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第7章 回避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45
刑事诉讼法回避的法定情形1、拒绝受审:出于维护人身权利考虑,刑事被告有权拒绝受审,但必须预先向法院提出书面申辩。
此时,原告的刑事诉讼权利在法律上的运用仍不能终止,但通常不能实际使用。
一般而言,原告无论现在及今后将来,都不得代表被告人提出任何申辩,也不得更改判决。
2、调解:对刑事案件,×××××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方式处理,调解方式即在审理案件时,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由法院监督将当事人双方达成的约定结果记录在判决文书中,以期使当事人双方自愿履行约定,得到妥善处理。
实质上,此种情形相当于以诉讼的形式处理了纠纷,而非以诉讼费的形式完成了纠纷的处理。
3、撤诉:刑事案件中,原告可以撤回犯罪控告,即可免除原告控诉。
但回避的是本案件,而非由此案引起的其他案件。
4、赦免:实施赦免是国家最高权力,一般来说,赦免是一种回避责任的法律行为,即对于有罪的案件,国家对被告给予赦免,即终止了对被告的此项刑事追究。
只有批准特赦的案件,才能够得到赦免;只有在情节经和解或犯罪行为几乎未造成损害时,才可能被批准特赦。
5、宽大处理:宽大处理可以回避本案审理,既能充分预防本案嫌疑人在今后形成更多犯罪行为上存在威胁,又能维护本案嫌疑人的形象。
宽大处理一般适用于年轻少年嫌疑人,只要他们反省并接受正确引导,就可申请宽大处理,即由原告代表放弃其法律诉请。
二、小结刑事诉讼法中提出的回避的法定情形包括:拒绝受审、调解、撤诉、赦免和宽大处理。
回避的原则是出于考虑由于原告未能提出充分有效证据,不能实现其刑事诉讼目的,因而可以免除由此而带来的损失。
虽然可以通过回避的方式免京的处罚,但如果当事人仍有涉嫌犯罪的行为,仍有责任承担法律后果。
consider things from every angle.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刑事诉讼法解释回避的概念是什么刑事诉讼法解释回避的概念是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加办理该案的一项诉讼制度。
回避制度是现代各国刑事诉讼法普遍确立的一项诉讼制度。
刑事诉讼法解释回避的概念是什么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加办理该案的一项诉讼制度。
回避制度是现代各国刑事诉讼法普遍确立的一项诉讼制度。
西方传统的诉讼理论中有一项著名的“自然公正”原则,即要求任何人不得担任自己为当事人的案件的裁判者,否则由其主持进行的诉讼活动不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西方国家的诉讼理论,回避制度的建立,旨在确保法官、陪审员在诉讼中保持中立无偏的地位,使当事人受到公正的对待,尤其是获得公正审判的机会。
因而,回避的对象主要限于那些制作裁判书的法官和陪审员,回避也主要在法庭审判阶段适用。
我国的回避制度不仅适用于审判人员,而且也适用于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甚至适用于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等。
这些人员在侦查、起诉、审判等各个诉讼阶段上如果有法定的可能妨碍诉讼公正进行的情形的,均不得主持或参与诉讼的进行。
回避的意义(一)确保刑事案件得到客观公正的处理这是回避制度的实体意义。
刑事诉讼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确保公安司法人员在及时、准确地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前提下,正确适用刑事实体法,使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公正的定罪和判刑,使无罪者免受定罪和判刑。
为实现这一目的,公安司法人员必须尊重案件事实真相,收集对被告人有利和不利的一切有关的证据,并对证据的证明力和证据能力作出适当、冷静、客观的判断。
但是,如果侦查、检察或审判人员与案件或当事人有着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以至于对案件产生了先人为主的预断或偏见,或者可能徇私舞弊、枉法追诉或裁判,那么案件的事实真相不仅得不到及时的揭示,而且还可能被该公安司法人员掩盖起来,以至于酿成冤假错案。
刑事诉讼法总论第一章概论一、概念1。
刑事诉讼: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追诉犯罪,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活动。
2.刑事诉讼法:国家制定的规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诉讼的法律.3。
控审分离:指控诉职能和审判职能必须分别由专门行使控诉权的机关和个人以及专门行使审判权的机关来承担。
4.控诉:指向法院控告被告人的罪行并要求法院通过审判确定被告人有罪并加以处罚。
二、其他1.我国刑事诉讼的阶段:立案——侦查-—起诉——第一审——第二审—-执行(特殊: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2.刑事诉讼法的渊源:宪法、刑事诉讼法典、有关法律规定、司法解释、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国际条约3.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1)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2)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动态并重(3)控审分离、控辩平等对抗和审判中立(4)追求诉讼效率4。
制定的目的: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三章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第四章诉讼参与人一、概述诉讼参与人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①被害人①法定代理人②自诉人②诉讼代理人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③辩护人④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被告人④证人⑤鉴定人、翻译人二、基本概念1。
当事人:指与案件的结局有着直接利害关系,对刑事诉讼进程发挥着较大影响作用的诉讼参与人.2。
被害人:指其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3。
自诉人: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一方当事人。
(相当于原告,执行控诉职能)4.法定代理人:指被代理人的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的代表。
5.诉讼代理人:指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和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6.辩护人:指接受委托或者法律援助机关指派,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
刑事诉讼法习题6-9章一、判断题1.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被告人的意志,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材料和意见,以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2.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3.犯罪嫌疑人王某因犯盗窃罪被提起公诉,王某的弟弟王洋,17岁,系法律系学生。
王某要求王洋作其辩护人,法院应予准许。
()4.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的现职人员一律不得担任辩护人。
()5.根据我国当前的刑诉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可以在侦查阶段聘请辩护人为自己提供辩护。
()6.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时间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时委托。
()7.辩护律师经过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的许可,并且经过被害人的同意,可以向被害人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
()二、选择题1. 自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辩护律师可以进行的诉讼活动有()。
A. 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和证据B.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C.可以向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收集证据D.可以向证人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2. 下列案件中,应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指定辩护人的是()。
A.公诉人出庭而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辩护人的B.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C.被告人可能判处无期徒刑的D.被告人是盲、聋、哑人的3. 小亮今年22岁,在一家公司打工,因为在一次与同事的争吵打斗中将他人打伤而被推上了刑事被告席。
在他提出的下列辩护人的人选中,人民法院不能准许的有()。
A.公司的法律部负责人,美国人史密斯B.他的刚刚取得美国国籍的同胞哥哥C.他的一位在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姨父D.目睹了他打架事件的好朋友小张4. 对辩护权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辩护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项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B.辩护权既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项权利,也是他们的法定义务,他们不得放弃该权利C.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各项权利中,辩护权居于核心地位,是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诉讼权利D.被告人的辩护律师在法庭上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的辩解是被告人行使辩护权的体现,但是被告人自己说明自己无罪、罪轻不是行使辩护权的体现5. 韩某的儿子韩立因抢劫被公安机关执行逮捕,韩立通过韩某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