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8
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又称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
为条件致病性真菌。
假丝酵母菌俗称念珠菌,有81个种,其中有11种对人有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
此外,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也较多引起疾病。
编辑本段生存年代类似的菌类化石在世界各地的前寒武纪岩石中都有发现。
编辑本段生存环境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后即可死亡。
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
在假丝酵母菌中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
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10%~20%非孕妇女及30%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
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道的自洁功能,正常人为3.7-4.5,但阴道的弱酸性改变为pH5.5后,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x,才引发阴道炎症状。
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娇妍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霉菌的生长繁殖会有抑制作用。
编辑本段白色念珠菌在DYMD系统的位置临床真菌按其所致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类,DYMD系统(皮肤真菌、酵母菌、真菌)这一分类模式已得到公认,是以组织发生学、生理学及形态学特征为基础,将真菌分类为类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又进一步按其组织亲和性分别将它们分为皮肤真菌和真菌。
对妇产科医生来说,不同种类的真菌医学相关性大不相同,迄今未发现由真菌引起的妇科疾患,由皮肤真菌引起的外阴及其周围的皮肤感染也极少见。
妇产科临床所见的真菌感染大多为白假丝酵母菌属的酵母菌所致。
阴道内定居的酵母菌有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蔷薇色假丝酵母菌、酿酒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季以蒙假丝酵母菌等。
白色念珠菌菌落形态特征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菌落形态特征通常表现为白色或乳白色的凸起或平坦的圆形菌落。
以下是具体形态特征:
1. 外观:白色念珠菌菌落通常呈现出较粘稠的质地,边缘光滑,表面如蜡状或绸状光泽。
2. 形状:菌落呈圆形或卵圆形。
3. 直径:初生菌落直径约为2-3毫米,经过48小时至72小时培养,菌落直径可增大至5-8毫米。
4. 高度:菌落高度一般比较低,通常在1-2毫米左右。
5. 结构:菌落边缘平滑,并且具有一个明显可见的白色菌丝状环。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特征是白色念珠菌一般情况下的表现,但也存在一些变异的情况,不同的环境和培养条件可能导致菌落形态的变化。
在鉴定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其它的鉴定方法,如显微镜观察和生化试验等,来准确确定菌种。
白色念珠菌的几种快速鉴定方法介绍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它存在于人体的皮肤、口腔、肠道等部位,是人体正常微生物群落的一部分。
然而,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时,这种念珠菌可能引起感染,导致严重的疾病。
因此,快速准确地鉴定白色念珠菌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快速鉴定白色念珠菌的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和生物化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1.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增目标DNA序列,从而快速鉴定白色念珠菌。
•PCR的原理是通过引物(primers)选择特定的白色念珠菌DNA序列,并利用聚合酶将其扩增成大量可检测的DNA片段。
•PCR扩增产物可以通过凝胶电泳进行检测,或者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定量分析。
2.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在PCR过程中可以实时监测目标DNA扩增情况的方法。
•通过引物和荧光探针的组合,可以实时检测PCR反应体系中的DNA扩增情况。
•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以定量检测白色念珠菌的存在量,并且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3. 荧光原位杂交(FISH)•荧光原位杂交是一种通过特异性探针识别念珠菌DNA序列的方法。
•在荧光原位杂交中,特定的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白色念珠菌DNA序列进行杂交,形成特定的荧光信号。
•通过观察杂交信号的形成,可以确定白色念珠菌的存在与否。
免疫学方法1. 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法是一种通过特异性抗体与念珠菌进行反应并产生荧光信号的方法。
•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白色念珠菌的抗原结合,形成荧光信号。
•免疫荧光染色法可以直接观察和定量检测白色念珠菌的存在与否。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方法,可以通过酶的反应来检测特定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情况。
•在ELISA中,特异性的抗体被固定在试验板上,样品中的白色念珠菌抗原与抗体结合后,通过酶促反应产生可观察的信号。
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白色念珠菌作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其感染问题日益受到临床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白色念珠菌在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耐药机制以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通过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防治白色念珠菌感染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耐药机制;诊断;治疗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人类皮肤和黏膜上。
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平衡失调时,白色念珠菌可大量繁殖并引起各种感染,如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皮炎等。
此外,在医院环境中,白色念珠菌也是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因此,对白色念珠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白色念珠菌的致病能力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它可以在多种环境下生长繁殖,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同时,白色念珠菌还具有复杂的致病机制,包括粘附、侵袭、菌丝形成和生物被膜形成等多个环节。
这些机制使得白色念珠菌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寄生、繁殖,并引起严重的感染。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近年来白色念珠菌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耐药机制以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1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1.1 细胞壁结构与功能白色念珠菌的细胞壁是其重要的保护屏障,对其生长、繁殖和致病性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细胞壁中的多糖、蛋白质和脂质等成分与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密切相关。
1.2 代谢途径与适应性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强的代谢能力和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繁殖。
白色念珠菌环境检测标准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原体,常见于空气、土壤、水源及其他环境中。
白色念珠菌有时会引起医疗机构感染病例,特别是在有免疫抑制患者的病房内。
因此,白色念珠菌的环境检测对于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健康非常重要。
在进行白色念珠菌的环境检测时,需要遵守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以下是白色念珠菌环境检测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检测标准1. 室内空气中白色念珠菌的检测标准:空气中白色念珠菌的浓度不得超过1CFU/m3。
二、采样时间1. 室内的检测:在具有代表性和稳定状态的环境中进行采样和检测。
采样应在人员和空气活动最少的时间进行,最好是在清晨或已经停止工作时间进行采样,采样时间长短应根据实际环境来确定。
2. 室外的检测:随机选择不同的时间段采样是最好的方法,以获得有代表性的数据。
一般来说,最好选择早晨和傍晚两个时段进行采样。
采样时间长短应根据实际环境来确定。
三、采样点1. 室内的检测:应选择代表性、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和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采样,例如:空调通风口、水管、地毯、墙壁、天花板角落等。
2. 室外的检测:应选择代表性且有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采样,例如:道路、空气跑道、垃圾堆放场、建筑物附近等。
四、采样方法1. 室内的检测:(1)空气中白色念珠菌的采样方法:空气中白色念珠菌的采样应采用空气采样器进行,采样器应根据实验室标准操作,在环境内风速1m/s,采样时间30min。
(2)表面白色念珠菌的采样方法:应使用消毒过的无菌棉签涂取表面样品,面积应大于25cm2,然后用空气管吸取样品,直接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
五、环境检测的质量控制要求1. 空气采样器应每隔两周进行一次校准,确保采样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实验室应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操作,以确保分析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 实验室应参加外部质量控制方案,例如质控实验和环境标准样品等,以确保实验室分析的质量和可靠性。
4. 应定期维护和检查检测设备以确保设备性能的稳定性和精度。
白念珠菌的培养方法
白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培养:
1. 培养基选择:常用的培养基包括Sabouraud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麦芽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等。
这些培养基富含碳源和氮源,适合白念珠菌的生长。
2. 培养条件:白念珠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摄氏度,可以
在室温下培养,但生长速度会较慢。
此外,培养需要避光。
3. 培养方法:
a. 无菌操作:在培养过程中,必须进行无菌操作,以防止其
他细菌或真菌的污染。
使用无菌技术进行培养物的制备和传递。
b. 接种:将白念珠菌的菌种均匀刷在含有培养基的琼脂培养
皿上。
c. 培养:把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培养箱温度设定为适宜的
生长温度,并避光。
d. 观察:定期观察培养皿上是否出现白念珠菌的白色菌落。
检查菌落的形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这是常规的白念珠菌培养方法,但具体的培养条件和方法可能会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室设备有所不同。
在进行真菌培养时应注意个人安全,避免接触到真菌菌株。
男性白色念珠菌治疗方法有什么?
白色念珠菌其实就是一种真菌,这种真菌会寄生在人的多个部位,比如口腔以及呼吸道里面,还会出现在肠道里面,也容易出现在女性阴道里面,值得一提的是,男性的龟头部分也会感染白色念珠菌,这时候容易发生龟头炎症,下面介绍治疗的方法。
★1、念珠菌龟头炎现在来说,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
而且发病人群基本上年轻人比较多,主要就是性生活频繁,而且有不良生活作风的人比较多,平时生活中一定要多加的注意,如果男方有念珠菌龟头炎的情况,一定要做好措施,不要把这种情况传染给女方,带来更大的伤害。
★2、如果发现有念珠菌龟头炎,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接受治疗
可以使用一定的药物治疗,但是不要乱用药,只要治疗的及时,就会很快的得到治愈
★3、要想彻底的治疗念珠菌的病症,平时就要注意个人卫生
一定要经常洗澡,而且选择质量比较好的内裤,棉质的比较好一些,要有良好的生活作风,性生活不要混乱
★4、男性一旦发现有念珠菌龟头炎
性生活的时候,就要注意不要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传染给女方。
★5、治疗念珠菌龟头炎
就要注意清洗包皮。
但是尽量要选择清水清洗,不要随便使用清洗剂,更不要用太刺激性的肥皂,如果有包皮过长的情况,还要及时的进行治疗。
★6、发现有念珠菌龟头炎的情况,更不要乱用抗生素,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不要引发其他的一些疾病。
白假丝酵母菌
白色念珠菌又称白色假丝酵母菌,是临床中常见的致病性真菌。
假丝酵母菌种类很多比如,常见的具有致病性的有:白色假丝酵母菌(俗称:白色念珠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等。
白色念珠菌可引起浅部和全身性感染。
一般浅部真菌可以通过直接镜检就可以在镜下看到孢子或菌丝。
常见的可用于镜检的标本有血、尿、脑脊液,活检组织等。
对于浅部感染假丝酵母菌的或者来说,可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如口服唑类抗真菌药物等。
对于深部感染者,可选用口服或注射抗真菌药物治疗,如酮康唑、氟康唑及伊曲康唑等。
由于大部分患者都患有免疫缺陷,因此同时考虑如何纠正免疫缺陷。
因此如果检查得到白色念珠菌感染,应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白色念珠菌脂代谢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常见的真菌,能够在人体内多种环境中生存,包括口腔、消化道、生殖道等。
它的生长和存活依赖于复杂的代谢途径,其中脂质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色念珠菌的脂代谢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方面:1. 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白色念珠菌能够通过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合成脂肪酸,并通过β-氧化途径分解脂肪酸以获取能量。
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FAS活性较高,菌体倾向于合成脂肪酸;而在营养匮乏时,β-氧化途径则更为活跃。
2. 磷脂代谢: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
白色念珠菌能够利用细胞内的甘油和脂肪酸合成磷脂,并通过磷脂酶的作用进行磷脂的降解和再利用。
磷脂代谢的平衡对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至关重要。
3. 甾醇代谢:甾醇是另一种重要的细胞膜组分,对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白色念珠菌能够合成和代谢甾醇,包括通过HMG-CoA还原酶途径合成麦角固醇。
在抗真菌药物治疗中,针对甾醇合成途径的药物(如阿扎雷醇和氟康唑)常被用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
4. 脂滴的形成与功能:在营养过剩时,白色念珠菌细胞内会形成脂滴,这些脂滴存储了过量的脂质,包括三酰甘油和甾醇。
脂滴的形成有助于菌体在营养不足时使用储存的脂质作为能源来源。
5. 脂质转运:白色念珠菌能够通过特定的转运蛋白将脂质从一个细胞器转移到另一个细胞器,或者从外部环境摄取脂质。
脂质转运对于菌体获取营养和适应环境变化非常重要。
白色念珠菌的脂代谢不仅对其自身的生长、存活和致病性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也是抗真菌药物设计和作用的重要靶点。
通过深入理解白色念珠菌的脂代谢,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来对抗由该菌引起的感染。
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又称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
为条件致病性真菌。
假丝酵母菌俗称念珠菌,有81个种,其中有11种对人有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
此外,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也较多引起疾病。
编辑本段生存年代类似的菌类化石在世界各地的前寒武纪岩石中都有发现。
编辑本段生存环境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后即可死亡。
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较强。
在假丝酵母菌中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
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10%~20%非孕妇女及30%孕妇阴道中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
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道的自洁功能,正常人为3.7-4.5,但阴道的弱酸性改变为pH5.5后,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鵻,才引发阴道炎症状。
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娇妍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霉菌的生长繁殖会有抑制作用。
编辑本段白色念珠菌在DYMD系统的位置临床真菌按其所致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类,DYMD系统(皮肤真菌、酵母菌、真菌)这一分类模式已得到公认,是以组织发生学、生理学及形态学特征为基础,将真菌分类为类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又进一步按其组织亲和性分别将它们分为皮肤真菌和真菌。
对妇产科医生来说,不同种类的真菌医学相关性大不相同,迄今未发现由真菌引起的妇科疾患,由皮肤真菌引起的外阴及其周围的皮肤感染也极少见。
妇产科临床所见的真菌感染大多为白假丝酵母菌属的酵母菌所致。
阴道内定居的酵母菌有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蔷薇色假丝酵母菌、酿酒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季以蒙假丝酵母菌等。
引起人类假丝酵母菌病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占80%~90%,已鉴别有200多种白色假丝酵母菌,所有菌株似乎均具有寄居或引起阴道炎的同等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假丝酵母菌耐药的增加,其菌种发生改变,白假丝酵母菌在外阴阴道炎中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其他假丝酵母菌所致的外阴阴道炎增加。
所以,妇产科学中原称的白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似太绝对和肯定,目前称为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为宜,但菌种仍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
编辑本段特征本菌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很象酵母菌,直径3~6μm,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兰阳性,但着色不均匀。
出芽方式繁殖。
在病灶材料中常见真菌细胞出芽生成假菌丝,假菌丝长短不一,并不分白色念珠菌枝,假菌丝收缩断裂又成为芽生的菌细。
此菌正常情况下呈卵圆形,白假丝酵母菌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不引起疾病。
当某些因素破坏这种平衡状态,白假丝酵母菌由酵母相转为菌丝相,在局部大量生长繁殖,引起皮肤、黏膜甚至全身性的假丝酵母菌病。
当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受损导致内源性感染,如创伤、抗生素应用及细胞毒药物使用致菌群失调或黏膜屏障功能改变、皮质激素应用、营养失调、免疫功能缺陷等。
白假丝酵母菌为双相菌,正常情况下一般为酵母相,致病时转化为菌丝相。
因此在细胞涂片或组织切片中发现假菌丝是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重要证据。
编辑本段致病机制的毒力因素感染及致病机理包括:附着、发芽、蛋白酶、菌落转换,以白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的发病机制研究如下:⒈附着假丝酵母菌为了寄居至阴道黏膜,首先要附着在阴道上皮细胞上,白假丝酵母菌比热带假丝酵母菌、克鲁假丝酵母菌和假热带假丝酵母菌更易黏着在阴道上皮细胞。
但是阴道细胞在接受假丝酵母菌的程度上却存在着相当大的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
同样顽固的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妇女的阴道细胞也并没有显示出对假丝酵母菌的亲和力有所增加。
所有的白假丝酵母菌似乎都有寄居黏膜表面的能力,所以阴道黏膜当然就是假丝酵母菌易寄居的地方。
酵母菌的附着性是由于酵母菌表面的甘霜糖蛋白所致,它是通过与宿主细胞的糖蛋白的受体结合来完成。
此外,疏水力和静电引力也促进附着。
附着(或称黏附)作用是假丝酵母菌黏膜定植和入侵机体的重要环节。
没有附着能力的假丝酵母菌不致病。
⒉芽管和菌丝的形成假丝酵母菌黏附阴道黏膜上皮细胞后,菌体出芽形成或假菌丝形成。
菌丝的形成是假丝酵母菌有效获取营养的方式。
同样芽管的形成增加了白假丝酵母菌附着于阴道或口腔上皮脱落细胞的能力,芽管及菌丝体的形成,助长了对阴道黏膜上皮的侵害。
假丝酵母菌附着后发芽的关键作用是许多研究和调查急性尤其是复发性假丝酵母菌阴道炎的发病基础。
若增加或助长发芽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可以趋向于引起有症状的阴道炎的发生。
相反,若抑制假丝酵母菌附着后发芽,则可预防无症状的带菌妇女发生急性假丝酵母菌阴道炎。
菌丝能沿皮肤黏膜的沟隙生长,借助机械力穿过表皮或上皮细胞面再行繁殖。
菌丝在皮肤黏膜感染中和在播散性感染中都是假丝酵母菌毒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⒊分泌蛋白酶白假丝酵母菌能分泌多种蛋白水解酶,如碱性磷酸酶、磷脂酶和分泌性门冬酰蛋白酶等。
上述各种水解酶有助长芽管穿透到完整的黏膜上皮细胞。
急性假丝酵母菌阴道炎患者比无症状的带菌者蛋白溶解作用为强。
⒋菌落的转换同一株白假丝酵母菌可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几种菌落形态,为高频率可遗传的表型变异。
白色菌落转换为不透明菌落,不透明菌落中的细胞与原来的白色菌落中的细胞不但在表型上不同,而且对真菌药物的抗药性升高,具有新的毒力,这包括附着能力、发芽能力、产生蛋白酶和形成菌丝体的能力都增加。
不透明细胞似乎是一种特别的、侵犯组织的暂时状态。
菌落转换通过供给侵犯身体不同部位的能力和改变了抗原性,增加假丝酵母菌的致病力。
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的发病机制除上述的附着、发芽、蛋白酶和菌落转换外,还存在炎性反应。
假丝酵母菌菌体成分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产生补体趋化因子和过敏毒素,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局部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
吞噬细胞在局部聚集,并吞噬细菌,同时释放溶酶体酶类,致局部组织损伤。
假丝酵母菌阴道炎发病机制的关键问题是无症状的阴道寄居是如何转变为有症状的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
在无症状的带菌状态下,假丝酵母菌主要呈非菌丝状态,细菌数量相对较少,在此情况下,假丝酵母菌与寄居处有保护作用的菌丝存在,以及其局部防御机制之间保持巧妙的平衡。
当存在使假丝酵母菌毒性增强的因素或局部防御机制减弱时,就会出现有症状的阴道炎。
侵犯人体部位白假丝酵母菌可侵犯人体许多部位,可引起:⒈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皮肤皱褶处(腑窝、腹股沟,乳房下,肛门周围及甲沟,指间),皮肤潮红、潮湿、发亮,有时盖上一层白色或呈破裂状物,病变周围有小水泡。
⒉粘膜念珠菌病,以鹅口疮、口角炎、阴道炎最多见,在粘膜表面盖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剥除后,留下潮红基底,并产生裂隙及浅表溃疡。
⒊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可由粘膜皮肤等处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偶尔也可发生败血症。
编辑本段检查⒈直接检查法是临床最常用检验方法,阳性检出率为60%。
其优点是简便,快捷。
⑴盐水法⑵氢氧化钾法⒉革兰染色法此方法阳性检出率为80%。
取分泌物涂片、固定后,革兰染色,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成群革兰染色阳性的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
⒊培养法如疑为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多次检查均为阴性,可作真菌培养。
⒋菌种鉴别实验如需确定分辨假丝酵母菌的种类,必须进行发酵试验、同化试验,并就其菌落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⒌测定pH 值具有重要鉴别意义,若pH 值<4.5,可能为单纯假丝酵母菌感染,若pH 值>4.5,并且涂片中有多量白细胞,可能存在混合感染。
⒍对于年老肥胖或久治不愈患者,应查尿糖、血糖以寻找病因。
其他辅助检查:无特殊表现。
编辑本段培养本菌在血琼脂或沙保氏琼脂上,37℃或室温孵育2~3日后,生成灰白白色念珠菌乳酪样菌落,涂片镜检,可看到表层为卵圆形芽生细胞,底层有较多假菌丝。
若接种于4%玉蜀黍琼脂上,室温孵育3~5日可见假菌丝,芽生孢子,厚膜孢子。
编辑本段白色念珠菌病综述念珠菌病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真菌病。
常侵犯皮肤、粘膜,也可引起内脏或全身感染。
临床症状错综复杂,急缓不一。
儿童多为急性继发性感染。
近年来随着大剂量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器官移植术的开展,其发病率渐趋增高,并可危及生命造成严重后果。
生殖器念珠菌病分为念珠菌性阴道炎和念珠菌性龟头炎。
两者与性行为关系密切,可以通过性行为互相传播。
念珠菌性阴道炎(candidal vaginitis),又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阴道内的念珠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阴道及外阴的炎症性疾病。
临床以典型的豆腐渣样白带及剧烈的外阴瘙痒为特征。
急性发作的病人如果治疗不彻底则容易转为慢性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RVVC)。
念珠菌性龟头炎是念珠菌引起的男性包皮龟头的炎症。
临床症状(一)皮肤念珠菌病1.指(趾)间糜烂多见于长期从事潮湿作业的人。
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间最为常见。
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去除浸渍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湿润面,基底潮红,可有少量渗液。
自觉微痒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间擦疹多见于小儿和肥胖多汗者。
皮疹好发于腹股沟、臀沟、腋窝及乳房下等皱褶部位。
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湿润的糜烂面,基底潮红,边缘附领口状鳞屑。
外周常有散在红色丘疹、疱疹或脓疱。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见于肥胖儿童,可与红痱并发。
皮疹为绿豆大小扁平暗红色丘疹,边缘清楚,上覆灰白色领圈状鳞屑,散在或密集分布于胸背、臀或会阴部。
同时伴发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沟炎、甲床炎多见于指甲。
甲沟红肿,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脓,稍有疼痛和压痛,病程慢性。
甲板混浊,有白斑,变硬,表面有横嵴和沟纹,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泽,且不破碎。
5.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少见。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某些免疫缺陷或内分泌疾患,如甲状旁腺、肾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别是先天性胸腺瘤。
本病常是从婴儿期开始发病,但也可发生于新生儿期。
皮损好发生于头面部、手背及四肢远端,偶见于躯干。
初起为红斑、丘疹鳞屑性损害,渐呈疣状或结节状,上覆黄褐色或黑褐色蛎壳样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晕。
有的损害高度增生,呈圆锥形或楔形,形似皮角,去掉角质块,其下是肉芽肿组织。
愈后结痂,累及头皮的可致脱发。
(二)粘膜念珠菌病1.鹅口疮多见于婴幼儿患者,口腔粘膜、咽、舌、牙龈等处出现边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外围红晕。
去除假膜可见红色湿润基底。
若累及口角则有口角糜烂、皲裂等,有疼痛感。
2.生殖器念珠菌病包括女阴阴道炎及龟头包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