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专题复习及练习(含解析):等腰三角形
- 格式:docx
- 大小:429.60 KB
- 文档页数:21
等腰三角形复习训练【知识梳理】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 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 .两腰所夹的角叫做 ,底边与腰所夹的角叫做 . 2.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 相等,也可以说成 . (2) 三线合一:即 . (3)等腰三角形是 图形.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有 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 也相等.简写成 .【例题讲解】例1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一腰上的中线BD •将这个等腰三角形周长分成15和6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长.例2 如图,在△ABC 中,AB =AC ,∠ABD =∠ACD .求证:△DBC 是等腰三角形.例3 如图,AB =AE ,BC =ED , ∠B =∠E . 求证:∠C =∠D .例4如图,AB =AC ,BD ⊥AC 于D . 求证:∠BAC =2∠DBC .例5 有关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图形.(1)如图3,若OD 平分∠AOB ,DE ∥OB 交OA 于E .求证:EO =ED .提问:这个结论的逆命题是否正确?(2)如图 3,若 OD 平分∠AOB , EO =ED ,求证: DE ∥OB .(3)如图 3,若 DE ∥OB 交OA 于E , EO =ED ,求证: OD 平分∠AOB .总结:图3是有关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很常用的基本图形.以上三个小题说明:在图3中,“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这三者中,若有两条成立,则第三条必成立.熟悉这个结论,对解决包含该图形的较复杂的题目是很有帮助的.有关的题组练习.(1)如图4,AD ∥BC , BD 平分∠ABC .求证: AB =AD . (2)已知:如图5(a ),AB =AC ,BD 平分∠ABC ,CD 平分∠ACB .问:①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②如图5(b ),若过D 作EF ∥BC 交AB 于E ,交AC 于F ,图中又增加了几个等腰三角形?(3)如图5(c ),若将第(2)题中的△ABC 改为不等边三角形,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会如何?还可证出哪些线段的和差关系?(4)对第(3)题中“两内角平分线”可作怎样的推广?相应的线段和差关系如何?推广①当过△ABC 的一个内角和一个外角平分线的交点作这两角的公共边的平行线时,如图5(d ).推广②当过△ABC 的两个外角平分线上一点作这两个角的公共边的平行线时,如图5(e ).(5)如图6,若BD ,CD 分别平分∠ABC 和∠ACB ,过D 作DE ∥AB 交BC 于E ,作DF ∥AC 交BC 于F .求证:BC 的长等于△DEF 的周长.【课后巩固】1.在△ABC 中,AB =AC ,若∠B =56º,则∠C =__________. 2.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_____________. 3.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x cm 和(2x -6)cm ,且周长为17cm ,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4. 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BC 于D ,BE ⊥AC 于E ,若 ∠CAD =25°,则∠ABE = ,若BC =6,则CD = .5.△ABC 中,AB =AC ,∠ABC =36°,D .E 是BC 上的点,∠BAD =∠DAE =∠EAC ,则图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个6.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夹角为20°,则其顶角的大小为___________. 7.如图,∠ABC =50°,∠ACB =80°,延长CB 到D ,使BD =AB ,延长BC 到E ,使CE =CA ,连接AD .AE ,则∠DAE =_______.EDCB ADCBAECBADBAE D CB A8.如下图,△MNP中,∠P=60°,MN=NP,MQ⊥PN,垂足为Q,延长MN至G,取NG=NQ,若△MNP的周长为12,MQ=a,则△MGQ 周长是.9.△ABC中,∠C=∠B,D.E分别是AB.AC上的点,AE=2cm,且DE∥BC,则AD=______10.如图,∠AOB是一个钢架且∠AOB=10°,为了使钢架更加牢固,需在内部添加一些钢管EF,FG,GH,…,添加的钢管长度都与OE相等,则最多能添加这样的钢管______根.11.如图△ABC中,AB=AC,AD、BE是△ABC的高,它们相交于H,且AE=BE.求证:AH=2BD.12.△ABC为非等腰三角形,分别以AB、AC为向△ABC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D和等腰直角三角形ACE,且∠DAB=∠EAC=90°.求证:(1)BE=CD;(2)BE⊥CD.13.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 AC=,AD AE=.求证:BD CE=14.如图,AB AC=,30BAD∠= ,且AD AE=.求EDC∠的度数.15.如图,ABC∆中,90ACB∠= ,CD BA⊥于D,AE平分BAC∠交CD于F,交BC于E,求证:CEF∆是等腰三角形.16.Rt ABC∆中,AB AC=,90BAC∠= ,O为AB中点,若点M.N分别在线段AB.AC上移动,且在移动过程中保持AN BM=,试判断O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17.已知:如图,△ABC中,D在AB上,E在AC延长线上,且BD=CE,DE交BC于M,MD=ME,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18.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从它的一个顶点出发引一条直线将它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等腰三角形有几种情况?画出图形并写出原等腰三角形各角度数.PQM N GEMDCBA。
八下期末专题之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训练题(人教版)一.选择题(共6小题)1.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边的中点,下列结论不一定正确的是()A.AD⊥BC B.∠B=∠C C.AD平分∠BAC D.AB=BC2.下列每组数分别表示三根木棒的长度,将它们首尾连接后,能摆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是()A.4cm,6cm,8cm B.4cm,6cm,6cmC.3cm,6cm,9cm D.3cm,3cm,6cm3.如图,在△ABC中,AB=BC,∠B=36°,∠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交AB于点E.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A.3个B.4个C.5个D.6个4.如图,P是等边△ABC的边AC的中点,E为BC边延长线上一点,PE=PB,则∠CPE 的度数为()A.20°B.25°C.30°D.35°5.在△ABC中,若AB=BC,则△ABC是()A.不等边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12,BC=DC,∠A=60°,点E在AD上,连接BD,CE相交于点F,CE∥AB.若CE=9,则CF的长为()A.4B.5C.6D.8二.填空题(共6小题)7.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是BC的中点,连接AD,则∠BAD的大小为.8.如图,在边长为2等边△ABC中,以B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则点A的坐标为.9.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和为140°,则它的顶角度数为.10.如图,CD是△ABC的高,∠A=2∠B,∠ACB的平分线CG交AB于点G,则的值为.11.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D为线段AC上一点,连接BD.过点A 作AE∥BD,连接DE,当DB平分∠CDE时,延长DC至点F使得DF=DE,连接BF.若∠BAC=∠BFD且BF=3.6,则CD=.12.如图,线段AB的一个端点B在直线m上,直线m上存在点C,使△ABC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C有个.三.解答题(共3小题)13.如图,上午10时,一条船从A处出发以20海里每小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中午12时到达B处,从A、B望灯塔C,测得∠NAC=40°,∠NBC=80°.求从B处到灯塔C 的距离.14.如图,△ABC中,∠B=45°,点D在边AB上,DC=AC,AE⊥DC,垂足为F,AE 交BC于点E.(1)用等式表示∠BAE与∠ACD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求证:AE=DC.15.在△ABC中,AB=BC,D是AC的中点,连接BD.(1)如图1,若∠BAC=60°,AB=4,求CD的长.(2)如图2,过点A作AF∥BC交BD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BF是等腰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专题训练(附答案与解析)说明:本套训练习题包含12个专题:类比归纳专题:二次根式求值的常用方法考点综合专题: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的综合问题解题技巧专题: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技巧专题:正方形中特殊的证明(计算)方法思想方法专题:矩形中的折叠问题核心素养专题:四边形中的探究与创新类比归纳专题:有关中点的证明与计算解题技巧专题:特殊平行四边形中的解题方法思想方法专题:勾股定理中的思想方法解题技巧专题:勾股定理与面积问题难点探究专题:特殊四边形中的综合性问题解题技巧专题:函数图象信息题考点综合专题: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的综合问题——代几综合,明确中考风向标◆类型一一次函数与面积问题1.如图,把Rt△ABC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其中∠CAB=90°,BC=5,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4,0),将△ABC沿x轴向右平移,当点C落在直线y=2x-6上时,线段BC扫过的面积为________.2.如图,直线y =-2x +3与x 轴相交于点A ,与y 轴相交于点B.【易错7】(1)求A ,B 两点的坐标;(2)过B 点作直线BP 与x 轴相交于点P ,且使OP =2OA ,求△ABP 的面积.3.如图,直线y =-x +10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B ,C ,点A 的坐标为(8,0),点P(x ,y)是在第一象限内直线y =-x +10上的一个动点.(1)求△OPA 的面积S 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2)当△OPA 的面积为10时,求点P 的坐标.◆类型二 一次函数与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4.(2016·长春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ABCD 的对称中心与原点重合,顶点A 的坐标为(-1,1),顶点B 在第一象限,若点B 在直线y =kx +3上,则k 的值为________.第4题图 第5题图5.(2016·温州中考)如图,一直线与两坐标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P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不包括端点),过P分别作两坐标轴的垂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周长为10,则该直线的函数解析式是()A.y=x+5 B.y=x+10C.y=-x+5 D.y=-x+10◆类型三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中的规律探究问题6.(2017·安顺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x+2交x轴于点A,交y轴于点A1,点A2,A3,…在直线l上,点B1,B2,B3,…在x轴的正半轴上,若△A1OB1,△A2B1B2,△A3B2B3,…依次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都在x轴上,则第n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 n B n-1B n顶点B n的横坐标为________.第6题图第7题图7.★(2016·潍坊中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x-1与x轴交于点A1,如图所示依次作正方形A1B1C1O,正方形A2B2C2C1,…,正方形A n B n C n C n-1,使得点A1,A2,A3,…在直线l上,点C1,C2,C3,…在y轴正半轴上,则点B n的坐标是________.参考答案与解析1.16解析:如图,∵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4,0),∴AB=3.∵∠CAB =90°,BC=5,∴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BC2-AB2=4,∴A′C′=4.∵点C′在直线y=2x-6上,∴2x-6=4,解得x=5.即OA′=5,∴CC′=AA′=5-1=4.∴S▱BCC′B′=CC′·CA=4×4=16.即线段BC扫过的面积为16.2.解:(1)令y=0,则-2x+3=0,解得x=32;令x=0,则y=3,∴点A的坐标为⎝ ⎛⎭⎪⎫32,0,点B 的坐标为(0,3). (2)由(1)得点A ⎝ ⎛⎭⎪⎫32,0,∴OA =32,∴OP =2OA =3,∴点P 的坐标为(3,0)或(-3,0),∴AP =OP -OA =32或AP =OP +OA =92,∴S △ABP =12AP ·OB =12×92×3=274或S △ABP =12AP ·OB =12×32×3=94.综上所述,△ABP 的面积为274或94.3.解:(1)∵点P 在直线y =-x +10上,且点P 在第一象限内,∴x >0且y >0,即-x +10>0,解得0<x <10.∵点A (8,0),∴OA =8,∴S =12OA ·|y P |=12×8×(-x +10)=-4x +40(0<x <10).(2)当S =10时,即-4x +40=10,解得x =152.当x =152时,y =-152+10=52,∴当△OP A 的面积为10时,点P 的坐标为⎝ ⎛⎭⎪⎫152,52. 4.-2 5.C6.2n +1-2 解析:由题意得OA =OA 1=2,∴OB 1=OA 1=2,B 1B 2=B 1A 2=4,B 2A 3=B 2B 3=8,∴B 1(2,0),B 2(6,0),B 3(14,0)….∵2=22-2,6=23-2,14=24-2,…∴B n 的横坐标为2n +1-2.故答案为2n +1-2.7.(2n -1,2n -1) 解析:∵y =x -1与x 轴交于点A 1,∴点A 1的坐标为(1,0).∵四边形A 1B 1C 1O 是正方形,∴A 1B 1=OA 1=1,∴点B 1的坐标为(1,1).∵C 1A 2∥x 轴,点A 2在直线y =x -1上,∴点A 2的坐标为(2,1).∵四边形A 2B 2C 2C 1是正方形,∴A 2B 2=A 2C 1=2,∴点B 2的坐标为(2,3),同理可得点B 3的坐标为(4,7).∵B 1(20,21-1),B 2(21,22-1),B 3(22,23-1),…,∴点B n 的坐标为(2n -1,2n -1).难点探究专题(选做):特殊四边形中的综合性问题◆类型一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动态探究问题一、动点问题1.(2016·枣庄中考)如图,把△EFP放置在菱形ABCD中,使得顶点E,F,P分别在线段AB,AD,AC上,已知EP=FP=6,EF=63,∠BAD=60°,且AB>6 3.(1)求∠EPF的大小;(2)若AP=10,求AE+AF的值;(3)若△EFP的三个顶点E,F,P分别在线段AB,AD,AC上运动,请直接写出A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二、图形的变换问题2.如图①,点O是正方形ABCD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分别延长OD到点G,OC 到点E,使OG=2OD,OE=2OC,然后以OG,OE为邻边作正方形OEFG,连接AG,DE.(1)求证:DE⊥AG;(2)正方形ABCD固定,将正方形OEFG绕点O逆时针旋转α角(0°<α<360°)得到正方形OE′F′G′,如图②.①在旋转过程中,当∠OAG′是直角时,求α的度数;②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在旋转过程中,求AF′的最大值和此时α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说明理由.◆类型二四边形间的综合性问题3.(2016·德州中考)我们给出如下定义:顺次连接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中点四边形.(1)如图①,四边形ABCD 中,点E ,F ,G ,H 分别为边AB ,BC ,CD ,DA 的中点.求证:中点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2)如图②,点P 是四边形ABCD 内一点,且满足P A =PB ,PC =PD ,∠APB =∠CPD ,点E ,F ,G ,H 分别为边AB ,BC ,CD ,DA 的中点,猜想中点四边形EFGH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猜想;(3)若改变(2)中的条件,使∠APB =∠CPD =90°,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中点四边形EFGH 的形状.(不必证明)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1)如图①,过点P 作PG ⊥EF 于点G ,H 为PE 的中点,连接GH ,∴∠PGE =90°,GH =PH =HE =12PE =3.∵PF =PE ,∴∠FPG =∠EPG ,FG =GE =12EEF =3 3 .在Rt △PGE 中,由勾股定理得PG =PE 2-GE 2=62-(33)2=3.∴PG =GH =PH ,即△GPH 为等边三角形,∴∠GPH =60°,∴∠FPE =∠FPG +∠GPE =2∠GPE =2×60°=120°.(2)如图①,过点P 作PM ⊥AB 于点M ,作PN ⊥AD 于点N ,∴∠ANP =∠AMP=90°.∵AC 为菱形ABCD 的对角线,∴∠DAC =∠BAC =12∠DAB =30°,PM =PN .在Rt △PME 和Rt △PNF 中,PM =PN ,PE =PF ,∴Rt △PME ≌Rt △PNF ,∴ME =NF .∵∠P AM =30°,AP =10,∴PM =12E AP =5.由勾股定理得AM =P A 2-PM 2=5 3 .在△ANP 和△AMP 中,⎩⎨⎧∠NAP =∠MAP ,∠ANP =∠AMP =90°,AP =AP ,∴△ANP ≌△AMP ,∴AN =AM =5 3 .∴AE +AF =(AM +ME )+(AN -NF )=AM +AN +ME -NF=10 3.(3)如图②,△EFP 的三个顶点分别在AB ,AD ,AC 上运动,点P 在P 1,P 之间运动.P 1O =PO =12PE =3,AE =EF =63,AO =AE 2-EO 2=9.∴AP 的最大值为AO +OP =12,AP 的最小值为AO -OP 1=6.2.(1)证明:如图,延长ED 交AG 于点H .∵四边形ABCD 与OEFG 均为正方形,∴OA =OD ,OG =OE ,∠AOG =∠DOE =90°,∴Rt △AOG ≌Rt △DOE ,∴∠AGO =∠DEO .∵∠AGO +∠GAO =90°,∴∠DEO +∠GAO =90°,∴∠AHE =90°,即DE ⊥AG ;(2)解:①在旋转过程中,∠OAG ′成为直角有以下两种情况:a .α由0°增大到90°过程中,当∠OAG ′为直角时,∵OA =OD =12OG =12OG ′,∴∠AG ′O =30°,∠AOG ′=60°.∵OA ⊥OD ,∴∠DOG ′=90°-∠AOG ′=30°,即α=30°;b .α由90°增大到180°过程中,当∠OAG ′为直角时,同理可求的∠AOG ′=60°,∴α=90°+∠AOG ′=150°.综上,当∠OAG ′为直角时,α=30°或150°;②AF ′长的最大值是2+22,此时α=315°.3.(1)证明:如图①中,连接BD .∵点E ,H 分别为边AB ,DA 的中点,∴EH ∥BD ,EH =12BD .∵点F ,G 分别为边BC ,CD 的中点,∴FG ∥BD ,FG =12BD ,∴EH ∥FG ,EH =GF ,∴中点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2)解:四边形EFGH 是菱形.理由如下:如图②中,连接AC ,BD .∵∠APB =∠CPD ,∴∠APB +∠APD =∠CPD +∠APD ,即∠APC =∠BPD .在△APC 和△BPD 中,⎩⎨⎧AP =PB ,∠APC =∠BPD ,PC =PD ,∴△APC ≌△BPD ,∴AC =BD .∵点E ,F ,G 分别为边AB ,BC ,CD 的中点,∴EF =12AC ,FG =12BD ,∴EF =FG .∵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FGH 是菱形.(3)解:四边形EFGH 是正方形.理由如下:如图②中,设AC 与BD 交于点O .AC 与PD 交于点M ,AC 与EH 交于点N .∵△APC ≌△BPD ,∴∠ACP =∠BDP .∵∠DMO =∠CMP ,∴∠COD =∠CPD =90°.∵EH ∥BD ,AC ∥HG ,∴∠EHG =∠ENO =∠BOC =∠DOC =90°.∵四边形EFGH是菱形,∴四边形EFGH 是正方形.解题技巧专题: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明确不同类型的图象的端点、折点、交点等的意义◆类型一费用类问题一、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问题1.(2016·攀枝花中考)某市为了鼓励居民节约用水,决定实行两级收费制度.若每月用水量不超过14吨(含14吨),则每吨按政府补贴优惠价m元收费;若每月用水量超过14吨,则超过部分每吨按市场价n元收费.小明家3月份用水20吨,交水费49元;4月份用水18吨,交水费42元.(1)求每吨水的政府补贴优惠价和市场价;(2)设每月用水量为x吨,应交水费为y元,请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3)小明家5月份用水26吨,则他家应交水费多少元?二、分段函数问题2.(2016·荆州中考)为更新果树品种,某果园计划新购进A,B两个品种的果树苗栽植培育,若计划购进这两种果树苗共45棵,其中A种树苗的单价为7元/棵,购买B种树苗所需费用y(元)与购买数量x(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函数关系.(1)求y与x的函数解析式;(2)若在购买计划中,B种树苗的数量不超过35棵,但不少于A种树苗的数量,请设计购买方案,使总费用最低,并求出最低费用.三、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结合的问题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消费逐渐深入人们生活,如图是“滴滴顺风车”与“滴滴快车”的行驶里程x(公里)与计费y(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下列说法:①“快车”行驶里程不超过5公里计费8元;②“顺风车”行驶里程超过2公里的部分,每公里计费1.2元;③A 点的坐标为(6.5,10.4);④从哈尔滨西站到会展中心的里程是15公里,则“顺风车”要比“快车”少用3.4元.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四、分类讨论思想4.(2017·天门中考)江汉平原享有“中国小龙虾之乡”的美称,甲、乙两家农贸商店,平时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品质相同的小龙虾,“龙虾节”期间,甲、乙两家商店都让利酬宾,付款金额y 甲,y 乙(单位:元)与原价x(单位: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1)直接写出y 甲,y 乙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2)“龙虾节”期间,如何选择甲、乙两家商店购买小龙虾更省钱?◆类型二路程类问题一、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结合的问题5.(2017·青岛中考)A,B两地相距60km,甲、乙两人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先出发,图中l1,l2表示两人离A地的距离s(km)与时间t(h)的关系,请结合图象解答下列问题:(1)表示乙离A地的距离与时间关系的图象是________(填l1或l2);甲的速度是________km/h,乙的速度是________km/h;(2)甲出发多长时间两人恰好相距5km?二、分段函数问题6.(2016·新疆中考)暑假期间,小刚一家乘车去离家380km的某景区旅游,他们离家的距离y(km)与汽车行驶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1)从小刚家到该景区乘车一共用了多少时间?(2)求线段AB对应的函数解析式;(3)小刚一家出发2.5h后离目的地有多远?◆类型三工程类问题一、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结合的问题7.甲、乙两工程队分别同时开挖两条600米长的管道,所挖管道长度y(米)与挖掘时间x(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①甲队每天挖100米;②乙队开挖2天后,每天挖50米;③甲队比乙队提前3天完成任务;④当x =2或6时,甲、乙两队所挖管道长度都相差100米.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二、分段函数问题8.(2016·绍兴中考)根据卫生防疫部门的要求,游泳池必须定期换水、清洗.某游泳池周五早上8:00打开排水孔开始排水,排水孔的排水速度保持不变,期间因清洗游泳池需要暂停排水,游泳池的水在11:30全部排完.游泳池内的水量Q(m 3)和开始排水后的时间t(h )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1)暂停排水需要多少时间?排水孔的排水速度是多少? (2)当2≤t ≤3.5时,求Q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1)设每吨水的政府补贴优惠价为m 元,市场价为n 元.由题意得⎩⎨⎧14m +(20-14)n =49,14m +(18-14)n =42,解得⎩⎨⎧m =2,n =3.5.答:每吨水的政府补贴优惠价为2元,市场价为3.5元.(2)当0≤x ≤14时,y =2x ;当x >14时,y =14×2+(x -14)×3.5=3.5x -21.综上所述,y =⎩⎨⎧2x (0≤x ≤14),3.5x -21(x >14).(3)∵26>14,∴小明家5月份水费为3.5×26-21=70(元).答:小明家5月份应交水费70元.2.解:(1)当0≤x ≤20时,设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为y =ax ,把(20,160)代入y =ax 中,得a =8.即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为y =8x ;当x >20时,设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为y =kx +b ,把(20,160),(40,288)代入y =kx +b 中,得⎩⎨⎧20k +b =160,40k +b =288,解得⎩⎨⎧k =6.4,b =32,即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为y =6.4x +32.综上所述,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为y =⎩⎨⎧8x (0≤x ≤20),6.4x +32(x >20).(2)∵B 种树苗的数量不超过35棵,但不少于A 种树苗的数量,∴⎩⎨⎧x ≤35,x ≥45-x ,∴22.5≤x ≤35.设总费用为W 元,则W =6.4x +32+7(45-x )=-0.6x +347.∵k =-0.6<0,∴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35,45-x =10时,总费用最低,即购买B 种树苗35棵,A 种树苗10棵时,总费用最低,W 最低=-0.6×35+347=326(元). 3.D4.解:(1)设y 甲=kx ,把(2000,1600)代入,得2000k =1600,解得k =0.8,所以y 甲=0.8x .当0<x <2000时,设y 乙=ax ,把(2000,2000)代入,得2000k =2000,解得k =1,所以y 乙=x .当x ≥2000时,设y 乙=mx +n ,把(2000,2000),(4000,3400)代入,得⎩⎨⎧2000m +n =2000,4000m +n =3400,解得⎩⎨⎧m =0.7,n =600,所以y乙=⎩⎨⎧x (0<x <2000),0.7x +600(x ≥2000).(2)当0<x <2000时,0.8x <x ,到甲商店购买更省钱;当x ≥2000时,若到甲商店购买更省钱,则0.8x <0.7x +600,解得x <6000;若到乙商店购买更省钱,则0.8x >0.7x +600,解得x >6000;若到甲、乙两商店购买一样省钱,则0.8x =0.7x +600,解得x =6000;故当购买金额按原价小于6000元时,到甲商店购买更省钱;当购买金额按原价大于6000元时,到乙商店购买更省钱;当购买金额按原价等于6000元时,到甲、乙两商店购买花钱一样.5.解:(1)l 2 30 20 解析:由题意可知,乙的函数图象是l 2,甲的速度是602=30(km/h),乙的速度是603=20(km/h).故答案为l 2,30,20.(2)设甲出发x h 两人恰好相距5km.由题意30x +20(x -0.5)+5=60或30x +20(x -0.5)-5=60,解得x =1.3或1.5.答:甲出发1.3h 或1.5h 两人恰好相距5km. 6.解:(1)从小刚家到该景区乘车一共用了4h.(2)设线段AB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 =kx +b .把点A (1,80),B (3,320)代入得⎩⎨⎧k +b =80,3k +b =320,解得⎩⎨⎧k =120,b =-40.∴y =120x -40(1≤x ≤3). (3)当x =2.5时,y =120×2.5-40=260,380-260=120(km).故小刚一家出发2.5h 后离目的地120km. 7.①②④ 8.解:(1)暂停排水需要的时间为2-1.5=0.5(h).∵排水时间为3.5-0.5=3(h),一共排水900m 3,∴排水孔的排水速度是900÷3=300(m 3/h).(2)当2≤t ≤3.5时,设Q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为Q =kt +b ,易知图象过点(3.5,0).∵当t =1.5时,排水300×1.5=450(m 3),此时Q =900-450=450,∴点(2,450)在直线Q =kt +b 上.把(2,450),(3.5,0)代入Q =kt +b ,得⎩⎨⎧2k +b =450,3.5k +b =0,解得⎩⎨⎧k =-300,b =1050,∴Q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为Q =-300t +1050.类比归纳专题:二次根式求值的常用方法——明确计算便捷渠道◆类型一 利用二次根式的非负性求值1.若a ,b 为实数,且|a +1|+b -1=0,则(ab )2018的值是( ) A .0 B .1 C .-1 D .±12.已知a +1+b 2-2b +1=0,则a 2018+b 2017的值是________.3.若a 2-3a +1+b 2-2b +1=0,则a 2+1a 2-|b |=________. 4.若y =x -3+3-x +2,求x y 的值.【方法1②】◆类型二利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5.计算:(1)(5+3)2; (2)(25-2)2;(3)(3+2)2-(3-2)2.6.已知x+1x=5,求x2x4+x2+1的值.◆类型三整体代入求值7.已知x=2-10,则代数式x2-4x-6的值为()A.-1 B.0 C.1 D.28.(2017·安顺中考)已知x+y=3,xy=6,则x2y+xy2的值为________.9.已知x=1-2,y=1+2,求x2+y2-xy-2x+2y的值.10.已知x=13-22,y=13+22,求xy+yx-4的值.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2.23.6 解析:∵a 2-3a +1+b 2-2b +1=0,∴a 2-3a +1+(b -1)2=0,∴a 2-3a +1=0,b =1,∴a -3+1a =0,∴a +1a =3,∴⎝ ⎛⎭⎪⎫a +1a 2=32,∴a 2+1a 2=7.∴a 2+1a2-|b |=6. 4.解:由题意有x -3≥0,3-x ≥0,∴x =3,∴y =2,∴x y =32=9. 5.解:(1)原式=8+215.(2)原式=22-410. (3)原式=4 6.6.解:原式取倒数得x 4+x 2+1x 2=x 2+1x 2+1=⎝ ⎛⎭⎪⎫x +1x 2-1=(5)2-1=4.∴原式=14.7.B 8.329.解:∵x =1-2,y =1+2,∴x -y =(1-2)-(1+2)=-22,xy =(1-2 )(1+ 2 )=-1.∴x 2+y 2-xy -2x +2y =(x -y )2-2(x -y )+xy =(-2 2 )2-2×(-22)+(-1)=7+4 2.方法点拨:根据原式以及字母取值的特点,将原式配方、整合成含有x -y 和xy 的形式,利用整体思想代入求值.10.解:由已知得x =3+22,y =3-2 2.∴x +y =6,xy =1,∴原式=x 2+y 2xy -4=(x +y )2-6xy xy=62-6×1=30.思想方法专题:矩形中的折叠问题——体会折叠中的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类型一 折叠中求角度1.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D 与点B 重合,点C 落在点C ′处,折痕为EF .若∠EFC ′=125°,那么∠ABE 的度数为( )A .15°B .20°C .25°D .30°第1题图 第2题图2.如图,某数学兴趣小组开展以下折纸活动:(1)对折矩形纸片ABCD ,使AD 和BC 重合,得到折痕EF ,把纸片展平;(2)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 落在EF 上,并使折痕经过点B ,得到折痕BM ,同时得到线段BN .观察探究可以得到∠ABM 的度数是( )A .25°B .30°C .36°D .45° ◆类型二 折叠中求线段长3.(2017·安顺中考)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 中,AD =4cm ,把纸片沿直线AC 折叠,点B 落在E 处,AE 交DC 于点O ,若AO =5cm ,则AB 的长为( ) A .6cm B .7cm C .8cm D .9cm第3题图 第4题图4.(2017·宜宾中考)如图,在矩形ABCD 中,BC =8,CD =6,将△ABE 沿BE 折叠,使点A 恰好落在对角线BD 上的F 处,则DE 的长是( )A .3 B.245 C .5 D.89165.★(2016·威海中考)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4,BC =6,点E 为BC 的中点,将△ABE 沿AE 折叠,使点B 落在矩形内的点F 处,连接CF ,则CF的长为________.◆类型三折叠中求面积6.(2017·鄂州中考)如图,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AC翻折,点B落在点F处,FC交AD于E.(1)求证:△AFE≌△CDE;(2)若AB=4,BC=8,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7.★(2016·福州中考)如图,矩形ABCD中,AB=4,AD=3,M是边CD上的一点,将△ADM沿直线AM对折,得到△ANM.(1)当AN平分∠MAB时,求DM的长;(2)连接BN,当DM=1时,求△ABN的面积.参考答案与解析1.B 解析:由折叠可知∠EFC =∠EFC ′=125°.∵在矩形ABCD 中,AD ∥BC ,∴∠DEF =180°-125°=55°.根据折叠可知∠BEF =∠DEF =55°,∴∠BED =110°.∵四边形ABCD 为矩形,∠A =90°,∴∠ABE =110°-90°=20°.故选B. 2.B 3.C 4.C5. 185 解析:如图,连接BF 交AE 于H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E =FE ,AB =AF ,∠BAE =∠F AE ,∴AH ⊥BF ,BH =FH .∵BC =6,点E 为BC 的中点,∴BE =12E B C =3.又∵AB =4,∴在Rt △ABE 中,由勾股定理得AE =AB 2+BE 2=5.∵S △ABE =12AB ·BE =12AE ·BH ,∴BH =125,则BF =2BH =245.∵E 是BC 的中点,∴FE =BE =EC ,∴∠BFC =90°.在Rt △BFC 中,由勾股定理得CF =BC 2-BF 2=62-⎝ ⎛⎭⎪⎫2452=185.6.(1)证明:∵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 =CD ,∠B =∠D =90°.∵将矩形ABCD 沿对角线AC 翻折,点B 落在点F 处,∴∠F =∠B ,AB =AF ,∴AF =CD ,∠F=∠D .在△AFE 与△CDE 中,⎩⎨⎧∠F =∠D ,∠AEF =∠CED ,AF =CD ,∴△AFE ≌△CDE .(2)解:∵AB =4,BC =8,∴CF =AD =8,AF =CD =AB =4.∵△AFE ≌△CDE ,∴EF =DE .在Rt △CED 中,由勾股定理得DE 2+CD 2=CE 2,即DE 2+42=(8-DE )2,∴DE =3,∴AE =8-3=5,∴S 阴影=12×4×5=10.7.解:(1)由折叠性质得△ANM ≌△ADM ,∴∠MAN =∠DAM .∵AN 平分∠MAB ,∴∠MAN =∠NAB ,∴∠DAM =∠MAN =∠NAB .∵四边形ABCD 是矩形,∴∠DAB =90°,∴∠DAM =30°,∴AM =2DM .在Rt △ADM 中,∵AD =3,∴由勾股定理得AM 2-DM 2=AD 2,即(2DM )2-DM 2=32,解得DM = 3.(2)延长MN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Q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 ∥DC ,∴∠DMA=∠MAQ,由折叠性质得△ANM≌△ADM,∴∠ANM=∠D=90°,∠DMA=∠AMQ,AN=AD=3,MN=MD=1,∴∠MAQ=∠AMQ,∴MQ=AQ.设NQ=x,则AQ=MQ=MN+NQ=1+x.∵∠ANM=90°,∴∠ANQ=90°.在Rt△ANQ中,由勾股定理得AQ2=AN2+NQ2,即(x+1)2=32+x2,解得x=4,∴NQ=4,AQ=5.∵△NAB和△NAQ在AB边上的高相等,AB=4,AQ=5,∴S△NAB =45S△NAQ=45×12×AN·NQ=45×12×3×4=245.解题技巧专题:正方形中特殊的证明(计算)方法——解决正方形中的最值及旋转变化模型问题◆类型一利用正方形的旋转性质解题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C=∠ABC=90°,AD=CD,DP⊥AB于P,若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18,则DP的长是__________.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EAF=45°.求证:S△AEF =S△ABE+S△ADF.3.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P 为正方形ABCD 外一点,且BP ⊥CP . 求证:BP +CP =2OP .◆类型二 利用正方形的对称性解题4.如图,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12,△ABE 是等边三角形,点E 在正方形ABCD 内,在对角线AC 上有一点P ,使PD +PE 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 A. 3 B .23 C .2 6 D.6第4题图 第5题图5.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BE =1,F 为AB 上一点,AF =2,P 为AC 上一点,则PF +PE 的最小值为________.6.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是CD 的中点,AC ,BE 交于点F ,MF ∥AE 交AB 于M . 求证:DF =MF .参考答案与解析1.322.证明:延长CB到点H,使得HB=DF,连接AH.∵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H=∠D=90°,AB=AD.∴△ADF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能和△ABH重合.∴AH=AF,∠BAH=∠DAF.∵∠HAE=∠HAB+∠BAE=∠DAF+∠BAE=90°-∠EAF=90°-45°=45°,∴∠HAE=∠EAF=45°.又∵AE=AE,∴△AEF与△AEH关于直线AE对称,∴S△AEF =S△AEH=S△ABE+S△ABH=S△ABE+S△ADF.3.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OB=OC,∠BOC=90°.将△OCP顺时针旋转90°至△OBE(如图所示),∴OE=OP,BE=CP,∠OBE=∠OCP,∠BOE=∠COP.∵BP⊥CP,∴∠BPC=90°.∵∠BOC+∠OBP+∠BPC+∠OCP=360°,∴∠OBP+∠OCP=180°,∴∠OBP+∠OBE=180°,∴E,B,P在同一直线上.∵∠POC+∠POB=∠BOC=90°,∠BOE=∠COP,∴∠BOE+∠POB=90°,即∠EOP=90°.在Rt△EOP中,由勾股定理得PE=OE2+OP2=OP2+OP2=2OP.∵PE=BE+BP,BE=CP,∴BP+CP=2OP.4.B解析:连接PB.∵点P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PD=PB,∴PD +PE的最小值就是PB+PE的最小值,∴PD+PE的最小值就是BE.∵△ABE是等边三角形,∴BE=AB.∵S正方形ABCD=12,∴BE2=AB2=12,即BE=23,故选B.5.176.证明:∵B,D关于AC对称,点F在AC上,∴BF=DF.∵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BC,∠ADE=∠BCE.∵点E是CD的中点,∴DE=CE.在△ADE 和△BCE中,∵AD=BC,∠ADE=∠BCE,DE=CE,∴△ADE≌△BCE,∴AE =BE,∴∠BAE=∠ABE.∵MF∥AE,∴∠BAE=∠BMF,∴∠BMF=∠ABE,∴MF=BF.∵BF=DF,∴DF=MF.解题技巧专题:函数图象信息题——数形结合,快准解题◆类型一 根据实际问题判断函数图象1.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每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同学们凝视着冉冉上升的国旗.下列哪个函数图象能近似地刻画上升的国旗离旗杆顶端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2.(2017·牡丹江中考)下列图象中,能反映等腰三角形顶角度数y(度)与底角度数x(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 )◆类型二 获取实际问题中图象的信息3.明君社区有一块空地需要绿化,某绿化组承担了此项任务,绿化组工作一段时间后,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绿化组完成的绿化面积S(m 2)与工作时间t(h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该绿化组提高工作效率前每小时完成的绿化面积是【方法12】( )A .300m 2B .150m 2C .330m 2D .450m 2第3题图 第4题图4.(2017·河南中考)如图①,点P 从△ABC 的顶点B 出发,沿B →C →A 匀速运动到点A ,图②是点P 运动时,线段BP 的长度y 随时间x 变化的关系图象,其中M 为曲线部分的最低点,则△ABC 的面积是________.5.(2017·西宁中考)首条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铁线——宝兰客专进入全线拉通试验阶段,宝兰客专的通车对加快西北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试运行期间,一列动车从西安开往西宁,一列普通列车从西宁开往西安,两车同时出发,设普通列车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千米),图中的折线表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进行一下探究:【方法12】 【信息读取】(1)西宁到西安两地相距________千米,两车出发后________小时相遇;(2)普通列车到达终点共需________小时,普通列车的速度是________千米/时. 【解决问题】(3)求动车的速度;(4)普通列车行驶t 小时后,动车到达终点西宁,求此时普通列车还需行驶多少千米到达西安.◆类型三 一次函数图象与字母系数的关系6.若实数a 、b 满足ab <0,则一次函数y =ax +b 的图象可能是( )7.在一次函数y =12ax -a 中,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则其图象可能是(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 2.C3.B 解析:设点A (4,1200),点B (5,1650),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kx +b,则⎩⎨⎧4k +b =1200,5k +b =1650,解得⎩⎨⎧k =450,b =-600,故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450x -600.当x =2时,y =450×2-600=300,300÷2=150(m 2).故选B.4.12 解析:根据图象可知点P 在BC 上运动时,此时BP 不断增大,由图象可知:点P 从B 运动到C 的过程中,BP 的最大值为5,即BC =5.点P 运动到点A 时,BP =AB =5.∴△ABC 是等腰三角形.∵M 是曲线部分的最低点,∴此时BP 最小,即BP ⊥AC 时,BP =4,∴由勾股定理得PC =3,∴AC =6,∴△ABC 的面积为12×4×6=12,故答案为12. 5.解:(1)1000 3(2)12 2503(3)设动车的速度为x 千米/时,根据题意,得3x +3×2503=1000,解得x =250. 答:动车的速度为250千米/时.(4)∵t =1000250=4(小时),∴4×2503=10003(千米),∴1000-10003=20003(千米),∴此时普通列车还需行驶20003千米到达西安. 6.B 7.B思想方法专题:勾股定理中的思想方法◆类型一 分类讨论思想一、直角边与斜边不明需分类讨论1.一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3,x ,那么以x 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易错3】( ) A .13 B .5C .13或5D .42.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是6和8,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__. 二、锐角或钝角三角形形状不明需分类讨论3.★(2016·东营中考)在△ABC 中,AB =10,AC =210,BC 边上的高AD =6,则BC 的长为【易错4】( ) A .10 B .8C .6或10D .8或104.在等腰△ABC中,已知AB=AC=5,△ABC的面积为10,则BC=____________.【易错4】◆类型二方程思想一、实际问题中结合勾股定理列方程求线段长5.如图,小华将升旗的绳子拉到旗杆底端,绳子末端刚好接触到地面,然后将绳子末端拉到距离旗杆8m处,发现此时绳子末端距离地面2m,则旗杆的高度为________.二、折叠问题中结合勾股定理列方程求线段长6.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EF折叠,使顶点C恰好落在AB边的中点C′上.若AB=6,BC=9,求BF的长.【方法4】三、利用公共边相等结合勾股定理列方程求线段长7.(2016·益阳中考)如图,在△ABC中,AB=15,BC=14,AC=13,求△ABC 的面积.◆类型三 利用转化思想求最值8.(2017·涪陵区期末)一只蚂蚁从棱长为4cm 的正方体纸箱的A 点沿纸箱外表面爬到B 点,那么它的最短路线的长是________cm .【方法5】9.如图,A ,B 两个村在河CD 的同侧,且AB =13km ,A ,B 两村到河的距离分别为AC =1km ,BD =3km .现要在河边CD 上建一水厂分别向A ,B 两村输送自来水,铺设水管的工程费每千米需3000元.请你在河岸CD 上选择水厂位置O ,使铺设水管的费用最省,并求出铺设水管的总费用W(元).【方法5】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2.24或673.C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所示,图①中,AB =10,AC =210,AD =6.在Rt △ABD 和Rt △ACD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D =AB 2-AD 2=102-62=8,CD =AC 2-AD 2=(210)2-62=2,此时BC =BD +CD =8+2=10;图②中,同理可得BD =8,CD =2,此时BC =BD -CD =8-2=6.综上所述,BC 的长为6或10.故选C.4.25或45 解析:如图①,△ABC 为锐角三角形,过点C 作CD ⊥AB ,交AB 于点D .∵S △ABC =10,AB =5,∴12AB ·CD =10,解得CD =4.在Rt△ACD 中,由勾股定理得AD=AC2-CD2=52-42=3,∴BD=AB-AD=5-3=2.在Rt△CBD中,由勾股定理得BC=BD2+CD2=22+42=25;如图②,△ABC为钝角三角形,过点C作CD⊥AB,交BA的延长线于点D.同上可得CD=4.在Rt△ACD中,AC=5,由勾股定理得AD=AC2-CD2=52-42=3.∴BD=BA+AD=5+3=8.在Rt△BDC中,由勾股定理得BC=BD2+CD2=82+42=4 5.综上所述,BC的长度为25或4 5.5.17m6.解:∵折叠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CF=C′F.设BF=x.∵BC=9,∴C′F=CF=BC-BF=9-x.∵C′是AB的中点,AB=6,∴BC′=12E A B=3.在Rt△C′BF中,由勾股定理得C′F2=BF2+C′B2,即(9-x)2=x2+32,解得x=4,即BF的长为4.7.解:过A作AD⊥BC交BC于点D.在△ABC中,AB=15,BC=14,AC=13,设BD=x,则CD=BC-BD=14-x.在Rt△ABD和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AD2=AB2-BD2=152-x2,AD2=AC2-CD2=132-(14-x)2,即152-x2=132-(14-x)2,解得x=9.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D=AB2-BD2=152-92=12.∴S△ABC =12BC·AD=12×14×12=84.8.459.解:如图,作点A关于CD的对称点A′,连接BA′交CD于O,点O即为水厂的位置.过点A′作A′E∥CD交BD的延长线于点E,过点A作AF⊥BD于点F,则AF=A′E,DF=AC=1km,DE=A′C=1km.∴BF=BD-FD=3-1=2(km).在Rt△ABF中,AF2=AB2-BF2=13-22=9,∴AF=3km.∴A′E=3km.在Rt△A′BE中,BE=BD+DE=4km,由勾股定理得A′B=A′E2+BE2=32+42=5(km).∴W=3000×5=15000(元).故铺设水管的总费用为15000元.解题技巧专题:勾股定理与面积问题——全方位求面积,一网搜罗◆类型一 三角形中利用面积法求高1.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5cm ,12cm ,则斜边上的高线的长为( ) A.8013cm B .13cm C.132cm D.6013cm2.(2017·乐山中考)点A 、B 、C 在格点图中的位置如图所示,格点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点C 到线段AB 所在直线的距离是________. ◆类型二 结合乘法公式巧求面积或长度3.已知Rt △ABC 中,∠C =90°,若a +b =12cm ,c =10cm ,则Rt △ABC 的面积是( )A .48cm 2B .24cm 2C .16cm 2D .11cm 24.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6cm 2,斜边长为5cm ,则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是( )A .7cmB .10cmC .(5+37)cmD .12cm5.(2017·襄阳中考)“赵爽弦图”巧妙地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如图所示的“赵爽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设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长为a,较短直角边长为b,若(a+b)2=21,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3,则小正方形的面积为()A.3 B.4 C.5 D.6◆类型三巧妙利用割补法求面积6.如图,已知AB=5,BC=12,CD=13,DA=10,AB⊥BC,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7.如图,∠B=∠D=90°,∠A=60°,AB=4,CD=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方法6】◆类型四利用“勾股树”或“勾股弦图”求面积8.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9cm,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_cm2.9.在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记载周公与商高的谈话,其中就有勾股定理的最早文字记录,即“勾三股四弦五”,亦被称作商高定理.如图①是由边长相等的小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构成的,可以用其面积关系验证勾股定理.图②是将图①放入长方形内得到的,∠BAC =90°,AB =3,AC =4,则D ,E ,F ,G ,H ,I 都在长方形KLMJ 的边上,那么长方形KLMJ 的面积为________.参考答案与解析 1.D2. 355 解析:如图,连接AC ,BC ,设点C 到线段AB 所在直线的距离是h .∵S △ABC =3×3-12×2×1-12×2×1-12×3×3-1=9-1-1-92-1=32,AB =12+22=5,∴12×5h =32,∴h =355.故答案为355.3.D 4.D 5.C6.解:连接AC ,过点C 作CE ⊥AD 交AD 于点E .∵AB ⊥BC ,∴∠CBA =90°.在Rt △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AC =AB 2+BC 2=52+122=13.∵CD =13,∴AC =CD .∵CE ⊥AD ,∴AE =12AD =12×10=5.在Rt △ACE 中,由勾股定理得CE =AC 2-AE 2=132-52=12.∴S 四边形ABCD =S △ABC +S △CAD =12E A B ·BC +12E A D ·CE =12×5×12+12×10×12=90.7.解:延长AD ,BC 交于点E .∵∠B =90°,∠A =60°,∴∠E=30°.∴AE =2AB。
第01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6类热点题型讲练)1.经历“探索一发现一猜想一证明”的过程,逐步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2.进一步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基本事实的内容,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关注证明过程及其表达的合理性.知识点0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性质2:文字: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的三线合一)图形:如下所示;符号:在ABC ∆中,AB =AC ,1212,,;,,;,12.BD CD AD BC AD B BD CD AD BC C BD CD ∠=∠⎧⎪=⊥∠=∠⊥∠=∠⎨⎪⊥⎩==若则若则若,则知识点0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定义法)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题型01根据等腰三角形腰相等求第三边或周长【例题】(2023上·河南商丘·八年级商丘市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8cm 和4cm ,则第三边的长为cm .【答案】8【分析】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①若一腰长为8cm ,则底边为4cm ,则第三边的长为8cm ,488+>,故能组成三角形;②若一腰长为4cm ,则底边为8cm ,则第三边的长为4cm ,448+=,故不能组成三角形.故答案为:8.【变式训练】1.(2023上·甘肃陇南·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两边分别为3cm 和8cm ,则周长是cm .【答案】19【分析】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为3cm 和8cm ,具体哪条是底边,哪条是腰没有明确说明,因此要分两种情况讨论.【详解】解:①当腰是3cm ,底边是8cm 时:338+<,不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因此舍去.②当底边是3cm ,腰长是8cm 时,388+>,能构成三角形,则其周长()38819cm =++=.故答案为:19.2.(2023上·山东潍坊·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若()2450a b -+-=,则以a ,b 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答案】13或14【分析】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非负数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注意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解题.根据非负数的和为零,可得每个非负数同时为零,可得a ,b 的值,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进行分类讨论,可得答案.【详解】解:∵()2450a b -+-=,且()240a -≥,50b -≥,∴40a -=,50b -=,解得:4a =,5b =,当4为等腰三角形的腰长,5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时,则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44513++=,当5为等腰三角形的腰长,4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时,则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55414++=,故答案为:13或14.题型02根据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求角的度数题型03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行求解【答案】25【详解】解:如图,作BE ∵AB BC =,∴AE CE =,∵AC CD ⊥,90BAD ∠=︒∴EBA BAE BAE ∠+∠=∠+EBA CAD BAE ∠=∠∠=,【答案】10【详解】解:AB 5BD CD ∴==,210BC BD ∴==,故答案为:10.2.两个同样大小的含(1)求AF 的长.(2)求CD 的长.【详解】(1)解:连接AF ,如下图,根据题意,90BAC ∠=︒,AB ∴222(2)BC AB AC =+=∴190452B ACB ∠=∠=⨯︒=︒,∵F 为BC 中点,题型04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行证明(1)若106BAC DAE ∠∠=︒,(2)求证:BD EC =.【详解】(1)解:∵AB AC =(1180ADE AED ∠=∠=︒∵,AB AC AD AE ==,∴,BF CF DF EF ==,∴BD CE =.【变式训练】1.(2023上·山东威海·七年级校联考期中)如图,已知AB AE ABC AED BC ED =∠=∠=,,,点F 是CD 的中点,连接AF ,请判断AF 与CD 的位置关系.【答案】垂直【分析】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连接AC AD ,,证明ABC AED ≌△△,得到AC AD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AF CD ⊥,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详解】答:AF CD⊥连接AC AD,∵AB AE ABC AED BC ED=∠=∠=,,∴ABC AED≌△△∴AC AD=又∵点F 是CD 的中点∴AF CD ⊥.2.如图,在ABC 中,AB AC =,40BAC ∠︒=,AD 是BC 边上的高.线段AC 的垂直平分线交AD 于点E ,交AC 于点F ,连接BE .(1)试问:线段AE 与BE 的长相等吗?请说明理由;(2)求EBD ∠的度数.【详解】(1)解:线段AE 与BE 的长相等,理由如下:连接CE ,如图所示:=,AD∵AB AC=,∴BD CD∴AD为BC的垂直平分线,∵点E在AD上,=,∴BE CE又∵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交题型05根据等角对等边证明等腰三角形∠,【例题】(2023上·广西玉林·八年级统考期中)如图,点E在BA的延长线上,已知AD平分CAE ∥.求证:ABCAD BC是等腰三角形.【答案】证明见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角对等边,平行线的性质与角平分线的定义,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EAD B CAD C ∠=∠∠=∠,,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和等量代换得到B C ∠=∠,即可证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详解】证明:∵AD BC ∥,∴EAD B CAD C ∠=∠∠=∠,,∵AD 平分CAE ∠,∴EAD CAD ∠=∠,∴B C ∠=∠,∴ABC 是等腰三角形.【变式训练】【答案】ABC 是等腰三角形,理由见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设4ACD x ∠=,3ECD x =∠,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13BEC x ABC =-∠∠,A =∠【答案】证明见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证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以及直线平行的性质证明题型06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例题】如图,在ABC 中,AB AC =,D 是BC 边的中点,连接AD ,BE 平分ABC ∠交AC 于点E .(1)若40C ∠=︒,求BAD ∠的度数;(2)过点E 作EF BC ∥交AB 于点F ,求证:BEF △是等腰三角形.(3)若BE 平分ABC 的周长,AEF △的周长为15,求ABC 的周长.【详解】(1)解:AB AC = ,C ABC ∴∠=∠,∵40C ∠=︒,∴40ABC ∠=︒,AB AC = ,D 为BC 的中点,AD BC ∴⊥,90BDA ∴∠=︒,∴90904050BAD ABC ︒︒︒︒∠=-∠=-=;(2)证明:BE 平分ABC ∠,ABE EBC ∴∠=∠,又∵EF BC ∥,∴EBC BEF ∠=∠,∴EBF FEB ∠=∠,BF EF ∴=,BEF ∴ 是等腰三角形;(3)解:AEF 的周长为15,15AE AF EF ∴++=,BF EF = ,15AE AF BF ∴++=,即15AE AB +=,BE 平分ABC 的周长,=15AE AB BC CE ∴++=,ABC ∴ 的周长+1515=30AE AB BC CE ++=+.【变式训练】1.如图,在ABC 中,AB AC =,D 为CA 延长线上一点,DE BC ⊥于点E ,交AB 于点F .(1)求证:ADF △是等腰三角形(2)若6,3,4AD BE EF ===,求线段AB 的长.(1)试判断折叠后重叠部分△的面积.(2)求重叠部分AFC△【详解】(1)解:AFC∵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AD BC一、单选题1.(2023上·河南许昌·八年级统考期中)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8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A .20︒B .80︒C .100︒D .20︒或100︒【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即可求解.【详解】解:∵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80︒,∴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180808020︒-︒-︒=︒.故选:A2.(2024下·全国·七年级假期作业)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为BC 边上的中线,30B ∠=︒,则CAD ∠的度数为()A .50︒B .60︒C .70︒D .80︒【答案】B【解析】略3.(2023上·广东珠海·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下列条件中,可以判定ABC 是等腰三角形的是()A .40B ∠=︒,80C ∠=︒B .123A BC ∠∠∠=::::C .2A B C∠=∠+∠D .三个角的度数之比是2:2:1【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计算并逐一判断即可解答.【详解】解:A .∵40B ∠=︒,80C ∠=︒,A .16【答案】A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掌握并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先得出ABD ACF ∠=∠,进而得到AF 长,求出AB 出即可.【详解】CE BD ⊥ ,90BEF ∴∠=︒,90BAC ∠=︒ ,90CAF ∴∠=︒,90FAC BAD ∴∠=∠=︒ABD ACF ∴∠=∠.在ABD △和ACF △中【答案】10︒,80︒,140︒或20︒【详解】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AP AB =时;当AP AB =时;当BA BP =解:∵130ABC ∠=︒,30ACB ∠=︒,+∵BAC ∠是ABP 的一个外角,∴20BAC APB ABP ∠=∠+∠=︒,∵AB AP =,∵AB AP=,20BAP∠=︒,∴180802BAPABP APB︒-∠∠=∠==︒;当BA BP=时,如图:∵BA BP=,∴20BAP BPA∠=∠=︒,∴180140ABP BAP BPA∠=︒-∠-∠=︒;当PA PB=时,如图:∵PA PB=,∴20BAP ABP∠=∠=︒;综上所述:当ABP是等腰三角形时,故答案为:10︒,80︒,140︒或20︒.11.(2023上·广东汕尾·八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用一条长为21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3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5cm的等腰三角形吗?如果能,请求出另两边长.【答案】(1)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cm9cm9cm、、(2)能围成一个底边是5cm,腰长是8cm的等腰三角形【分析】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周长,难点在于要分情况讨论并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判断.(1)设底边长为x cm,表示出腰长,然后根据周长列出方程求解即可;(1)求BD的长.(2)求BE的长.【答案】(1)4 (2)5,AE CD ⊥Q ,AD AC =,AE ∴平分CAD ∠,CAE DAE ∴∠=∠,在CAE V 和DAE 中,AC AD CAE DAE AE AE =⎧⎪∠=∠⎨⎪=⎩,()SAS CAE DAE ∴ ≌,CE DE ∴=,90ADE ACE ∠=∠=︒,设BE x =,则8CE DE x ==-,由勾股定理可得:222DE BD BE +=,()22284x x ∴-+=,解得:5x =,5BE ∴=.14.(2023上·浙江宁波·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在ABC 中,AB AC =,ED AB ∥,分别交BC 、AC 于点D 、E ,点F 在BC 的延长线上,且CF DE =,(1)求证:CEF △是等腰三角形;(2)连接AD ,当AD BC ⊥,8BC =,CEF △的周长为16时,求DEF 的周长.【答案】(1)证明见解析(2)20【分析】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 ACB ∠=∠,然后推出EDC ECD ∠=∠,DE EC =,结合已知条件,得到结论.当AD BC ⊥时,AB AC =,∴142BD CD BC ===, DEF 的周长DE DF EF =++,∴DEF 的周长CE EF CD =+++15.(2023上·湖北武汉·八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的平分线,DF AB 交AE 的延长线于(1)若120BAC ∠=︒,求BAD ∠(2)求证:ADF △是等腰三角形.【答案】(1)60度(2)见解析(1)求证:BD CE =;(2)若BD AD =,B DAE ∠=∠,求【答案】(1)见解析(2)108BAC ∠=︒【答案】(1)等腰;(2)3;(3)12;(4)30;(5)5cm【分析】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对角对等边.(1)平行线的性质结合角平分线平分角,得到B C ∠=∠,即可得出结果;(2)平行线的性质结合角平分线平分角,得到A ABC CB =∠∠,进而得到AB AC =即可;(3)同法(2)可得:BD DE =,利用AB AD BD =+,求解即可;(5)同法(2)得到,PD BD PE CE ==,推出PDE △的周长等于BC 的长即可.掌握平行线加角平分线往往存在等腰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1)∵AE BC ∥,∴,DAE B CAE C ∠=∠∠=∠,∵AE 平分DAC ∠,∴DAE CAE ∠=∠,∴B C ∠=∠,∴ABC 是等腰三角形;故答案为:等腰;(2)∵BC 平分ABD ∠,AC BD ∥,∴,ABC DBC ACB DBC ∠=∠∠=∠,∴A ABC CB =∠∠,∴3AB AC ==;故答案为:3;(3)同法(2)可得:7BD DE ==,∴5712AB AD BD =+=+=;故答案为:12;(4)同法(2)可得:,FD BD CE EF ==,∴ADE V 的周长30AD AE DE AD AE DF EF AD AE BD CE AB AC =++=+++=+++=+=;故答案为:30;(5)同法(2)可得:,PD BD PE CE ==,∴PDE △的周长5cm PD PE DE BD CE DE BC =++=++==;故答案为:5cm .18.(2023上·福建龙岩·八年级校考期中)概念学习规定: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等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那么称这两个三角形互为“等角三角形”.从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一个顶点引出一条射线与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小三角形,如果分得的两个小三角形中一个为等腰三角形,另一个与原来三角形是“等角三角形”,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等角分割线”.(3)当ACD 是等腰三角形,DA DC =时,如图,则50ACD A ∠=∠=︒,50BCD A ∠=∠=︒∴100ACB ACD BCD ∠=∠+=︒∠;当ACD 是等腰三角形,DA AC =时,如图,则65ACD ADC ∠=∠=︒,50BCD A ∠=∠=︒,∴5065115ACB ∠=︒+︒=︒;当ACD 是等腰三角形,CD AC =的情况不存在;当BCD △是等腰三角形,DC BD =时,如图,则1803ACD BCD B ︒-∠=∠=∠=∴2603ACB ACD BCD ∠=+=∠∠当BCD △是等腰三角形,DB =则BDC BCD ∠=∠,设BDC BCD x ∠=∠=,则B ∠=则1802ACD B x ∠=∠=︒-,由题意得,180250x x ︒-+︒=,解得,2303x ︒=,∴8018023ACD x ︒∠=︒-=,∴3103ACB ︒∠=,综上所述:ACB ∠的度数为100。
初二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ABC中,∠B,∠C的平分线相交于O点,作MN∥BC,EF∥AB,GH∥AC,BC=a,AC=b,AB=c,则△GMO的周长+△ENO的周长-△FHO的周长= .【答案】b+c-a【解析】由角平分线及平行线可得等腰三角形,进而得边长相等,再通过转化,即可得出结论.∵OB、OC分别平分∠ABC、∠ACB,MN∥BC,EF∥AB,GH∥AC,∴OM=BM,ON=NC,OG=AE,OE=AG,∴△GMO周长+△ENO的周长-△FHO的周长=OG+OM+GM+OE+ON+EN-OH-OF-FH=AE+EN+NC+BM+GM+AG-HC-FH-BF=b+c-a,故应填b+c-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由角平分线及平行线可得等腰三角形,再通过转化求解。
2.△ABC中,AB=AC,∠A=∠C,则∠B=_______.【答案】60°【解析】由AB=AC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B=∠C,即可得到∠A=∠B=∠C,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即可求得结果。
∵AB=AC,∴∠B=∠C,∵∠A=∠C,∴∠A=∠B=∠C,∵∠A+∠B+∠C=180°,∴∠A=∠B=∠C=60°,故答案为60°.【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到∠A=∠B=∠C.3.如图,Rt△ACB中,∠ACB=90°,点D、E在AB上,AC=AD,BE=BC,则∠DCE等于()A、45°B、60°C、50°D、65°【答案】A【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几组相等的角,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分别表示出∠ACD,∠BCE,再根据角之间的关系,不难求得∠DCE的度数.∵AC=AD,BC=BE∴∠ACD=∠ADC,∠BCE=∠BEC∴∠ACD=(180°-∠A),∠BCE=(180°-∠B)∴∠DCE=∠ACD+∠BCE-∠ACB=90°-(∠A+∠B)∵∠A+∠B=90°∴∠DCE=45°故选A.【考点】此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综合运用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综合运用。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经典例题等腰三角形知识点+经典例题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具有两条边相等的性质。
在几何学中,等腰三角形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解题技巧,并通过经典例题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一、等腰三角形基本性质1. 两边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相等,通常表示为AB = AC。
2. 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即底边两侧的角)相等,通常表示为∠B = ∠C。
3. 对顶角平分底边:等腰三角形的对顶角(即顶点处的角)平分底边,即顶角的平分线与底边相等和垂直。
4. 底角是钝角: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大于90度时,底角为钝角。
二、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1. 高线重合:等腰三角形的高线与底边重合,且高线上的高度等于底边的中线和中线的一半。
2. 内切圆:等腰三角形的内切圆与底边相切,且圆心在高线上。
3. 外接圆:等腰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位于底边的中点,且外接圆的半径等于底边长度的一半。
三、等腰三角形的解题技巧1.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性质,可在题目中找到相等的边长,进而推导其他角度和边长的关系。
2.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性质,可在题目中找到已知角度与未知角度的关系,从而推导解题过程。
3.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对顶角平分底边性质,和底角是钝角的特点,可应用角平分线定理解题。
四、经典例题例题1: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 = AC = 6cm,∠B = 60°,求角A的度数和三角形的面积。
解析:由于AB = AC,可知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
又∠B =∠C = 60°,由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性质可得∠A = 180° - 2∠B = 60°。
三角形ABC的三个角度均为60°,是等边三角形。
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ABC的面积为√3/4 * AB^2 = √3/4 * 6^2 = 9√3 cm^2。
例题2: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 = AC = 8cm,∠A = 100°,求顶角B的度数和三角形的周长。
等腰三角形专题复习
1.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 等腰三角形是指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相等。
- 等腰三角形的高线(高)是底边的垂直平分线。
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例题
- 判定方法:
- 两边相等(边边边,即SSS判定法)。
- 底角顶角相等(角边角,即AAS判定法)。
- 两边夹角相等(边角边,即SAS判定法)。
- 例题:
-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5cm和5cm,夹角为60°,判断该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 顶角和底角相等,即∠A = ∠B。
- 等腰三角形的高线是底边的垂直平分线,即AD = DB。
-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即∠C = ∠D。
4. 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
- 面积公式:S = (底边长 ×高)/ 2。
- 周长公式:P = 2 ×底边长 + 斜边长。
5. 等腰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 塔尖角:一根高塔边向下俯视角为60°,根据观察图可以判定塔尖为等腰三角形。
- 喷泉造型:喷泉的喷水口为等腰三角形,设计中需要计算出三角形的高来确定喷水的高度。
以上是关于等腰三角形的专题复习内容。
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如有疑问,请随时提问。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课前热身1.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为3,P 为BC 上一点,且BP =1,D 为AC 上一点,若∠APD = 60°,则CD 的长为( )A .32B .23C .12D .342.如图,已知△ABC 中,AB =17,AC =10,BC 边上的高AD =8, 则边BC 的长为( )A .21B .15C .6D .以上答案都不对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º,腰长为4 cm ,则其腰上的高为 cm .4.如图,在边长为1的等边△ABC 中,中线AD 与中线BE 相交于点O ,则OA 长度为 .【参考答案】1. B2. A3.4. 33 ACDB 第2题图 AD C P B 第1题图60°◆考点聚焦等腰三角线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运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有关计算与证明问题.直角三角形1.运用勾股定理计算线段的长,证明线段的数量关系,解决与面积有关的问题以及简单的实际问题.2.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从数的角度来研究直角三角形.3.折叠问题.4.将直角三角形,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开放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备考兵法等腰三角线1.运用三角形不等关系,•结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等腰三角形中高、边、角的计算问题,并要注意分类讨论.2.要正确辨析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能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方程(组)、函数等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直角三角形1.正确区分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掌握常用的勾股数.2.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有关问题时,应注意以勾股定理为桥梁建立方程(组)•来解决问题,实现几何问题代数化.3.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相关问题时,要注意题中是否含有特殊角(30°,45°,60°).若有,则应运用一些相关的特殊性质解题.4.在解决许多非直角三角形的计算与证明问题时,•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解决.5.折叠问题是新中考热点之一,在处理折叠问题时,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注意折叠过程中,线段,角发生的变化,寻找破题思路.◆考点链接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__________;2.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______,底边上的________,顶角的_______,三线合一;3.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__.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 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等于_______,同样具有“三线合一”的性质;2. 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_,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一个角等于60°的_______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________.2. 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________.3. 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______.;4. 勾股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精析例1(湖北襄樊)在ABC △中,12cm 6cm AB AC BC D ===,,为BC 的中点,动点P从B 点出发,以每秒1cm 的速度沿B A C →→的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那么当t = 秒时,过D 、P 两点的直线将ABC △的周长分成两个部分,使其中一部分是另一部分的2倍. 【答案】7或17【解析】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两种情况,①当点P 在BA 上时,BP =t ,AP =12-t ,2(t+3)=12-t+12+3,解得t =7;②当点P 在AC 上时, PC =24-t ,t+3=2(24-t+3),解得t =17,故填7或17.例2(山东滨州)某楼梯的侧面视图如图所示,其中4AB =米,30BAC ∠=°,90C ∠=°,因某种活动要求铺设红色地毯,则在AB 段楼梯所铺地毯的长度应为 .【答案】(2+23)米.【解析】掌握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求解.BC A 30°。
初二数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在△ABC中,OB、OC分别是∠B和∠C的角平分线,过点O作EF∥BC,交AB、AC于点E、F,如果AB=10,AC=8,那么△AEF的周长为.【答案】18【解析】利用已知给出的平行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到许多对角是相等的,根据等校对等边的性质可得线段相等,进行等量代换周长可得.解:∵EF∥BC,∴∠2=∠3.又BO是∠ABC的平分线,∴∠1=∠3.∴∠2=∠1.于是EO=EB.同理,FO=FC.△AEF的周长为:(AE+EO)+(AF+FO)=(AE+EB)+(AF+FC)=10+8=18.故答案为18.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根据等角对等边,可以将周长转化为三角形两边长,有效的对线段进行转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如图,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角平分线AE交CD于H,EF⊥AB于F,有下列结论:①∠ACD=∠B;②CH=CE=EF;③AC=AF;④CH=HD;⑤BE=CH.其中你认为正确的有.(填序号就可以)【答案】①②③【解析】①由CD是斜边AB上的高,∠ACB=90°,得到∠ACD+∠BCD=90°,∠BCD+∠B=90°,即可得到答案;②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CE=EF,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能求出∠CHE=∠CEA,推出CH=CE即可得到答案;③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即可;④⑤根据边得关系即可判断.解:①∵CD是斜边AB上的高,∠ACB=90°,∴∠CDB=90°,∴∠ACD+∠BCD=90°,∠BCD+∠B=90°,∴∠ACD=∠B,∴①正确;②∵AE平分∠CAB,∴∠CAE=∠BAE,∵∠C=90°,EF⊥AB,∴CE=FE,∵∠CHE=∠CAE+ACD,∠CEA=∠BAE+∠B,∠ACD=∠B,∴∠CHE=∠CEA,∴CH=CE,即:CH=CE=EF,∴②正确;③∵在Rt△ACE和Rt△AFE中AE=AE,CE=EF,∴Rt△ACE≌Rt△AFE,∴AC=AF,∴③正确;④∵CH=EF,∴CH≠HD,∴④错误;⑤∵在Rt△BFE中,BE>EF,而EF=CH,∴⑤错误;故答案为:①②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知识点,解此题的关键是综合运用性质进行证明.此题题型较好,综合性强.3.如果一个三角形三边长为a、b、c,且满足(a+b+c)(a﹣c)=0,则该三角形的形状是.【答案】等腰三角形【解析】根据(a+b+c)(a﹣c)=0得到a=c,从而可以判定该图形的形状.解:∵(a+b+c)(a﹣c)=0,∴a+b+c=0或a﹣c=0,∵a、b、c,为三角形三边,∴a+b+c=0(舍去),∴a=c∴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故答案为:等腰三角形.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4.如图,是两个完全相同且有一个角为60°的直角三角形所拼而成,则图中等腰三角形有个.【答案】3【解析】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问题,图中两个60°的直角三角形,可得∠B=∠C=30°∠D=∠AMD=60°,∠F=∠ANF=60°,由此可确定等腰三角形.解:如图所示,∵∠B=∠C=30°,∴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D=∠AMD=60°,∠F=∠ANF=60°,∴AD=AM,AF=AN,∴△ADM、△ANF是等腰三角形,△ADM,△AFN,△ABC均为等腰三角形,共有三个.故填3.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各角的度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5.在△ABC中,∠A=40°,当∠B= 时,△ABC是等腰三角形.【答案】40°或70°或100°【解析】分为两种情况:(1)当∠A是底角,①AB=B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C=40°,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B;②AC=B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40°;(2)当∠A是顶角时,AB=A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B.解:(1)当∠A是底角,①AB=BC,∴∠A=∠C=40°,∴∠B=180°﹣∠A﹣∠C=100°;②AC=BC,∴∠A=∠B=40°;(2)当∠A是顶角时,AB=AC,∴∠B=∠C=(180°﹣∠A)=70°.故答案为:40°或70°或10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进行分类讨论,并求出各种情况时∠B的度数是解此题的关键.6.在△ABC中,AB=AC,∠A=36°,BD是∠ABC的平分线,则图中共有个等腰三角形.【答案】3【解析】AB=AC,∠A=36°,BD是∠ABC的平分线,求出∠ABC,∠C,∠BDC,∠ABD,∠DBC的度数,即可得到∠A=∠ABD,∠BDC=∠C,根据等角对等边即可得出答案.解:∵AB=AC,∠A=36°,∴∠ABC=∠C=(180°﹣36°)=72°,∵BD是∠ABC的平分线,∴∠ABD=∠CBD=∠ABC=36°,∴∠BDC=∠A+∠ABD=72°=∠C,∴BD=BC,AD=BD,∵AB=AC,∴等腰三角形有:△ABC,△ADB,△BDC3个.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知识点,解此题的关键是求出各个角的度数.7.如图所示,在长方形ABCD的对称轴l上找点P,使得△PAB、△PBC、△PDC、△PAD均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P有个.【答案】5【解析】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此题共可找到5个符合条件的点:一是作AB或DC的垂直平分线交l于P;二是在长方形内部在l上作点P,使PA=AB,PD=DC,同理,在l上作点P,使PC=DC,AB=PB;三是如图,在长方形外l上作点P,使AB=BP,DC=PC,同理,在长方形外l上作点P,使AP=AB,PD=DC.解:如图,作AB或DC的垂直平分线交l于P,如图,在l上作点P,使PA=AB,同理,在l上作点P,使PC=DC,如图,在长方形外l上作点P,使AB=BP,同理,在长方形外l上作点P,使PD=DC,故答案为5.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判定的理解和掌握,此题难度较大,需要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分析解答.8.如图,D为△ABC内一点,CD平分∠ACB,BD⊥CD,∠A=∠ABD,若AC=8,BC=5,则BD的长为.【答案】A【解析】延长BD与AC交于点E,由题意可推出BE=AE,依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等腰三角形BCE,可推出BC=CE,AE=BE=2BD,根据AC=8,BC=5,即可推出BD的长度.解:延长BD与AC交于点E,∵∠A=∠ABD,∴BE=AE,∵BD⊥CD,∴BE⊥CD,∵CD平分∠ACB,∴∠BCD=∠ECD,∴∠EBC=∠BEC,∴△BEC为等腰三角形,∴BC=CE,∵BE⊥CD,∴2BD=BE,∵AC=8,BC=5,∴CE=5,∴AE=AC﹣EC=8﹣5=3,∴BE=3,∴BD=1.5.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比较简单,关键在于正确地作出辅助线,构建等腰三角形,通过等量代换,即可推出结论.9.如图,已知△ABC中,AC+BC=24,AO、BO分别是角平分线,且MN∥BA,分别交AC于N、BC于M,则△CMN的周长为.【答案】24【解析】根据AO、BO分别是角平分线和MN∥BA,求证△AON和△BOM为等腰三角形,再根据AC+BC=24,利用等量代换即可求出△CMN的周长解:AO、BO分别是角平分线,∴∠OAN=∠BAO,∠ABO=∠OBM,∵MN∥BA,∴∠AON=∠BAO,∠MOB=∠ABO,∴AN=ON,BM=OM,即△AON和△BOM为等腰三角形,∵MN=MO+ON,AC+BC=24,∴△CMN的周长=MN+MC+NC=AC+BC=24.故答案为:24.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段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此题关键是求证△AON和△BOM为等腰三角形,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10.如图:在△ACB中,点D是AB边上一点,且∠ACB=∠CDA,∠CAB的平分线分别交CD、BC于点E、F.(1)作出∠CAB的平分线AE;(2)试说明△CEF是什么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见解析【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定义画出图形即可;(2)根据角平分线定义推出∠CAE=∠DAE,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ACB=∠CDA,求出∠CFA=∠AED,推出∠CFE=∠CEF,根据等角对等边推出CE=CF即可.解:(1)如图所示:;(2)△CEF是等腰三角形.证明:∵AE是∠CAB的平分线,∴∠CAE=∠DAE,∵∠CAE+∠ACB+∠CFE=180°∠DAE+∠CDA+∠AED=180°,∵∠ACB=∠CDA,∴∠CFA=∠AED,∵∠AED=∠CEF,∴∠CFE=∠CEF,∴CE=CF,即△CEF是等腰三角形.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定义等知识点,注意:等角对等边.11.如图,在△ABC中,∠B=∠C=30°,D是BC的中点,连接AD,求∠BAD与∠ADC的度数.【答案】60°【解析】因为∠B=∠C=30°,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又因为D是BC的中点,所以AD⊥BC (三线合一)即∠ADC=90°,所以△ADB,△ADC是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BAD=60°.解:∵△ABC中,∠B=∠C=30°,∴AB=AC,∵D是BC的中点,∴AD⊥BC,∴∠ADC=90°∠ADB=90°,∴∠BAD=∠ADB﹣∠B,=90°﹣30°,=60°.点评: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断方法:等角对等边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三线合一”是一小型的综合题.12.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ADC=90°,E是对角线AC的中点,连接BE、DE(1)若AC=10,BD=8,求△BDE的周长;(2)判断△BD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答案】(1)△BDE的周长为18(2)见解析【解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求出ED、BE的值,再代入BD+DE+BE求出即可;(2)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性质求出DE=BE=A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即可得出答案.解:(1)∵∠ABC=∠ADC=90°,E是对角线AC的中点,AC=10,∴DE=AC=5,BE=AC=5,∴△BDE的周长为BD+DE+BE=8+5+5=18,答:∴△BDE的周长为18.(2)△BDE是等腰三角形,理由是:∵∠ABC=∠ADC=90°,E是对角线AC的中点,∴DE=AC,BE=AC,∴DE=BE,∴△BDE是等腰三角形.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13.已知等腰三角形ABC,∠A是顶角,且∠A等于∠C的一半,B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该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A.4个B.3个C.2个D.1个【解析】由已知条件,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各角的度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等角对等边得出答案.解:∵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A是顶角,且∠A等于∠C的一半,∴∠A+∠C+∠ABC=∠A+2∠A+2∠A=180°,∴∠A=36°,∠C=∠ABC=72°,BD平分∠ABC交AC于D,∴∠ABD=∠DBC=36°,∵∠A=∠ABD=36°,∴△ABD是等腰三角形.∠BDC=∠A+∠ABD=36°+36°=72°=∠C,∴△BDC是等腰三角形.∴共有3个等腰三角形.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角的度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4.在△ABC中,已知∠A=∠B,且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100°.现有下面四个结论:①∠A=100°;②∠C=100°;③AC=BC;④AB=BC.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假如∠A=100°,求出∠B=100°,不符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判断①;假如∠C=100°,能够求出∠A、∠B的度数;关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推出AC=BC,即可判断③④.解:∠A=∠B=100°时,∠A+∠B+∠C>180°,不符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①错误;∠C=100°时,∠A=∠b=(180°﹣∠c)=40°,∴②正确;∵∠A=∠B,∴AC=BC,③正确;④错误;正确的有②③,2个,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点的应用,能根据定理进行说理是解此题的关键,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15.如图,已知直线PQ⊥MN于点O,点A,B分别在MN,PQ上,OA=1,OB=2,在直线MN或直线PQ上找一点C,使△ABC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C点有()A.3个B.4个C.7个D.8个【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分类别分别找寻,分AB可能为底,可能是腰进行分析.解:使△ABC是等腰三角形,当AB当底时,则作AB的垂直平分线,交PQ,MN的有两点,即有两个三角形.当让AB当腰时,则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画圆交PQ,MN有三点,所以有三个.当以点B为圆心,AB为半径画圆,交PQ,MN有三点,所以有三个.所以共8个.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情况而定,所以学生一定要思维严密,不可遗漏.16.在等边△ABC所在平面内找出一个点,使它与三角形中的任意两个顶点所组成的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一共有()A.1个B.4个C.7个D.10个【答案】D【解析】本题利用了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也是对称轴,也是边的中垂线.解:在等边△ABC中,三条边上的高交于点O,由于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也是对称轴,也是边的中垂线,点O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ADB,△BOC,△AOC是等腰三角形,则点O是满足题中要求的点,高与顶角的两条边成的锐角为30°,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做圆,延长AO交圆于点E,由于点E在对称轴AE上,有EC=EB,AE=AC=AB,△ECB,△AEC,△ABE都是等腰三角形,点E也是满足题中要求的点,作AD⊥AE交圆于点D,则有AC=AD,AD=AB,即△DAB,△ADC是等腰三角形,点D也是满足题中要求的点,同理,作AF⊥AE交圆于点F,则点F也是满足题中要求的点;同理,以点B为圆心,AB为半径,做圆,以点C为圆心,AB为半径,做圆,都可以分别得到同样性质的三个点满足题中要求,于是共有10个点能使点与三角形中的任意两个顶点所组成的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故选D.点评:本题容易找出三条边上的高交于点O,是满足题中要求的点,其它点容易漏掉,这样的点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所在的点,也可以是底角所在的点,明白这点后,就要做圆来找到所要求的点.17.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且满足(a﹣b)•(a2+b2﹣c2)=0,则△ABC是()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答案】D【解析】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判定标准,是解题的关键.解:∵(a﹣b)•(a2+b2﹣c2)=0,∴(a﹣b)=0或(a2+b2﹣c2)=0,即a=b或a2+b2=c2,∴△ABC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故选D.点评:本题利用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解.18.如图,∠C=90°,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D,连接AD,若∠CAD=20°,则∠B=()A.20°B.30°C.35°D.40°【答案】C【解析】由已知条件,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线段及角相等,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得到∠B=(180°﹣∠ADB)÷2答案可得.解:∵DE垂直平分AB,∴AD=DB∴∠B=∠DAB∵∠C=90°,∠CAD=20°∴∠B=(180°﹣∠C﹣∠CAD)÷2=35°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得到相应的角相等,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求解.19.已知,如图,在△ABC中,OB和OC分别平分∠ABC和∠ACB,过O作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若BD+CE=5,则线段DE的长为()A.5B.6C.7D.8【答案】A【解析】根据OB和OC分别平分∠ABC和∠ACB,和DE∥BC,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等量代换,求证出DB=DO,OE=EC.然后即可得出答案.解:∵在△ABC中,OB和OC分别平分∠ABC和∠ACB,∴∠DBO=∠OBC,∠ECO=∠OCB,∵DE∥BC,∴∠DOB=∠OBC=∠DBO,∠EOC=∠OCB=∠ECO,∴DB=DO,OE=EC,∵DE=DO+OE,∴DE=BD+CE=5.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段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此题关键是求证DB=DO,OE=EC,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20.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a﹣b)(b﹣c)=0,则△ABC为()A.等腰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根据(a﹣b)(b﹣c)=0,得到a=b或b=c,从而判定三角形ABC的形状.解:∵(a﹣b)(b﹣c)=0,∴(a﹣b)=0或(b﹣c)=0,∴a=b或b=c∴△ABC为等腰三角形.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式子判定a=b或b=c.。
第5讲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知识定位讲解用时:5分钟A、适用范围:人教版初二,基础较好;B、知识点概述:本讲义主要用于人教版初二新课,本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我们知道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所有的性质外,还有许多特殊性,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殊性,使得它比一般三角形的应用更广泛。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这部分内容学得更扎实。
知识梳理讲解用时:20分钟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外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定义法)(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对应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AB C等边三角形我们知道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接下来要研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我们把这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定义)(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3)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同样适用于等边三角形.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定义)(2)三个内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AB C课堂精讲精练【例题1】如图,点D、E在△ABC的BC边上,AB=AC,AD=AE.求证:BD=CE.【答案】BD=CE【解析】要证明线段相等,只要过点A作BC的垂线,利用三线合一得到P为DE及BC的中点,线段相减即可得证.证明:如图,过点A作AP⊥BC于P.∵AB=AC,∴BP=PC;∵AD=AE,∴DP=PE,∴BP﹣DP=PC﹣PE,∴BD=CE.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做题时,两次用到三线合一的性质,由等量减去等量得到差相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1.1】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高,过点C作CE∥AB交AD的延长线于点E,求证:CE=AB.【答案】CE=AB【解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AE=∠CAE,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E=∠CAE,最后根据等量代换即可得出结论.证明:∵AB=AC,AD是BC边上的高,∴∠BAE=∠CAE.∵CE∥AB,∴∠E=∠BAE.∴∠E=∠CAE.∴CE=AC.∵AB=AC,∴CE=AB.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解题时注意: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教学建议: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2】如图,在△ABC中,AB=AC,点D,点E分别是BC,AC上一点,且DE⊥AD.若∠BAD=55°,∠B=50°,求∠DEC的度数.【答案】115°【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C=50°,进而得到∠BAC=80°,由∠BAD=55°,得到∠DAE=25°,由DE⊥AD,进而求出结论.解:∵AB=AC,∴∠B=∠C,∵∠B=50°,∴∠C=50°,∴∠BAC=180°﹣50°﹣50°=80°,∵∠BAD=55°,∴∠DAE=25°,∵DE⊥AD,∴∠ADE=90°,∴∠DEC=∠DAE+∠ADE=115°.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垂直定义,熟练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腰对等角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2.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三角形的周长分成6cm和15cm的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和底边的长度.【答案】10cm,10cm,1cm【解析】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腰和底边的长,注意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对其进行检验.解:①如图,AB+AD=6cm,BC+CD=15cm,∵AD=DC,AB=AC,∴2AD+AD=6cm,∴AD=2cm,∴AB=4cm,BC=13cm,∵AB+AC<BC,∴不能构成三角形,故舍去;②如图,AB+AD=15cm,BC+CD=6cm,同理得:AB=10cm,BC=1cm,∵AB+AC>BC,AB﹣AC<BC,∴能构成三角形,∴腰长为10cm,底边为1cm.故这个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为10cm,10cm,1cm.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这是解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3】如图,在△ACB中,AC=BC,AD为△ACB的高线,CE为△ACB的中线.求证:∠DAB=∠ACE.【答案】∠DAB=∠ACE【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即可.证明:∵AC=BC,CE为△ACB的中线,∴∠CAB=∠B,CE⊥AB,∴∠CAB+∠ACE=90°,∵AD为△ACB的高线,∴∠D=90°.∴∠DAB+∠B=90°,∴∠DAB=∠ACE.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答.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3.1】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C 边上的一点,且∠CBE=∠CAD.求证:BE⊥AC.【答案】BE⊥AC【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BC,再得出∠CBE+∠C=90°.证明:∵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D⊥BC,∴∠CAD+∠C=90°,又∵∠CBE=∠CAD,∴∠CBE+∠C=90°,∴BE⊥AC.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是解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4】如图所示,已知△ABC中,AB=AC,∠BAD=30°,AD=AE,求∠EDC的度数.【答案】15°【解析】可以设∠EDC=x,∠B=∠C=y,根据∠ADE=∠AED=x+y,∠ADC=∠B+∠BAD即可列出方程,从而求解.解:设∠EDC=x,∠B=∠C=y,∠AED=∠EDC+∠C=x+y,又因为AD=AE,所以∠ADE=∠AED=x+y,则∠ADC=∠ADE+∠EDC=2x+y,又因为∠ADC=∠B+∠BAD,所以2x+y=y+30,解得x=15.所以∠EDC的度数是15°.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正确确定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4.1】在△ABC中,AB=AC,AD⊥BC,∠BAD=40°,AD=AE,求∠CDE的度数.【答案】20°【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AD=∠BAD=40°,由于AD=AE,于是得到∠ADE==70°,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得到∠CDE=90°﹣70°=20°.解:∵AB=AC,AD⊥BC,∴∠CAD=∠BAD=40°,∠ADC=90°,又∵AD=AE,∴∠ADE==70°,∴∠CDE=90°﹣70°=20°.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知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以及等边对等角的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5】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B=30°,连接AD.(1)若∠BAD=45°,求证:△ACD为等腰三角形;(2)若△ACD为直角三角形,求∠BAD的度数.【答案】(1)△ACD为等腰三角形;(2)60°或30°【解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C=3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C=120°,求出∠CAD=∠AD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得出即可;(2)有两种情况:①当∠ADC=90°时,当∠CAD=90°时,求出即可.(1)证明:∵AB=AC,∠B=30°,∴∠B=∠C=30°,∴∠BAC=180°﹣30°﹣30°=120°,∵∠BAD=45°,∴∠CAD=∠BAC﹣∠BAD=120°﹣45°=75°,∠ADC=∠B+∠BAD=75°,∴∠ADC=∠CAD,∴AC=CD,即△ACD为等腰三角形;(2)解:有两种情况:①当∠ADC=90°时,∵∠B=30°,∴∠BAD=∠ADC﹣∠B=90°﹣30°=60°;②当∠CAD=90°时,∠BAD=∠BAC﹣∠CAD=120°﹣90°=30°;即∠BAD的度数是60°或30°.讲解用时:4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能根据定理求出各个角的度数是解此题的关键,用了分类讨论思想.教学建议:学会通过等角对等边证明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5.1】如图,△ABC中BA=BC,点D是AB延长线上一点,DF⊥AC于F交BC于E,求证:△DBE是等腰三角形.【答案】△DBE是等腰三角形【解析】首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得到∠A=∠C,再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FEC=∠D,同时结合对顶角相等即可证明△DBE是等腰三角形.证明:在△ABC中,BA=BC,∵BA=BC,∴∠A=∠C,∵DF⊥AC,∴∠C+∠FEC=90°,∠A+∠D=90°,∴∠FEC=∠D,∵∠FEC=∠BED,∴∠BED=∠D,∴BD=BE,即△DBE是等腰三角形.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关键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及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6】如图:已知等边△ABC中,D是AC的中点,E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D,DM⊥BC,垂足为M,求证:M是BE的中点.【答案】M是BE的中点【解析】要证M是BE的中点,根据题意可知,证明△BDE△为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高和中线向重合即可得证.证明:连接BD,∵在等边△ABC,且D是AC的中点,∴∠DBC=∠ABC=×60°=30°,∠ACB=60°,∵CE=CD,∴∠CDE=∠E,∵∠ACB=∠CDE+∠E,∴∠E=30°,∴∠DBC=∠E=30°,∴BD=ED,△BDE为等腰三角形,又∵DM⊥BC,∴M是BE的中点.讲解用时:4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三线合一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每个内角为60°的知识.辅助线的作出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6.1】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D为AC上一点,E为AB延长线上一点,DE⊥AC交BC 于点F,且DF=EF.(1)求证:CD=BE;(2)若AB=12,试求BF的长.【答案】(1)CD=BE;(2)4【解析】(1)先作DM∥AB,交CF于M,可得△CDM为等边三角形,再判定△DMF ≌△EBF,最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结论;(2)根据ED⊥AC,∠A=60°=∠ABC,可得∠E=∠BFE=∠DFM=∠FDM=30°,由此得出CM=MF=BF=BC,最后根据AB=12即可求得BF的长.解:(1)如图,作DM∥AB,交CF于M,则∠DMF=∠E,∵△ABC是等边三角形,∴∠C=60°=∠CDM=∠CMD,∴△CDM是等边三角形,∴CD=DM,在△DMF和△EBF中,,∴△DMF≌△EBF(ASA),∴DM=BE,∴CD=BE;(2)∵ED⊥AC,∠A=60°=∠ABC,∴∠E=∠BFE=∠DFM=∠FDM=30°,∴BE=BF,DM=FM,又∵△DMF≌△EBF,∴MF=BF,∴CM=MF=BF,又∵AB=BC=12,∴CM=MF=BF=4.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平行线,构造等边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求解.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4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7】如图所示,BO平分∠CBA,CO平分∠ACB,过O作EF∥BC,若AB=12,AC=8,求△AEF的周长.【答案】20【解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OBE=∠OBC,∠OCF=∠OCB,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OBC=∠BOE,∠OCB=∠COF,然后求出∠OBE=∠BOE,∠OCF=∠COF,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OE=BE,OF=CF,即可得证.解:∵BO平分∠CBA,∴∠EBO=∠OBC,∵CO平分∠ACB,∴∠FCO=∠OCB,∵EF∥BC,∴∠EOB=∠OBC,∠FOC=∠OCB,∴∠EBO=∠EOB,∠FOC=∠FCO,∴BE=OE,CF=OF,∴△AEF的周长=AE+OE+OF+AF=AE+BE+CF+AF=AB+AC,∵AB=12,AC=8,∴C=12+8=20.△AEF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主要利用了角平分线的定义,等角对等边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性质,熟记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难度:4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7.1】在△ABC中,AB=AC,DE∥BC,若M为DE上的点,且BM平分∠ABC,CM平分∠ACB,若△ADE的周长为20,BC=8,求△ABC的周长.【答案】28【解析】分别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说明DB=DM,EM=EC.把求△ABC的周长转化为△ADE的周长+BC边的长.解:∵BM平分∠ABC,∴∠ABM=∠CBM,∵DE∥BC,∴∠CBM=∠DMB,∴∠ABM=∠DMB,∴DB=DM.同理可证EM=CE∴AB+AC=AD+DB+AE+EC=AD+DM+ME+AE=AD+DE+AE∵△ADE的周长为20∴AB+AC=20∴△ABC的周长=AB+AC+BC=20+8=28.答:△ABC的周长为28.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平行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将△ABC的周长转化为△ADE的周长+BC边的长.教学建议: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8】如图,D为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将△BDC绕着点C旋转成△AEC,则△CDE是怎样的三角形?请说明理由.【答案】△CDE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BDC绕着点C旋转60°成△AEC,则∠DCE=60°,DC=EC,故可判定△CDE是等边三角形.解:△CDE是等边三角形.理由:∵△ABC为等边三角形,∴∠ACB=60°∴将△BDC绕着点C旋转成△AEC,旋转角为60°∴∠DCE=60°∴DC=EC∴△CDE是等边三角形.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利用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旋转的性质等知识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了解“手拉手”模型.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8.1】已知,如图,△ABC是正三角形,D,E,F分别是各边上的一点,且AD=BE=CF.请你说明△DEF是正三角形.【答案】△DEF是正三角形【解析】根据等边△ABC中AD=BE=CF,证得△ADE≌△BEF≌△CFD即可得出△DEF是等边三角形.解:∵△ABC为等边三角形,且AD=BE=CF,∴AE=BF=CD,又∵∠A=∠B=∠C=60°,∴△ADE≌△BEF≌△CFD(SAS),∴DF=ED=EF,∴△DEF是等边三角形.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全等三角形判定,根据已知得出△ADE≌△BEF≌△CFD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课后作业【作业1】如图,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在图中找出一条与BE相等的线段,并说明理由.【答案】BE=CD【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两组角相等,再根据AAS可判定△ABE ≌△ACD,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得BE=CD.解:BE=CD.理由如下:∵AB=AC,AD=AE,∴∠B=∠C,∠ADE=∠AED.在△ABE与△ACD中,,∴△ABE≌△ACD,∴BE=CD.故答案为CD.讲解用时:3分钟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作业2】如图,已知∠BAC=60°,D是BC边上一点,AD=CD,∠ADB=80°,求∠B的度数.【答案】80°【解析】先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C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B的度数.解:∵∠ADB=80°又∵AD=CD∴∠DAC=∠C=40°,∴∠B=180°﹣∠BAC﹣∠C=180°﹣60°﹣40°=80°.讲解用时:3分钟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作业3】已知:如图,AB=BC,∠A=∠C.求证:AD=CD.【答案】AD=CD【解析】连接AC,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到∠BAC=∠BCA,因为∠A=∠C,则可以得到∠CAD=∠ACD,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到AD=DC.证明:连接AC,∵AB=BC,∴∠BAC=∠BCA.∵∠BAD=∠BCD,∴∠CAD=∠ACD.∴AD=CD.讲解用时:3分钟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作业4】如图,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F,过F作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判断DE=DB+EC是否成立?为什么?【答案】成立【解析】根据BF和CF分别平分∠ABC和∠ACB,和DE∥BC,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等量代换,求证出DB=DF,FE=EC.然后即可得出答案.解:DE=DB+EC成立.理由如下:∵在△ABC中,FB和FC分别平分∠ABC和∠ACB,∴∠DBF=∠FBC,∠ECF=∠FCB,∵DE∥BC,∴∠DFB=∠FBC=∠DBF,∠EFC=∠FCB=∠ECF,∴DB=DF,FE=EC,∵DE=DF+FE,∴DE=BD+EC.讲解用时:3分钟难度:4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作业5】如图,等边△ABC中,点D在延长线上,CE平分∠ACD,且CE=BD.说明:△ADE是等边三角形.【答案】△ADE是等边三角形【解析】由条件可以容易证明△ABD≌△ACE,进一步得出AD=AE,∠BAD=∠CAE,加上∠DAE=60°,即可证明△ADE为等边三角形.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B=∠ACB=60°,AB=AC,即∠ACD=120°,∵CE平分∠ACD,∴∠ACE=∠DCE=60°,在△ABD和△ACE中,,∴△ABD≌△ACE(SAS),∴AD=AE,∠BAD=∠CAE,又∵∠BAC=60°,∴∠DAE=60°,∴△ADE为等边三角形.讲解用时:3分钟难度: 4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
专题13.3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知识点2:等边三角形1.定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知识点3: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例题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例题2】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90°,∠BAC=30°.求证:BC=AB .【例题7】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3,点P 为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则点P 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 )A .B .C .D .不能确定【例题3】如图,已知AC ⊥BC ,BD ⊥AD ,AC 与BD 交于点O ,AC=BD.求证:(1)BC=AD ;(2)△OAB 是等腰三角形.一、选择题1.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3,点P 为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则点P 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 )12C AA.B.C.D.不能确定2.如图所示,点D是△ABC的边AC上一点(不含端点),AD=BD,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C>BC B.AC=BC C.∠A>∠ABC D.∠A=∠ABC3.如图,∠AOB=120°,OP平分∠AOB,且OP=2.若点M,N分别在OA,OB上,且△PMN 为等边三角形,则满足上述条件的△PMN有()A.1个B.2个C.3个D.3个以上4.如图所示,底边BC为2,顶角A为120°的等腰△ABC中,DE垂直平分AB于D,则△ACE的周长为()A.2+2B.2+C.4 D.3二、解答题5.已知:在△ABC中,AB=AC,D为AC的中点,DE⊥AB,DF⊥BC,垂足分别为点E,F,且DE=DF.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6.如图,在△ABC中,过C作∠BAC的平分线AD的垂线,垂足为D,DE∥AB交AC于E.求证:AE=CE.7.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已知:∠CAE 是△ABC 的外角,∠1=∠2,AD ∥BC (如图).求证:AB=AC .8.已知:如图,AD ∥BC ,BD 平分∠ABC .求证:AB=AD .9.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 ,BD 、CE 是△ABC 的平分线.求证:BD=CE .10.证明: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 ,BE 、CF 分别是△ABC 的高.E DCAB11.证明: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 ,BD 、CE 分别是两腰上的中线.求证:BD=CE .12.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2a ,∠ABC=∠ACB=15°,CD 是腰AB 上的高.求:CD 的长.13.已知:如图,△ABC 中,∠ACB=90°,CD 是高,∠A=30°.求证:BD=AB .14.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等于另一个锐角的2倍,这个角的平分线把对边分成两条线段.求证: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2倍.已知:在Rt △ABC 中,∠A=90°,∠ABC=2∠C ,BD 是∠ABC 的平分线.1415.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90°,BC=AB .求证:∠BAC=30°.16.已知,如图,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N=BM .17.一个直角三角形房梁如图所示,其中BC ⊥AC ,∠BAC=30°,AB=10cm , CB 1⊥AB ,B 1C ⊥AC 1,垂足分别是B 1、C 1,那么BC 的长是多少?18.如图,△ABC 中,AB=AC ,∠A=36°,AC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E ,D 为垂足,连接EC .(1)求∠ECD 的度数;(2)若CE=5,求BC 长.12专题13.3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知识点2:等边三角形1.定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知识点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1)文字语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2)符号语言:如图,在△ABC中,因为AB=AC,所以∠B=∠C2: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1)文字语言: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典型例题】1. 已知:如图,在△ABC中,∠B=∠C,D、E、F分别为AB,BC,AC上的点,且BD=CE,∠DEF=∠B。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2. 如图,在四边形ABDC中,AB=2AC,∠1=∠2,DA=DB,试判断DC与AC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4. 如图,点C为线段AB上的一点,△ACM,△BCN是等边三角形,AN,MC相交于点E,CN与BM相交于点F。
(1)求证AN=BM(2)求证△CEF为等边三角形知识点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典型例题】1.如图,△ABC和△DCB中,∠A=∠D=72°,∠ACB=∠DBC=36°,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A.2个B.3个C.4个D.5个2.如图,△ABC中,∠A=36°,AB=AC,BD平分∠ABC,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C=2∠A B.BD=BCC.△ABD是等腰三角形D.点D为线段AC的中点3.对“等角对等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只要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B.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C.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D.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4.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90°,D为BC的中点,DE⊥AB,垂足为E,过点B作BF∥AC交DE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CF.(1)求证:AD⊥CF;(2)连接AF,试判断△AC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5.如图,在△ABC中,已知△BAC=90°,AD⊥BC,AD与∠ABC的平分线交于点E,试说明△AEF是等腰三角形的理由.课后练习1.如图,△ABC中,∠ABC=90°,∠C=30°,AD是角平分线,DE⊥AC于E,AD、BE相交于点F,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A.2个B.3个C.4个D.5个2.下列命题中:(1)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形;(2)在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是对应角,相等的边是对应边;(3)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及对应角平分线分别相等,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有()A.3个B.2个C.1个D.0个3.下列三角形:①有两个角等于60°;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④一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 D.①②③④4.如图,若AB=AC,BG=BH,AK=KG,则∠BAC的度数为()A.30° B.32° C.36° D.40°5.如图,D、E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BC的两边AB、AC上的点,且AD=CE,BE,DC相交于点P,则∠BPD的度数为______.6.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BC、AB、AC边上,且BE=CF,AD+EC=AB.(1)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2)当∠A=40°时,求∠DEF的度数;(3)△DEF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4)请你猜想:当∠A为多少度时,∠EDF+∠EFD=120°,并请说明理由.7.如图,P为AB上一点,△APC和△BPD是等边三角形,AD与BC相交于O(1)求证:AD=BC;(2)求∠DOB的度数.。
八下数学等腰三角形笔记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相等的两条边称为腰,另一边称为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 ABC 中,AB = AC,所以∠B =∠C。
证明:作顶角∠BAC 的平分线 AD 交 BC 于点 D。
因为 AD 平分∠BAC,所以∠BAD =∠CAD。
在△ABD 和△ACD 中:AB = AC(已知)∠BAD =∠CAD(已证)AD = AD(公共边)所以△ABD ≌△ACD(SAS)所以∠B =∠C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比如:已知等腰三角形 ABC 中,AB = AC,AD 是底边 BC 上的中线。
则 AD 平分∠BAC,AD 也是底边 BC 上的高。
证明:因为 AB = AC,AD 是中线,所以 BD = CD。
在△ABD 和△ACD 中:AB = ACBD = CDAD = AD所以△ABD ≌△ACD(SSS)所以∠BAD =∠CAD,∠ADB =∠ADC = 90°即 AD 平分∠BAC,AD 是底边 BC 上的高。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例如:在△ABC 中,∠B =∠C,那么 AB = AC。
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D 交 BC 于点 D。
则∠BAD =∠CAD在△ABD 和△ACD 中:∠B =∠C∠BAD =∠CADAD = AD所以△ABD ≌△ACD(AAS)所以 AB = AC2、有一条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并且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也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四、等腰直角三角形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经典例题好嘞,今天咱们来聊聊等腰三角形这个有趣的家伙。
说到等腰三角形,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哦,那不就是那种两边长得一样的三角形吗?”没错!这可是几何学中的小明星,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简直就是几何界的“高富帅”。
想象一下,两个边一样长,像一对好兄弟,永远都不离不弃,那种感觉真是让人心暖。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简单明了,就是有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这两条边我们称为“腰”,而不等的那条边就是“底”。
是不是感觉就像我们身边的那些情侣,一边高一边矮,嘿嘿。
再说了,等腰三角形的角也很特别,两个底角相等,真的是很有默契呢。
你想,两个角就像一对老朋友,永远都能心有灵犀,这种感觉是不是特别让人羡慕?咱们再来看看等腰三角形的特性,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比如说,等腰三角形的高线,哦,别小看这个高线,它可是个大忙人。
它从顶点往底边直直落下,正好把底边一分为二,完美得像一刀切下去的蛋糕,真是太有气势了。
这个高线不仅把底边分成了两个相等的部分,还能帮我们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简直就是个全能型选手。
说到面积,咱们得用公式算一下,面积等于底边乘以高再除以二。
这么简单,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就像我做饭时,量好米和水,开火就好,结果出锅的时候香喷喷的。
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也差不多,一不小心就能搞定。
大家知道吗,等腰三角形还有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它在美术界也颇有一席之地。
很多时候,设计师用等腰三角形来增加视觉的稳定感,像一把撑开的大伞,稳稳当当。
等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
比如说,你见过的很多屋顶设计,常常就是个等腰三角形,既美观又实用,简直是个节能环保的好帮手。
再想想那些乐器,像小提琴,它的音箱部分也是个等腰三角形,制造出美妙的音色,真是让人陶醉不已。
要说等腰三角形的名字来源,也挺有趣的。
这个“等腰”俩字,听着就有点高大上的感觉,但其实它就是在说“等长”的意思,简单明了又很形象。
就像朋友之间的关系,彼此都要平等,才能走得长远。
等腰三角形(习题)例题示范例1: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在△ABC 外,CD ⊥AD 于点D ,12CD BC =.求证:∠ACD =∠B . 【思路分析】① 读题标注:② 梳理思路: 由条件12CD BC =,可尝试取BC 的中点E ,此时结合等腰构造三线合一的线AE ,如图所示.要证∠ACD =∠B ,可以证明△ABE ≌△ACD .【过程书写】证明:如图,取BC 的中点E ,连接AE .∵E 是BC 的中点 ∴12BE BC = ∵12CD BC = ∴BE =CD∵AB =AC ,E 是BC 的中点∴AE ⊥BC∴∠AEB =90°∵CD ⊥AD∴∠D =90°∴∠AEB =∠D =90°在Rt △ABE 和Rt △ACD 中AB AC BE CD =⎧⎨=⎩(已知)(已证)∴Rt △ABE ≌Rt △ACD (HL )∴∠ACD =∠B例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cm ,其中一边长为5cm ,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__________cm .AC D【思路分析】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5cm,这一边可能是底,也可能是腰,故需分类讨论:①如果5cm为底,则根据周长为12cm,可知腰长为3.5cm.此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三角形存在.②如果5cm为腰,则根据周长为12cm,可知底边长为2cm.此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三角形存在.综上,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5cm或2cm.巩固练习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80°,求∠C的度数.2.如图,在△ABC中,AB=AC,BE∥AC,∠BDE=100°,∠BAD=70°,则∠E=______.第2题图第3题图3.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D为AB边上一点,若CD=AD=BC,则∠A=_________.4.如图,在△ABC中,∠ABC的平分线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过点E作MN∥BC,交AB于点M,交AC于点N.若BM+CN=9,则线段MN的长为()A.6 B.7 C.8 D.95.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点P在AD上.求证:PB=PC.6.已知:如图,B,D,E,C在同一直线上,AB=AC,AD=AE.求证:BD=CE.7.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8,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_______.8.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30°,则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9.已知:如图,线段AB的端点A在直线l上,AB与l的夹角是30°,请在直线l上另找一点C,使△ABC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能找几个?请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思考小结1.要证明边相等或角相等,可以考虑两种思路:①如果边或者角在两个三角形里面,则证明两个三角形__________;②如果边或角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证明三角形是_______三角形.2.将两个含30°角的三角板如图放置,则△ABD是_________三角形(“等腰”或“等边”),故AB_____BD,BC=____BD,所以BC=____AB,从而得到对于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_______.【参考答案】巩固练习1.50°2.50°3.36°4. D5.证明略提示: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AD垂直平分BC,从而得到PB=PC 6.证明略提示: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B=∠C,∠ADE=∠AED,进而可得∠BAD=∠CAE,从而证明△ABD≌△ACE,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BD=CE7.208.80°或40°9.这样的点能找4个,作图略 思考小结1.①全等②等腰2.等边,=,12,12,一半。
专题13.3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知识点2:等边三角形1.定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知识点3: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例题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例题2】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90°,∠BAC=30°.求证:BC=AB .【例题7】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3,点P 为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则点P 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 )A .B .C .D .不能确定【例题3】如图,已知AC ⊥BC ,BD ⊥AD ,AC 与BD 交于点O ,AC=BD.求证:(1)BC=AD ;(2)△OAB 是等腰三角形.一、选择题1.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3,点P 为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则点P 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 )12C AA.B.C.D.不能确定2.如图所示,点D是△ABC的边AC上一点(不含端点),AD=BD,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C>BC B.AC=BC C.∠A>∠ABC D.∠A=∠ABC3.如图,∠AOB=120°,OP平分∠AOB,且OP=2.若点M,N分别在OA,OB上,且△PMN 为等边三角形,则满足上述条件的△PMN有()A.1个B.2个C.3个D.3个以上4.如图所示,底边BC为2,顶角A为120°的等腰△ABC中,DE垂直平分AB于D,则△ACE的周长为()A.2+2B.2+C.4 D.3二、解答题5.已知:在△ABC中,AB=AC,D为AC的中点,DE⊥AB,DF⊥BC,垂足分别为点E,F,且DE=DF.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6.如图,在△ABC中,过C作∠BAC的平分线AD的垂线,垂足为D,DE∥AB交AC于E.求证:AE=CE.7.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已知:∠CAE 是△ABC 的外角,∠1=∠2,AD ∥BC (如图).求证:AB=AC .8.已知:如图,AD ∥BC ,BD 平分∠ABC .求证:AB=AD .9.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 ,BD 、CE 是△ABC 的平分线.求证:BD=CE .10.证明: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 ,BE 、CF 分别是△ABC 的高.E DCAB11.证明: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 ,BD 、CE 分别是两腰上的中线.求证:BD=CE .12.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2a ,∠ABC=∠ACB=15°,CD 是腰AB 上的高.求:CD 的长.13.已知:如图,△ABC 中,∠ACB=90°,CD 是高,∠A=30°.求证:BD=AB .14.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等于另一个锐角的2倍,这个角的平分线把对边分成两条线段.求证: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2倍.已知:在Rt △ABC 中,∠A=90°,∠ABC=2∠C ,BD 是∠ABC 的平分线.1415.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90°,BC=AB .求证:∠BAC=30°.16.已知,如图,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N=BM .17.一个直角三角形房梁如图所示,其中BC ⊥AC ,∠BAC=30°,AB=10cm , CB 1⊥AB ,B 1C ⊥AC 1,垂足分别是B 1、C 1,那么BC 的长是多少?18.如图,△ABC 中,AB=AC ,∠A=36°,AC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E ,D 为垂足,连接EC .(1)求∠ECD 的度数;(2)若CE=5,求BC 长.12专题13.3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知识点2:等边三角形1.定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知识点3: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例题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答案】∠A=36°,∠ABC=∠C=72°.【解析】因为AB=AC ,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则∠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解得x=36°.在△ABC 中,∠A=36°,∠ABC=∠C=72°.【例题2】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答案】见解析。
【解析】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90°,∠BAC=30°.求证:BC=AB .从三角尺的摆拼过程中得到启发,延长BC 至D ,使CD=BC ,连接AD .证明:在△ABC 中,∠ACB=90°,∠BAC=30°,则∠B=60°.延长BC 至D ,使CD=BC ,连接AD (如下图)12C AB∵∠ACB=60°, ∴∠ACD=90°.∵AC=AC ,∴△ABC ≌△ADC (SAS ).∴AB=A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ABD 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BC=BD=AB .【例题7】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3,点P 为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则点P 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 )A .B .C .D .不能确定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点P 到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等边三角形的高是解题的关键,作出图形更形象直观.作出图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出高AH 的长,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点P 到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高线的长度,从而得解.如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3,∴高线AH=3×=, S △A B C =B C •AH=AB •PD+BC •PE+AC •PF , ∴×3•AH=×3•PD+×3•PE+×3•PF , D C A 1212∴PD+PE+PF=AH=,即点P 到三角形三边距离之和为. 【例题3】如图,已知AC ⊥BC ,BD ⊥AD ,AC 与BD 交于点O ,AC=BD.求证:(1)BC=AD ;(2)△OAB 是等腰三角形.【答案】见解析。
【解析】证明:(1)∵AC ⊥BC ,BD ⊥AD ,∴∠D=∠C=90°.在Rt △ACB 和Rt △BDA 中,AB BA AC BD ==⎧⎨⎩,,∴△ACB ≌△BDA(HL).∴BC=AD.(2)由△ACB ≌△BDA ,得∠CAB=∠DBA ,∴△OAB 是等腰三角形.一、选择题1.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3,点P 为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则点P 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 )A .B .C .D .不能确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点P 到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等边三角形的高是解题的关键,作出图形更形象直观.作出图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出高AH的长,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点P到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高线的长度,从而得解.如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3,∴高线AH=3×=,S△A B C=B C•AH=AB•PD+BC•PE+AC•PF,∴×3•AH=×3•PD+×3•PE+×3•PF,∴PD+PE+PF=AH=,即点P到三角形三边距离之和为.2.如图所示,点D是△ABC的边AC上一点(不含端点),AD=BD,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C>BC B.AC=BC C.∠A>∠ABC D.∠A=∠ABC【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由AD=BD得到∠A=∠ABD,所以∠ABC>∠A,则对各C、D选项进行判断;根据大边对大角可对A、B进行判断.∵AD=BD,∴∠A=∠ABD,∴∠ABC>∠A,所以C选项和D选项错误;∴AC>BC,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3.如图,∠AOB=120°,OP平分∠AOB,且OP=2.若点M,N分别在OA,OB上,且△PMN 为等边三角形,则满足上述条件的△PMN有()A.1个B.2个C.3个D.3个以上【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属于中考常考题型.如图在OA、OB上截取OE=OF=OP,作∠MPN=60°,只要证明△PEM≌△PON即可推出△PMN是等边三角形,由此即可对称结论.如图在OA、OB上截取OE=OF=OP,作∠MPN=60°.∵OP平分∠AOB,∴∠EOP=∠POF=60°,∵OP=OE=OF,∴△OPE,△OPF是等边三角形,∴EP=OP,∠EPO=∠OEP=∠PON=∠MP N=60°,∴∠EPM=∠OPN,在△PEM和△PON中,,∴△PEM≌△PON.∴PM=PN,∵∠MPN=60°,∴△POM是等边三角形,∴只要∠MPN=60°,△PMN就是等边三角形,故这样的三角形有无数个.4.如图所示,底边BC为2,顶角A为120°的等腰△ABC中,DE垂直平分AB于D,则△ACE的周长为()A.2+2B.2+C.4 D.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等知识点,主要考查运用性质进行推理的能力.过A作AF⊥BC于F,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C=30°,得到AB=AC=2,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BE=AE,即可得到结论.过A作AF⊥BC于F,∵AB=AC,∠A=120°,∴∠B=∠C=30°,∴AB=AC=2,∵DE垂直平分AB,∴BE=AE,∴AE+CE=BC=2,∴△ACE的周长=AC+AE+CE=AC+BC=2+2二、解答题5.已知:在△ABC中,AB=AC,D为AC的中点,DE⊥AB,DF⊥BC,垂足分别为点E,F,且DE=DF.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答案】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