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幸福在哪里》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6.26 KB
- 文档页数:4
《幸福在哪里》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精选12篇)《幸福在哪里》(北师大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合作交流、拓展、多元的品味幸福。
3、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幸福、感受幸福。
教学重难点感悟幸福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幸福。
学情分析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扫除了字词障碍,为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准备。
教学理念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合作探究完成学习目标,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表自己的感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游戏 1、共唱《幸福拍手歌》。
愉快地唱歌。
活跃气氛;拉近师生关系;为新授做准备。
2、引导学生说幸福。
说说对幸福的理解。
1、过渡语简介作者。
2、检查预习。
3、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回顾旧知明确目标1、快速浏览文章。
2、结合课前预习,说说读书所得。
3、自读教学目标。
复习旧知利于新授。
明确目标,使教学有的放矢。
紧扣主题自读自悟8-10分 1、课件出示导学提纲。
2、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读、思、问、议、评)3、巡视指导(关注学困生)。
1、学生仔细审题开始自学。
2、自主研读文本,疑难之处可以请教小组成员。
从读中悟,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给学生创造读书与感悟的空间。
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关注学困生。
汇报交流当堂训练15分引导解决问题:1、随即指导朗读。
2、随机穿插仿说与转述句的训练。
3、引导想象并做点评。
4、课件出示《幸福在哪里》歌词及配乐。
(明白幸福在哪里)学生汇报读书心得:1、汇报泉水的变化及原因,并说说孩子们的心情(朗读相关的句子)。
2、学生齐读智慧女儿的感谢语,并仿说:“我代表…….代表…代表…..”。
3、分角色读三个青年的对话,并做转述句的练习。
4、自由畅想三个青年的身上曾经发生的感人事件(医生与病人;工人工作时;农民在秋天的田野上看到的……)。
5、学生自主评价。
6、学生欣赏。
《幸福在哪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幸福”的含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幸福,感受幸福。
3、激发学生热爱劳动,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教学重点:感悟幸福的真正含义,通过三个牧童是怎样找到幸福的弄懂幸福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的特点及效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幸福在哪里》,孩子们边听边唱。
板书“幸福”,抽生理解词语。
2、交流讨论: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幸福吗?互相说一说。
然后抽生汇报。
3、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埃林·彼林的童话世界,去探索我们更加幸福的生活。
4、板书课题:《幸福在哪里》。
二、认识作者抽学生介绍作者,其他学生补充,了解创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并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学生名回答。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十年前挖泉井的经历及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四、入情入境,领悟幸福。
1、分小组读课文,并讨论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抓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体会他们的心情?2、这三个孩子为什么这么快乐呢?3、指名读描写泉水变化的句子,思考:泉水怎么变成这样的?4、智慧女儿的出现告诉了他们什么?5、出示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6、出示智慧女儿的话。
从“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7、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8、十年后三个牧童长大了,他们再次相聚在这美丽的森林里,他们已成了三个刚强、健康的小子。
他们相互看着,心里充满喜悦。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三个孩子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发生了什么?从中做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9、抽小组代表汇报,其他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体会三个牧童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得到的快乐和幸福。
10、对比体会。
《幸福在哪里》课题:幸福在哪里分析《幸福在哪里》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劳动》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是一篇童话故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然后通过各自的寻找、实践。
十年后,明白了幸福在哪里的真谛,告诉我们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明确“幸福”的含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幸福,感受幸福。
过程与方法(学导式教学法)1、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进行质疑。
3、通过交流理解幸福。
4、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理解幸福。
5、通过把课文改写成剧本,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幸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难点:感悟幸福的真正含义。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幸福。
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课前准备教师:录音机,拓展阅读材料。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幸福”,谁来读一读这个词?当你读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事?那好,我们就一起带着快乐的语气读一读这个词吧。
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节课让我们追寻着三个孩子的足迹,到三个孩子所做的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一起去领悟幸福的含义。
二、出示阅读导航,引领学生自学。
1.默读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
2.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同座合作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十年后:3.读20—28自然段,三个孩子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又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读后小组交流预习卡。
(表格)4.自由朗读29-33自然段,结合三个青年的领悟说说幸福在哪里?三、汇报交流,感悟文章重点。
《幸福在哪里》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幸福在哪里》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劳动》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是一篇童话故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然后通过各自的寻找、实践。
十年后,明白了幸福在哪里的真谛,告诉我们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明确“幸福”的含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幸福,感受幸福。
过程与方法(学导式教学法)1、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进行质疑。
3、通过交流理解幸福。
4、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理解幸福。
5、通过把课文改写成剧本,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幸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难点:感悟幸福的真正含义。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幸福。
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课前准备教师:录音机,拓展阅读材料。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幸福”,谁来读一读这个词?当你读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事?那好,我们就一起带着快乐的语气读一读这个词吧。
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节课让我们追寻着三个孩子的足迹,到三个孩子所做的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一起去领悟幸福的含义。
●二、出示阅读导航,引领学生自学。
1.默读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
2.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同座合作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十年后:3.读20—28自然段,三个孩子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又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读后小组交流预习卡。
《幸福在哪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幸福在哪里》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劳动》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指导学习后,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自学生字的能力了,而且也已经积累了很多的词汇量,所以课前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同时自学生字词,课上多让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明确“幸福”的含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幸福。
3、通过读了解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
4、话题拓展,寻找幸福。
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幸福。
2、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幸福谁来读一读这个词?当你读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事?那好,我们就一起带着快乐的语气读一读这个词吧。
2、理解什么是“幸福”?3、继续板书“在哪里?”,通读课题,这是一个什么句?想找到答案吗?那就让我们和三个牧童一起去找一找吧。
二、初步学习课文: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内容(配上合适的背景乐),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标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好词好句。
2、交流自己不懂的词语。
3、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课件)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看事件历时多久,在书上标画出来。
三、深入理解课文:过渡:是啊,历时十年,十年的时间是很漫长的,足以改变很多事情,也足以证明很多事情。
让我们和三个少年继续寻找答案:(一)、小组学习: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和小组的伙伴一起交流下面的几个问题:(课件出示)1、十年前,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心情如何?2、十年中,三个牧童是如何寻找幸福的?3、十年后,三个牧童找到幸福了吗?幸福究竟在哪里呢?(二)、讨论,交流:问题一:(课件辅助理解)1、齐读书上的4、5自然段写挖泉井的内容。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幸福在哪里_北师大版课题:幸福在哪里分析《幸福在哪里》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劳动》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是一篇童话故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聪慧女儿的祝福;然后通过各自的查找、实践。
十年后,明白了幸福在哪里的真谛,告诉我们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明确“幸福”的含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查找幸福,感受幸福。
过程与方法(学导式教学法)1、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进行质疑。
3、通过交流明白得幸福。
4、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明白得幸福。
5、通过把课文改写成剧本,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得幸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难点:感悟幸福的真正含义。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查找幸福。
明白得“领会”一词的含义。
课前预备教师:录音机,拓展阅读材料。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得。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爱好。
1、板书“幸福”,谁来读一读那个词?当你读那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事?那好,我们就一起带着欢乐的语气读一读那个词吧。
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如何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节课让我们查找着三个小孩的足迹,到三个小孩所做的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一起去领会幸福的含义。
二、出示阅读导航,引领学生自学。
1.默读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如何样挖泉井的?他们的心情是如何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
2.小孩们什么缘故这么欢乐呢?同座合作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十年后:3.读20—28自然段,三个小孩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又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中得到了如何样的幸福?读后小组交流预习卡。
教学设计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幸福在哪里》姓名:师学梅工作单位:新庄镇杨赵小学学科年级:五年级下册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幸福在哪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主题单元“劳动”的一篇精读课,本文通过介绍三名小孩寻找幸福,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在劳动中获得幸福的故事,揭示了“幸福存在于一切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明白幸福的真谛是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获得。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1、生字学习,理解“驱赶、面面相觑、痕迹”等词义。
2、引导学生充分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3、学习课文,理解幸福的真谛。
4、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语句和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
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懂得文章所要讲述的道理。
首先,应理解文章叙述了件什么事,能简述文章内容;其次。
学习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精准把握文章线索。
本文内容生动有趣,学生阅读起来较为轻松,但须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面对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掌握阅读的方法。
以生动的故事导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采用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幸福在哪里》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幸福在哪里》教案《幸福在哪里》文章内容大意是: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弄懂了幸福的的真正含义是幸福要靠劳动,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设计理念】1、课文的内容通俗易懂,教学时,重点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抓住三个小伙子十年后相遇时的语言,体会三个人各自得到了怎样的幸福,是怎样得到的,在此基础上,体会“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2、在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时,结合前后对比的语句,抓住这些具体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变化之大”以及这一写法的好处,适度渗透写法指导。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体会对比写法在文中的作用。
2、重点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并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眼中的幸福。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并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深入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阅读学习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变化之大”以及这一写法的好处,适度渗透写法指导。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劳动者资料、本课的三单。
【教学方法】(一)、教法。
1、“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模式。
2、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呈现目标。
4、读写结合。
(二)、学法。
1、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评价,解决问题。
问题:①三个孩子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幸福?②他们是怎样得到的?③幸福到底在哪里?请你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说一说。
【教学过程】一、音乐先导,整体感知。
1、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出示歌词。
——课前2分钟2、师生合作板书并朗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