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4节 机械效率》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74.05 KB
- 文档页数:4
机械效率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术1.明白得有效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
2.明白得机械效率的概念及物理意义,会进行相关的计算。
3.明白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要紧方式。
二、进程与方式通过举例明白得有效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通过讨论,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类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效机械效率来评判机械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明白有效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结合实例熟悉什么是有效功、额外功、总功。
3.明白得机械效率的概念,明白机械效率小于1及没有单位的缘故。
4.会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教学难点分析阻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把握提高机械效率的方式。
教学进程情景导入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家在三楼。
现需把装修用材料运到三楼。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各类方案。
并对各个方案进行讨论,比较优缺点。
教学活动一、有效功和额外功阅读教材P86,观看:做功的不同方法。
如图11-4-2。
要把重100N的沙子运上三楼。
图11-4-2中画了三种方法。
哪一种方法最好,哪一种方法最不行?(1)人做功=对沙子做功+对桶做功+克服自重做功。
(2)人做功=对沙子做功+对桶做功+对动滑轮做功。
(3)人做功=对沙子做功+对口袋做功+对动滑轮做功。
试探:(1)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进程中,每种方式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2)不管他采取哪一种方式都必需做的功是他对什么做的功?(3)在几种不同的方式中他不肯做但又不能不做的功别离是什么?从而引出有效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1)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都必需做的功叫作有效功。
(2)并非咱们需要但又不能不做的功叫作额外功。
(3)有效功加上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叫作总功。
指出:前面实验中,第三种方式最好,因为第三种方式做的额外功最少,总功最少。
教师可视学生明白得程度再列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鼓舞并引导学生自己试探举例。
10.4机械效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一步体会物理实验探究的过程。
2. 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
3.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及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并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简单计算。
3.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难点:1.具体情境下分辨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设计实验以及实验表格,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法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组、钩码、线、弹簧测力计、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原理二.引入新课:(一)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与直接用手提升物体所做的功进行对比。
让学生认识到存在机械效率的问题。
(二)选择提沙子的方案,并说明理由(可引导学生从功的角度考虑),(三)有用功,额外功,总功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定义以及三者的关系2.具体事具体情境下分辨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A、用水桶提水B、捞水桶C、提沙子的3种方案中各部分功的分析(四)机械效率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2.公式:总有W W η用3.机械效率的值的特点:A 、无单位B 、百分数C 、小于14.例题:让学生课堂操练(五)实验探究: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一定的吗?提出 问题: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一定的吗?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1. 实验原理: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3. 实验表格设计:进行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一滑轮组,提升的重物不同时,机械效率不同,提升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大。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4节机械效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4节,主要讲述了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3. 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熟练运用其计算公式;2. 学生能够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2.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3.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真实的机械工作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影响因素。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帮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6.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7. 课堂小结:8. 布置作业:设计一份作业,包括题目和答案,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3.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机械效率有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输入功率为100W,输出功率为80W,求机械效率。
2. 答案:机械效率 = 输出功率 / 输入功率 = 80W / 100W = 0.8,即8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理论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机械效率的计算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主要复习机械效率的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1. 机械效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3.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4. 机械效率计算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2. 能够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3. 能够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2.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及其分析;3. 机械效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关于机械效率的实际例子,如吊车吊起重物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跟随解题。
4.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机械效率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及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5. 知识拓展:讲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以及机械效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布置几道有关机械效率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3.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4. 机械效率计算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计算一个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2. 应用题: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提高吊车工作效率的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机械效率的原理,探索提高机械效率的更多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机械效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教学重点:1.理解机械效率,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准备: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
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二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设计方案,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1.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2. 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二、新课学习1.有用功和总功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用学具展示提沙子的过程,学生观察思考。
想一想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对沙子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把我们所需要的功称为有用功。
对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是我们不需要但是不得不做的。
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称为额外功。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额外功:我们不需要但是不得不做的。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我们把一共做的功叫做总功。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有用功:250×6=1500J总功:200×10=2000J额外功:2000-1500=500J2.机械效率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用字母η表示。
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
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η=1500/2000=75%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机械效率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第十一章第4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课题机械效率课型新班班通使用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结合实际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过程,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教材分析重点重点:机械效率概念难点难点: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动滑轮、铁架台、钩码若干、细绳、刻度尺、弹簧测力计、多媒体。
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两个、铁架台、钩码若干、细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教学过程新授一、导入新课二、进行新课(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复习引入:(一)、提出复习内容:1、使用杠杆、滑轮各有什么好处?2、什么是功?功的计算公式?(二)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使用机械能够省力,有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那种机械更好呢?引入课题:机械效率,板书课题。
一、你会选哪种方法呢?复习回顾:1、使用杠杆、滑轮均可以省力。
2、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则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功的计算公式:W=FS有用功: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对人们有用的功;额外功: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使用机械时,总共做的功。
二、在分析上面几个运沙子方法的基础上,给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三、图中运砂的三种方法的有用功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图中运砂过程中,哪些功是额外功?小试身手----巩固练习:1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2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由于目的是提水,故提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桶做的功是额外功。
由于目的是捞桶,故提桶做的功是(二)机械效率1、概念: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2、表达式: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点拨:W总=W有+W额过渡语:既然使用各种机械做功时,不可避免的要做额外功,而人们又希望比较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因此引入了机械效率的概念。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11.4 机械效率教案(新版)教科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2、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会进行相关的计算;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过举例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通过讨论,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观察教材图11-5-1或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机械做功,如起重机将砖块提升到楼顶,除了克服砖块重力做功外,也一定同时需要克服装砖的筐子、滑轮和钩子等辅助措施的重力做功;此外,由于物体之间总存在摩擦,所以起重机对砖块做功的同时,或多或少要克服摩擦做功。
起重机提升砖块做的功是有用功,提升筐子、滑轮、钩子以及克服摩擦做的功是额外功。
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总功。
用表示总功,表示有用功,表示额外功,它们的关系是举例提问加深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提问,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各是什么?视学生理解程度可再举几个例子。
二、机械效率举例引出机械效率学校二楼的墙坏了一个洞,修补的话需要40Kg 的水泥。
如果你是建筑工人,你需要将40Kg 的水泥从一楼搬到二楼。
现在你手上有重5Kg 的铁桶,重2Kg 的塑料桶,都能装下40Kg 水泥,你可以叫楼上的同事用铁桶或者塑料桶把水泥提上去,当然也可以自己提上去。
提问:你愿意采取哪种方法?提问:为什么?提问:“做的功少”指的是什么功少?有用功、额外功、还是总功?提问:三个方法做的总功不同,有用功相同吗?逐步引导。
任何机械所做的有用功只是总功的一部分。
有用功所占的比例越大,说明机械的效率越高。
物理学中把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符号是η,读作:yita ,常用百分数表示。
说明:η为一比值,没有单位。
提问:总功又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则η又可以表示为什么?说明:在实际机械中,由于机械重力、摩擦力等等因素的存在,额外功是一定存在的,即>0 ,可见η< 100%;只有在理想机械中,机械重力、摩擦力等等因素可以忽略,这时=0 ,η= 100% 。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11.4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具体是11.4节的内容,即机械效率。
在这一节中,学生将学习到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之间的关系,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讲义。
学具:课本、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升重物的过程,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
2. 理论讲解:讲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之间的关系,解释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到两个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并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机械效率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机械效率有用功 + 额外功 = 总功机械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力F的作用,移动了距离s,求这个力的机械效率。
答案:机械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 = F s / (F s + 0) = 1 /(1 + 0) = 100%2. 应用题:一个提升重物的机械装置,提升100N的物体上升了10m,同时还要克服摩擦力做功5J,求这个机械装置的机械效率。
答案:总功 = F s +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 100N 10m + 5J = 1000J + 5J = 1005J有用功 = F s = 100N 10m = 1000J机械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 1000J / 1005J ≈ 99.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否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11.4机械效率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及没有单位的原因。
2.知道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3.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一、课前5分钟训练1、在物理学中, 将跟的叫做机械效率。
2、机械效率的公式:。
3、如图所示的滑轮组,重物G的重力是120N,不考虑摩擦及绳重,在拉力F=50 N 的作用下使物体匀速上升,求:(1)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求动滑轮重二、教学过程:实验探究: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0分钟)一、实验器材:铁架台、细绳、钩码、滑轮、(每个钩码重力相同、每个滑轮重力也相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和。
二、按照图a、b、c组装滑轮组将测量数据记录在教材88页表格中讨论:比较a、b两图,用相同的滑轮组,提起不同的重物则图的效率高。
比较a、c两图,用不同的滑轮组,提起相同的重物则图的效率高。
总结: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1、2、 3、绳重和摩擦。
注意:①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提升的高度无关;②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的段数无关;③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省力费力无关。
.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①增加提升物体的重力②减小动滑轮的重力③减小绳重和摩擦。
三、当堂检测(10分钟)1、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实验装置如下图实验次数 1 2 3钩码重G(N) 4 4 6钩码上升高度h(m) 0.1 0.1 0.1绳端拉力F(N) 1.8 1.4 2.4绳端移动距离S(m) 0.3 0.5 0.3机械效率η74%(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___ __图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______图做的实验,请将表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数据。
(2)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 ______(3)比较实验1和实验3可得正确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物体的重力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第四节 机械效率 教案【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及没有单位的原因。
3.会用η=W 有用/W 总进行相关计算。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记号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规律总结:1.总功的计算方法:根据定义有W 总=Fs ,根据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有W 总=W 有+W 额;由公式η=W 有W 总有W 总=W 有η=W 额1-η。
2.有用功的计算方法:根据定义有W 有=Gh ;根据公式η=W 有W 总有W 有=ηW 总;根据W 总=W 有+W 额有W 有=W 总-W 额。
3.额外功的计算方法:W 额=W 总-W 有;W 额=(1-η)W 总等。
4.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η=W 有W 总。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谈到效率,大家并不陌生,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等等都是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对某些事物的有效利用程度,使用机械时也要讲效率,机械效率,它是表示机械工作时输出的有用能量与输入总能量的比值或动力做的功被利用的有效程度的物理量,对于同一机械,它的机械效率是否是一定的呢?机械效率有单位吗?如何表示它呢?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 有用功和额外功自主阅读教材P 86的内容,完成1-3题。
1.什么叫有用功?什么叫额外功?什么叫总功?答:有用功:用机械工作时为完成目标必须要做的功,符号W 有用。
额外功:为了完成有用功,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符号W 额。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符号W 总。
2.使用动滑轮能够省功吗?为什么?答:不能省功,因为在使用动滑轮时除了做有用功还做了额外功。
3.如图所示,用平行于斜面、大小为1.25 N 的拉力F ,将重为1.8 N 的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拉至顶端,则有用功是____0.36____J ,额外功是____0.14____J 。
《第四节机械效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会进行相关的计算。
3.经过举例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通过讨论,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4.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机械效率,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理解机械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到效率,大家并不陌生,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等等都是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对某些事物的有效利用程度,使用机械时也要讲效率,机械效率,它是表示机械工作时输出的有用能量与输入总能量的比值或动力做的功被利用的有效程度的物理量,对于同一机械,它的机械效率是否是一定的呢?机械效率有单位吗?如何表示它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第四节机械效率》。
(板书课题)
二、自学互研
(一)有用功和额外功
自主阅读教材P 86的内容,完成1-3题。
1.什么叫有用功?什么叫额外功?什么叫总功?
答:有用功:用机械工作时为完成目标必须要做的功,符号W 有用。
额外功:为了完成有用功,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符号W 额。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符号W 总。
2.使用动滑轮能够省功吗?为什么?
答:不能省功,因为在使用动滑轮时除了做有用功还做了额外功。
3.如图所示,用平行于斜面、大小为1.25 N 的拉力F ,将重为1.8 N 的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拉至顶端,则有用功是____0.36____J ,额外功是____0.14____J 。
(二)机械效率
自主阅读教材P 87-88的内容,完成4-5题。
4.什么叫机械效率?公式是怎样的?
答: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功×100%,η=W 有用W 总
×100%。
5.为什么机械效率没有大于1的?
答: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因此,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η总是小于1。
提示:
在实验中,一定要匀速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如果不是匀速地拉,弹簧测力计示数忽大忽小,则W 总偏大偏小,且滑轮组对钩码的拉力不等于钩码的重
力,则W 有偏大偏小,由η=W 有W 总
算出的机械效率数值差别太大;如果向下拉,弹簧测力计由于弹簧的自重而导致示数F 偏小,η偏大;如果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数,由于滑轮与轴之间没有摩擦,则读数F 偏小,η偏大。
各小组长将各知识模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按照教材图11-4-3所示的方式组装了滑轮组,并使用滑轮组提起相应的重物,小组讨论明确实验中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总功怎么测量,然后进行实验。
1.实验原理:____η=Gh Fs ×100%____。
2.需测量物理量:____钩码的重力G____、____拉力的大小F____、____物体上升的高度h____、____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____。
3.所需器材:铁架台、钩码、滑轮组、细线、____弹簧测力计____、____刻度尺____。
4.实验结论:
(1)用一个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重物,则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____高____。
(2)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①____每次尽可能多地提升重物,以增加有用功____;②____减少动滑轮的重量及各种摩擦____。
5.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____(1)被提升重物的重量;(2)动滑轮的重量;(3)绳重;(4)各种摩擦____。
四、交流展示
沿着长5 m 、高1 m 的斜面,把重1 000 N 的物体匀速推上去,若不计斜面的摩擦,拉力应为多大?若考虑斜面的摩擦,所用拉力是280 N ,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答:不计斜面的摩擦时,拉力为200 N ,考虑斜面的摩擦时,有用功为 1 000 J ,总功为1 400 J ,斜面的机械效率为71%。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机械效率
1.有用功和额外功
2.机械效率
六、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