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课堂七年级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3
名校课堂七年级历史
一、七年级历史上册。
1.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
-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 - 20万年。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懂得爱美,有了氏族。
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者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 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孔子、孟子)倡导“仁”“礼”等思想;道家(老子、庄子)主张顺应自然等;法家(韩非)提倡法治等;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等。
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等。
-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它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国包括魏、蜀、吴。
- 西晋短暂统一后,又陷入分裂局面。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安定等。
-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他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如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
二、七年级历史下册。
1.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隋文帝时开创了科举制,这一制度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
-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任用贤能,轻徭薄赋等。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 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2.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在经济方面,宋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 民族政权并立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辽、宋、西夏、金等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元朝实现了全国统一,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 宋元时期科技发达,活字印刷术(毕昇)、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等。明朝还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