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66.62 KB
- 文档页数:2
解放路学校实验教学教案课题《探究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课型实验课授课时间月日实验目标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3、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观察要注意抓住物理现象的主要特点,要注意主要方面的观察,从不同角度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要会描述看到的现象.要能通过对比找到物理规律.操作指导本节得出结论部分是学生实验,教材提供了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这部分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一定要认真观察在熔化过程中现象,例如物质状态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情况等,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填写表格,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并利用数据制作表格,从表格中找出物理规律板书设计实验:探究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物质从______态变到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非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选填“变化”、“不变”)的。
2.晶体类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______,它的大小还与______等外界条件有关。
解放路学校实验教学教案请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教学反思解放路学校实验教学教案教学过程探究海波、石蜡的熔化特点[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与假设](1)冰熔化一定的温度,烛蜡熔化一定的温度?(有/没有)(2)冰熔化时温度,烛蜡熔化时温度(升高/降低/不变)[设计实验]为了检验你的猜想与假设,你需要哪些器材?请同学们结合教材53页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同组之间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回答所需的实验器材,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回答实验步骤:1、如图3.2-1把海波碾碎后放入试管中,在海波中插入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记下这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海波的状态的变化,直到海波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 (2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才学物理不久,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都还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学重点: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教学难点:固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过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提问: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先说熔化,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呢?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是怎样的呢?老师这里有两种固体,一个海波,一个石蜡,我们来用实验探究一下他们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变化的。
进行实验,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各实验仪器的用处及注意事项。
知识讲解: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的固体。
熔点:晶体熔化时候的温度晶体熔化特点:师:通过我们刚的出来的图像我们发现,海波跟石蜡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有些差异,让我们来进行比较一下。
帮助学生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以及学习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和条件。
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加热认识晶体熔化曲线逆向思维法: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应用以及危害。
与学生一起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曲线。
引导学生由熔化过程思考凝固过程,并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提问: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应用和危害有哪些?温A B CD板书设计:熔化和凝固一、熔化和凝固现象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5、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对比讨论、探究式、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2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感悟物质世界的美丽多姿。
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是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
三、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过程本节安排3个教学板块:(1)认识晶体;(2)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3)液体的凝固。
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与熔化过程逆向类比,思考讨论推理。
科学研究发现: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由冰、烛蜡的熔化曲线模拟画出水、烛蜡熔液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总结2:(1)从态变为态叫做凝固。
(2)凝固需要热。
(3)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凝固温度,称做点.(4)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非晶体则没有凝固点.(5)晶体熔液凝固的条件:①②讨论:熔化、凝固有利和不利的一面?经典题、易错题:1.海波的熔点为48℃,那么纯净的48 ℃的海波是( ).A.液态B.固态C.固液混合D.以上状态都可能2.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冻也不易开锅(沸腾),这是因为( )A.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低B.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高C.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低D.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3.阅读下面的表格,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电灯泡内的灯丝宜用钨制造,因为它的熔点高B.纯铁掉入钢水中一定会熔化C.水银温度计在一40℃时已失效不能使用D.水银和钨很难形成合金4.烧杯与试管中均放有冰块,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底部,在烧杯内冰块逐渐熔化成水的过程中( ).A.试管内冰块不会熔化B.试管内冰块会熔化一部分C.烧杯内水温在0℃以上D.烧杯内水温高于0℃5.把一块一5℃的冰投入0℃水中,冰的质量( )A.增加B.减少C.不变D.增减不定6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1)AB段海波是态,这段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2)BC段海波是态,这段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3)CD段海波是态,这段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4)海波熔化持续了min.(5)海波的熔点是℃.7.在下图中,描述晶体凝固的图像应为( )8.在严寒的雪山高原上,边防战士生活非常艰苦,经常从野外取雪加热成水供饮用,能准确描述这个过程的是下图中的( )9寒冷的冬天,路面上冻雪久积不化,影响交通.人们发现,如果向积雪上喷洒盐水,能够促动冻雪的熔化.对此,下列解释准确的是 ( )A.盐水能向雪传热,从而使冻雪的熔化B.盐水能降低冻雪的熔点,可使冻雪能在0℃以下熔化C.盐水能提升冻雪的熔点,可使冻雪能在0℃以下熔化D.盐水渗入冻雪后,能提升吸收太阳热辐射的本领,从而促动冻雪的熔化布置作业:教后感:。
初中物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相变过程及相变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2.通过实验方法感知物质熔化时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
3.探究熔化点与物质的种类、形态、结构等因素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熔化点的概念和温度变化规律;
2.掌握通过实验方法探究熔化点与物质的种类、形态、结构等因素的关系的技能。
三、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烧杯、水槽、杯盖、雪花片、温度计、坩埚及铜屑或高锰酸钾等物质;
2.PPT或黑板、粉笔、镜子等教具。
四、教学步骤:
1.引入新知
通过展示几种物质的相图图像(如水、铁、铜等),让学生了
解物质的相变过程及相变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2.实验展示
将铜屑或高锰酸钾加热至熔化点,记录熔化点的温度变化过程,分析得出熔化点与物质的种类、形态、结构等因素的关系。
3.实验设计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某一物质的熔化点的温度变化规律,以及熔化点的影响因素。
4.实验操作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及过程,最终得出结论。
五、教学评价:
1.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掌握了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
理解了熔化点与物质的种类、形态、结构等因素的关系;
2.学生对实验通过自主设计、操作、记录等方式,培养了实验
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
3.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结果分析及结论探讨等进行
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固体物质的融化过程和温度变化规律,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 教学重点•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控制实验条件并观察实验现象。
3. 教学难点如何规范操作温度计及记录实验数据,理解固体物质的融化过程及相关温度变化规律。
4.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时间安排教学内容10 分钟引入及预习:引导学生思考固体融化时温度如何变化10 分钟实验讲解:介绍实验步骤及操作温度计的方法30 分钟实验操作:学生根据讲解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15 分钟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用图表展现数据并总结规律10 分钟总结及小结:巩固学生对实验结果及温度变化规律的认识5. 教学资源及准备实验器材:蜡烛、玻璃棒、温度计,计量器具、手套、过滤纸6.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反思本课程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固体物质的融化过程及温度变化规律。
学生对该实验很感兴趣,积极参与课程,互帮互助,营造了良好的实验氛围。
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有所反思和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步骤过于紧凑实验时间稍微有些紧张,学生们面临一些时间的压力,导致有的同学在记录实验数据时略有疏漏。
下次教学应更加合理安排时间分配,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记录实验数据。
2. 信息传递有待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些对实验操作有疑问,需要进行补充说明。
因此,下次在进行实验讲解时,应更清晰明确地传达给学生每一步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3. 需要适当加强实验安全知识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因为没有注意到实验安全知识,如火源的离远,操作不够仔细等,测量温度时手部烫伤,或是出现了其他小事故。
因此,下次我将更注重安全知识教育,加强学生对实验安全知识的认识,切实保障学生的安全。
初中物理固体熔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3. 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1. 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2.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教学难点:1. 正确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2. 运用图像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存在哪些状态?它们之间可以转化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吸热或放热发生转化。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 讲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3. 讲解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在熔化过程中,晶体的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的温度逐渐升高。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海波和蜡的熔化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四、巩固知识(5分钟)1. 让学生回答问题:晶体和非晶体有什么区别?固体熔化时温度如何变化?2. 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批改并给予讲解。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补充和强调重点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物质的三种状态、熔化和凝固的概念,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避免实验误差。
《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物理2,课时: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4.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内容,安排在“温度和温度计之后”来学习,这一章内容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几乎每节教材都是从生活实际开始,引入新课,学习了知识之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熔化与凝固》这一节是学学自然知识的延续,也是初三热学和高中热力学知识的基础, 无论从大刚不是从物理知识的扩展角度来说,本章和本节教材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节教材所采用的“实验----分析----比较----总结”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演示法、分析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师: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设计说明关于“熔化和凝固”这一节是让学生能区别物质的三态,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本节教学中要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冰变成水、水变成冰和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得出物态变化的概念。
对于“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以采用海波和石蜡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将两者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
在教学中,为了使探究的方向更加明确,可以将要观察的现象、要记录的问题、要注意的事项,比如水浴加热法等问题,在探究前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做到心中有数。
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图像法把温度和时间(代表吸放热)的关系描述出来。
对于凝固现象可以让学生明白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通过推理并绘出温度—时间图像的方法进行学习。
知道固体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特征不同,并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上每段的意义。
总结熔化和凝固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多媒体等区别物质的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体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3.通过实验比较海波与石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4.会利用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并归纳固体熔化规律。
5.利用实验推理得到凝固过程的特点和图像。
6.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交流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固体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
2.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图像的特点与区别。
教具学生用:铁架台、试管、大烧杯、酒精灯、海波、石蜡、水、温度计、石棉网、火柴、停表等。
教师用:多媒体、烧杯、酒精灯、冰块。
教学过程回顾思考1.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________℃,沸水的温度定为________℃;0 ℃和100 ℃之间分成________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________,如人的正常体温在“37 ℃”左右,读做________。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熔化的概念,知道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2. 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固体熔化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固体熔化实验材料、温度计、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第一章:固体熔化的概念1.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固体熔化,熔化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1.2 讲解:介绍固体熔化的定义,解释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1.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章: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2.1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
2.2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2.3 观察与记录: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记录数据。
第三章:分析实验数据3.1 数据处理:学生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
3.2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温度-时间图,探讨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第四章:影响固体熔化速度的因素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固体熔化速度的因素。
4.2 讲解:介绍影响固体熔化速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4.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2 反思: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固体熔化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设计实验并观察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
3. 学生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第六章:固体熔化实验的注意事项6.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固体熔化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6.2 讲解:讲解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实验器材的清洁、温度计的准确度等。
6.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7.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八章:固体熔化实验的拓展应用8.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熔化实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资面试初中物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种固体的熔化规律,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在实验探究中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与实验方案,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提问同学自然界物质的三态是哪三种状态?接着提问学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会从固体状态转换到液体状态,这个过程叫做熔化,转化过程中,温度有什么特点?借此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模块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提出问题(直接提问):固体熔化时候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探究实验:1.猜想与假设有些学生根据常识,猜测出固体熔化时温度一直升高,一部分学生根据0℃的定义,猜想固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海波和石蜡、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烧杯、试管、玻璃棒、石棉网、秒表。
向学生介绍"水浴法",以及本实验为什么用水浴法来加热。
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由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案,师生共同得出以下方案:(1)组装仪器。
(2)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
(3)待温度升到40℃,每隔1min记录一次实验数据,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4)把海波换成蜡的碎块,再进行一次实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组装仪器,教师强调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4.分析与论证教师指导学生将表格中的数据形成图像,并组织各组汇报结果。
总结:海波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石蜡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模块2】晶体与非晶体提出问题(直接提问):根据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分几类?如何命名?讲师讲解:分为两类,分别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初中物理一、实验目的:
了解固体溶解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器材:
烧杯、盐、温度计。
三、实验步骤:
1.准备好烧杯并称取一定量的盐。
2.使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的初始温度。
3.将盐逐渐加入烧杯中,并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4.每加入一定量的盐,使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溶液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5.继续重复第3、第4步,直到全部盐溶解完毕。
四、实验数据记录:
盐的质量(g)温度(℃)
0初始温度
5-
10-
15-
20-
25-
五、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
1.在盐逐渐溶解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不断上升,说明固体溶解是一个吸热过程。
2.初始温度和盐的质量无关,溶液的温度变化与盐的质量有关。
加入更多的盐会使溶液的温度升得更高。
六、实验结论:
固体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随着溶质的加入而上升,溶液的温度变化与溶质的质量有关,加入更多的溶质会使溶液的温度升得更高。
这是因为溶质的溶解是一个吸热过程,在溶质与溶剂之间进行相互作用时吸收了外界的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升高。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班级:姓名:
实验器材:
实验装置:
实验图像:
【实验结论】:1、该装置采用水浴法加热,目的是为了。
2、温度变化:晶体熔化前热量温度,熔化中热量,温度保持,熔化后温度。
非晶体熔化前热量温度,熔化中热量温度,熔化后温度。
3、状态变化:晶体熔化前是,熔化中是态,熔化后是态。
非晶体熔化前是态,熔化中是粘稠态,熔化后是。
4、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有,非晶体没有
答案:
【实验结论】:1、该装置采用水浴法加热,目的是为了使海波均匀受热。
2、温度变化:晶体熔化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熔化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后温度不断升高。
非晶体熔化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熔化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熔化后温度不断升高。
3、状态变化:晶体熔化前是固态,熔化中是固液共存态,熔化后是液态。
非晶体熔化前是固态,熔化中是粘稠态,熔化后是液态。
4、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晶体有固定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固体熔化的特点,掌握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利用图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固体熔化的概念及其特点2. 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3. 图像分析方法及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图像分析方法及应用。
2. 难点: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数学表达及图像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2. 利用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培养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熔化现象,如冰淇淋融化、冰雪融化等,引导学生关注固体熔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固体熔化特点(1)提问: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2)学生讨论,分享观点。
(3)教师总结: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但在达到熔点后,温度保持不变,直至全部熔化。
3. 分析固体熔化图像(1)展示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学会绘制温度-时间图像。
(2)分析图像,引导学生掌握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
4. 实际应用(1)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些固体熔化的现象?(2)学生分享,教师点评。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5. 总结与反思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固体熔化的特点及其温度变化规律,通过图像分析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固体熔化过程。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六、课后作业1. 绘制一个固体熔化过程的温度-时间图像。
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个固体熔化的现象。
3. 总结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并撰写一篇短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固体熔化的特点及其温度变化规律,培养图像分析能力,提高实践能力。
五、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有很多物质在熔化时是先变软后再慢慢变成可流动的液体的,如蜡、橡胶、沥青等;而有些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没有变软、变稀的过程,而是直接变成液态,如冰、海波、铁、锡等,那么:
1、不同物质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
2、不同物质熔化时的熔点是否一样?
3、物质由液态变化为固态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
【猜想或假设】
1、不同物质在熔化时虽然状态变化过程有些不同,但要加热温度都会上升。
2、不同物质熔点不同。
3、物质凝固时,温度变化有无规律可循,取决于物质的种类。
【设计实验】
1、把一定量的海波和蜡分别放入试管中后,放在火焰上加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把海波已熔化的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再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所需器材:酒精灯、试管两支、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火柴、海波、蜡、钟表
【进行实验】
1、研究海波的熔化温度,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把结果记录在下列表
格中。
2、如图5-2、图5-3所示,用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写出。
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3、研究液态的海波和蜡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把相应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和论证】
1、分析实验1中的数据,得出结论是:
2、分析实验2中的图像,比较得出结论是:
3、分析实验3中的数据发现:
时间/min
20
30 40 50 图5-3记录蜡熔化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
图5-2记录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
时间/min
20
30 4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