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17.37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3.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4.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5.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6.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845-1846年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1908年2-10月4.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5.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6.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8月7.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节选)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节选)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节选)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节选) 1920年月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2.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节选) 1952年2月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4.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5.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7.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节选) 1979.3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合计26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化过程。
中国共产党坚持在世界和中国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在时代特征下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1.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任务是适应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需要。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为重点内容。
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又发展了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按照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保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与意义1.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化与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为全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2. 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和指导。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保证,是坚定信念,立足中国,面向未来的重要策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特征的结合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特征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结果。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从19世纪中叶诞生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也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了一些与当地实践相结合的派别和流派。
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两个主要的流派,它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一些差异和特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发展在欧洲和美洲等西方国家,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的理论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融合了众多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形成了众多不同的理论观点。
例如,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批判理论”的概念,强调批判社会现象和制度的能力;结构主义派强调社会结构和文化符号的作用;后现代主义派则质疑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真实性。
这种多元性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拥有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特点。
2. 强调社会制度与个体自由的平衡: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制度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相比于较为集中力量的东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加注重民主制度的保护和公民权利的承认,主张通过社会改革和革命来实现社会主义。
3. 关注政治行为和社会变革:西方马克思主义注重政治行为和社会变革的实践。
在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活跃于学术界,也积极投身于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争取社会变革和阶级平等。
这种积极参与政治的立场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
二、东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东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发展在亚洲和非洲等东方国家,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东方马克思主义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理论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相融合。
东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吸收和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将其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2. 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东方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注重发展生产力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早已展开研究,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一门学科则是新近的事。
准确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于学好这一学科具有深进而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历史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当前,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发展的历程,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内涵,坚持好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的关键。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术研究的历程任何一个研究领域都必须经历-个从孕育、发展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不例外。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活动的中后期,他们就多次对自己的思想历程作了回顾和总结。
在1859年的《序言》中,马克思就对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学术道路作了系统总结,对指导其学术研究的总的结果和研究斱法作了经典性的表述。
早在1964年,毛泽东、周恩来就提出幵丐部署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该研究所还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史》,1-4卷,、《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走向历史的深处》等一些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幵丐培养了一批丏门的研究人才。
在我国的一些重点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中共中央党校等也都先后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相关研究所和研究室。
中共中央编译局偏重于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的研究,复旦大学偏重于西斱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等。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五个研究领域戒斱向有着比较固定的研究对象,存在着比较明确的研究范围马克思主义通史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及其规律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马克思历史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上。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
1.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决定的。
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革,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产关系的演进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
2.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不同社会形态中,不同的阶级通过斗争推动社会的演进,最终导致社会制度的更替。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基础。
当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提升时,旧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从而推动社会朝着更高级的形态演进。
4.阶级斗争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描绘了一个历史进程,包括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趋向于共产主义社会。
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矛盾。
5.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通常伴随着社会革命。
这是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原有制度无法容纳新的生产关系,最终需要通过革命来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的社会形态。
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在阶级矛盾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演进的。
历史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一定的规律支配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观点在实际历史中并不一定能完全解释所有的社会变革,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应用存在争议。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历史的科学分析,旨在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实践性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认为无产阶级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
开放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僵化的思想体系,而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人民性和群众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目标。
全球性和普遍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马克思主义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基本原理概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对于认识历史、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入手,论述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和特点历史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基本观点和方法。
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始有终、客观规律性的历史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任务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动力,以及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意志无关。
它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过程的客观性,人们不能凭借主观愿望来左右社会历史的发展。
2.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这一规律性不是简单的偶然性或单一的线性发展,而是由社会矛盾的冲突和推动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动力。
3.辩证性: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辩证思维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多样性的统一体,不同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进步和发展是通过这些矛盾的解决和斗争的推动实现的。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推动的。
生产力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社会形态的替代和革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断加剧,社会形态不断发展演变。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将发生革命,新的社会形态将代替旧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今年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逝世120周年。
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已有155年的历史;从1895年恩格斯逝世,至今也有108年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在这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呈现出哪些特点,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当然,这也是一个有很大难度的问题。
列宁在1910年写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3年写出《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这两篇短文,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线索。
发展的无止境和传播的广泛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们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无限的,后继者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不断推进其发展,它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列宁在1913年所写的《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世界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并阐述了在这三个时期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情况。
第一个时期,从1848年欧洲革命到1871年巴黎公社。
“在第一个时期的开头,马克思学说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那些基本上同我国民粹主义相似的社会主义。
”“1848年革命给了马克思以前的所有这些喧嚣一时、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形式以致命的打击。
”到这一时期的末尾,“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已奄奄一息。
”第二个时期,从1872年巴黎公社失败到1905年俄国革命。
这时,在西欧工人运动中,“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内里腐朽的自由派,试图在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形态下复活起来。
”(以上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3版第305—308页)第三个时期,从1905年俄国革命至列宁写作此文时。
我们可将其延续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通过和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读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有人做过统计,是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继承是哪个国家做的最好,我想大家都会知道答案,那么就是中国了,在我的认知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首先是我们伟大的老毛,然后是邓小平爷爷,在最近十年是我们得江泽民爷爷,在中国的讯速崛起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体现的最好。
但是,大家又有没有想过呢?是哪个国家、哪个人首先继承,借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呢?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是俄国,是列宁首先踏出这一步啊!
1910年12月23日,列宁发表了一篇文章《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展中的几个特点》,在文章中,列宁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什么事马克思主义,在每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所赋予人民的历史任务,以及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几个重要特点。
现在我想对于这几个特点进行一下总结和见解
发展的无止境和传播的广泛性
19世纪下半期,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阐释和宣传,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其中有些人的一些观点还有这种那种错误,但这不是主要的,也是难免的。
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们推动了这一思潮的第一次浪潮。
马克思、恩格斯是有限的,但是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无限的,后继者们在实践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不断推进其发展,也是无止境的。
对于这句话来说,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每一种主义,都应该有其的先进性,而其先进性的生存之道就是要与时俱进,要懂得继承,但还是要发展,发展是哦动力,是力量的源泉,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行动的纲领,它要发展,需要新鲜的血液,所以,它发展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更多的信徒,传播需要更广的范围。
发展主线从西往东移
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有一条主线,它和世界革命中心、社会主义运动中心紧密相连,不断从西往东移。
首先,马克思主义在德国诞生了,指导着当地的革命,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从西往东移,从德国移至俄国。
俄国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证明自己的地方。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俄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以后,列宁是正确运用和发展这个理论的典范,他在俄国条件下,把马克思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俄国成为列宁主义的故乡20年代以后,世界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继续东移,由俄国移至中国。
当时的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马克思主
义的到来给了中国某些知识分子带来了希望,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改造世界的巨大威力。
中国某些知识分子果断的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时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他对我们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独创性贡献。
最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并且在往后的几代领导人的继承和发展中,中国出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
理论的不同方面被提到首要地位
克思主义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学说,它的基本结构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又有许多基本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时,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应当把不同方面提到首要地位。
引用列宁说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动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行动的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它总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所赋予的任务也会不同。
在中国这种特点表现的最明显。
在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它赋予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进过毛泽东的发展,以及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完成变成了解放全中国,主要的是阶级的斗争;中国解放后,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形势和任务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任务已不是阶级斗争,而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渐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到首要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批判和斗争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作为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愿望,以变革社会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但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批判一切腐朽丑恶现象,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而且公开宣告要推翻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压迫制度。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批判过无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其它剥削阶级的错误思潮,批判过工人运动内部形形色色的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潮和路线。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主义,它的诞生和发展肯定要经过很多人的认同和反对,没有一帆风顺的路,而且没有经过风雨的主义,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每一种新的主义,肯定有其不完整性,需要一个批评继承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批判”,就是德国古典哲学所讲的“扬弃”,既有对错误观点的抛弃,又有对有价值的因素的吸纳和发扬。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平凡和艰辛,也让我认识到一种新的东西的出现伴随着新生的同时也有一种苦难,其实没有什么事一帆风顺的,马克思主义经过批评继承才发展到现在这样,同时人的发展也是这样,只有有大无畏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勇气,不怕被困难打倒,你就是个成功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