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 格式:xls
- 大小:184.50 KB
- 文档页数:30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关于颁发《煤炭行业科研创新成果验收鉴定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日期】2001.11.15•【文号】中煤协会[2001]38号•【施行日期】2001.11.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煤炭及煤炭工业正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关于颁发《煤炭行业科研创新成果验收鉴定办法(试行)》的通知(中煤协会[2001]38号)各有关单位:为了加强煤炭行业科研创新成果的验收鉴定工作,适应机构改革的新形势,规范煤炭科技成果管理,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力度,我协会组织行业专家制订了《煤炭行业科研创新成果验收鉴定办法(试行)》,现颁发执行,请各单位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2001年11月15日煤炭行业科研创新成果验收鉴定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加强煤炭行业科研创新成果的验收鉴定工作,正确判别成果的质量水平,加速其推广和转化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家经贸委《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原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创新成果验收鉴定是指行业综合性部门聘请有关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研创新成果进行全面审查、评价技术水平及市场前景,社会及经济效益,并做出相应的结论。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科研创新成果”是指科学研究机构、企业、学校及学术团体和个人完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新产品、新材料。
第四条科研创新成果的验收鉴定应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注重质量的原则,保证验收鉴定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公正性。
第五条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代表煤炭行业,统一归口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煤炭行业科研创新成果的验收鉴定工作。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验收鉴定的科研创新成果将作为参加“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评选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二章验收鉴定范围第六条煤炭行业或其它行业科学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学术团体和个人完成的在煤炭行业中具有独创性、新颖性、适用性,推动行业科学技术进步的新技术、新理论、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
煤炭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暂行办法正文:---------------------------------------------------------------------------------------------------------------------------------------------------- 技术进步奖煤炭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暂行办法(1983年1月5日(83)煤技字第7号)第一条为鼓励对科学技术作出重要项献的集体和科技人员,进一步调动煤炭工业广大职工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积极性,加速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精神,结合煤炭工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给予奖励的项目包括以下各类科学技术研究和革新推广成果:一、为发展煤炭工业生产、建设所进行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的科技研究成果。
二、为改善煤矿安全、劳动保护、文明生产、环境保护以及与此具有类似作用的其它科技研究成果。
三、为提高煤炭科学技术水平所进行的基础理论研究,实验装置,分析、测试、计算方法及调研报告以及在科研、设计、生产中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参数、曲线、图表等科技研究成果。
四、已在生产建设上取得实际技术经济效益的新技术推广成果。
第三条给予奖励的科技研究、革新和技术进步推广成果,必须按照“煤炭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鉴定办法”的规定,经过正式鉴定并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煤炭行业内首创的或移植仿制国内外科技成果并对其性能、结构及技术工艺等有重大改进的成果;二、技术上具有先进性;三、经过实践证明,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或社会效益,可靠性高,适应性强,能够推广的。
四、新技术推广应为本企业首批采用,并在生产建设中取得稳定的技术经济效益的。
第四条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奖励实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评定奖励等级时要同时考虑技术水平、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及其作用意义大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高校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统计表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时间:
访问次数:893
2014-01-10
【字体:大中小】
注:1、此表中数据仅统计通用项目,按获奖项目总数排序;2、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仅统计了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科技进步奖统计了所有完成单位。
高校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时间:
2014-01-10
二等奖36项
高校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通用项目)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时间:
访问次数:764
2014-01-10
【字体:大中小】
一等奖1项
二等奖37项
高校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通用项目)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时间:
2014-01-10 访问次数:
599
【
字体:大中小】特等奖1项
一等奖9项
创新团队1个
二等奖83项。
煤炭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煤炭工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94.07.19•【文号】•【施行日期】1994.07.19•【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煤炭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试行)(1994年7月19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奖励在煤炭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充分调动煤炭工业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煤炭工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奖励范围主要是自然科学应用技术领域。
(1)新的应用科技成果(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2)推广、应用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3)在工程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科技成果;(4)消化、吸引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国产化科技成果;(5)科学技术管理、标准、计量及科技信息等科技成果;(6)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理论研究成果。
第三条煤炭部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下简称部评委会),具体负责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工作。
日常工作由部评委会办公室负责。
第二章奖励标准第四条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划分为下列三个等级:奖励等级荣誉奖奖金数额一等奖奖状及个人证书10000元二等奖奖状及个人证书6000元三等奖奖状及个人证书4000元对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有特殊贡献的科学技术进步项目,可授予特等奖。
奖金额高于一等奖。
第五条对获得二等奖以上的项目,部评委会将择优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第六条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按下列指标进行综合评审:(1)对煤炭待业发展的重要作用;(2)创造性和先进性(项目科学技术水平);(3)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4)推广应用的程度;(5)技术难度或规模;(6)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第七条各类科技成果的奖励条件和评审标准由部评委会制定。
(见附件)第三章申报奖励第八条凡申报煤炭部科技进步奖项目,必须按煤办字[1993]220号文《关于加强煤炭工业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通过鉴定,并已向部申报成果登记编号的科技成果;应用性科技成果必须自鉴定后应用于实践一年以上,证明其功能稳定可靠、效益显著并由使用单位出具财务证明;推广已有先进成果,须经过鉴定或验收,并有四个以上应用单位出具财务证明,或已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的成果;科学技术管理、标准、计量、科技信息及理论成果,必须被使用部门接受,应用于决策和管理实践,并由应用单位出具证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申报书(2010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三、项目详细内容四、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五、申请、获得专利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每人一页)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八、附件目录1、技术评价资料及证明2、应用证明3、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或发明权利受理书及查新报告4、其它证明填写说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是申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的基本文件,包含了与成果有关的所有主要信息、资料,是评审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的主要依据来源。
没有《申报书》不能参与评奖,《申报书》形式审查不合格则取消评奖资格。
《申报书》填不好,不能真实反映成果的科技含量,从而失去获得较高奖励等级的机会。
因此,各申报奖励单位在填写前应仔细阅读本说明,将每一栏的内容填准确。
只有这样,才能将《申报书》填好,反映并使评审专家了解项目的真实情况,获得相应评价和奖励。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煤炭行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最高综合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学会共同设立,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承办。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工作程序为:各单位提交《申报书》、形式审查、专业组专家评审、综合组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评审、公示、异议协调与处理、发文表彰并颁发单位和个人获奖证书。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公室设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
邮政地址为:北京市和平里北街21号,邮政编码:100713;联系电话:(010)64463369,64464359;办公地点:北京市和平里北街21号(办公楼c区523室)。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奖励一次,评选近三年完成的研究项目。
2010年4月30日以前,申报奖励的单位按规定要求将编制完成的《申报书》报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
奖励办公室将发文至煤炭行业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和他们的上级主管单位或部门,同时在国家煤炭工业网(http://www . )和中国煤炭科技创新网(http://www )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