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敕勒歌》资料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9.16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敕勒歌》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
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
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
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
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①,阴山下。
天似穹庐②,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③牛羊。
注释:①[敕勒(chìlè)川]南北朝时期敕勒族人生活的地方,在今山西、内蒙一带。
川,平地,原野。
②[穹庐(qiónglú)]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毡帐。
③[见(xiàn)]同“现”,露出。
译文: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古诗诵读敕勒歌》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朗读诗歌。
2.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1.“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自学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补充本节课内容,准备好相关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材料。
学生准备:复习上次课内容,预习本节课内容,并尝试着去做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预习一下课本,使用‘手机’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
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二、新课学习(一)字词积累敕勒(chì lè) 穹庐(qióng) 见牛羊(xiàn) 天似(sì) 笼盖(lóng)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
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川,平川,平原。
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穹庐: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在称蒙古包。
穹,隆起的样子。
《敕勒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朗读诗歌;2、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作业:1、解决生字,熟读课文。
2、根据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想去吗?老师带你们去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草原人写的一首诗——《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三、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四、朗读指导:1、播放示范朗读(听一遍)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
(两分钟)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五、字词学习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提醒学生读音及字形,并让学生注意形近字:赖、穷等。
提醒学生“见”字在此的读音。
2、课件出示本课一些词语,提醒学生注意理解。
六、课文分析:(课件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这些景物都是什么样子的呢?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敕勒歌小学二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简介:北朝人民以游牧生活为主,喜欢唱歌,往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歌声里,久而久之,许多民歌被流传了下来,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北朝民歌”。
字词释义:①敕勒: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以游牧为主。
②阴山:山脉名,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③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做成。
④四野:指草原的四面八方。
茫茫:广远的样子。
⑥见: 同“现”,出现。
诗词赏析:这首北朝民歌虽然只有二十七个字,却极富感染力。
美丽的敕勒大草原啊,就在丽山脚下,这儿的天空啊,就像牧民们居住的圆顶帐篷。
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蓝蓝的天空广阔无边,绿茵茵的草地一望无际,一阵风吹来,那低头吃草的牛羊就显现出来了。
诗歌一开始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唱出北方的大草原一望无际的自然特点,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彰显出敕勒族豪放的性格特点。
接下来的两句承前句的背景而来,描给极目远望时,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不仅形象,而且富有民族特色。
最后三句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
壮阔无比的草原全景图,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苍苍”“茫茫”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草原之碧绿、无垠。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勾勒出一幅其乐融融的草原盛景图,从侧面展现了敕勒族人祥和、富足的生活状况。
知识链接:北朝民歌北朝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和北周)的总称。
北朝民歌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题材多样,有战歌、牧歌以及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歌谣等,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六十多首,其中《敕勒歌》《木兰诗》最为有名。
《敕勒歌》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敕勒歌乐府诗集〔南北朝〕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译文二: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注释:《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ě,旧读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
苍,青。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赏析: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
《古诗诵读敕勒歌》资料
赏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