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 早期国家与社会》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北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七十三篇第1题【单选题】学习了夏、商、西周的兴亡、春秋战国的纷争、大变革的时代,请你确定一个学习主题( )A、中华文化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C、统一国家的建立D、民族融合【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商朝多次迁都。
商王盘庚时迁都到何处?( )A、殷B、亳C、镐D、阳城【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图所示是四方秦朝印文,联系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秦朝( )①创立了皇帝制度②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关于西周农业生产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谷”已经齐备B、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C、使用青铜农具D、牛耕逐渐推广【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约公元前21世纪由禹建立B、约公元前20世纪由禹建立C、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D、夏朝末年,纣王无道,被犬戎杀死【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以下历史故事中,发生在有文字记载历史时期的是( )A、三皇五帝B、大禹治水C、武王伐纣D、黄帝蚩尤的战争【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右图是商朝带枷的奴隶俑,它反映了( )A、奴隶的悲惨生活B、奴隶不听使唤C、奴隶的怠工D、奴隶逃走被抓回【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政治制度是西周的(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左传》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这一史料反映了西周实行的(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以下关于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用来表明贵族的身份地位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技术高超C、商代以后,青铜器中的大型鼎器主要是用来祭祀D、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周代青铜器的代表【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西周众多的诸侯,是通过下列哪个制度产生的( )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答案】:【解析】:第12题【填空题】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商王______把都城迁到______,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知识与技能1.列表归纳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建立者和末代国王、都城、导致灭亡的事件等内容,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西周更替的史实;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基本掌握)2.简单解释什么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家天下”;运用历史地图简单描述夏、商、西周的大致疆域。
(初步知道)3.知道夏朝与商朝文化的主要代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的考古成果。
(扩展了解) 过程与方法1.查找、整理有关夏朝二里头文化、殷墟及夏、商、西周建立与更替的资料。
2.认真阅读教材和资料,科学标记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归纳制作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基础知识表格。
3.思考、回答问题,认真、及时做好笔记:(1)为什么说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以此认识什么是“国家”。
(2)简述一下,夏、商、西周的灭亡有什么共同原因?以此理解、认识国家衰亡与统治者的关系。
4.模拟绘制一个图示,形象展现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严格的等级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和夏桀、商纣、周厉王等腐朽残暴的表现,认识国家兴亡与统治者的关系。
2.从夏、商、西周王朝“家天下”的统治观念、西周建立分封制并确立森严的等级制度,认识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建立的意义。
3.与同学交流学习本课的体会和感受,找出自己在本课学习中最感兴趣、学习效果最好的内容或活动,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
重点归纳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简述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家天下”的基本含义;明确贵族等级制度的层级关系。
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历史。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远古人类,他们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
在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自主学习(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
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
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第三课远古的传说[自主学习]一、炎黄战蚩尤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二、黄帝----“人文初祖”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回答:“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合作探究】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自主学习1.人物:①夏朝第二代国王是_________。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习目标】1.掌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甲骨文的历史作用及造字特点。
2.了解青铜器的优点,它怎样促进当时经济发展?3.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理解甲骨文的作用。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学习难点: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课前预习】(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时期走向鼎盛,种类繁多,工艺高超,规模宏大,技术上采用了。
2.殷墟出土的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显示出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此外,也是青铜器的一个代表性精品。
3.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时代。
(二)甲骨文记事4. 商周时期刻写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文字叫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和甲骨文有渊源关系。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开始的。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5.甲骨文使用、、、等多种造字方法,已具备汉字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展示交流】小组交流、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1.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到了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2.商周青铜器的制作特点有哪些?主要用途是什么?3.甲骨文的含义是什么?4.甲骨文在当时社会起什么样的作用?5.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什么地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6..甲骨文采用哪些造字方法?【展示交流】小组交流、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举世罕见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制造于()A.大汶口文化中晚期B.夏朝C.商朝D.西周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B.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专门指的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C.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共同形成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D.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位于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上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3.西周的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农业B.玉器加工业C.青铜器制造业D.制瓷业4.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上的文字称作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5.具有“殷、青铜冶炼、甲骨文”这些典型特征的朝代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汉6.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A.编钟B.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C.四羊方尊D.司母戊鼎。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五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朝和汉朝的兴起与衰落过程;
2.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主要措施和成就;
3. 了解汉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贡献。
教学重点:
1. 秦朝的兴起和统一中国;
2.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措施和成就;
3. 汉朝的建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秦统治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秦朝和汉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秦朝的兴起和统一中国的过程;
2. 讲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主要措施和成就;
3. 分析汉朝的建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讨论(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秦朝和汉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2. 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四、小结(5分钟)
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对秦朝和汉朝的认识。
五、练习(10分钟)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2.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查找资料,了解秦朝和汉朝的具体历史事件,并写下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朝和汉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2.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3.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嫦娥奔月”]你能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据说故事中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期的著名人物。
那么夏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夏朝之后紧接着是哪个朝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其部落的势力和影响得到扩大。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多媒体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师:夏朝的中心统治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范围?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生: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师:阅读课本第20页正文部分内容,问:世袭制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答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教师出示材料: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职。
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并问:从以上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夏朝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什么政治制度?实质是什么?生:出现了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政府等)。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用来维护夏王朝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多媒体展示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复原图”“墓葬群”“青铜酒器”等图片]师:这些历史图片资料说明了什么?生: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也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学习目标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境遇。
2.通过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自主预习1.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等发展到。
2.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的青铜器,重达千克。
3.1899年,清朝人首次发现甲骨文。
4. 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三、合作探究1.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2.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四、随堂演练1.商朝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工艺精湛。
下列各项匹配错误的是()。
A.酒器——尊 B.食器——鼎 C.兵器——钺 D.礼器——戈2.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工艺十分精湛。
青铜器是哪三种金属的合金()A.铜、铁、锡 B.金、银、铜C.铜、锡、铅 D.铁、锡、铅3.四羊方尊结构精巧、制作精细,是青铜器中的精品,它出土于()A.四川广汉 B.河南安阳C.陕西西安 D.湖南宁乡4.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
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
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A.司母戊鼎 B.青铜 C.铁刃铜钺 D.四羊方尊5.通过甲骨卜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C.西周历史 D.春秋时期历史6.将下列画线的部分改正过来中国文字起源很早,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
人们把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司母戊鼎是三星堆文化的代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自主学习(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
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
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第三课远古的传说[自主学习]一、炎黄战蚩尤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二、黄帝----“人文初祖”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回答:“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三、尧、舜、禹的“禅让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合作探究】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自主学习1.人物:①夏朝第二代国王是_________。
【课标要求】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知识要点】
____________关系区分尊卑等级。
西周时,周王、
、
、士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兼任各级官员,构
贵族、平平一般拥有_______工具和家庭副业,是农业和生产部门的主要劳
民与奴隶民动者。
1.来源:主要来源于________和触犯刑法的罪徒。
奴隶 2.地位:毫无人身自由经常被用于赏赐和买卖,用作祭祀祖先的__,或
者为死去的贵族殉葬。
军队、刑法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夏商西周都建了强大的,军队、刑法(暴力手段)制定了严酷的。
与礼仪教化礼仪教化周人倡导的伦常道德和“敬德保民”的思想,用___ ____ (怀柔政策)配合暴力镇压。
起到维护____________,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
秩序的作用。
目的:为了巩固;大规模分封诸侯。
主要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和授予某个诸侯,称为“ ”;
西周的诸侯必须服从的命令,治理,保卫周王;诸侯必须定期分封制到周室朝觐,和。
作用:加强了与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地区
关系;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习题精炼】
一. 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齐人”、“鲁人”,“楚人”、“燕人”等名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度
2.《书·洪范》记载:“武王既胜殷,邦诸侯”。
这体现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科举制
3.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诸侯的出现与西周哪项政治制度有关?()A.分封制B.禅让制C.郡县制D.九品中正制
4.西周建立后,今天潍坊一带除齐国外,还有纪国、莱国和杞国等诸侯国,这些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是()A.缴纳租税B.治理郡县C.镇守疆土D.监察百官
于()
A.奴隶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分封制
6.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河北被称为“燕赵大地”。
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禅让制B.郡县制C.分封制D.行省制
二.非选择题
7.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摘自《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卿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回答:
(1)材料一说明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制度?分赐土地多少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巡狩”和“述职”各指什么?诸侯和天子的关系如何?
(3)材料二对诸侯作了哪些法律规定?此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延伸阅读】
走近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贡赋与后世的税收不同,税收定时、定量,交纳什么有规定。
贡赋交什么不统一,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是贡献地方特产、珍鸟奇兽。
朝觐以距离京师的远近,有的一年一次,也有两三年一次。
封国内的土地,原则上诸侯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或转让。
诸侯自留部分土地归己所有,另一部分赐给他的属下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再分土地给士,士再分土地给庶民耕种。
诸侯在国内行使君权。
从周天子到诸侯、大夫、士,都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解决接班人和土地的再分配问题。
用血缘关系解决继承问题,形成贵族政治。
非贵族阶层没有获取权位和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分封的诸侯国最初只是一些不相连接的垦殖区,国与国之间有大片的空地。
诸侯所在的都城很小,甚至不如现在一所中学占地面积大。
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地方可能有250平方公里,人口相对多一些,有足够的实力控制全国,还能干涉诸侯内政。
到春秋时期,诸侯国做大,疆土接壤,摩擦不断,战争频繁,周朝实际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任世江著
参考答案:
【知识要点】
生产,手工业
战俘,供品
军队、刑法
尊祖敬宗,礼仪教化,等级制度
对周边的统治;土地、臣民、“授民授疆土”;周王、诸侯国、纳贡和服役;
周王室、各诸侯国、边远
【习题精练】
一、选择题:
1-5:AAACD 6:C
二、非选择题:
7.(1)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亲疏来确定。
(2)天子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封疆的诸侯向天子汇报工作的完成情况,以评定其是否称职;
上级和下级关系。
(3)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觐、纳贡和服役;目的是巩固周天子居于全国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