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元山水画之美
- 格式:docx
- 大小:11.41 KB
- 文档页数:1
宋元时期山水欣赏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朝)、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
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
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
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
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
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
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
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
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
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
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
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
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
宋代画论对山水画的看法嘿,朋友们!咱们来聊聊宋代画论对山水画的那些事儿。
你知道吗?宋代画论就像是山水画的一本神秘秘籍,藏着好多宝贵的见解。
在宋代,山水画可不得了,那地位就像现在的大明星一样耀眼。
宋代的画家和理论家们,对山水画的观察细致入微,简直比我们看自己的手机还认真。
他们觉得山水画不是简单地涂涂抹抹,而是要能表达出大自然的神韵和人的情感。
这就好比做一道好菜,不光得有好看的样子,还得有让人回味无穷的味道。
比如说,在构图上,宋代画论强调要有主次之分。
这就像一场精彩的演出,有主角在舞台中央大放光彩,也有配角在旁边衬托呼应。
要是一幅山水画没有主次,那岂不是像一群人在台上乱哄哄地瞎闹,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找不到重点?再说说用笔和用墨。
宋代人讲究笔的力度和墨的韵味。
笔要像有力气的壮士,能把山水的轮廓勾勒得刚劲有力;墨呢,要像温柔的女子,能把山水的韵味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就好像唱歌,要有高音的激昂,也要有低音的婉转,这样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
还有啊,宋代画论特别注重对意境的营造。
啥是意境?就是让你看着这幅画,仿佛能走进画里,感受到山风的吹拂,听到溪水的流淌。
这就跟我们做梦一样,能让你沉浸其中,分不清是现实还是画中的世界。
要是一幅山水画没有意境,那可不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子,再漂亮也没啥意思。
宋代画论还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画家们要经常走进山水之间,去感受大自然的变化,这样画出来的山水才有生命力。
这就像交朋友,你得深入了解对方,才能知道他的脾气性格,画出的山水才能生动有趣。
你想想,要是没有宋代画论对山水画的这些深刻看法,咱们能欣赏到那么多精彩绝伦的山水画吗?能感受到大自然在画家笔下的神奇魅力吗?答案肯定是不能啊!所以说,宋代画论对山水画的贡献那可真是太大了,让山水画在艺术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了咱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总之,宋代画论为山水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咱们可得好好珍惜这些宝贵的财富,继续欣赏和传承山水画的美!。
透视宋元山水画的诗意空间美【摘要】宋元山水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透视宋元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审美价值,表现手法,空间感和唯美主题。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宋元山水画所展现出的诗意空间美。
这种美学特质对当代艺术具有启示,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文章也将探讨宋元山水画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通过总结,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宋元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对中国古代绘画传统和当代艺术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宋元山水画、透视、艺术特点、审美价值、表现手法、空间感、唯美主题、诗意空间美、当代艺术启示、艺术价值、影响、传承、创新。
1. 引言1.1 宋元山水画的意义宋元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宋元山水画以山水为主题,着重表现山水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强调意境和写意,展现出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
宋元山水画在整个艺术史上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仅是绘画作品,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宋元山水画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表现了中国文化中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通过描绘山水之间的关系,宋元山水画传达了一种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对宇宙万物的包容。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宋元山水画通过追求高远唯美的表现手法,表达了画家内心深处的哲学思考和情感体验,展现出中国文化中对诗意空间的追求和探索。
宋元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深化了中国文化中关于自然、心灵和人生的理解。
宋元山水画的意义不仅在于艺术本身,更在于它所传达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热爱,这种精神追求和审美情感将继续影响并启示着后人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1.2 透视宋元山水画的重要性透视宋元山水画的重要性在于其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中国传统山水画起始于魏晋时期,沿革传承至宋代,日臻成熟。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在宋代山水画中有所体现,“道法”在山水画中呈现的方式是绘画的“章法”——“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万事万物与人、精神情感与物象的完美结合才是整幅画作的意蕴所在。
郭熙的《林泉高致集》载:“写貌物情,摅发人思。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①这是“境界”理念引入艺术领域后的观点,对山水画要求增加诗意的美感。
一、高远壮阔之意蕴山水画构图章法中高远形式的演变与成熟,是在从五代到北宋这个历史阶段完成的,这种章法尤其适合描绘北方地区高山的高远壮阔、峻伟挺拔之美。
经过五代时期山水画大家荆浩等人对这种构图章法的推崇,北宋时期的画家范宽把高远图式变为一种典范。
自此,表现自然景观的高远不再局限于构图形式,而是将这种手法延伸成为具有里程碑式的雄浑画风。
如此便能给观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能一同领略画家在创作时所面对的壮阔之境,从心理层面引起读者与画家的共鸣,从而引发对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对“天地大道”的敬畏。
这种构图章法除了可以看到画面构成元素以外,看不见的因素也是高远之风显现出意蕴之美的重要一面。
山水画忌“满”,画作中留白表现的天空、云雾、河流、湖泊等,都可以打破“满”的局面,形成虚实对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各种物象之间不存在绝对的边界,这与阴阳相生相依的辩证思想相印证,从而为宋代山水画增添了形而上的、哲学的意蕴之美。
在范宽的《溪山旅行图》中不难看出,画家将山峰主体放在视觉中心点上,虽然构图安排的区域并不宽裕,但是能够很容易地辨识出其中的主次关系。
范宽此幅作品对于高远之意的塑造不仅运用了分层手法,而且突破性地将险峻的断崖安排于作品的中间位置,这就促使观者退而观其全景。
而突出强化主峰的重要地位正是画家想传达给观者的思想。
这座主峰几乎将整个画面占满,而与主峰邻近的小山就没有交代得十分清楚。
宋元山水画非常研究价值,他具有哪些艺术特征?宋代山水画和元代山水画都是我国古代山水画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朝代山水画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一定的差异。
宋代山水画倾于自然,侧重“真”和“实”,提倡山水画的写实风格。
而正是以此为基础,元代山水画实现了种种转变。
事实上,以“元代四大家”为代表的山水画家,从分吸收和借鉴了前朝绘画的成果,以个人主观情感为依托,融入笔墨情趣,这对于山水画中写意风格逐步取代写实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山水画既有一定的艺术方面的关联,又有着各自的艺术特征。
本文将整体对比分析并综合概括宋元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希望能够对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的巅峰时期,宋元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山水画名家。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山水画是世俗地主的艺术。
相对于我国封建王朝其他阶级来说,地主阶级和下层人民之间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因此宋元时期山水画不仅题材上更为丰富,而且思想情感也表现出浓厚的人民性。
北宋时期、南宋时期、元朝时期三个阶段的宋元山水画,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在南宋时期和北宋时期,虽然民族矛盾极其尖锐、阶级矛盾也非常突出,而且还有连年的战争破坏,但是社会却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无论是工业还是商业、手工业,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更是为绘画艺术的进一步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北宋建国初期,我国传统宫廷绘画艺术的发展进入了巅峰时期。
山水画始终是北宋画坛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这一时期的画家们,以历朝历代传统绘画技艺为出发点,通过对世态人情、自然风光的细致观察,尝试以不同的笔法去表现山石树木,并由此涌现出一大批对后世绘画创作影响深远的名家、大家,比如,李成,范宽,米芾,王诜,郭忠恕等,可谓是人才济济,名家辈出。
中国山水画重视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整体境界给人的情绪感染效果。
要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整个生活,人生的环境,理想,情趣和氛围。
宋元⼭⽔画赏析中国的绘画艺术,宗教⼈物、仕⼥⽜马是唐的主题,⼭⽔画的⾼峰则在宋元。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若论佛道⼈物,仕⼥⽜马,则近不及古;若论⼭⽔林⽯、花鸟禽兽,则古不及近。
”⼭⽔画缘起于六朝,但那时“其画⼭⽔,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不容泛,或⼈⼤于⼭。
率皆附以树⽯,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
⼭⽔只是画中⼈事的环境⽽已,“死的陪衬”罢了,⽆独⽴的审美意义。
唐代宗教画家吴道⼦,有“吴带当风”的重线条不重⾊彩的独创,此艺术倾向对宋元⼭⽔画产⽣了重⼤影响。
中唐以后,⼭⽔画真正独⽴。
直到宋代,⼭⽔画达到成熟的顶峰。
⼭⽔画之⼭⽔,亦不是⼀层不变的。
宋元⼭⽔画可分北宋前期、南宋、元三个时期。
这三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美学意境。
北宋⼭⽔以李成、关仝、范宽为代表,他们都学五代画家荆浩。
他们都以⾃⼰熟悉的地区的⾃然景⾊为版本,作真实的描绘。
范宽摹关陕峻岭的峰峦浑厚,李成摹齐鲁烟云的平远,董源写江南真⼭的清秀。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对⼭⽔景⾊的纯客观描写,传达出画家之思想情感。
不过此思想情感是模糊的、宽泛的,不是直接外露的,是不⾃觉的,⽆意识的。
这是⼀种“⽆我之境”。
北宋后期发展到南宋,在宋徽宗赵佶的亲⾃主持参与下,公办画院建⽴并得以空前的发展。
极度优越条件下的院体画派,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和诗意的画⾯。
南宋四⼤家“刘、李、马、夏”那⼀幅幅精致的、诗意的、特写的⼭⽔⼩品,令后⼈惊叹。
对细节的逼真和画⾯的诗意两者的并举追求,使⼭⽔画没有流于“匠⽓”和“书卷⽓”。
然⽽由于院体画派,受体制的束缚,它没能真正突破“⽆我之境”。
作家的思想感情还是没敢直接的表露。
历史发展到了元代,⽂化上相对野蛮落后的蒙古族占据了中原。
社会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使艺术领域的审美趣味也产⽣了变异。
汉族优秀⼠⼈遭受了极⼤的迫害。
他们被迫⽆奈的放弃“学⽽优则仕”的理想,被迫寄情于⽂学艺术。
这种⽆奈表现在绘画领域即出现了“⽂⼈画”。
此画⽂学趣味突出,形似与写实被忽略,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重视作家之主观感情的表现。
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通常宋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成熟时期。
在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创作思想、构图方法、意境营造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画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了仰视、俯视、平视、近视等多元化的视点及相应的构图方法,在山水画中成功营造出了意境之美、写意之美、虚实之美。
由于两宋时期山水画在创作技法、理念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故而被称为我国山水画发展的成熟时期。
一、宋代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早在北宋初期,众多画家便开始注重营造山水画中的意境美,并在南宋时期发展到鼎盛,无论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绘画创作方面,都对后世的山水画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说的是,宋代的苏轼首次提出诗画一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可谓韵味十足。
在当代的山水画创作中,对意境美的需求更加突出。
当代诸多山水画家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笔墨语言,以宋代山水画的意境美为参考依据,把自我的情感融入画面,或直接以虚幻的笔触、变幻的水墨幻化成意境,使当代山水画呈现出多样化的意境美。
二、宋代山水画的写意之美宋代山水的写意之美主要体现在表现技法上。
如,北宋诗画大家苏轼通过学习魏晋画风并与当时流行的诗词融合,首次提出了诗画一家的新观点。
所谓书画一律,并不是简单的在山水画中题词,而是书法与山水画技法的融合。
如,在《木石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苏轼一方面保留了写实的画风,另一方面大量使用了由书法衍变而来的皴法入画,展现了作者对枯树形态的另类认知,运用书法与山水画技法的融合,开创了书画一律的山水画风。
另一位山水画大家米芾,通过观察毛笔蘸墨后与宣纸的自然发散的形态,另辟蹊径开创了泼墨山水的新画风。
如,在《赤壁遗古》中,米芾在画面中运用了多变的笔墨技巧,以水晕的自然发散的轮廓代替了山水固有的轮廓,注重表现墨色在画面中的自然变化,对人物、树木等细节的刻画一笔带过,看似无心实则有意,为宋代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对后世文人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浅析宋元山水画的生态美蕴作者:安思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2期摘 ;要: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宋代的山水画也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许多具有生态意蕴的生态文本,在这些生态文本中,自然山水,人与自然,艺术与生命之间形成了对生性中和,共生性中和,和整生性中和,进而构成了宋元山水画的生态大和。
关键词:宋元山水;生态美蕴;共生之美;整生之美[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2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时期,而描绘自然情怀又是中国画的重要母题之一,从宋代开始中国山水画开始逐渐发展成熟,并体现出了极其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和哲学底蕴。
中国人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述,把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而艺术作为“天地之和”的产物,首先就是天地间万物和谐共生的反映,是宇宙广大和谐生命的缩影,作者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进而体现出生态中和之韵味,从而形成了山水画这个不断生长的生态文本,在这个生态文本中,自然山水,人与自然,艺术与生命之间形成了对生性中和,共生性中和,和整生性中和,儒家与道家和禅宗的思想也在其中耦合发展,构成了生态大和,深刻地影响着宋元山水画独有的生态审美意蕴。
一、宋元山水画生成背景早在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最早的山水画就已经出现了,文中写道:“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西去山,别详其远近……”这些文字便体现出了山水的特有样貌。
在之后,艺术家宗炳在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阐明的山水与道的关系,也为中国的山水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从而影响了后代山水绘画的趋势与山水画的特征。
之后,王微创作的山水绘画理论著作《叙画》,点明了传统山水画不是地理绘图,而是为了进一步表达文人与画家们真情实感。
这些系统的理论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文人画家们的创作开始逐步深入,并且开始注意到山水画的内在的表现效果。
从宋代开始,传统的山水画已经开始达到了顶峰时期,这一阶段的官僚与皇室贵族士大夫阶级都开始关注与沉醉于山水画的创作。
试论宋元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意境作者:汪子媛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12期摘 ; 要:宋元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不累,它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珍宝,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期)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
文章欲从其三个阶段而呈现的三种不同表现手法与意境阐述,对“无我之境”“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这三种意境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理解其对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影响。
关键词:宋元山水画;无我之境;细节;诗意;有我之境中图分类号:J212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5-0190-01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或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北宋(特别是前期)一方面由于把气韵生动这一产生于六朝笨是人物画的审美标准推广转移到山水画的领域来了,它获得了新的内容和含义,终于成为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的风韵,这种风韵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它又把异常广阔的整体性的可游可居的生活——人生——自然境界作为中国山水画去追求表现的美的理想,因此,这一特色完整的表现在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地山水画中,构成了宋元山水的第一种基本形象和艺术意境。
此时,有正因为它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诗情画意或观念意绪这就使观赏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的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宽泛随着全景性整体性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区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
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流连观赏的时间和愉快也可持久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无我之境。
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的推移。
发生这种迁移变异的行程,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它成了宫廷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
宋代山水画美术赏析
宋代山水画是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和高峰。
在宋代,山水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技艺和表现形式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以下是对宋代山水画的美术赏析:
1. 构图与布局:宋代山水画的构图讲究层次感和空间感,通过山水的远近、虚实、疏密等手法,创造出深远的空间效果。
画家善于运用“透视法”和“计白当黑”等技法,使得画面层次丰富,有深度。
同时,宋代山水画的布局十分精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提炼和取舍,使得画面简洁而富有诗意。
2. 笔墨与线条:宋代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已经相当成熟,画家们运用各种笔法,如“披麻皴”、“斧劈皴”、“云烟皴”等,表现出山石、树木、水流等自然景物的形态和质感。
同时,宋代山水画的线条极富表现力,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刚柔等变化,表现出景物的动态和生命力。
3. 色彩与调色:宋代山水画的色彩运用十分讲究,画家们善于运用各种色彩,表现出自然景物的丰富多彩。
同时,宋代山水画的调色十分精细,画家们通过在墨中加入不同量的水分和颜色,调制出各种深浅、浓淡的色调,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真实。
4. 意境与情感:宋代山水画不仅仅是表现自然景物,更是表达了画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宋代山水画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合一、与天地同呼吸的境界。
同时,宋代山水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表现出浓厚的人文气息。
总之,宋代山水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瑰宝,它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画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对宋代山水画的赏析,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论宋元山水画之美
宋元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无论是在艺术成就还是影响力上都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峰。
宋代山水画强调以真实自然为基础,追求形式的精细和构图的和谐美。
元代山
水画则强调意境与气韵,追求笔墨的淋漓尽致和画面的极致简约。
宋代山水画以南宋的“文人画派”和北宋的“院体画派”为代表,这两个派别各具特色,但又相互交融。
南宋的文人画派注重山水画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强调作品描绘的是艺
术家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以“气韵生动”为最高境界;北宋的院体画派则强调结构、构图
和技术,力求塑造具有自然立体感和形象感召力的作品。
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品有马远的《黄山图》和郭熙的《雪江山居图》。
马远的《黄山图》采用了金笔法,从马远的笔触中可以看到雄浑有力、构思精妙、举重若轻的艺术特点,展现了作品之美。
作品中奇峰陡峭,云雾缭绕,形似巨龙,山水新奇高妙,堪为中国山水
画中的巅峰之作。
郭熙的《雪江山居图》则表现了一番意境,他通过独特的对景色的处理
和形式、情感的表达,游刃有余地展现出北方景色的静谧隐秘韵味。
元代山水画《寒松独立图》和《清溪山居图》同样是代表作品之一。
马道令的《寒松
独立图》以淡墨蘸水的笔墨,墨画精湛,极富抽象感,表达了对静寂的山水境况的生动表现,山松苍劲而又凝重。
郎世宁的《清溪山居图》则遵循了元代画家“格调派”的理论原则,他的作品主要体现了山水的意蕴和意境,将山水融为一体,情境十分明朗,风味独
具。
总而言之,宋元山水画之美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自然真实,描绘自然形态,直观呈现山水韵味。
第二,强调意境抒发,追求笔墨的淋漓尽致和画面的极致简约,表达情感和思考。
第三,追求集纳天人之美,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象巧妙融合。
以上三点是宋代山水画和元代山水画共通的地方,它们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
美标准,即“写意山水”,强调笔墨情趣,追求理趣合一。
因此,宋元山水画的美学价值
非常高,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