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英国地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5
大国崛起——由英国崛起看中国发展【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
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一个国家的崛起势必对整个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历史环环相扣。
由英国的崛起看正在“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其发展值得肯定。
历史经验——英国的崛起翻开欧洲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欧大陆外有两个大的岛屿,一个叫不列颠岛,另一个叫爱尔兰岛,前者的全部加上后者的北半部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
这个大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的岛国,直到今天,人口也只有5800多万,可谓“小国寡民”。
这样的一个国家何以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头等强国的地位,而以“日不落帝国”傲视全球?这个开启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进程的岛国,建立了如此伟业的现象,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其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军事力量——海权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中心线上,海运便利。
岛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使英国只需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实现对本土的防卫,同时,用它来保护海上交通与贸易,支援海外殖民活动。
二.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其伟大成就离不开女王的开明政策。
政治上,她关心臣民,捍卫了她的统治,使用了好的顾问。
她的统治帮助英格兰避免了经济上的危机和宗教战争;经济上,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
他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
继续鼓励圈地运动,颁布迫害失地农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济贫法。
力图用国家政权控制或干预社会经济变革。
96 DANCE FASHION 2019DANCE FASHION舞生活自由谈继上一期《英国国标舞世界的揭秘》,本期我们将继续揭开英国舞蹈世界的面纱,今天您将看到的是:英国的舞蹈专业院校。
大不列颠的舞蹈“专业院校”长啥样?作为一个从小就进入中国专业院校接受教育的人,对“专业院校”这个名词充满了亲切感。
相信很多读者不论是专业舞者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对国内的舞蹈类专业院校不陌生。
没错,中国舞蹈类专业院校包含了中专、大专、大学的教育,舞蹈专业的学历教育发展蓬勃并且涉猎全面,不仅仅涵盖丰富的舞种专业方向,还有表演、教学、编导、学术研究、幕后制作、服化道具、国际交流、艺术管理等多元化培养。
曾经的我坐在北京舞蹈学院的门口,畅想着国外“专业院校”的样子。
那么,在国标舞发展炙手可热的英国,又会有怎样的“专业院校”呢?在我2018年来到英国伦敦后便吃惊地发现,英国的舞蹈专业学历教育,并非如我想象一般。
这里拥有众多舞蹈门类的公立舞蹈大学并不常见。
很多舞蹈学历教育都是基于综合类大学的舞蹈系。
即便是有专门的舞蹈学院,也基本以舞蹈理论研究、现当代舞和芭蕾舞为主。
而国标舞在英国根本不存在学历教育这么一说。
想学国标舞,只能去各个Studio,即舞蹈工作室自寻求学路。
因为在英国的各个大学是没有国标舞这个学科的。
很多英国大学的舞蹈学科大致可分成两个方向:实践类和理论类。
实践类比如舞蹈编创、舞蹈表演、舞台表演(偏戏剧、音乐剧类)等;理论类比较多,比如舞蹈科学、舞蹈人类学、舞蹈政特约记者:郑小凡治学与社会学,舞蹈哲学与历史等等。
而英国开设舞蹈类(包括舞台戏剧表演类)的大学院校,则有:曾在英国舞蹈研究排行第一的罗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Roehampton),同样以舞蹈研究国际领先的三一拉班艺术学院(Trinity Laban Conservatoire of Music and Dance),还有坐拥The Place 剧场的伦敦当代舞蹈学校(London Contemporary Dance School),以及赫赫有名的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 University of London)等等。
英国圈地运动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15世纪末至17世纪末的英国圈地运动英国圈地运动(2张)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
羊毛价格不断上涨。
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
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
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
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
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
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
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该郡土地 2%。
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
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
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总面积的60%。
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
t.莫尔在《乌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
英国圈地运动的四种类型第一种:小块零散土地的集中英国中世纪的时候形成一种敞田制,就是地的肥瘦、远近、干湿都不同,为了公平分配,给你一小块肥的、一小块瘦的、一小块远的、一小块近的……,于是你有几块小土地,但并不连在一起,而是散落在各个地方,和别人的土地混在一起,这样分散的小块土地,被称为条田。
条田当然不利于个人耕种,所以大家就互相协商对换或买卖,使土地集中,这样的圈地完全是自发自愿的。
第二种:对公荒地的圈占首先要知道,古代英国和古代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体制。
中国是皇帝一家独大,其他无论地主还是农民都是小的;而英国是地方领主权力大,王权较弱。
诺丁山剧情总结简介《诺丁山》是一部由太尼·普瑞斯特利执导的英国电影,于2014年上映。
该电影根据英国作家菲利斯·洛克伍德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在面对战争和家庭困境时的人生抉择与挣扎。
剧情梗概第一幕故事开始,我们见到了主人公托米和伊莎贝尔在诺丁山度过的宁静时光。
他们是两个青年爱尔兰人,他们结婚不久,托米是一名手艺精湛的木匠,而伊莎贝尔则是一位保姆。
在一次婚礼晚会上,他们认识了一个上流社会的年轻女子乔治娜,她对伊莎贝尔非常友善,并向她提供了工作机会。
第二幕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托米被征召入伍。
他加入了英国陆军,参加了战斗。
与此同时,伊莎贝尔怀孕了,她迫切地希望托米能早日归来,和他的孩子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战争的残酷和磨难没有给他们带来机会。
第三幕战争结束后,托米终于回到了家。
然而,他的心理和身体都已经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他患上了失忆症,并无法记起自己的家人和过去的生活。
伊莎贝尔对此感到绝望和失望,但依然不离不弃地照顾着他。
第四幕伊莎贝尔意识到,如果要帮助托米恢复记忆,她必须回到诺丁山,重走他们过去的脚步。
她带着托米回到诺丁山,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事物和地点来唤起他的回忆。
在诺丁山的旅程中,他们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但伊莎贝尔坚信他们的爱情会让托米重获记忆。
第五幕最终,在诺丁山上的一个小教堂前,托米突然回忆起了他与伊莎贝尔的婚礼。
这一刻,他恢复了对过去的记忆,也重新意识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
托米与伊莎贝尔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们的爱情得以重新点燃。
主题和情感体验《诺丁山》以战争背景为背景,通过讲述托米和伊莎贝尔的故事,探讨了爱情、奉献和记忆的力量。
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中,人们的爱情和幸福常常成为一抹温暖的光芒。
故事中的托米和伊莎贝尔充满了爱和勇气,他们的坚持和奉献为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
这部电影让人们对家庭、爱情和人性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2024北京东城初三一模历 史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0页,24道小题,满分70分。
考试时间为7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教育ID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本部分共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下图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对该图理解正确的是( )A. ①②区域分别对应稻作农业区和粟作农业区B. ③处远古居民建造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C. ④处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以骨耜最典型D. ③④遗址种植农作物不同的根源是技术差异2. 《史记·周本纪》记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商郊牧野,乃誓。
”这段描述可以与下列文物信息相互印证的是( )A. 商刻辞卜骨B. 利簋及铭文C. 圆形方孔半两钱D. “汉并天下”瓦当3. 观察下面两幅历史地图,可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 战国时期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B. 从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匈奴的袭扰C. 两图都反映出中央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D. 秦朝结束了战国时期争战混乱局面实现了统一4. 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某主题整理出教科书的相关学习资源。
据此判断推动这一时期出现下列历史现象的共同因素是( )学习资源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内地。
(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A. 人口迁徙B. 江南开发C. 外贸繁荣D. 孝文帝改革5. 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独具特色。
从下面唐宋都城平面示意图中可获取的信息是( )A. 唐宋都城在布局上都严格对称B. 两宋都城的商业繁华地区分布广泛C. 唐朝的东市西市可以通宵娱乐D. 两宋都城都地处长江以南水运发达6. 有学者认为:“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
拓展课走进英国我眼中的英国谈到英国我脑中闪过的的第一个词就是“日不落帝国”,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国力迅速壮大。
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统治的大英帝国领土跨越全球成为为当时最强盛国家。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都取得了胜利,但国力严重受损,到20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解体,英国已经失去了曾经在国际事务上的领导力。
超级大国地位被美国和苏联取代。
不过,英国仍然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强大影响力、举足轻重的的经济、文化、车事和科技强国。
英国亦为欧盟成员国、北约创始会员国、G8成员国之,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安理会议案拥有否决权。
英国的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或不列颠通称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西欧岛国。
中文里的“英国”词,即出“英格兰”而来。
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古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
除了英国本土之外,还包括十四个海外领地。
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这三个国家中,我最喜欢的是苏格兰,最想了解的是威尔士。
而谈到英格兰我脑中浮现出三个词安格鲁人,足球,民谣。
下面来说说我眼中的苏格兰吧。
或许是赵本山那个小品《不差钱》的影响吧,对小沈阳的苏格兰情调也就是他那一身苏格兰格子给深深的吸引。
所以就先说一下苏格兰人的服饰。
苏格兰人参加正式场合的时候男人都是要穿苏格兰裙的。
据说这种苏格兰裙根据颜色和上面的格尼来划分所在的氏族和地域,皇室成员也有他们特定的样式。
女士恰恰相反是不穿短裙的,取而代之的是长裙与披肩。
还有漂亮的礼帽。
与英格兰那些自认为是“贵夫人”的古怪帽子相比,我更喜欢苏格兰的女帽,收敛中多了一份陈静与优雅。
所谓苏格兰裙,其实包括了衬衫,背心,礼服,毛呢裙,羊毛袜,皮鞋和酒壶这几个部分,不要小看这些,每一样都需要精心的挑选,而且一有重大场合苏格兰的本地人就会穿着礼服,也表示一种尊敬。
重走“英国地”
说起“英国地”,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只知道缅甸老街或者是果敢, 其实,在施甸,很多人老人把缅甸的果敢老街、在往下延伸滚弄,南线经畹町出去的棒赛以及腾冲出去密支那统一称之为“英国地”。
现在,每逢节假日,国内的上班族都会邀约一起去缅甸的老街、南邓、棒赛、木姐以及密支那旅游。
作为施甸人的祖辈们,走“英国地”就是去果敢老街、滚弄、畹町、棒赛以及腾冲出去密支那,还有少部分敢闯的直接去印度洋最大的港口晈漂,老人们都说,去哪里要不,是没有成家的年轻人,要不然是把老婆改嫁的没良心人,大部分是有去无回。
施甸人祖祖辈辈走夷方闯“英国地”大部分是去某生,有文化和智力的是去创业,更多的是去打工挣钱回来本地创业。
那么,“英国地”不成遍地是黄金的富庶之地了吗?究竟“英国地”有多少钱可以让我们祖祖辈辈,乃至今日仍然热衷跑缅甸去挣钱。
老一代人很会用词语,他们把用商品赚钱的叫生意人,用劳动技能挣钱的“匠爷”或者是师傅,作为施甸人,主要的还是用劳动技能挣钱的“匠爷”比生意人多。
从小就听着老人讲去“英国地”挣钱的故事长大的我,一辈子都想去看看“英国地”长的是什么样子,怎么“英国地”的打工收入却养活了施甸的一代又一代人。
为此,我沿着父辈的足迹,重走“英国地”去探密我们祖辈们一直在走的“英国地”。
了解缅甸历史都知道,缅甸联邦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简称为缅甸,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
国之一。
西南临安达曼海,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为邻,东北靠中国云南,东南接泰国与老挝。
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旧称洪沙瓦底。
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蒲甘、东坞和贡榜三个封建王朝。
1824年至1885年间英国先后发动了3次侵缅战争并占领了缅甸,1886年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国印度的一个省。
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成立缅甸联邦。
由此可见,我们的祖辈走“英国地”其实就是去缅甸。
在缅甸掸邦北部的尽头,在中国云南西南的底端,在一个远离中原的地区,有一支汉民族已经在此生存繁衍了300多年。
这支汉族就是生活在缅甸掸邦果敢及周边的汉族,在缅甸被称为果敢族。
现在的果敢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这就是施甸人踏进夷方地的第一站,老人称这里为“英国地”。
那么,老一辈为什么选择了从果敢入口呢,原来,这里有血脉相连的中华民族关系,话得从300多年前明朝灭亡之际说起。
明朝发生内讧期间,一小批官员和百姓追随永历皇帝朱由榔(桂王)从广西贵州和云南一路逃亡最后途径保山、施甸、链子桥流落缅甸果敢。
公元1661年十二月,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并押解回昆明,一年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但仍有不少随朱由榔逃入缅境的文武官员、各类随从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现今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顽强生栖繁衍,其中包括张献忠手下的名将李定国,他沿路护卫朱由榔进入缅甸,此后又长期在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通过300
多年艰苦而漫长的日子,这些流落他乡的人员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缅甸的果敢族和这一区域其他称谓的汉民族融合。
是地处保山市的施甸县是一个不靠边但边境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南来北往人们的主要驿站。
在上个20世纪之初,往来南亚、东南亚的商旅、马帮、行人大多选择在距缅甸还有一天路的施甸境内住宿,然后通过古道前往下一站,一定程度上繁荣了施甸甸阳以及姚关古镇文化,同时奠定了甸阳与姚关古镇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地位。
施甸历来地少人稠,赶马“走夷方”、“到英国地”谋生也是当地青年必须学会的求生本领。
从秦汉时期设置郡县开始,中国就有一条从保山—诸葛营—辛街—杨柳坝—关锁岭—小保场—施甸—姚关—链子桥镇康—缅甸的贸易往来之路,经过汉族、傣族、佤族、彝族等诸多村寨,依靠马帮的运输,人流、物流、信息流从未停息。
公元十六世纪的明代万历年间施甸商业会馆相继诞生,有京沪、江西、四川、湖广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来来往往催生了马帮的兴旺。
民国时期,施甸甸阳姚关以及孟波罗的智慧型农民就以开马店这种“旱码头”作为赚钱的商业集散地。
当时,住在施甸辖区的商业机构有昆明商号、下关商号、保山商号、姚关商号、瓦城商号、仰光商号等。
他们中国各地和施甸一带土特产从链子桥靠马班运到南洋,又把南洋的西方洋货运回保山、昆明以及国内各地。
在缅甸果敢县与中国南伞交汇处的杨龙寨,一位汪姓的老人还清楚记得,当年,施甸马帮运出的永昌绸、南红玛瑙、干兰片、粉丝、洱海干鱼、乳扇、青布、蓝布、红糖、干辣椒、水烟丝、草纸、坛罐、竹叶帽等等。
而他的父辈是经营盐、洋布、烟土、留声机、牛头牌钢锄、煤油、洋盆、洋纱、洋碗等,其中,象脚盐作为特殊商品,交易一直在中国南伞一座大山内进行,现在一个叫卖盐场的物资交流集散地,仍然是一个让中缅两国边民留恋的地方。
由于当时两国边货币交换机构,商品交易方式一般是物资交换,去打工的除可以用部分老滇票支付工钱外,大部分人还是喜欢用洋布匹结算工钱,只有这样,回到家还可以把布匹拿到当地集市上获取更高的利益。
施甸人走“英国地”的劳务大军是依托技能挣钱的劳动力。
那么,弹丸之地的果敢怎么就有那么多的建设搞不结束呢?在缅甸果敢得知,其实,缅甸在1948年以前,由于长期以来的家园保卫战让缅甸这个国家长期经受着战争的洗礼,他们的房子大部分是年年建设年年被毁,是战争这驾马车拉动了缅甸劳务市场的经济活跃。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施甸人几乎一直在为缅甸承担着重建家园的任务,这些建了又翻、翻了又建的房子在近几年来得到了改变,虽然现在缅甸小战争不断,但是,传统的民居(木头房)也跟中国一样逐步消失,在中国传统手艺转化为工艺过程中,缅甸的房屋建设已跟随着时代的潮流采用了工艺。
走在缅甸果敢至清水河的道路两旁一幢幢整整齐齐的平顶房正拔地而起,寻访过程中陪同的缅甸果敢籍人士汪礼赢介绍得知,原来,缅甸政府也在实施新家园计划,虽然地方武装与政府军队
零星战争时有发生,但是老百姓的生存安全感和生活保障是比以前提高了,政府不但扶持农业科技发展,还欢迎中国人到当地开发农业,请中国人去做科技兴农的导师,聘请中国人到缅甸参与新家园建设。
他还说:早在15年前就有施甸人到缅甸承包土地实施替代种植,引导当地群众学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什么三系杂交水稻种植、包谷地膜覆盖、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都是中国技术。
近几年来,施甸人走“英国地”主要从事的行业不仅从传统的小商品经营扩展到城市建筑业、替代种植业以及农技服务业。
施甸人是老师傅的名称在果敢是叫响了一代又一代。
在缅甸经济发展、新家园规划建设以及和社会进化综合体进程中,传统“英国地”仍然是一个有劳务市场、商品市场和技术服务市场的大工地。
施甸县委宣传部杨连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