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课件(全部)word打印版
- 格式:doc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81
地貌学教学课件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
一、地貌学是从地理学和地质学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发展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在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笃公刘》中,就有“岗”(丘陵)、“塬”(平原)和“隰”(低湿地)的描述。
在成书于11世纪末(北宋时期)的《梦溪笔谈》中,沈括对流水的侵独、搬运与堆积作用三者的关系有清晰的概念,并提出华北平原是河流堆积作用的结果。
清初孙兰的《柳庭舆地偶说》中提出,地貌作用“因时而变,因变而变,因人而变”,已涉及地貌的演变,并注意到人的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英国的J.赫顿在《地球的学说》(1788年)中已将地形的变化看作是地球地质发展的组成部分。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地貌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美国W.M.戴维斯和德国W.彭克对此起了重要作用。
戴维斯在1899年提出地理(地貌)循环学说,认为地貌是构造、营力和时间(侵蚀阶段)的函数。
构造运动造成的上升山地在外力作用下,主要是流水侵蚀下,经历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3个阶段。
在老年期,地面被夷平为“准平原”。
彭克的《地貌分析》(1924年)提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注意到剥蚀过程与地壳垂直运动的关系,认为山坡形态(凸形坡、凹形坡、直线坡)取决于构造(上升)运动与剥蚀作用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以上观点曾长期作为地貌学的理论基础。
发展阶段中国在1949年以后,地貌学得到较快发展。
系统研究了长江、黄河的河流地貌和青藏高原地貌,为水利和道路建设提供了科学资料,还对中国独具特色的西北黄土和西南喀斯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关的成因理论。
二、研究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了较大进展。
①地貌学研究和应用只凭定性描述方法是不够的,必须用定量方法研究地貌过程,说明地貌与其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对几个地理学概念的理解•“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
•“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地势:地球表面形状的高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我国把”地形”改为”地貌”的原因?•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
----例如:千差万别的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因此: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2、地貌的形成(成因与发育)•3、地貌的分布•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1) 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合形态•①基本形态: 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
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②组合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
例如•基本形态: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组合形态:一个河谷形态(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
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
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巨地貌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大地貌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中地貌例如,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小地貌例如,单个洪积扇•微地貌例如,沙波纹(2)地貌的物质组成•分析地貌的物质组成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对几个地理学概念的理解•“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
•“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地势:地球表面形状的高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我国把”地形”改为”地貌”的原因?•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
----例如:千差万别的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因此: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2、地貌的形成(成因与发育)•3、地貌的分布•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1) 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合形态•①基本形态: 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
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②组合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
例如•基本形态: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组合形态:一个河谷形态(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
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
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巨地貌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大地貌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中地貌例如,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小地貌例如,单个洪积扇•微地貌例如,沙波纹(2)地貌的物质组成•分析地貌的物质组成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
•地貌的组成物质要素主要分为两种:基岩物质,沉积物质。
•例如:基岩物质:大陆型地壳--硅铝层(沉积岩、花岗岩)——大洋型地壳—硅镁层(玄武岩)•沉积物质:古代海相沉积物(现为陆地,曾为海洋);一个干谷(有圆滑的鹅卵石)--古河道2 地貌的形成•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1)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A、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力作用:指由地球内部的放射能(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引起的作用,它使地壳发生运动(水平/垂直)、岩层褶皱和断裂、引起岩浆活动、火山和地震以及重力作用等。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比如: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 B 、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洋作用、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块体运动等。
•外力作用的总趋势:夷平地表• C 、内力和外力在地貌发育过程中始终是同时出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例如:地貌轮回(上升—侵蚀;下降--沉积)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地貌按营力性质分类•构造地貌(内力地貌):全球构造地貌(第一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二级)、地质构造地貌(第三级)•外力地貌: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2)岩性----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例如:硬度高的花岗岩,石英岩石英砂岩,多造成高山峻岭;而软弱的页岩、灰岩只能形成低矮的丘陵;易溶解的碳酸岩、黄土等则形成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和黄土地貌。
•(3)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
•例如:板块边界多为巨大褶皱山地和大裂谷,板块内部多为平原、台地、丘陵;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时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例如:喀斯特地貌:溶蚀高原(多为石芽、溶沟);峰丛峰林、溶蚀盆地;溶蚀平原(多孤峰)3、地貌的分布•各种类型和成因的地貌在地球上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例如:在热带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作用和喀斯特作用,地貌主要为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和坡地地貌。
•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地表裸露,风沙作用盛行,形成的地貌主要是荒漠地貌。
•在雪线以上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终年积雪,形成的地貌主要是冰川地貌。
•在寒带和雪线与林线之间的亚高山地区,虽不能终年形成冰川,但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地表经常处于冻融状态,形成的地貌主要是冰缘地貌和各种冻土现象。
•(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四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五)地貌学的性质•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
二、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一)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萌芽期)•*沈括.《梦溪笔谈》:对海陆变迁更作了科学的解释。
•他根据太行山崖间发现的螺(luó)蚌(bàng)壳化石砾石层,认为大陆“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流所湮耳”。
指出海变陆是由于河流堆积的结果;•同时又指出由于流水侵蚀(称“冲激”)山地(以雁荡山为例)而造成了山峰与深谷。
•*明代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中对河流侵蚀作用阐述得更为透彻。
•认为陡崖地貌是河流侵蚀的结果,如称“水凿成矶(jī)(水边突出的岩石或小石滩)”,“江流出山,山削成壁,流回流转,云根迸出”。
•他还提出“程愈迫则流愈急的科学见解。
•此外,他对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作了最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代孙兰.《柳庭舆地隅说》:•1、提出了“变盈流谦”说,称:“流久则损,损久则变,高者因淘洗而日下,卑者因填塞而日平,故曰变盈而流谦”。
其对地形形成作用已具有蚀积平衡的概念,认识到侵蚀和沉积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
•2、他还解释地形形成是三种力量,即“有因时而变,有因人而变,有因变而变”,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内、外力作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等。
•“因时而变者,如大雨时行,山川洗涤洪流下注,山石崩从,久久不穷,则高下易位”。
指出了由于降雨而出现片流和暴流的侵蚀作用,使地形发生变化,即高地削平,低地填高。
•“因人而变者,如凿山通道,地道顿异”。
(人为作用,亦可改变地形)•“因变而变者”是指一种突变力量,包括内力因素,如说:“因变而变者,如土雍山崩,地震川渴,忽然异形,山川改观。
”(二)近代地貌学的发展•此期在地貌学理论上贡献较大、影响较为深远的人物是美国学者W.M.戴维斯和德国学者W.彭克,他们是当代地貌学的奠基人。
•1、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赫顿(J.Hutton).《地球的学说》1788年:认定地形演变是地质发展的组成部分,明确指出:“今天是过去的钥匙”这个地学研究的经典概念。
•依据这个概念,莱伊尔(C.Lyell)发展出地质学研究的一个根本原理——“均变论”,又称为“现实主义原理”。
莱伊尔“均变论””•他指出地壳岩石记录了亿万年的历史,可以客观地解释出来,而无需求助于圣经或灾变论,•也就是说,要认识地球的历史,用不着求助超自然的力和灾变,因为通常看来是“微弱”的地质作用力(大气圈降水、风、河流、潮汐等),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慢慢起作用,就能够使地球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
2、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地貌学的出现,适值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经济上升发展时期。
正是这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促使了这门界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新学科产生和发展。
•例如:阿尔卑斯山区的水利开发,要求对流水和冰川地貌发育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后,致力于西部自然资源的调查、开发与交通建设,地形测量与分析成为了探路先锋。
••作为这门新学科奠基者的戴维斯,终生执教,在课堂上善于用简图作讲解,又精于逻辑演绎、推理、归纳,在地貌学界有戴氏学派之专称。
这个奠基学派使地貌研究从纯形态描述转为“解释性描述”即成因探索,并开创了地貌学的历史研究方向。
戴维斯的“地理循环学说”P3戴维斯认为地貌发育有三要素,即构造、营力、时间。
认为地貌的准平原化发育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假设: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
•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
•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
•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这样一个地貌发育过程可以周而复始,故称之为“地理循环”。
指出了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地貌发育的因素,是地貌学中第一个系统阐述地貌发展的古典理论,对地貌学的发展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不足之处是:• A 在思想方法上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忽视了地貌发育过程中许多因素的变化。
实际地貌的发育是非简单循环模式,而是旋迴性的;• B 他把地壳上升和侵蚀作用人为地分开,也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C 其次,他只注意到河流的下切作用,而忽视了其它形式的流水作用。
*“多旋回说”(中国.黄汲清):于1945年提出的一种大地构造的理论。
•他认为,地槽系的发展是多旋回的,即褶皱系的形成要经历多次造山运动,并不像单旋回论者所持的地槽只存在一次褶皱回返,只经一次造山运动就结束其发展历史。
•例如,天山—蒙古地槽褶皱系,不但有华力西褶皱,还有更早的加里东褶皱,而且在地槽封闭之后,还出现了燕山旋迴和喜马拉雅旋迴的造山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