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6
煤矿地质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6-8*?)1、地震分界面: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长波速度的变化,发现的两处极为明显的分界面。
2、增温梯度:增温带中,温度随深度变化,即增加一定深度,温度身高的度数(℃/100m)3、内力地质作用:发生在地球内部,由地球本身的能量—地球旋转能、重力能、地球本身的热能以及化学能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及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在地壳表面,由太阳辐射的热能有暖气大自然化学和物理变化的各种地质作用,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5、风化作用:由各种化学反应及生物活动等因素使矿物、岩石在原地收到的破坏6、剥蚀作用:各种外力对地表岩石风化后的产物从原地剥离开来的作用。
7、磨圆作用: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颗粒间的相互摩擦以及颗粒与河床地面、地面的摩擦作用,使碎屑的菱角被磨蚀,形态逐渐趋于圆球形。
8、机械分选作用:由于风、水的搬运营力按规律逐渐减小,碎屑颗粒按大小、密度不同分别逐渐沉积下来。
9、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的压力增大、温度升高或溶液的影响下,发生压缩、胶结、交代、再结晶作用,而形成坚硬的沉积岩的过程。
10、岩石: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矿物的集合体。
11、矿物:由一种元素或两者以上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者化合物。
12、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13、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14、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破裂成凹凸不平的面。
15、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指甲:2.5,小刀:5)16、岩浆:地下深处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性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
17、岩浆岩:岩浆侵入到地壳不同深处或喷出表面逐渐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18、变质岩:地壳上先已经形成的岩石,由于高温、高压和外来物质的参入,而引起其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的改变,形成新的岩石19、沉积岩:母岩经过风化、剥蚀、搬运后,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的一种层状岩石。
天体是宇宙间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具有巨大的能量和很高的温度,自身能够发热、发光。
如:太阳。
行星:围绕着恒星公转的天体。
如:地球是太阳的行星。
卫星:围绕着行星公转的天体。
如: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流星和慧星是更小的天体。
火星:荒漠,但有流水侵蚀痕迹,表面气温低外圈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圈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莫霍面:是划分地壳和地幔的界面。
第一个主要的地震波不连续面古登堡面:是划分地幔与地核的界面。
第二个主要的地震波不连续面地壳的下界为莫霍面。
软流圈以上、岩石强度较大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统称为岩石圈。
地温梯度(℃/100m):常温层下,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度数,全球平均地温梯度约3℃/100m 。
地磁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地质作用分为两大类: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分为: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垂直运动又叫升降运动,是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水平运动是地壳或岩石圈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地质作用:所有由地球的自然动力使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以及外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地球旋转、重力、放射性元素蜕变及结晶相变、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等在地球内部产生的动力,促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及外部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外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所引起的风、雨、冰雪、冰川、河流、海浪等营力产生各种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球表层。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
地震烈度: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我国将其划分为12度。
震级:指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
地震5成因:1.构造地震: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矿山地质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存在的夹角2.地球外圈层:从地表往上至地球大气的边界称为地球的外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地球内圈层:地球内部的圈层称为内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6.莫霍面:在大陆地下平均约33km左右,地震波横波波速突然增大,表明此处上下物质有变化,存在一个界面,称之为莫霍面7.古登堡面:地下约2885km处地震波横波波速突然为零,表明此处上下物质也有明显的变化,存在一个界面,称之为古登堡面8.地温梯度:即地热增温率,指恒温带下,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度数。
9.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10.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或岩石圈,能源主演来自地球本身,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11.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壳表层,能源主要来自地球以外,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1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往上运移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13.喷出作用:岩浆从火山口溢出或喷出地表的过程称为喷出作用14.侵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到达地表,称为侵入作用15.变质作用:是岩石在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使原岩改变成分、结构、构造变成新岩石的作用16.风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气温的变化、水和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生物的活动等,使岩石在原地受到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作用17.剥蚀作用:地表水体、地下水、冰川和风等介质在运动状态下对地壳表层岩石进行破坏并将破坏产物剥离原地的过程18.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脱离搬运介质形成松散沉积物的过程19.固结成岩作用:使松散沉积物变成坚硬岩石的作用20.矿物:是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21.造岩矿物:组成岩石的常见矿物,大约20余种,如石英、正长石、斜长石、方解石等2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即矿物在条痕板(白色无釉瓷板)擦划后留下的粉末的颜色23.解理:指矿物晶体在外力打击下,总是沿一定的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24.断口: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在任意方向产生不平整断面的性质25.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结晶质或非晶质矿物构成的固结的矿物集合体26.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环境中形成的岩石27.变质岩:由不同类型的原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28.火成岩:岩浆沿岩石裂缝或薄弱带上升,侵入岩石圈上部甚至喷出地表,最后冷凝固结成坚硬的岩石,称为火成岩29.岩浆:来自地壳深部或上地幔中的具有高温、高压的硅酸盐熔融体30.火成岩的结构:是指其组成部分自身的特点即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颗粒形状、自行程度及其组合关系31.火成岩的构造:是指由其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或填充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外表形态32.深成岩:侵入岩的一种,距地表距离远,晶质结构,粒粗33.浅成岩:侵入岩的一种,距地表距离近,晶质结构,粒细34.喷出岩:由岩浆喷发物形成的岩石,隐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35.岩墙:狭长的墙状侵入体,近于直立,与围岩层面方向大致垂直136.岩床:顺围岩层面方向侵入的层状侵入体37.酸性岩:SiO2含量高的岩浆岩38.基性岩:SiO2含量低的岩浆岩39.中性岩:SiO2含量中等的岩浆岩40.碎屑岩:包括火山碎屑岩与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喷发的碎屑物质经机械搬运沉积而成;陆源碎屑岩是由母岩经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经过机械搬运和沉积,并进一步压实和胶结形成的沉积岩41.层理:层内细微的成层现象4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的经石化后形成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43.结核:在沉积岩中成团块状、椭球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块体,其物质成分与围岩不同,这种块体称为结核44.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层状岩石45.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平行,产状一致,时代连续46.假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平行,产状一致,时代不连续,有或长或短的沉积间断47.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以角度相交,产状不一致,时代不连续48.年代地层单位:以岩石形成的时代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代表地史中一定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全部地层49.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岩石特征和岩石类别划分出的地层单位称为岩石地层单位50.岩层产状三要素: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51.视倾角:视倾斜线与视倾向线的锐夹角52.真倾角: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53.褶皱与褶曲:褶皱—岩层中产生的一系列弯曲;褶曲—褶皱中的一个弯曲部分54.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两翼相背倾斜,中心为老地层,两侧对应出现新地层55.枢纽:同一岩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56.褶曲轴:褶曲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57.斜歪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分为斜歪背斜和斜歪向斜58.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同,倾角不等。
一、基本概念1.泥炭沼泽:沼泽是湿润的土壤内,长期或季节性的积水,并生长着喜湿性植物的低洼地段。
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成为泥炭沼泽。
2.成煤作用:煤是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
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成为煤是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过程的,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3.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4.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5.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应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6.残植化作用: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7.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8.煤的成岩作用:由泥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年青褐煤的过程,称为煤的成岩作用。
9.煤的变质作用: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亮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
10.煤化作用: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称为煤化作用阶段。
11.希尔特定律:德国学者希尔特(Hilt,1873)曾针对西欧若干煤田变质规律提出: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
称为希尔特定律。
12.深成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是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煤所发生的变质作用。
13.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使煤发生的变质作用14.动力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是指煤系形成后由于地壳构造变动的直接原因而造成煤发生变质的作用。
1、矿井地质工作的特点。
答:1) 实践性:要求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地质问题2) 准确性:地面勘探为基础,井下揭露为补充3) 预见性:地质是开采的先锋4) 及时性和连续性:开采时间的接替,地质空间的变化。
2、矿井地质工作的任务。
答:1. 查明地质条件2. 提供地质资料3. 指导采掘生产4. 组织矿井勘探5. 进行储量管理6. 调查伴生矿产。
第一章生产地质条件1、掘进巷道遇断层出现征兆有哪些?答:1)煤、岩层产状发生显著变化,伴生、派生褶皱发育 2) 断层顶、底板出现不平行现象 3)煤层出现厚度变化、揉皱和破碎现象4) 断层及顶、底板中节理显著增加 5) 瓦斯涌出量明显增加 6) 巷道出现滴水、淋水和涌水现象2、井下对断层的观测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答: 1)断层位置的确定 2)断层面特征的观测3)断层带特征的观测 4)断层两侧岩层层位、产状、伴生和派生构造的观测5)断层产状与断煤交线的测量6)断距的测量 7)断层的描述3、煤矿井下巷道施工中断失溢煤层的寻找方法。
答:1) 层位对比法:是根据巷道揭露的断层另一盘煤、岩层的层位,结合断层产状来判断断层性质和地层断距的一种方法 2) 构造形迹判定法:是根据与断层伴生和派生的小型和微型构造来判断断层性质的一类方法3)规律类推法:是根据已经掌握的该区断层的发育特征和规律,确定断层性质,指明断失翼煤层寻找方向的一种方法 4)作图分析法:是根据地质制图的原理,结合断层的各种特征,进行断层对比联接,确定断层性质和断距的一种方法5) 生产勘探法:生产勘探有钻探、巷探和井下物探等技术手段。
4、引起煤厚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原因分为:1)原生变化:地壳不均衡沉降、沉积环境及聚煤沼泽基底不平、同生冲蚀2)后生变化:后生冲蚀、构造变动、岩浆侵入。
5、井巷掘进过程中陷落柱出现的征兆?答:1、煤、岩层产状发生变化2、裂隙和小断层增多 3、煤出现风氧化现象 4、煤层挤入破碎岩块 5、地下水涌出量增大6、岩浆侵入煤层规律?答:1、岩浆侵入体产状不同,对煤层影响范围不同2、岩浆侵入的位置不同,对煤质的影响程度不相同 3、侵入体的大小、厚度直接影响煤的变质程度 4、侵入体的性质不同,对煤层的影响不同7、陷落柱发育的4个条件?答:1、煤系或其下伏地层中含有可溶性岩、矿层,如石灰岩、白云岩或石膏矿等。
煤矿地质学复习资料概论:1、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煤矿建设、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地址问题)2、煤矿地质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第一章:地球1、地球的圈层构造(内圈层:莫霍面、古登堡面。
底壳,地幔,地核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重力异常: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称重力异常。
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正异常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负异常3、地磁的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第二章:矿物1、矿物:天然产出的自然元素(单质)和化合物,是岩石的基本单位。
2、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原子、离子、络阴离子或分子)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结构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3、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4、晶体习性:在相同良好的生长条件下,同种矿物晶体往往具有常见的形态,称为晶体习性。
5、晶质体,就是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
6、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都是非晶质体,如天然沥青、火山玻璃等。
7、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第三章:岩石1、岩石的概念: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2、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差悬殊,较大的颗粒称为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称为基质。
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似斑状结构:基质为显晶质。
3、岩浆岩的分类:根据岩石中的化学成分(SiO2 )含量将岩浆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和酸性岩(>65%)四大类。
矿山地质学复习要点(采矿定单)一、名词解释1.磁偏角2.地球外圈层3.地球内圈层4.活动大陆边缘5.稳定大陆边缘6.莫霍面7.古登堡面8.地温梯度9.地质作用10.内力地质作用11.外力地质作用12.岩浆作用13.喷出作用14.侵入作用15.变质作用16.风化作用17.剥蚀作用18.沉积作用19.固结成岩作用20.矿物21.造岩矿物22.条痕23.解理24.断口25.岩石26.沉积岩27.变质岩28.火成岩(岩浆岩)29.岩浆30.火成岩的结构31.火成岩的构造32.深成岩33.浅成岩34.喷出岩35.岩墙36.岩床37.酸性岩38.基性岩39.中性岩40.碎屑岩41.层理42.化石43.结核44.地层45.整合46.假整合47.不整合48.年代地层单位49.岩石地层单位50.岩层产状三要素51.视倾角52.真倾角53.褶皱与褶曲54.背斜55.枢纽56.褶曲轴57.斜歪褶曲58.倒转褶曲59.倾伏褶曲60.短轴褶曲61.穹隆62.复向斜63.节理64.断层65.逆断层66.平移断层67.断煤交线67.铅直地层断距68.水平地层断距69.地层断距70.断层落差71.走向断层72.横断层73.地垒74.阶梯状构造75.成煤作用76.煤化作用77.煤成岩作用78.煤变质作用79.泥炭化作用80.腐植煤81.腐泥煤82.宏观煤岩组分83.宏观煤岩类型84.含煤岩系85.复杂结构煤层86.中厚煤层87.急倾斜煤层88.伪顶89.老顶90.直接底91.煤田92.井田93.煤层稳定程度94.含水层95.隔水层96.上层滞水97.潜水98.承压水99.孔隙水100.裂隙水101.水的硬度102.泉103.上升泉104.下降泉105.矿井充水106.矿井瓦斯107.相对瓦斯涌出量108.煤与瓦斯突出109.岩溶陷落柱110.岩石圈111.矿井三量112.面积损失113.厚度损失114.勘探程度115.碎石土116.滑坡117.塑性指数二、思考题1.地球的圈层构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分为哪几个圈层?各有什么特征?2.地球内部温度分布状况是怎样的?3.何谓磁偏角?它是如何产生的?应该怎样校正?4.何谓地质作用?它包括哪些类型?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区别何在?5.何谓矿物?主要依据哪些特征来识别矿物?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中有哪些特征性矿物?6.何谓解理?何谓端口?他们在鉴定矿物中有什么作用?7.岩石与矿物是什么关系?岩石是怎样分类的?8.论述岩浆作用与火成岩的形成过程?9.火成岩是怎样分类的?(分类依据、分类方案)10.论述火成岩的产状和特征?11.论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2.试述沉积的分类方法?13.论述变质作用的因素及其在变质作用过程中起的作用?变质作用有哪些类型?14.论述地质作用与三大岩类之间的演化关系?15.地层单位有哪几种?年代地层单位分哪几级?地质年代单位分哪几级?两者关系如何?16.整合、假整合、不整合各具有什么特征?论述其形成条件?17.何谓岩层的产状?自然界中岩层的有哪几种产状?18.掌握褶曲要素、褶曲分类、背斜向斜区别?19.掌握断裂构造的概念,节理和断层的区别,断层的要素,断层的分类方法?20.成煤的原始物质有哪些?成煤过程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主要发生哪些变化?成煤的必要条件是什么?21.何谓宏观煤岩组分和煤岩类型?两者是什么关系?22.中国煤炭主要依据哪些指标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哪些煤类?23.何谓煤系?煤系有哪些主要类型?各具有什么特征?24.煤层按厚度、结构、倾角、稳定程度分为哪些类型?25.煤层顶底板依据什么进行划分?划分为哪些类型?26.地下水是如何分类的?分为哪些类型?各具有什么特征?27.论述泉的概念、泉的分类及形成条件?28.矿井的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有哪些?29.矿井防治水有哪些主要措施?30.掌握单斜、褶曲、断层在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的表现和识别方法?31.能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识别断层、褶曲类型,求煤层、断层的产状,确定断层的落差、铅直地层段距,能预测巷道遇到断层的位置?32.论述煤厚变化的原因和特征?33.论述煤厚变化对煤矿生产的影响?34.论述井下巷道遇到断层前的征兆?35.论述寻找断失翼煤层的方法?36.论述断层的处理方法?37.论述岩浆侵入体对煤变质的影响?38.论述岩溶陷落柱的出露特征?39.试述井下巷道遇到陷落柱前的征兆?40.论述影响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41.论述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因素?42.掌握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法?43.何谓‘三量’?三量是如何划分的?44.地质说明书主要有哪些内容?地质说明说有哪几种?45.依据土的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将土分为哪些类型?46.依据土的成因将土分为哪些类型?。
煤矿地质学知识点大一煤矿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煤炭的形成、煤层的分布、煤炭资源的评价以及煤炭勘查与开采等内容。
作为大一学生,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煤矿地质学的基本知识点,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个方面。
一、煤的形成煤是由古代植物经过演化、压实形成的有机岩石,它是一种可燃的矿石。
煤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植物残体的堆积、物质分解和压实化学反应等过程。
煤炭的形成与煤层的厚度、煤质等因素有关。
二、煤层的分布煤炭资源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但分布并不均匀。
煤层的分布与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煤质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
大一学生主要了解煤炭资源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包括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和内蒙古等地区。
三、煤炭的分类根据煤的形成过程和煤质特征,煤炭可以分为无烟煤、炼焦煤、褐煤和泥炭等不同类别。
它们在燃烧特性、能源利用以及煤炭加工利用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应用价值。
四、煤炭资源的评价煤炭资源的评价是指对煤层的储量、品质和可采性等进行评估。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地质勘探、地质统计学和煤质分析等内容。
这些评价结果对于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五、煤炭的勘查与开采煤炭的勘查是指通过地质勘查技术,对潜在的煤炭资源进行调查和确定,目的是为了实现煤炭的开采利用。
煤矿地质学的内容之一就是研究煤炭的勘查方法和技术,为煤炭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六、煤矿地质灾害防治煤矿地质灾害是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如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爆炸、顶板事故等。
煤矿地质学通过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七、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当前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大一学生需要了解煤炭的高效利用、清洁燃烧以及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等内容,为煤炭资源的应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煤矿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涉及到煤的形成、煤层分布、煤的分类、煤的勘查与开采、地质灾害防治以及煤的可持续利用等知识点。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科⼤采矿⼯程第⼀部分矿物与岩⽯⼀、矿物1.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在地质作⽤下,有⼀种元素或两种以上元素组合在⼀起,具有⼀定的外部形态、物理性质和⽐较固定的化学成分的⾃然物质。
它是成地壳岩⽯的基础。
通常,⾃然物质多以固态存在于地壳中,少数呈液态(如⽯油、⽔银)和⽓态(如天然⽓)。
⾃然界中,有⼀种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如⾃然⾦Au,铜Cu、⽯墨C等,也有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形成的矿物,如⽯英SIO2,⽅解⽯caco3等。
2.矿物的⾁眼鉴定⽅法通常,对矿物⾁眼鉴定的主要依据是矿物的形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1)矿物的形态矿物的形态是指矿物的单体及集合体的形态。
1)矿物单体的形态结晶习性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往往⽣成某⼀习见形态的趋势。
根据矿物晶体在三维空间发育成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向延伸:呈柱状、针状。
如六⽅柱状的⽯英。
②⼆向延伸:呈板状、⽚状、鳞⽚状。
如⽚状云母、板状⽯膏等。
③三向等长:呈粒状。
如⽴⽅体的黄铁矿。
晶⾯特征主要指晶⾯条纹。
如⽴⽅体的黄铁矿晶⾯上条纹互相垂直,⽔晶的柱⾯上有平⾏的横纹。
2)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取决于个体形态和集合⽅式。
常见的集合体的形态有针状、柱状、纤维状、板状等。
(2)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取决于矿物的内部构造和化学成分。
1)颜⾊颜⾊是矿物对光线中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波长的光波吸收的结果。
由于矿物对各种波长的光波吸收不同,则呈现的颜⾊也就不同。
取不吸收的可呈现⿊⾊,基本不吸收的呈现⽩⾊,质吸收其中某些⾊光则呈现混合⾊。
根据成因不同,颜⾊可分为以下三种:①⾃⾊指矿物本⾝固有的颜⾊。
它是由矿物化学成分中含有的⾊素离⼦所引起的。
⾃⾊⽐较固定,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
产⽣⾃⾊的另⼀个原因,使矿物晶体的结构构造引起的。
②他⾊是指混⼊矿物中的带⾊杂质或⽓泡等所引起的颜⾊,它与矿物本⾝的内部构造和成分⽆关。
他⾊随杂质成分的不同⽽发⽣变化。
1 现行地质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阶段2 煤形成过程分为2 个阶段。
(1)泥炭化和腐泥化作用阶段(2煤化作用阶段3 含煤岩系:一套含有煤层或煤线的沉积岩系。
又称含煤沉积、含煤地层、煤系、含煤建造等。
4 宏观煤岩成分,一般分为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
5 煤化作用的主导因素温度压力,时间6 我国大型聚煤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聚煤作用最强8 保有资源储量:是指探明储量减去动用储量所剩余的储量。
8煤勘查常用的技术手段:遥感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坑探工程钻探工程巷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9含煤岩系一般由沉积岩组成。
10煤炭资源量以万吨为单位11 煤炭的工业分析: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
12沉积矿床是同生矿床13我国严重缺乏的矿种有铁铜铝钾铬锰15对于矽卡岩矿床来说,最重要的控矿构造是(接触带构造)。
16沉积铁矿的矿物相带发育完整时离岸最远的是(黄铁矿相带。
17. 低温热液矿床的围岩蚀变型?沸石化泥质蚀变蛇纹石化钠长石化青磐岩化2. 湖北大冶矿床是什么矿床?矽卡岩型矿床铁矿4.油气田最有利的地质结构?沉积盆地,长期隆起的背斜及滨海沙洲,生物礁6.伟晶矿床主要稀有稀土矿床主要产地在哪?阿尔泰三号脉内蒙古大青山等祖国广大地区7.矽卡岩铁锌矿床形成哪几个阶段?晚期矽卡岩阶段早期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硫化物阶段8.云英岩与钨锡矿床有关?无锡矿床的围岩蚀变为云英岩化充填作用形成的对称带状构造梳状晶洞构造9.什么是火山成因矿床?由火山作用形成的一系列矿床10.瓦斯的成分?混合气体主要含有甲烷和一氧化碳两种气体。
此外一般还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氮和水气以及微量的惰性气体。
11.矿山环境问题包括哪些?酸雨增加、水质污染、水均衡遭受破坏、采空区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矿业废水、矿业废气、矿业废渣、土地占用和破坏、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破坏水体均衡引起水体污染12.矿井地质三大件是什么?罗盘地质锤放大镜13.煤炭自燃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自然发火的决定因素是发火地点存在低温氧化的浮煤、碎煤,同时向它供有足够的氧气以及煤炭氧化时有蓄热准备条件。
地球内部的温度: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具有很高的温度,无论是火山爆发,温泉的存在,还是深井温度的增高,度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地表以下地热的来源和温度分布状况:将其分为变温层,恒温层和增温层。
变温层:又称外热层,指地下温度明显地受到地表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带。
恒温层:又称常温层,位于变温层下面,是地下温度变化幅度等于零的地带。
增温层:又称内热层,位于恒温层下面,是地下温度完全受控于地球的内热活动,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地带。
(一般3ºC/100m)地温梯度:地球内部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率称为地温梯度,又称地热梯度。
(通常以ºC/m,ºC/100m或ºC/1000m表示)地热增温级:温度每升高1ºC所增加的深度,又称地温级。
(m/ºC表示)地质作用能:内能:①地内热能②重力能③地球旋转能。
外能:①太阳辐射能②日月引力能③生物能。
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地震作用,构造作用(水平运动,垂直升降运动),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风,河流,地下水,湖泊,海洋,冰川地址作用,块体运动。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发挥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分为接触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的破碎,变形,以及伴随的重结晶作用等。
气液变质作用:具有一定化学活动性气体和热液与固体岩石进行交代反应,使岩石的矿物和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变质作用。
矿物: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它们具有相对确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固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岩石:地质作用形成的矿物和岩屑的集合体。
第一章地球概况与地质作用1.地球的圈层构造:(1)内圈层①地壳:33km莫霍面②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2898km)之间③地核:(2)地球外圈层:从地球表面至行星际空间(根据物理性质和状态差异划分)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2.地球的物理性质:①密度:平均密度5.518g/cm3②地压:静压力、构造应。
力指在不同深度处单位面积上的静岩压力,其大小与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及该处的重力有关,且深度每增加100m,压力增大约2.7MPa。
(地壳平均密度为2.7g/cm3)③重力:④磁性⑤放射性⑥内部温度⑦弹性3.地质作用:所有由地球的自然动力使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
3.1内力地质作用(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构造运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两种地壳运动不可能截然分开,水平较多);地震作用(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地质灾害)岩浆作用(侵入运动、喷出运动。
形成岩浆)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3.2外力地质作用(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风化作用(物理、化学风化)剥蚀作用(机械、化学剥蚀)搬运作用(机械、化学搬运)原岩破坏,削山变形沉积作用(发生在沉积场所)填平泥沙矿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第二章矿物与岩石1.矿物: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2.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节理、断口、硬度、比重、磁性3.岩浆:形成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炙热粘稠、富含挥发性物质的熔融体。
分类:Sio2<45% 超基性岩;45%-52%基性岩;52%-65%中性岩;>65%酸性岩4.岩浆与岩浆岩:侵入作用于喷发作用常见的8种造岩矿物: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霞石、白榴石5.岩浆岩的结构:组成岩石矿物等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按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和玻璃质结构。
1.地质作用:所有由地球的自然动力使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按照能量来源不同:内能(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外能(太阳辐射能,5.矿物摩氏硬度的十种标准矿物,按顺序: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可简记为:滑石方、萤磷长、石英黄玉刚。
7.地质构造:指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平行的或近似平行的两个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岩层的上界面称为顶面,下界面称为底面。
(名词解释)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测定岩层产状的方法:使用地质罗盘直接测定;通过作图与计算,间接确定岩层的产状。
8.断裂构造:地壳中的岩石受地应力作用所产生的断裂。
岩石断裂后根据断裂面两侧岩块的相对位移大小及断裂面的显著程度,可将断裂构造分为节理与断层。
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经过塑性形变后保持其连续完整性,形成弯弯曲曲的形态。
褶皱是由一系列的褶曲所组成,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向斜与背斜。
9.断层的识别:岩层破碎带。
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时,不仅使破碎带中的岩石破碎,研细,揉皱,形成各种构造岩,而且在断面上留下擦痕,阶步,摩擦镜面等特有迹象。
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岩层不连续。
褶曲突然变窄或变宽。
派生结构。
10.成煤作用:自然界植物遗体从堆积到转变成煤的作用。
成煤作用包括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
(名词解释)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遗体堆积在泥潭沼泽中,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变为泥炭的作用。
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或浮游生物在生物化学作用下转变成腐泥的过程。
煤化作用分为:煤成岩作用,煤变质作用。
影响煤化作用的因素有:温度,时间压力,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11.含煤岩系及其成因,标志。
(重要填空题)煤岩成分又称煤岩组分,肉眼煤岩类型。
它是腐质煤中肉眼可以鉴别的基本组成单元,包括镜煤,丝炭,亮煤,暗煤。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煤田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煤层形成的地质过程、煤的组成和结构、煤地质的应用等内容。
掌握煤田地质学知识对煤田地质勘探、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复习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煤田地质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煤的形成煤是由古代植物在地质历史长期的生物化学和地理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属于一种主要的火山岩,并具有燃烧性的有机矿物。
煤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植物残体的堆积、压实和化学变质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残体经过不同的变质程度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煤。
二、煤矿地质条件煤矿地质条件是指对于煤的形成、富集和保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系列地质条件。
了解和掌握煤矿地质条件对于进行煤田勘探和煤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地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煤层的赋存条件:煤层的赋存与沉积环境、煤层生热物质的供给及含气量密切相关。
2. 煤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会导致煤中含水率的减少、挥发分和碳含量的增加。
3. 地质构造:构造对于煤层的分布、赋存等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4. 地下水条件:地下水在煤矿地质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煤层的赋存和开采都有一定影响。
三、煤的分类与性质煤的分类是根据煤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进行的,主要包括无烟煤、炼焦煤、褐煤和泥炭等几类。
煤的性质则是指煤在各类实验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热学特性。
煤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煤矿开发、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四、煤层的赋存形式煤层的赋存形式是指煤在地质中的分布情况,包括煤层的厚度、煤层接触关系、煤层的分桩、岩性和破碎状态等。
了解煤层的赋存形式对于煤矿勘探和煤层的开采有着重要意义。
煤层的赋存形式也是煤田地质学中常用的一个分类方法。
总结:煤田地质学是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本文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了复习总结。
煤矿地质学重点整理一、填空题1.地质作用的分类2.矿物的概念矿物是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相对确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并具有固定的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3.矿物的硬度硬度指矿物抵抗某种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根据硬度高的矿物可以刻划硬度低的矿物的道理,德国摩氏选择了10种矿物作为标准,将硬度分为10级,这10种矿物称为摩氏硬度计。
4.岩石的分类岩石根据成因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5.中国地区年代地层表P826.化石的概念和分类,古生物的概念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及其生命活动的痕迹在被沉积物埋葬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
化石根据保存特点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一般将生活在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统称为古生物。
7.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工作。
8.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经过塑性变形后保持其连续完整性,形成弯弯曲曲的形态,这种构造称为褶皱。
褶曲的形态分类:1.褶曲在横剖面上的形态分类1)根据轴面产状分类: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翻卷褶曲。
2)根据转折端形状及两翼特点分类:箱状褶曲、等斜褶曲、挠曲、构造阶。
2.褶曲在纵剖面上的形态分类水平褶曲和倾伏褶曲3.褶曲在平面上的形态分类穹窿和构造盆地。
褶曲长与宽之比小于3:1,呈近浑圆形,其中背斜称穹窿,向斜称构造盆地。
褶曲长与宽之比为3:1到10:1时,背斜称短轴背斜,向斜称短轴向斜。
褶曲长与宽之比大于10:1时称线性褶皱。
4.褶曲的组合形态及分类复背斜和复向斜、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
9.断层分类(1)根据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正断层、逆断层、冲断层、逆掩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
煤矿地质学(要点)安检10-1专用2012年12月1:地质作用的分类: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
2: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3:外力地质作用类型: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4:矿物: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5: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
6: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光泽,条痕,透明度。
7:常见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等。
8:火成岩的主要构造特征:火成岩的构造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填充的方式等系相互关系的特征。
9:常见岩浆岩类型:侵入岩,喷出岩。
10:变质岩的构造特征:变质岩是由不同原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新的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等特征的岩石。
11:常见变质岩类型:角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糜棱岩,矽卡岩。
12:岩浆岩的主要产状:火山岩产状和侵入岩产状。
13:碎屑岩的主要构造特征:碎屑含量达50%以上,含有基质与胶结物。
14: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碳酸盐岩、硅岩、石灰岩、页岩等。
15:古生物的分类单位:界、门、亚门、纲、目、科、属、种。
16:地层划分: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工作。
17:地层对比:一种工作方法,论证不同地区地层单位间的特征或属性一致和地层位置相当。
18:地质年代表:见附录一。
19:岩石地层单位:主要依据岩性岩相特征划分。
主要岩石地层单位按级别大小分为群,组段,层。
20:年代地层单位:依据岩石体形成的地质年代进行的地层划分。
年代地层单位的宇、界、系、统、阶、亚阶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亚期对应。
21:地层的接触关系:指上下岩层之间在空间上的接触形态和时间上的发展概况。
直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地壳运动发生和演化历史。
其类型有整合,不整合两种。
代表意义:(1)是重要的地质现象,提供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史的重要信息;(2)是划分地层的标志;(3)地质填图的标志;(4)通过古风化壳的研究,可以了解古环境;(5)不整合面的矿床:风化矿,热液充填矿床;(6)是一个力学不稳定面,控制构造的发展,强度,推覆构造;22:地温梯度: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
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以每百米垂直深度上增加的℃数表示。
不同地点地温梯度值不同,通常为(1—3)℃/百米,火山活动区较高。
23:地质构造:在地壳运动下,煤和岩层改变原始的埋葬状态,所产生的变形或变位的形迹。
24: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25:构造运动特点:1、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2、构造运动具有方向性。
3、构造运动具有非均速性。
4、构造运动具有不同的幅度和规模。
26:岩层产状:岩层在空间的产出状态。
通常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产状要素来确定。
27:岩层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一是使用地质罗盘直接测定岩层的产状要素;二是通过做图计算,间接确定岩层的产状要素。
28:褶曲:是褶皱的单个弯曲,是组成褶皱的基本单位。
有背斜,向斜两个基本形态。
29:褶曲的要素:核;翼及翼角;转折端;枢纽点及枢纽;轴面;轴及轴迹。
30:褶曲分类:一、根据横剖面上的形态分类二、根据纵剖面上的形态分类1、根据枢纽的产状分2、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综合分类三、根据平面上的形态分类31:褶曲的存在识别标志:褶曲在地形地质图上的主要表现是新老地层呈对称分布和岩层产状有规律地变化。
32:成煤作用:自然界植物遗体从堆积到转变成煤的作用。
33:聚煤盆地:指同一成煤期内形成含煤岩系的盆地。
34:成煤必要条件:1植物条件2气候条件3古地理条件4地壳构造运动条件35::含煤岩系:指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
其类型有:浅海型,近海型,内陆型。
36:含煤岩系在聚煤盆地中的分布:往往仅出现于沉积盆地演化的一定阶段和一定部位,在时序和空间上可以过度为含油,气或其他沉积矿产的沉积岩系,组成可燃有机岩层序列或沉积矿产序列。
37:煤层顶底板分类:(1)顶板:伪顶,直接顶,基本顶(2)底板:直接底,基本底。
38:中国主要聚煤期: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39: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两类(1)在泥炭堆积过程中,由于各种地质作用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煤层厚度的变化称为原生变化。
(2)泥炭层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以后,由于构造变动,河流冲蚀等后期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煤层形态和煤层厚度的变化,称为后生变化。
40:井下褶曲的判断方法:主要是根据煤、岩层产状的规则变化和岩层层序的对称重复出现这两大标志。
41:井下大型褶曲的处理方法:褶曲轴线作为井田边界。
有些大型向斜,由于轴部埋藏较深,开采困难,多作为井田边界,其两翼分别由两个或几个井田开采。
有些大型宽缓背斜,两翼煤层距离较远,井下难以形成统一的生产系统,可以褶曲轴为界,两翼分别有两个井田开采。
42: 井下中型褶曲的处理方法:(1)以褶曲轴线作为采区中心布置采区上山或下山。
对开阔的平缓褶曲,以向斜轴作为采区中心,向两翼布置回采工作面,采区走向长可达1000m以上。
(2)以褶曲轴作为采区边界。
在较紧闭的褶曲轴部,次一级构造往往发育,因此常以褶曲轴作为采区边界。
(3)工作面直接推过褶曲轴。
当褶曲较宽缓,而规模不太大时,可布置单翼采区,工作面直接推过褶曲轴部。
43:井下断层揭露前的征兆:煤岩变松有片帮现象,水和瓦斯涌出增加。
44:断失煤层的寻找方法:(1)层位对比法(2)构造形迹判定法(3)规律类推法(4)做图分析法(5)生产勘探法45::岩浆侵入对煤矿生产的影响:(1)吞蚀大量煤层,使矿井储量大大减少。
(2)岩浆侵入煤层时,其热量使周围煤层发生接触变质,灰分增加,挥发分降低,粘性被破坏,影响煤的利用价值。
(3)原来连续完整的煤层,被岩浆侵入体分割成若干块段,甚至支离破碎,给巷道掘进、工作面布置和回采工作带来困难,更影响到采煤机械的使用。
46:碦斯特陷落柱出现前的征兆:煤岩层产状发生变化、裂隙和小断层增多、出现煤的氧化、岩块挤入煤层、水的涌出量增多。
47:煤层气: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
48:矿井瓦斯: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
49:瓦斯在煤层中的赋存状态:游离,吸着,溶解3种状态。
50:瓦斯的吸附、解吸:(1)吸附:是指气体以凝聚态或累液态被多孔介质所容纳的一个过程,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
(2)解吸:当被吸附的煤层气分子在热运动和振动的作用下,拥有足够的动能以克服煤体表面引力场的引力作用时,又重新回到游离状态的煤层气分子群体中。
51:影响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地质构造是影响煤层瓦斯赋存及含量的最重要条件之一,①断裂构造②褶曲构造52:瓦斯含量的测定方法:(1)煤层瓦斯含量直接测定法:解吸法测定煤层原始瓦斯含量(2)煤层瓦斯含量间接测定法。
53:瓦斯绝对涌出量:单位时间内从煤层以及采落的煤(岩)涌出的瓦斯量,单位为m3/min。
54:瓦斯相对涌出量:平均每产1t煤所涌出的瓦斯量,单位为m3/t。
55:煤(岩)与瓦斯突出:在地应力和瓦斯的共同作用下,破碎的煤、岩和瓦斯由煤体岩体内突然向采掘空间抛出的异常的动力现象。
56:煤与瓦斯突出的地层因素分析:(1)瓦斯含量与瓦斯应力(2)地应力(3)媒体结构破坏程度的影响。
57:煤层顶底板对煤矿生产的影响:(1)影响回采工作面正常生产(2)导致突水事故(3)影响支护密度,支护形式和支护性能。
58:矿山压力:存在于采掘空间围岩内的力。
59:矿井充水:指矿井开采时,矿区范围内及其附近的各种来源的水,通过各种方式流入矿井的现象。
60:矿井充水条件:矿井水的形成条件(水源,通道,水量大小,动态变化,涌入特征)。
61:矿井水来源:(1)大气降水的渗入(2)地表水的渗入(3)地下水的渗入(4)老窖水的渗入。
62:矿井涌水通道:(1)岩层的裂隙(2)岩层的孔隙(3)碦斯特(4)人为充水通道63:井下防治水的主要措施:探放水,留设防隔水煤柱,设置防水闸门和防水墙。
64:煤田与矿井地质勘探主要技术手段:(1)遥感地质调查(2)地质填图(3)坑探工程(4)巷探工程(5)钻探工程(6)地球物理勘探等65:煤炭地质勘探:是寻找和查明煤炭资源的地质工作。
66:煤炭地质勘探阶段:预查,普查,详查,勘探。
67:矿井地质勘探及其目的:是继煤炭地质勘查之后,从煤矿建设开始到煤矿生产及开采结束期间所进行的一切地质勘查工作。
目的在于获得准确,足够的地质资料,查明影响采掘生产的地质因素,提高勘查程度,增加可采储量,以满足矿井各种设计的需要,保证生产正常接续,安全生产和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
68:煤层底板等高线识别:※详见采煤概论教材P25※69:矿井储量:在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经地质勘探和调查查明符合国家能源政策规定的煤炭资源标准的储量。
70:矿井三量:(1)矿井开拓煤量(2)准备煤量(3)回采煤量71:采出率:在矿井采区范围内,采出的资源占采区内可采资源总量的比值。
72:损失率:在某开采范围内,损失的资源/储量占该范围内全部资源/储量的百分比。
73:地压编录:是指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原始地质资料的工作,分为原始地质编录与综合地质编录。
74:煤矿的主要环境问题(依据矿山存在问题的性质分类):(1)三废问题:固相废弃物、液相废弃物、气相废弃物。
(2)地面变形问题:开采沉陷、地面沉降、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3)闭坑问题:矿区低地遭受污染水淹没或沼泽化、水位抬升引起的负效应。
附录一:地质年代表宙代纪世代号距今大约年代(百万年)主要生物进化动物植物显生宙新生代Kz第四纪全新世Q — 1 —— 2.5 —— 5 —— 24 —— 37 —— 58 —— 65 —人类出现现代植物时代更新世新近纪上新世N 哺乳动物时代古猿出现灵长类出现被子植物时代草原面积扩大被子植物繁殖中新世古近纪渐新世E始新世古新世中白垩纪K 爬生代Mz— 137 —— 203 —— 251 —— 295 —— 355 —— 408 —— 435 —— 495 —— 540 —— 650 —— 1000 —— 1800 —— 2500 —— 2800 —— 3200 —— 3600 —4600 行动物时代鸟类出现恐龙繁殖恐龙、哺乳类出现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殖侏罗纪J 三叠纪T古生代Pz 二叠纪P 两栖动物时爬行类出现两栖类繁殖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出现大规模森林出现小型森林出现陆生维管植物石炭纪 C泥盆纪 D鱼类时代陆生无脊椎动物发展和两栖类出现志留纪S奥陶纪O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带壳动物爆发寒武纪元古宙新元古震旦纪Z 软躯体动物爆发Pt 低等无脊椎动物出现高级藻类出现海生藻类出现中元古古元古太古宙新太古Ar原核生物(细菌、蓝藻)出现(原始生命蛋白质出现)中太古古太古始太古本提纲纯属个人理解,仅供参考,最终解释权归本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