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简述福州船政学堂对近代船舶工业的贡献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福州船政学堂在近代中国的船舶工业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近代中国的船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福州船政学堂的创立与发展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它的创立与发展与我国近代史密不可分。
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设立了福州船政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培养水师的专业学校。
福州船政学堂的创立,是为了解决清政府海防的问题,加强海军力量,保障国家安全。
学堂设有船政、造船、航海、水路四个系,培养了大量的船舶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福州船政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福州船政学堂的建立,推动了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福州船政学堂的发展,不仅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福州船政学堂的贡献福州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福州船政学堂培养了大量的船舶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1. 培养了大量的船舶工程技术人才福州船政学堂培养了大量的船舶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培养水师的专业学校,学堂设有船政、造船、航海、水路四个系,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这些技术人才,不仅在福州船政学堂中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还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推动了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它的建立推动了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
福州船政学堂不仅培养了大量的船舶工程技术人才,而且还在船舶设计、制造、维修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江南造船厂发展史发布时间:2021-01-18T06:11:40.99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0年第23期作者:颜仁聪[导读] 中国的近代工业从军事工业起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则是我国军事工业的鼻祖。
从诞生之时,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就被称为“中国第一厂”。
中船(浙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570203中国的近代工业从军事工业起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则是我国军事工业的鼻祖。
从诞生之时,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就被称为“中国第一厂”。
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富国强兵之梦和海洋之梦,承载了中国人发展民族工业以自立于世界的使命。
它历经晚清、北洋政府、日本侵占、国民政府统治、新中国成立等各个历史时期,走过一个半世纪的风雨沧桑,长盛不衰。
从诞生之时起,它就是一个特殊的企业,既承载了一个民族濒临绝境的富国强兵之梦,也开始扭转国人由内控天下到外向海洋的世界观。
然而它的特殊性还在于它的持续性、现实性和对未来的延展性。
晚清时期:开近代工业先声在晚清洋务运动中组建的江南制造局,是我国近代具有标志性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北京中华世纪坛对它的诞生也有记载:“公元1865年乙丑,清穆宗同治四年,第一个大型官办国营军工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建立。
”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后,让当时封闭的清王朝见识到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
为扭转中国机械制造工业空白的局面,建设军事工业,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倡导下,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立,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都当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督办。
1868年7月,“恬吉”(后改名“惠吉”)号在江南制造局下水,这是我国建造的第一艘木壳明轮蒸汽舰,长56.3米,宽8.2米,马力392匹,顺流航速16.2节,逆流航速9.4节,排水量600吨。
与之相比,日本横须贺造船所直到1876年才生产出最早的明轮蒸汽舰。
坐中国船的主要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船舶业作为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行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快速的发展速度。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依靠船只开展海上贸易和冒险探索,并在船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船舶业经历了不断的创新和进步,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技术和设计理念。
中国船舶制造业一直致力于提高船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适应性,不断推动着这一行业的发展。
中国船舶的技术和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赞誉,为全球船舶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中国研发的大型远洋船舶拥有先进的航行能力和装备,能够满足不同航行环境的需求。
同时,中国船舶的装备和技术也在其他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为全球船舶行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中国船舶业的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强,不仅在船舶出口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还在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船舶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船舶合作项目,深化与世界各国船舶企业的合作,推动了全球船舶行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船舶公司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技术研讨,为全球船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然而,中国船舶业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船舶市场竞争激烈,中国船舶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和设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环境保护和航行安全等问题也对中国船舶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船舶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船舶技术。
此外,船舶制造业的国际化程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国船舶企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拓宽市场渠道,扩大出口规模。
展望未来,中国船舶业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政府一直支持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并且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中国船舶企业需要紧密关注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动向,不断改进技术和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全球船舶行业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宋文彬;孙培林
【期刊名称】《中外船舶科技》
【年(卷),期】2014(0)4
【摘要】5改革开放时期(1979---2012年)5.1改革开放后的船舶工业5.1.1政企分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
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各项政策陆续出台,政企分开,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2年5月4日,国务院决定撤销主管造船工业的第六机械工业部;将原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和交通部部分修造厂改组为行业总公司(正部级)——中
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这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
【总页数】16页(P1-16)
【关键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简史;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机械工业部;企事业单位
【作者】宋文彬;孙培林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73
【相关文献】
1.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J], 宋文彬;孙培林
2.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J], 宋文彬;孙培林
3.2012年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J], 万鹏举;
4.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2013-)——续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J], 宋文彬;孙培林
5.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J], 宋文彬;孙培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篇一、引言船舶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人类征服海洋、发展贸易、探索世界的梦想。
从古代的木筏、独木舟,到现代的大型集装箱船、油轮,船舶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对船舶发展史进行总结,旨在回顾船舶发展的历程,展望船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船舶发展史概述1. 古代船舶(1)木筏、独木舟在古代,人类为了适应水路交通的需要,开始制作木筏、独木舟等简易水上交通工具。
这些船舶以天然木材为材料,结构简单,主要适用于近海和河流航行。
(2)古代帆船随着人类航海技术的提高,古代帆船逐渐取代了木筏、独木舟。
古代帆船以帆为动力,分为平底帆船、尖底帆船等类型。
帆船的出现,使人类能够跨越更远的海域,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2. 中世纪船舶(1)三桅帆船中世纪时期,三桅帆船成为主流。
三桅帆船具有较高的载货量和航行速度,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交通工具。
此外,三桅帆船还是探险家进行航海探险的重要工具。
(2)蒸汽船18世纪末,蒸汽船的发明使船舶动力从帆转变为蒸汽。
蒸汽船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船舶的载货量和航行速度,为全球贸易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 近代船舶(1)铁甲舰19世纪末,铁甲舰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海军的诞生。
铁甲舰以钢铁为船体,装备大口径火炮,具有强大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铁甲舰的出现,使海战从以帆船为主转变为以蒸汽船为主。
(2)航空母舰20世纪初,航空母舰成为海军的重要装备。
航空母舰以舰载机为作战工具,具有强大的远洋作战能力。
航空母舰的出现,使海军力量从水面舰艇为主转变为以航空兵为主。
4. 现代船舶(1)集装箱船20世纪60年代,集装箱船的出现使全球贸易更加便捷。
集装箱船具有装卸效率高、载货量大、运输成本低等优点,成为现代航运业的主流。
(2)油轮20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油轮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交通工具。
油轮具有大容积、高效率等特点,为全球石油贸易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船舶发展史的特点1. 技术创新船舶发展史是一个技术创新的历史。
大船集团历史沿革读后感读大船集团历史沿革给我的感受是:今年6月10日是大船集团成立120周年纪念日。
从1898到2018,120年的光辉岁月,大船集团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的80多个“第一”,凝练出“和谐、拼搏、精细、创新”的大船精神,以及“爱国、创新、科学、拼搏、协作”的航母精神。
大船集团发展的不同时期与大连这座城市的命运也是紧密相连,大船集团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给大连这座城市增添了许多荣耀。
从修船小坞走向神州第一坞1898年6月10日,沙俄强租旅大后,在远东建立了一个船舶建造修理基地,大船集团的前身就此诞生了。
其后历经沙俄统治、日本侵占、苏联接管和中苏合营,直到1955年1月1日,工厂由国家独立经营,定名国营大连造船公司,就此开始了凤凰涅槃的变化,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1958年11月27日,是中国造船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大船集团建造的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了,“跃进”号船台周期仅为58天,比当时日本船厂建造的同类型船周期还少一个月,以“跃进”号成功建造为标志中国造船进入了万吨级时代,大船集团从此确立了在国内造船业的龙头地位。
如今的大船集团拥有30万吨级船坞8座,800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承载着一工场、二工场、三工场等三大主厂区,山海关修造船基地、大连湾海工基地、长兴岛修/拆船基地、三十里堡装备制造基地、长兴岛工程船建造基地、渔轮建造基地等专业化产业基地,以及钢材加工、舱口盖制作、舾装件制作等专业化配套基地,支撑起大船集团现代总装造船模式。
从国内走向世界五洲大洋1980年5月,大船集团开中国船舶出口之先河,与香港联成航运公司签订了2.7万吨散装货船建造合同,这是中国第一艘按国际规范和标准设计建造的出口船,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对国际规范标准知之甚少的困难情况下,干部工人以“造好出口船,为国争光”的气概,完成了“长城”号散装货船的建造,叩开了中国船舶出口之门,开创了中国船舶工业的新纪元。
中国船舶工业“乘风破浪”迈上新征程李彦庆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11摘要船舶工业既直接服务于海军装备建设,又直接服务于贸易物流、能源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
经过70多年艰苦卓绝的拼搏,中国船舶工业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了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并基于对国际环境的判断,提出了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船舶工业;历程;振兴;展望新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647(2022)02-0059-07收稿日期:2021-09-30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几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搏击市场下取得的。
当前中国船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的格局,折射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从百废待兴下建立全新造船工业基础和技术体系,到改革开放进入国际竞争下的全方位能力崛起,再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70多年不同历史阶段下船舶工业人夯实基础、履行使命、与时俱进、奋勇争先的历程。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造船的中心,从欧洲英、德、法、意等国转向亚洲的日本,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80年代后韩国造船快速崛起,于21世纪初取代日本成为新的第一造船大国。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着造船业进入国际市场,并通过设施改进、技术磨练、生产优化等,90年代后期进入了一轮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并于21世纪前10年,超越日、韩,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从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把握住战略机遇、跟随经济周期顺势发展是重要的经验。
21世纪,是世界船舶市场逐步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形成的新的市场高潮时期,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外贸运输及海洋开发的需求也日趋增大,党中央、国务院准确地把握世界造船业的转移趋势和重大战略产品市场的变化,根据我国船舶工业的基础和条件,作出了把中国船舶工业做大做强的战略决策。
在短短八九年的时间里,我国船舶工业加速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中国船舶行业简介中国船舶制造业基地有3个,分别位于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珠三角(以广州为中心)和环渤海地区(以大连为中心),目前实力最强的是长三角。
根据国防科工委所统计的数据,我国船厂有三千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是387家,可以说数量多、水平低、小而散,由于行文的关系我不可能都一一介绍,我重点介绍一些大型的船厂。
葫芦岛的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原辽宁渤海造船厂)造军船尤其是核潜艇最出名了。
同时也接手很多油船和集装箱船,其投资建造三十万吨级船坞零七年七月底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并同时建造首艘29.7万吨级超大型油轮(VLCC),这是给给南京长江油运公司建造的四艘大型油船的第一艘。
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渤海船舶重工的诱人之处除了单位本身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签了合同便能够发一万多元的安家费,这样的待遇在全国其他船厂都是找不到的。
在丹东有几个修造游船、快艇的船厂,比如说有宽甸满族自治县鸭绿江船舶修造厂、丹东煜阳玻璃钢游船厂、东港市的丹东大宇船厂等等,由于港口规模的扩建还建立了大东港区建设指挥部造船厂。
目前营口的辽宁船舶工业园(原营口渔轮厂、营口造船厂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在辽宁省环渤海经济区异军突起,大连毅腾房地产集体有限公司是辽宁船舶工业园的控股公司,主要从事造船和船舶配套的船舶产业,2007年9月,第二艘万吨级货船下水。
中远集团的修船厂在大连湾,也就是“大连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修船厂,还有我国最大的三十万吨级浮船坞,2003年中远总公司以曾被《劳氏亚洲海运》杂志评为亚洲四个“最佳修船厂”之一的南通远洋船务公司为核心,整合了大连、广州等地的中远修船资源,在南通成功组建被誉为中国修船业“航母”的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8月6日,大连中远造船工业有限公司在旅顺开发区羊头洼正式挂牌成立,主要工程为建设一座包括两个30万吨级船坞在内的国际一流水准现代化造船厂。
大连辽南船厂(海军四八一零(海军4810)工厂,即旅顺大坞)是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的时候建立的,现已成为旅顺海军基地最大的军工生产单位,修建的船舶包括了各种军船,从驱逐舰到护卫艇再到海警的巡逻艇,还有一些海军特种船,另外也接手少量民船包括远洋运输船、渔船和特种船等。
古代船舶发展史船是水路主要运输工具,船的起源国尚无定论。
而人类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至少起源于石器时代。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
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一、舟筏时代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头,人们试着骑到水中漂浮的较大的木头上,从而想到了造船。
人类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至少起源于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
中国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桨,据鉴定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说明舟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年代。
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
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人类对木材的加工能力提高了,于是将原木加工成木板来造船。
木板船可以造得比独木舟大,性能比筏好。
木板平接或搭接成为船壳,内部用隔壁和肋骨以增加强度,形成若干个舱室。
早期的木板船,板和板之间、船板和框架构件之间是用纤维绳或皮条绑缚起来的,后来用铜钉或铁钉连接。
板和板之间则用麻布、油灰捻缝,使其水密。
桨、篙和橹也由此出现并渐渐演进。
二、帆船时代据记载,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就有了帆船。
中国使用帆船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
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帆船发展的鼎盛时期。
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的船队都是由帆船组成的。
在帆船发展史中,地中海沿岸地区、北欧西欧地区和中国都曾做出重大贡献。
19世纪中叶美国的飞剪式快速帆船,则是帆船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
不同地区的帆船,在结构、形式和帆具等方面各有特色。
1995—1999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及所占世界的份额2000—2011年中国造船完工量——2009年1-12月,全国造船完工量424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7%;新承接船舶订单260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5%;手持船舶订单18817万载重吨,比年初手持订单下降8%。
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4.8%、61.6%、38.5%,比2008年底分别提高了5.3、23.9、3个百分点。
据韩国联合通讯社2010年1月12日报道韩国造船业的年度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首次同时被中国超越,这也意味着中国首次登上造船业世界第一的宝座。
据2010年1月12日国际造船海运分析机构的统计显示:2009年韩国年度新接订单量为3154721标准吨(世界占有率40.1%),而中国2009年度新接订单量为3492435标准吨(世界占有率44.4%),超过韩国近35万标准吨。
按数量计算,2009年韩国造船业接受的造船订单数量为113艘,也远远低于中国的191艘。
另外在评价造船行业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指标手持订单量上,韩国也被中国超越。
截止到2010年1月初,中国以53225664标准吨的手持订单量(市场占有率34.9%),领先于韩国造船业的52838998 CGT(世界占有率 34.7%)。
这是韩国2000年2月手持订单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以来,首次被超越!——2008年,中国造船业全面超过了日本,特别是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上优势明显。
据统计,2008年,中国造船业完工量为3041万载重吨,占全球市场份额为30.7%;而日本和韩国分占27.5%和33.6%。
中国新接订单6055万吨,全球市场占比38.3%;而日本和韩国分占11.5%和44.1%。
手持订单量20146万吨,全球市场占比35.5%;而日本和韩国分占18.5%和37.1%。
——2007年中国造船完工量达到189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0%,再创历史新高。
·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
中国船舶工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造船能力非常有限,需要从国外购买大量的船只。
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政府开始重视船舶工业的发展,并相继建立了大量的船厂和研究机构。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船舶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950年代,中国开始生产小型船只和渔船。
1960年代,国家将船舶工业列为国家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船舶工业开始生产大型货轮、客轮、石油钻探平台等船舶产品。
1970年代至1990年代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船舶工业不断引进海外技术和设备,加强自主创新,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980年代初期,中国首艘万吨级集装箱运输船下水,标志着中国造船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式发展。
1990年代以来,中国船舶工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全球造船业的大国。
中国船舶工业生产的船舶产品越来越具有国际竞争力,包括客轮、货轮、石油钻探平台、海洋工程装备等。
此外,中国船舶工业在各类船舶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成果。
总之,中国船舶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低端到高端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造船业强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