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 格式:docx
- 大小:11.12 KB
- 文档页数:3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模板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0级)*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水文水资源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水文水资源专业室内外基本工作方法,具有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评价与预测,地下水资源调查、勘测、评价、规划与管理的能力,在水利、交通、国土、能源、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测验、预报、水文地质勘察、设计、规划、管理等的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文水资源、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管理、水土流失预测及治理、水文地质勘察、评价以及地下水污染评价与防治等专业知识,具有应用所学专业分析解决水利、水文地质、水污染及水环境,特别是岩溶地区的水资源及水环境等功曾问题的勘察评价、预测预报、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工程力学、水力学、气象学以及普通地质学等方面基础知识。
(2)掌握水文预报方案制作、水文分析与计算、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资源评价、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3)掌握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类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评价、防治和预测的基本方法;(4)掌握地下水及地质环境勘查、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5)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能力,了解水文学、水资源学和水环境科学的发展动态。
*所属学科类(1)学科门类:工学(08)(2)学科类: 水利工程(0808)*核心课程普通地质学、运筹学、水力学、水文学原理、气象气候学、地下水动力学、河流动力学、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水文地质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资源管理(双语)*特色课程:专门水文地质学、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双语教学课程: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型课程:地下水动力学讨论型课程:地下水资源管理(双语)*计划学制4—6年最低毕业学分168+4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1、通识课程50+2学分(1)思想政治类14+2学分30010101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1) 全年3001010102 中国近代史纲要 2 春夏30010101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春夏30010101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 3 秋冬300101010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2(2) 春夏3001010106 贵州省情 1 全年T300120101 形势与政策 +2 春夏(2)军事体育类9学分3302110001军事理论及军事训练 2(1) 秋冬3002010301 体育1 1 秋冬3002010302 体育2 2(1) 春夏3002010303 体育3 2(1) 秋冬3002010304 体育4 2(1) 春夏(3)外语类14学分0502010201 大学英语(一) 3 秋冬0502010202大学英语(二) 4 春夏0502010203大学英语(三) 4 秋冬0502010204大学英语(四) 3 春夏学生也可选择修读相应的大学日语课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门类:工学;二级类:水利类;专业代码:081102)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水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具备水资源、地质环境、地质工程问题分析研究及评价能力,能在地质、水利、能源、交通、环保、城建、农业、国土等部门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工作,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文学、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工程测量、科学运算、实验和测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水文学、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具备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外语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水文地质勘察、水灾害评估与防治、水资源评价规划与管理、水环境评价与保护等专业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和水文与水资源的基本原理,结合文献研究分析水文与水资源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掌握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决策的基本技能,能够设计针对水文水资源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以及环境等因素。
4. 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水文学、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理论和方法,对水文与水资源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实验设计、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掌握现代相关实验设备、专业和常规计算机软件、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方法,能够针对复杂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仪器设备和计算机,包括利用这些技术预测、模拟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课程
1. 课程概述,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课程涵盖了水文学和水资源学
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的领域知识。
学生将学习水文
循环、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 课程设置,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课程通常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
选修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水文学、水资源学、水文测量与数据分析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专业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兴趣
和发展方向,涵盖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灾害与防治等领域。
3. 理论与实践结合,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
学生将通过实验课、实地考察和实习等方式,掌握水文与水
资源领域的实际操作技能。
例如,学生可能参与水文观测、水资源
调查、水质监测等实践活动,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4. 跨学科性质,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课程具有跨学科性质,涉及
地理学、环境科学、土木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学生需要综合运
用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水文与水资源领域的复杂问题。
5. 研究方向和深化课程,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课程还为学生提供
了选择特定研究方向和深化课程的机会。
学生可以选择深入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环境模拟与预测、水灾害风险评估等领域,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研究水平。
总的来说,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在水文与水资源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些课程为学生未来从事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工程设计等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计划(门类:工学,二级类:水利类,专业代码:080802)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获得水文水资源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应用水文水资源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理论及先进技术,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水利、电力、交通、海洋、城建、环保、石油、农业等领域中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开发利用、管理、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工作,也可从事工程勘察、环境治理方面的工作;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系统学习水文与水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业务培养要求如下:1.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水资源勘测、开发、监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及水资源评价和治理以及地下水引起的地质工程问题分析研究与评价的能力;3.了解相邻专业如水利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4.了解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产业发展状况。
5.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四级水平。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计算和编程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水利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
主要课程:水力学、水文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土质土力学、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资源系统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程地质学基础、环境地质学、环境科学概论。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什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研究水的循环、利用和保护的学科,涉及到水文学、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河流动力学等方面。
在这个专业中,学生将学到以下内容:1. 水文学水文学是研究水的循环和分布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水文观测、水文资料分析、水文模拟与预测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水文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水文观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了解不同地域和气候条件下的水文特征和规律。
2.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学生将学习水资源系统分析和评价方法,了解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规划,掌握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技术手段,研究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
3. 河流动力学河流动力学是研究河流的流动规律和动力过程的学科,主要包括河流水动力学、河床演变和河流工程等方面。
学生将学习河流流量、流速和水位的测量方法,了解河流的形态变化和河床的演变机制,研究河流工程的设计和管理。
4. 水环境与水污染控制水环境与水污染控制是研究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水污染治理的学科,涉及到水环境监测、水污染过程和水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
学生将学习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了解水污染物的传输和转化过程,研究水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技术手段。
5. 水资源经济与政策水资源经济与政策是研究水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政策调控的学科,主要包括水资源价值评估、水资源经济分析和水资源政策制定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水资源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了解水资源的价值及其在不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研究水资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以上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学生将学习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能够熟悉并掌握水文和水资源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做出贡献。
课程名称:水文与水资源学授课对象:本科生授课学时:2学时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日期:[日期]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了解水资源的形成、分布、利用和保护的基本知识。
(3)熟悉水资源评价、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水利事业的精神。
(2)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基本概念2. 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3. 水资源评价与规划4.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5. 水文模型与模拟6. 水灾害防治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水资源评价、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水资源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水文测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水文与水资源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2. 讲解: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
3.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水资源评价为例,分析水资源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第二课时1. 讲解: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2.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水资源规划为例,分析水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水资源保护与管理问题进行讨论。
五、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了解水资源评价、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 查阅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论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课堂参与、讨论表现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业质量、按时完成等。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升本课程设置摘要:一、课程概述1.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简介2.专升本课程目标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a.高等数学b.大学物理c.大学化学d.工程制图2.专业基础课程a.水文学原理b.水资源评价与管理c.水利工程测量d.工程力学基础3.专业核心课程a.水资源规划与设计b.水利工程施工技术c.水工建筑物d.水利工程经济4.专业选修课程a.河流动力学b.生态水文学c.水利工程自动化d.水环境工程三、实践教学环节1.实习实践2.课程设计3.毕业论文正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一门涉及水文水资源监测、评价、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
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人才,我国设置了专升本课程,本文将对课程设置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四个层次。
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和工程制图,这些课程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水文学原理、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水利工程测量和工程力学基础,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专业核心课程涵盖水资源规划与设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工建筑物和水利工程经济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各个方面。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河流动力学、生态水文学、水利工程自动化和水环境工程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学习。
其次,课程设置还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习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毕业论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项研究工作,提高科研能力。
1《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0103101二.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三.学分、学时: 2.5学分;授课学时:32;实验学时:12四.教学对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五.开课单位:水资源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六.先修课程:不限七.课程性质、作用、教学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2.作用:学习地学知识,掌握地学基本工作方法。
3.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现象、理解自然发育过程的能力与意识。
八.教学内容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主要是解析自然地理知识点,内容包括普通地质学、地貌学、气候学和环境生态学和自然综合等,指导学生构建自然地理知识体系。
开篇:地球圈层与地理环境地质篇第一章矿物与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与造岩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主要岩石种类及特征。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史:地史划分、地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运动方式、板块运动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断裂、断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等相关的问题分析地貌篇概述:地貌发育:第三章全球地貌框架与地貌发育板块构造与全球地貌框架形成地层、岩性与岩层地貌发育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发育第四章岩溶岩溶发育条件岩溶水文与水资源岩溶地貌发育与类型岩溶开发利用问题第五章冰川与冻土冰川:发育与类型冰川地貌发育与类型冻土:发育与类型冰川与全球环境变化第六章河流水系与流域河流水文与水资源河流地貌:类型、发育、演变洪涝灾害与水利建设第七章湖泊与湿地湖泊与湿地发育及类型湖泊与湿地的环境生态效应湖泊与湿地演化及开发利用问题第八章海洋海洋地质与地貌海洋物理:水流、波浪、潮汐海岸:类型、发育海洋开发利用问题第九章风沙与黄土干旱与风沙、沙尘暴黄土形成与特性风沙地貌发育与类型黄土地貌发育与类型荒漠化及水土保持第十章地理系统与地理关系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地理系统及地理关系自然环境保护与利用九.实践环节内容与要求实践环节包括实验标本识别与鉴定,地质地形读图与解图和野外自然地理实习。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1. 引言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一门涉及水文学和水资源管理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理论与实践的专业人才。
本文旨在介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
2. 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基础课程
•高等数学:涵盖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基本数学概念与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物理:介绍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理解水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高级英语:培养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国际交流与科技研究提供支持。
•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常见办公软件使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2 专业核心课程
•水文学导论:介绍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学生对水文学的基本认识。
•水文观测与数据处理:学习水文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为水文数据分析和预测提供基础。
•水文过程与模拟:探讨自然界水文过程的机理和模拟方法,建立水文模型进行水文预测与分析。
•水资源管理与规划:介绍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管理规划的能力。
•水利工程概论:系统介绍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工程设计方法,为水利工程实践打下基础。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实践基地实习:在相关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实践基地进行实习,锻炼实践能力。
2.3 专业选修课程
•水文建模与分析:学习水文建模理论和方法,分析水文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趋势。
•水资源评估与保护:探讨水资源评估和保护方法,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河流与湖泊生态学:研究河流与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影响。
•河流防洪与治理:介绍河流防洪和治理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对水灾的应对能力。
•水利工程施工与管理:学习水利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掌握工程建设与管理的要点。
3. 总结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具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理论与实践的专业人才。
基础课程部分确保学生具备数学、物理、英语和计算机等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课程部分包括水文学、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等核心知识,专业选修课程则提供更加深入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方向。
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领域的知识,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