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 格式:ppt
- 大小:7.54 MB
- 文档页数:116
第五章遵守道德标准修养良好品德第一节遵守公民根本道德标准一、公民根本道德标准主要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立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根本道德标准。
1.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与护法;2.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老实守信、诚恳待人;3.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与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4.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5.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效劳社会。
二、提出与倡导公民根本道德标准意义1.公民根本道德标准表达了社会主义道德建立要求。
2.公民根本道德标准是对公民道德要求高度概括。
3.公民根本道德标准有利于对公民进展道德教育。
第二节遵守社会公德一、公共生活含义及四个特点公共生活是与私人生活相对而言,它是在人类社会开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开展起来,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与相关性特点。
特点:1、活动范围广泛性2、交往对象复杂性3、活动方式多样性4、活动结果相关性。
二、公共秩序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那么维系人们公共生活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三、维护公共秩序重要意义1、有序公共生活是构建与谐社会重要条件。
2、有序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安康开展必要条件。
3、有序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根本保证。
4、有序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与文明程度重要标志。
四、维护公共秩序根本手段1、道德与法律是建立与维护社会秩序两种根本手段。
2、道德与法律互为补充、互为条件。
五、社会公德含义与三个特点〔一〕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与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道德准那么。
1、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表达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2、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表达为保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
3、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表达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第5章遵守道德规范涵养良好品德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答:(1)“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着我国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精华。
其基本内容有:爱国守法,是要求公民应该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明礼诚信,是要求公民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应该文明礼貌,与人交往应该诚实守信,诚恳待人,信守承诺;团结友善,是要求公民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助友爱,与人为善;勤俭自强,是要求公民应该勤奋工和,俭朴节约,积极进取,以愤图强;敬业奉献,是要求公民应该恪忠职守,兢业工作,克己奉公,服务社会。
公民的各项基本道德规范,所有公民都能理解和认同,也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做到。
公民的各项基本道德规范在内容上相互联系,在公民道德实践中相互作用,交叉渗透。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其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
其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2、社会公德的内容及其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答:(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是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举止文明、礼貌待人、和谐相处。
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
助人为乐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见义勇为。
这是人们在公共生活的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
爱护公物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爱惜和保护全民和集体所有的公共财物。
保护环境要求人们讲究公共卫生、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遵纪守法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
这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
文明上网要求人们自觉维护网络生活的正常秩序,严格自律,科学、文明、健康地一网。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处罚方式中,属于治安管理处罚的是()。
A.罚款B.罚金C.拘役D.剥夺政治权利2.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订相应方案。
这在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方面称为()。
A.环境监测制度B.限期治理制度C.环境影响评价制度D.环境保护责任制度3.在公共场所,人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些突发性灾祸,如车祸、火灾、溺水、急病等。
这就需要人们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积极为他人排忧解难,甚至不怕牺牲生命。
这是社会生活中()。
A.社会公德的要求B.职业道德的要求C.家庭美德的要求D.环境道德的要求4.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A.职业道德B.社会公德C.家庭道德D.政治道德5.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对待老人、儿童、残疾人员,特别予以尊重、照顾、爱护和帮助;尊师敬贤,对待师长和贤者,示以尊重和钦佩亲敬。
这是社会公德中( )。
A.遵纪守法的要求B.保护环境的要求C.诚实守信的要求D.文明礼貌的要求6.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人际交往中互助原则的是( )。
A.“我今天帮助你,你明天必须报答我”B.“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C.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D.平等相待,一视同仁,自尊自爱,不卑不亢7.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是()。
A.社会公德B.职业道德C.家庭美德D.个人品德8.个人的言行合乎社会的要求和礼节的规定,尊老爱幼,孝亲敬长,说话和气,以礼待人,服饰朴素大方,举止端庄文雅。
这是良好道德品质中( )。
A.文明礼貌的体现B.正直无私的体现C.谦虚谨慎的体现D.敬业好学的体现9.游行、示威、集会是宪法赋予革命的权利,因此,公民可以()。
A.没有任何限制的行使B.必须依法行使C.其中没有任何义务D.活动中和平、暴力的手段都可以使用10.道路交通安全法是调整()的法律规范。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明确维护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即道德和法律;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教学重点和难点: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演示,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这一章讲的核心内容就是了解、理解公共秩序的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用法律和道德的手段来维护公共秩序。
本章内容如果定位请看,社会生活分三个部分:公共生活、私人生活、职业生活,每一部分有不同的道德来规范。
这种从宏观上的定位,就可以明白公共生活、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处在社会生活的什么位置。
它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地位日益变得重要,因此,公德建设的任务也日益突出。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第一节是全章的基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公共生活的特点是什么?比较一下和私人生活的差别。
这两者是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
私人生活的领域主要是家庭和个人活动,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隐秘性,是家庭内部的事,是个人活动,隐私方面的活动,和社会生活没有关联的活动都是,封闭性和隐秘性是其特点,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不对别人产生直接影响和关系,是小范围的私事。
它和公共场所不同。
私人生活中的是非判断讲究个人私德,现在主要是家庭方面,称为家庭美德。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的界限,具有社会性、公开性和透明性的特点,这方面的道德建设叫社会公德,是在社会公共场所起作用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和影响他人的关联性。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难以想象的洲际交往成为普通的事情。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道德不是芝麻绿豆的小事,那是做人的大事。
——柏拉图凡是公民,谁都不能逃避责任。
——马克吐温学习导引学习目标公共生活的高度发达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社会的公共生活的文明程度是社会文明程度重要标志,个人的公共生活素质的重要标志。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能够:第一,了解人类公共生活的特点、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二,了解社会公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自觉增强公共意识、实践公的规范。
第三,理解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强化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重点·难点·热点本章学习重点第一,理论方面的重点是人类公共生活的领域的形成、发展、运作的特点,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手段。
第二,重点方面的重点是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相关法律规范的立法精神和主要内容。
本章学习难点用所知的社会公德规范和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要求自己,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做一个文明的现代人,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本章学习热点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公共领域中的无序和不规范现象大量存在。
有些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也同样存在,比如招生问题、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网络文明问题等等。
如何认识这些问题的危害性,如何规范这些方面的秩序,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何促进公共生活领域的整体文明程度?对这些问题,需要思考,更需要行动。
学习方法1.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公共生活的含义和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2.阅读相关公共领域的法律规范,理解立法精神和基本内容,用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件。
3.身体力行,做一名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社会生活法律规范的大学生。
知识要点基本概念1.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公共秩序:由一种规则维系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3.社会公德: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