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 格式:docx
- 大小:24.03 KB
- 文档页数:3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兴趣的因是好奇,好奇是人的天性,是基因决定的,所以有些人的好奇心大些,有些人的好奇心小些,但基因决定的是先天,后天际遇的不同会影响好奇心的大小。
可以肯定的是读书越多好奇心越重,兴趣点越多。
就我个人而言,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必然,一直以来对魏晋风度颇有向往,至于魏晋风度到底是什么,到底有没有,是不是有心人故意播下的种子,实在难以说明。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鲁迅先生1927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的一篇演讲稿,后来收入到了《而已集》,而已集收录的多是杂感,但这杂感又正值见到“许多血和许多泪”的感触,所以此篇演讲稿在论述之余不免还有些弦外之音。
我看通篇演讲的脉络,从曹操讲起,呼吁大众独立思考,不要为历史左右,进而阐述文章之风度,即清峻、通脱、华丽、壮大。
此类风气从汉末魏初至魏末晋初,总结下来就是师心使气,而这一过程中的名士如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在行为做事方面形成了一定社会风气,如清谈、如药、如酒,为魏晋风度增加了许多点缀,但文章风度、名士行事的背后,于哲学的思辨、与政治的拉扯,像是个死结纠缠不清。
最后行至晋末,慷慨激昂渐行渐远,名士想出世而不得,文章就变得温和恬静,形成了田园风格。
鲁迅是民主战士,当然是斗争的。
师心使气是他的风格,田园出世不是他的向往。
魏晋名士嗑药,实在是小节中的小节。
老百姓效仿,以致后世认为宽衣大袍有仙风道骨之感,实在是贻笑大方。
酒就更不用提了,阮籍借醉酒回避司马氏的拉拢,真是个又好笑又无奈的写照。
魏晋名士因为嗑药、饮酒,会表现出许多与礼教不符的行为,被认为是破坏礼教的,反中华哲学的,所谓欲加之罪。
而鲁迅这篇演讲所呼吁的,恰恰是期望民众自省,能够辨别谁是真三民,谁是假礼教。
谈起魏晋名士,恐怕名头最响的要数竹林七贤,而竹林七贤中又以嵇康为最。
嵇康身上有很多传奇,嗑药饮酒,性格强烈,而且是自始至终的强烈,嵇康之死又将他的生命升华,其间政治的涌动、广陵散的传说更是让嵇康的事迹流传百世。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读书报告本次读书报告是围绕着大文豪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来进行的。
对于鲁迅,相较于其他作家来讲,我们貌似更加了解一些,但关于鲁迅的生平、传闻等等太多了,我们了解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正确的,所有关于他的描述和回忆都无法穷尽和还原他真正的一生,所以我们只能尽量靠近,从思想角度来理解这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
后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
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
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
鲁迅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对于鲁迅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以正面为主,在中国大陆鲁迅的文学地位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众多文章被选为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
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
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了深刻的阐释,当然,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其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鲁迅坚定的政治立场。
人无完人,更何况是锋芒毕露的鲁迅,也有一些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为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时期的文化以其独特的风度和文学风格而闻名,这种风度体现在他们的文章、诗歌和书信中。
同时,魏晋时期也是中国医药和酿酒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药物和酒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魏晋风度与文章、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感悟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我们来谈谈魏晋风度在文章中的表现。
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其清新、自然、含蓄的风格而著称,这种风度体现在他们的文章和诗歌中。
在魏晋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们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人生、世界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他们也善于运用对比和对立的手法,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深度。
这种风度在魏晋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其次,我们来看看魏晋时期的药物和酒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魏晋时期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医学家对药物的研究和运用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药物被广泛运用于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魏晋时期的酿酒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酒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
人们在饮酒的同时,也常常会赋诗作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酒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媒介。
最后,我们来谈谈魏晋风度与文章、药及酒之间的关系。
魏晋风度在文章中的表现与药及酒有着密切的联系。
魏晋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和思考,这与当时人们对药物和酒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药物和酒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思考人生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魏晋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在饮酒之后的豪情壮志,或者在药物的滋补之后的清新自然。
药物和酒成为了魏晋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密切相连。
魏与晋文学的关系与医药与酒文化魏和晋文学以其优雅精致的风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独特的时期。
这种文学传统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品味和哲学思想,也为魏,晋时期的文学与医酒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在魏王朝和晋王朝,文学精英经常与医学和酗酒的世界交汇。
陶ian和陆安池等许多当时著名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成就卓著的诗人,而且对传统中药和酒精饮料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文学,医学,酒的这种交汇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给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留下了持久的印记。
魏语和晋语文学中文学,医学,酒类交织最突出的例子之一是"养生"的概念(阳生)。
这一整体的健康与福利方针是当时的文艺界所倡导的,他们认为通过食用药用草药和精美葡萄酒来培育身体和心灵,应该补充文学和艺术事业的追求。
以著名诗人陶元明为例,以其在自然界的宽容,酗酒,达乌瓦特的实践"奢侈生活"而著称,这在他的著名诗歌"桃花泉"中明显可见。
在魏书和晋书文学中对酒的文学描写中,也发现了"营养生活"的概念。
酒特别常被描绘为文学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象征追求快乐,自由和自我表达。
鲁安池是竹园七贤会的领军人物,因对酒的热爱和他非常规的生活方式而庆祝,这违背了当时的规范。
他的诗歌经常表达一种解放感和超越感,灵感来自酒精的沉醉效应。
饮酒与魏和晋文学中的文学创作实践密切相关。
该时期的许多诗人和作家通过饮酒寻求灵感和启蒙,认为酒能释放他们的创造力和洞察力。
这种酒精和文学灵感之间的通联体现在竹园七贤会主办的传说中的葡萄酒聚会的传闻中,其中的文学讨论和诗歌成分因大量的葡萄酒而火上浇油。
然而,魏国与晋国文学与医药酒文化的关系,并非没有其复杂性和矛盾。
虽然时间的利拉蒂支持追求愉悦和自我沉浸,但他们也敏锐地意识到酒精消费的潜在危险和过度。
诗人陆安池在著名的散文"酒的记载"中,对酗酒的危害提出警告,主张酒类消费要温和,体现了对酒中沉浸的伦理道德影响的细微理解。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魏晋时期的文化与风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中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更是令人深思。
魏晋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因素与思想观念。
这个时期的人们多以士人为主,讲究文人风度。
文人风度是指士人在言谈举止、生活态度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素质。
在魏晋时期,这种风度开始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马融是魏晋时期的一位知名文人,他在文章中表达了对药与酒的热衷。
在他的文章中,药与酒往往被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的象征。
马融认为,药物能够延缓人的衰老,增加人的寿命,为人带来健康和活力。
而酒则能够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放松身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他在《草堂集》中写道:“百年能到三五日,终日醉卧不百夕。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药与酒的痴迷与追求。
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将药与酒作为达到人生境界的一种手段。
在另一位魏晋文人陶渊明的作品中,也能够看到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联。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享有盛名的文人,他以饮酒与种田为乐,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与生活情趣的作品。
他的诗词中常常描绘田园生活与酒宴欢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种以田园生活和酒宴为题材的作品,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对于自然与宴饮的追求与渴望。
陶渊明非常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与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
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在魏晋时期不仅仅体现在文人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魏晋时期,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与养生,药物便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药物被使用于养生与治疗疾病,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酒则成为了人们社交娱乐的一种形式。
人们在宴会上饮酒作乐,举杯畅饮,以酒会友,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纽带。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關係讀後感按時間刻度來劃分,該書上至東漢,下至南北朝,橫亙400餘年。
在這段時間裏,朝野風雲變幻,文壇也天翻地覆,相繼出現了三曹,蔡文姬之類的詩人,鄴下文人集團,竹林七賢,二十四友等文人團體,形成了建安風骨和正始詩風的文化風尚。
其下便對魏晉時期的文章與風度談談我的看法。
先談魏晉文章,首先不得不說的就是建安文學,其構成為三曹與建安七子等諸位文人。
三曹:從樂府詩到文人詩三曹,即為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其三人文風一脈相承卻又迥然有異,各有特色,都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了顯著的位置。
先說曹操,提起他,大多數人都會想起他的奸絕形象,的卻,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但曹操除了在政治,軍事領域裏如魚得水之外,在文學領域裏也有自己獨特的造詣。
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深深撼動了趨向沒落的漢王朝的統治根基,其後外戚與十常侍的內鬥,董卓進洛陽後的倒行逆施均從內部蛀空了搖搖欲墜的漢王朝,常言道時勢造英雄,曹操出仕不久就遭遇到了這樣一個亂世,對懷有王侯將相理想的曹操來說,說不清是悲劇,還是上天給予的機遇,總之,他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總算可以大有作為了,經濟與政治是文化的土壤,於是曹操濟世安民的理念可以在作品中得到完美的詮釋,所以他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描寫他本人的政治主張和一統天下的豪情壯志,前者如對酒:"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
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鹹禮讓,民無所爭訟。
三年耕有九年儲,倉穀滿盈。
斑白不負載。
雨澤如此,百穀用成。
卻走馬,以糞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鹹愛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養有若父與兄。
犯禮法,輕重隨其刑。
路無拾遺之私。
囹圄空虛,冬節不斷。
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恩德廣及草木昆蟲"勾勒出理想世界的圖景與自我奮鬥的終極方向。
後者如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他用雄健的筆力,生動飽滿的再現了大海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魄,這也是他博大胸襟的寫照。
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係》有感先说一下魏晋时期的背景:从1世纪末2世纪初起,东汉王朝的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握政权,他们之间明争暗夺,进行着尖锐的斗争,同时又都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掠夺。
终于,激起灵帝刘巨集中平元年的黄巾大起义,随而产生献帝初平元年的董卓之乱和以后军阀大混战。
经过这些大的战乱,中原形成“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中日行,不见所识,”“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的惨象,人民死亡枕藉,生产严重破坏。
这种残破不堪的现实社会和生活于其中的惨痛经历,从逆方向加速了知识分子头脑中人的觉醒,他们唱出了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生何有常,但患年岁暮”(孔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等都是当时心里极度不安的真实写照。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学士在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不断高涨,他们蔑视礼法,蕩检逾閑,秕康功名利禄,注重自我表现,向内拓展了自己的情怀,向外发现了自然情趣,接受宇宙与人生的全景,体会其深沉的奥蕴,滋生了后世所说的“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的萌芽。
我觉得魏晋时期的文人士人是深情与智慧兼具的,在他们吃药嗜酒,放浪形骸的背后是沉甸甸的内涵和不可抑制的痛。
因为在我看来魏晋朝可以说是一个鲜血淋漓的时期,死亡的黑夜笼罩着这时的天空,所以很多荒诞不羁和不可为的事在这时候反而成为发生了。
当时的文人学士有很多死于非命,“建安七子”中孔融和曹操作对,行文讥讽曹操而被杀;与他一同反对曹操的禰衡也被杀;而因与曹操有关係的何晏、夏侯玄也被司马氏所杀;嵇康发议论有碍司马氏办事被杀。
到底怎样才能寿比金石?在孜孜不倦的求索中,一道五色的光芒照亮了文人学士的眼睛——道教。
道教炼製金丹大药,以求服后不死成仙;即使办不到,退而求其次,服药引导,求得生命的有限延长也行。
所以,服散应运而生了。
魏晋文人学士吃药始于何晏,他吃的药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药。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读书报告本次读书报告是围绕着大文豪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来进行的。
对于鲁迅,相较于其他作家来讲,我们貌似更加了解一些,但关于鲁迅的生平、传闻等等太多了,我们了解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正确的,所有关于他的描述和回忆都无法穷尽和还原他真正的一生,所以我们只能尽量靠近,从思想角度来理解这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
后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
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
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
鲁迅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对于鲁迅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以正面为主,在中国大陆鲁迅的文学地位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众多文章被选为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
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
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了深刻的阐释,当然,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其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鲁迅坚定的政治立场。
人无完人,更何况是锋芒毕露的鲁迅,也有一些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为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
鲁迅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全文读后感Lu Xun's depiction of the Wei and Jin period's styl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dicine and alcohol in his writing resonates deeply with readers. The portrayal of the graceful and refined lifestyle of the literati during this period highlights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ir elegant demeanor and the harsh realities they faced. The use of medicinal herbs and consumption of alcohol in their daily lives reflect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existence, where the pursuit of intellectual pursuits is tempered by the need to escape from the harshness of reality.鲁迅对魏晋时期风度的描绘以及与药与酒的关系在他的书中引发了读者的深刻共鸣。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优雅 refined 风度的描绘突出了他们优雅举止与面对的严酷现实之间的对比。
在他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草药和饮酒反映了他们生活的复杂性,智慧的追求受到从严现实的需要的调节。
The use of medicinal herbs, such as ginseng and lingzhi, in the Wei and Jin literati's daily lives reflects their concern for health and longevity. By incorporating the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to their routines, they demonstrate a reverence for ancient wisdom anda desire to preserve their vitality. Furthermore, the consumption of alcohol, particularly fine wine, serves as a form of relaxation and release from the pressures of their scholarly pursuits, allowing them to momentarily escape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heir social status.魏晋文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人参、灵芝等草药反映了他们对健康和长寿的关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icles of Wei and Jin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edicine and wine is a wild and intriguing topic. In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especially in the poetry of the time, there are tons of references to knocking back alcohol and popping pills. These references often reflect the interplay between physical health,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the pursuit of pleasure. For instance, in the famous poem "Drinking Alone by Moonlight" by Li Bai, there's a perfect blend of the themes of being a loner, getting sloshed, and the healing power of nature. This mix of medicine and wine in literature suggests a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in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context of the time. So basically, back in the day, getting your drink on and taking your meds were all part of the same party!"魏书"和"晋书"的文章之间的关系以及医药与葡萄酒的关系,是一个野生而有趣的话题。
血泪交织的挽歌
——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提起魏晋风度,不了解的人总觉得那时候的文人学士是很飘逸和自由的,但是现实是残忍的,对那时的文人学士来说那是一场华丽的梦魇。
宗白华曾说过“魏晋时期,堪称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
”
最近有幸读了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这篇文章据《鲁迅日记》为1927年7月23日广州市教育局所主办的夏期学术演讲。
当时正是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四一五”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之后,鲁迅的许多学生也被杀,为了表示抗议,鲁迅已坚决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
当时他在广州的处境也很危险,按林语堂的说法,国民党政府请鲁迅公开演讲,也有窥测他的态度的用意,鲁迅则在这次演讲中曲折地对国民党暴政作了揭露和讽刺。
首先我先大概介绍一下这篇文章,鲁迅先生的这一篇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从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开始一直到晋末。
在时间主线索中又穿插从文章风格写到“建安七子”,然后引出何晏服五石散,接着又伸展到“竹林七贤”与酒。
全文语言不乏幽默,结构紧凑,明朗,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状况,给我们阐述了当时的行文风格,文人吃药和嗜酒的原因。
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有很多自己独特的观点,我挺赞同的,因为他是立足当时的社会融合自己冷静的分析,如在文章的第3段“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画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我觉得虽然在这时期有“晋之董狐,书法不引”,但是史官的记载有时候的确不能全信,即使是那一时期秉笔直书的史官,也有个人偏好和“当局者迷”的嫌疑,而且很多时候当权者的压力会改变史官秉笔直书的初衷。
还有他对于魏晋文人的种种放荡不羁的行为和表面的风光说是
“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
”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一针见血的道出了当时文人学士不可自拔的无奈。
对于魏晋的破坏礼教者,鲁迅先生认为是“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看到这句话时我仿佛能感受因不满当时社会那些表面的和虚假的礼教者,但又无可奈何时,当时文人学士是怀着怎样一种歇斯底里的心痛看着那些“假礼教者”去亵渎礼教,于是他们走上一条看似与自己信仰背道而驰的路。
其实在他们心中的信仰是真正意义上的礼教而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就如阮籍在自己母亲故去后,饮酒而后吐血,可以看出阮籍的孝道是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形式。
除了对鲁迅先生的由衷佩服,我也有对魏晋文人学士吃药嗜酒等一些行为的感慨。
先说一下魏晋时期的背景:从1世纪末2世纪初起,东汉王朝的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握政权,他们之间明争暗夺,进行着尖锐的斗争,同时又都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掠夺。
终于,激起灵帝刘宏中平元年的黄巾大起义,随而产生献帝初平元年的董卓之乱和以后军阀大混战。
经过这些大的战乱,中原形成“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中日行,不见所识,”“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的惨象,人民死亡枕藉,生产严重破坏。
这种残破不堪的现实社会和生活于其中的惨痛经历,从逆方向加速了知识分子头脑中人的觉醒,他们唱出了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生何有常,但患年岁暮”(孔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等都是当时心里极度不安的真实写照。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学士在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不断高涨,他们蔑视礼法,荡检逾闲,秕康功名利禄,注重自我表现,向内拓展了自己的情怀,向外发现了自然情趣,接受宇宙与人生的全景,体会其深沉的奥蕴,滋生了后世所说的“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的萌芽。
我觉得魏晋时期的文人士人是深情与智慧兼具的,在他们吃药嗜酒,放浪形骸的背后是沉甸甸的内涵和不可抑制的痛。
因为在我看来魏晋朝可以说是一个鲜血淋漓的时期,死亡的黑夜笼罩着这时的天空,所以很多荒诞不羁和不可为的事在这时候反而成为发生了。
当时的文人学士有很多死于非命,“建安七子”中孔融和曹操作对,行文讥讽曹操而被杀;与他一同反对曹操的祢衡也被杀;而因与曹操有关系的何晏、夏侯玄也被司马氏所杀;嵇康发议论有碍司马
氏办事被杀。
到底怎样才能寿比金石?在孜孜不倦的求索中,一道五色的光芒照亮了文人学士的眼睛——道教。
道教炼制金丹大药,以求服后不死成仙;即使办不到,退而求其次,服药引导,求得生命的有限延长也行。
所以,服散应运而生了。
魏晋文人学士吃药始于何晏,他吃的药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药。
服用五石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引热酒。
吃五石散,一不小心,就会毒死。
那么为什么明知这样,当时的人还是乐此不疲呢?我想这是不是跟清末的鸦片,现代的吸毒一样,一旦尝试之后就是摆脱不了的习惯呢?或者人们前赴后继地走上这条不归路,首先也不乏是为了治病和强身健体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是因为当时人们内心极度不安,渴望长生不死的心理寄托呢?这种吃药的习俗也就造成了“扪虱而谈”,与后来的嗜酒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居丧无礼”的局面。
吃药之后,皮肤易于磨破,不能穿新衣服而宜于穿旧,衣服便不能常洗。
因不洗,便多虱。
我想没有那个人变态到觉得身上长虱子还舒服吧,可见看似云淡风轻的“扪虱而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文人学士心里的极度苦闷和不轻弹的眼泪只能放在心里了。
嗜酒,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如阮籍就曾大醉两个月,还有刘伶外出时总会有一人跟在身后拿着铁锹,为的就是喝酒醉死后就地挖坑埋葬。
那么是什么促使他们那么爱喝酒呢?在除去吃药需要饮酒以外,我觉得当时的文人学士内心的不满是需要发泄的,而在当时发泄不满一不小心就会掉脑袋,所以需要借助酒,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即使讲话讲错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谅。
”我觉得还有就是那时的文人学士喝酒,虽然不能消愁,但是可以短暂的逃避现实,或许醉了还能看到自己一直想要的。
由此可见不论是避而不谈政治的清谈风,还是饮酒吃药成风的嗜好,亦或“扪虱而谈”的生活风貌等,都是魏晋时期带给当时文人学士的深刻烙印,是一首血与泪交织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