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学概论》商品属性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65
第一章: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3.商品具有不同于一般物品、产品的三个基本特征: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供别人消费即社会消费,而不是供生产者或经营者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且必须通过交换到达用户手中的劳动产品4.商品属性可概括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5.价值的概念价值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价值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动态的6.使用价值一般是指物对于人或社会的正面价值7.物的属性与人的需要的吻合程度或一致性程度就决定了物对人的使用价值大小8.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9.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商品自始至终处于社会中,其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具有二重性商品使用价值是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商品价值既对立又统一不能人为地将其割裂开来10.商品学的研究内容以商品体为基础,商品人环境为系统,商品质量和品种为中心,商品属性不断满足商品交换和消费需要以及其他社会需要为主线11.商品品种和商品质量及其系统的微观,宏观管理是商品学研究的中心内容12.商品学产生于德国第二章商品分类与编码13学会判断分类标志P1414.商品分类的作用为政府行业和企业实施各项管理活动以及实现信息化管理奠定了科学基础有利于商品标准化的实施和商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便于商品经营管理和顾客选购消费商品有利于开展商品研究和教学工作15.商品分类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延性原则兼容性原则整体最优化原则16.商品分类的方法线分类法:属于传统的分类方法,使用范围最为广泛优点:信息容量大,层次好,逻辑性强,符合传统应用的习惯缺点:结构弹性差,分类结构一经确定不易改动面分类法:优点:弹性较大,一个面内的类目改变不会影响其他面;适应性强,可根据需要组成任何面同时也便于计算机处理,易于添加和修改目类缺点:不便于手工处理,不能充分利用其容量,尽管其可组配的复合类目很多但实际可用的复合类目并不多17分类标志选择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唯一性原则逻辑性原则包容性原则18.学会判断商品分类标志的类型P1919.商品代码具有分类标识和便于信息交换的功能。
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考试内容:1、商品的基本属性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3、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要点:1、商品的概念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1) 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
(2) 自然属性。
(3)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3、商品的价值(1)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2) 本质属性、社会属性。
(3)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4、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矛盾统一(1)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
(2) 使用价值和价值又相互排斥。
5、具体劳动(1)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3) 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4) 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在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无法比较6、抽象劳动(1)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2)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3)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 对于生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区别。
7、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矛盾统一(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A.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见要点5、6。
8、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
9、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0、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 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
(2)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A.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B. 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3)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的基本属性名词解释商品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单位,是人们进行交换和满足需求的重要手段。
通过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商品的本质和市场运作的规律。
一、实物属性实物属性是指商品所具有的物质形态和物理性质。
这包括商品的大小、形状、颜色、材质等方面的特征。
实物属性在商品的外观和实用价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件衣服的大小和颜色会直接影响消费者是否选择购买。
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人们满足需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
商品以其独特的使用价值而被生产和销售。
不同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使用价值,满足了人们对于食物、衣服、住房等基本需求的追求。
使用价值是衡量商品价值的重要标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更多地考虑使用价值。
三、价值价值是商品在市场交换中所具有的能力。
商品具有价值,是因为它们是人们满足需求的手段。
价值的产生是由人们的需求和劳动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价格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具体表现,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很多,如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以及商品的稀缺性等。
四、价值量价值量是商品所具有的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量反映了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社会劳动时间,即劳动价值。
不同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过程所需的劳动量的多少,劳动价值是商品价值形成的基础。
五、价格价格是商品在市场上所交换的货币表达形式。
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供给增加,需求减少时价格下降,供给减少,需求增加时价格上升。
价格是市场交换的具体结果,也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交换的媒介。
六、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是商品在市场上形成的价格及其相关经济因素。
市场价值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如需求的强弱、供给的增减以及市场竞争等。
市场价值对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商品流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七、附加属性附加属性是指商品所具有的附加服务、形象等特点。
这包括商品的包装、售后服务、品牌形象等方面的特征。
附加属性是提高商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总之,商品的基本属性对于我们理解商品的本质和市场运作的规律至关重要。
实物属性、使用价值、价值、价值量、价格、市场价值和附加属性共同构成了一个商品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体系。
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2: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商品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的规律。
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用商品质量来衡定的。
商品质量是商品学研究的中心内容。
3:商品学的研究内容:中心内容是商品质量,具体内容是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商品的成分,结构,性质,生产工艺,工作原理,功能用途,分类品种,质量要求,检验评价,使用维护等。
4: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商品的成分、结构、性质、生产工艺、工作原理、功能用途、分类品种、质量要求、检验评价、使用维护等。
5:商品质量:商品满足规定或者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6:食品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1),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包括食品的营养成分,可消化率,发热量。
(2),食品卫生无害性,不应有或不能含有超过允许限量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等。
(3),色香味形俱佳。
7:商品质量管理的三个阶段:检验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
8: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9:PDCA循环——戴明循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
PADC循环基本工作:(1),计划阶段。
(2)执行阶段。
(3)检查阶段。
(4)处理阶段特点:(1)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
(2)爬楼梯。
(3)关键在“处理”阶段。
10:商品全面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技术:(1)排列图法,用与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问题(2)因果分析图,用于分析各种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3)直方图法,确定什么地方进行质量改进(4)控制图法,区分质量波动是由偶然还是系统原因(5)散布图法,商品的质量与影响质量的关系(6)调查图法,进行数据整理和粗略分析事故原因。
11:商品检验的形式:a.根据检验有无破坏性,分为破坏性检验和非破坏性检验两种形式。
第一章绪论一、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1】商品的狭义概念:即传统的商品,通过市场交换,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物质/精神需要)的物质形态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广义概念:商品通过市场交换,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社会消费需要的所有形态(物质等形态、非物质形态)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特征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商品具有以下特征:(1)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
除了变质的商品(2)商品是劳动产品。
除了空气、阳光和雨水(3)商品是供别人消费即社会消费,而不是供生产者或经营者自己消费。
除了自产自用的农副产品【4】现代的商品概念现代的商品概念可以用商品球模型(见图1—1)来形象地表示,它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
1、商品的功能/效用2、商品体3.有形附加物商品的有形附加物包括商品包装与标识、商品名称、商标及注册标记、专利标记、质量和安全及卫生标志、环境(绿色或生态)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识、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卡(保倍单)、购货发票等。
4.无形附加物商品的无形附加物是指人们购买有形商品时所获得的各种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
例如,提供信贷、送货上门与售后维修服务、质量保证措施、免费安装调试服务、一定时期内的折扣优惠、财产保险等。
【5】【6】商品使用价值的概念定义:是指商品对于其使用者(包括社会)的意义、作用或效用,反映商品属性与人或社会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品使用价值:包含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和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
狭义的商品使用价值:仅指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
【7】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开发、形成、维护、评价和实现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
【8】商品学的研究内容商品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人—环境为系统,以商品使用价值在质和量上的表现形式———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为中心,以商品属性不断满足商品交换和消费需要以及其他社会需要为主线。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两个因素。
正确理解和运用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的相关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一、通过比较,正确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基本属性:a.商品的使用价值b.价值区别:含义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本质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交换关系。
属性特征是商品与有用物品共有的属性,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只有商品才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
质与量的特点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有着质的不同,不能在量上比较大小。
不同商品的价值无质的差别,能在量上比较大小。
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不同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是商品要交换的原因。
不同的商品都有价值,能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商品能交换的原因。
产生原因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不同的具体劳动有共性,都是人类的“劳动”,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就形成了价值。
归属最终归消费者所有。
最终归生产者、经营者所有。
联系统一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用的东西是不能成为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
对立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必须分离,不可兼得。
生产者、经营者要得到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转让价值。
二、走出误区,正确运用商品的基本属性。
1.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且一定有价值。
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用的东西是没人要的,所以商品一定要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用的东西,即使经过劳动加工也不能成为商品、也没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与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当然也就不一定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