格式正确。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