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呼吸道感染72例的病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7.75 KB
- 文档页数:2
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其常见症状近年来,呼吸道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呼吸道感染是指由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的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痛、鼻塞、打喷嚏等。
本文旨在分析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其常见症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病因1. 病毒感染: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这些病毒通过空气中飞沫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其中,流感病毒是最具传染性和危害性的,容易引起大规模的流行。
2.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呼吸道感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这些细菌多数来源于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其他人。
3. 真菌感染:某些真菌感染也可以导致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对免疫系统较弱的人。
如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等。
4. 寄生虫感染:部分寄生虫也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如肺吸虫感染、弓形虫感染等。
二、常见症状1. 咳嗽: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可以是干咳或有痰咳。
咳嗽是机体排除呼吸道病原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2. 喉咙痛:喉咙痛是由于呼吸道黏膜受到病原体刺激而引起的。
患者常感到喉咙干燥、灼热或疼痛不适。
3. 鼻塞:呼吸道感染时,鼻腔黏膜充血,导致鼻塞现象。
患者流鼻涕,同时可伴有打喷嚏和鼻痒等症状。
4. 发热: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体温升高是一种常见症状。
5. 胸闷气短:部分呼吸道感染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主要是由于呼吸道炎症引起的。
6. 头痛、全身乏力:呼吸道感染常伴有头痛、全身乏力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主要是免疫系统应对病原体的反应。
7. 高发季节: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与季节有关,通常在冬季和春季较多。
这是因为人们在封闭的室内集中活动,病毒和细菌更容易通过空气传播。
三、预防和治疗1. 健康教育:加强呼吸道感染的健康教育,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勤洗手、避免人群聚集场所等。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病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病因。
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及在儿童保健科体检的健康儿童100例为研究对象,对两组儿童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缺陷的16项因素进行检查,并对两组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儿童在蛋白质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铁、锌、钙、镁、铜元素缺乏,缺铁性贫血,佝偻病,哮喘,先天性心脏病,长期使用免疫制剂等12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营养状况分析、微量元素检查与有无并发症发生等,对蛋白质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铁、锌、钙、镁、铜元素缺乏,缺铁性贫血,佝偻病,哮喘,先天性心脏病,长期使用免疫制剂等12个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
根据对检查结果、病因的分析,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2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方法,p0.05。
铁、锌、钙元素,维生素a,和血红蛋白的定量检测两组有统计学差别,p<0.05,详细结果,见表2。
两组营养状况(体重)评价,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结果,见表3。
2.2 各年龄段反复呼吸道感染分析将该组患儿按照年龄划分成0-2岁、2-4岁、4-6岁、6-8岁、8-10岁,5个年龄段,发病率分别为:44.0%(44/100)、23.0%(23/100)、19.0%(19/100)、9.0%(9/100)、5.0%(5/100),0-2岁年龄段患儿发病率明显高于另外四个年龄段,p<0.05,2-4岁年龄段发病率次之。
提示年龄越小,疾病抵抗力越差,反之,年龄增大,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机率会明显下降,p<0.05。
3 讨论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率一般发生在年龄较小的患儿身上,即0-2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显高于其他几个年龄阶段,p<0.05。
这提示小儿每个系统器官正在迅速发育期,其自身免疫力还不健全,年龄越小,免疫力越低下,如果发生感染情况,局限能力差,容易发生感染扩散。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方法:自09年以来通过对1368例患儿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后。
结果:患儿呼吸道感染的复发率由原来的43%下降到20%,而且患儿每年复发的次数也大幅降低。
结论:只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有相当一部分小儿呼吸道感染病症是可以预防或者避免的。
【关键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原因;护理对策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rri )简称复感,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上呼吸道感染或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超过规定次数而言[1]。
随着生活环境改变,生活方式变化,病原体变异性增大,外感疾病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据报道[2],儿科门诊患儿80%为呼吸道感染,其中复感占到30%。
由于复感涉及的病种和证候较为复杂,旧感初愈,新感复起,经常反复,缠绵难愈。
加之长期用药治疗,不仅增加患儿成年后患慢性肺系疾病的可能性,而且生长发育受到损害,生活质量下降,给家长带来精神和经济双重负担。
1资料与方法本组1368例,均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诊断标准依据。
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参考标准执行[1],见表1,所有病例均为临床诊断。
男699例,女669例,年龄8月~12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在1~2周。
婴幼儿局部症状不显著而全身症状重,年长儿症状较轻。
轻症主要是鼻咽部症状,出现流涕、鼻塞、喷嚏、咽部不适、轻咳与不同程度的发热,重者畏寒、高热、头痛、纳差、乏力,婴幼儿可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
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部分患儿出现不同形态皮疹。
肺部体征阴性。
对患儿进行临床诊断,并将1368例患儿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患儿感染以外的发病原因逐一分析认定,得到相关结果供临床参考。
见表2表1 复感诊断纳入标准表2本组复感病例2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2.1小儿呼吸道易感染的解剖特点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耳咽管、喉;小儿的鼻部和鼻咽腔相对较短,鼻道狭窄,无鼻毛,鼻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故感染时鼻粘膜充血肿胀易引起鼻塞,呼吸困难,小儿耳咽管相对较宽直且短,呈水平位,眼部相对狭小且较垂直,咽部集结的淋巴组织,小儿喉部相对较长和狭窄,呈漏斗形,软骨柔软声带及粘膜柔嫩且富于血管,故感染时易发生充血水肿而引起喉头狭窄,出现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
呼吸道疾病的病例分享与病例分析Title: 呼吸道疾病的病例分享与病例分析Introduction:呼吸道疾病是指影响人们呼吸器官的一类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气道梗阻等。
本文将分享几个呼吸道疾病的病例,并进行病例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
病例一:感染性疾病病人A,年龄35岁,主诉咳嗽、流涕和喉咙痛。
经过问诊和检查后,医生得出结论:病人A患有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病因多样,包括病毒和细菌。
病人A的症状包括咳嗽、流涕和喉咙痛,这些都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典型症状。
治疗选择:1. 给予病人A抗病毒药物,以抑制病毒的复制。
2. 鼓励病人A多喝水、休息,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3. 如病情严重,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预防措施:1. 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
2. 增强免疫力,适度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营养。
3. 避免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密切接触。
病例二:过敏性疾病病人B,年龄28岁,主诉频繁打喷嚏、鼻子痒和流涕。
经过问诊和检查,医生得出结论:病人B患有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其病因包括花粉、宠物皮屑、霉菌孢子等引发的过敏反应。
治疗选择:1. 给予病人B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来缓解症状。
2. 如病情较重,可使用局部鼻腔喷雾剂,如激素类药物。
预防措施:1. 避免与过敏源接触,如花粉、宠物等。
2. 保持室内清洁,减少家居尘螨等过敏原的滋生。
3. 增强免疫力,适度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营养。
病例三:气道梗阻病人C,年龄42岁,主诉呼吸急促、胸闷和咳嗽。
经过问诊和检查,医生得出结论:病人C患有阻塞性肺疾病(COPD)。
COPD是一种气道梗阻性疾病,主要由吸入有害粉尘引发。
治疗选择:1. 给予病人C吸入性支气管扩张剂,帮助扩张气道,缓解呼吸困难。
2. 避免吸烟和与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
3. 提供合适的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
预防措施:1. 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粉尘。
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分析(浙江省金华市秋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金华321017)【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14-0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1]是儿科常见病,指1年以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频繁,超出正常范围的一种临床状态。
rri的最基本原因为小儿免疫功能的不健全,免疫水平低下。
在1种或1种以上后天原因的作用下,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故病因复杂。
为探讨其发病原因,现将我院儿科2006年1月-20011年6月收治的56例rri患儿临床诊治情况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56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男44例,女12例;城镇41例,农村15例;早产儿26例,过期产儿2例;母乳喂养15例,人工喂养29例,混合喂养22例,病人年龄、性别和症状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采用全国第一届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即:0~2岁:上呼吸道感染7次,下呼吸道感染3次;3~5岁:上呼吸道感染6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6~l2岁:上呼吸道感染5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
注:(1)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天以上。
(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
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应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3)确定次数须连续观察1年。
(4)反复肺炎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须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其间隔期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3、反复感染的病因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与免疫功能异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先天因素、营养不良、慢性病灶、治疗护理不当、缺乏体格锻炼等多种因素有关[2]。
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90%以上是病毒所致的,而呼吸道病毒有130多个型别,且变异繁多,感染后人体免疫力不能持久,血清抗体不能防止再感染的发生,因而不能用计划免疫的方法来防治;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会造成菌群失调、免疫功能紊乱,易造成反复呼吸道感染;另外,儿童耐寒力弱、室内空气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本文对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通过病因分析、治疗方法与药物的对比、并发症预防、临床疗效评估等内容展开讨论。
结论部分总结了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未来的治疗方向。
也提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一些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了解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手段,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临床疗效、病因、治疗方法、药物、疗效比较、并发症、预防措施、评估、总结、展望、局限性、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这种疾病常常表现为咳嗽、发热、鼻塞、喉痛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效率。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医疗机构和家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目前针对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种类繁多,但其疗效和安全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必要对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评估和比较,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建议,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儿和家长的痛苦。
本文旨在分析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疗效,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并提出一些建议,为儿科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帮助患儿早日康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病因分析、治疗方法比较、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机制,找到最适合儿童患者的治疗方式,并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我们也希望能够总结出本研究的临床疗效评估,为未来的治疗方向提供参考,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推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重要部分,其设计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大样本量的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大量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疾病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情况。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7年12月修订)前言198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了《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参考标准》,20年来对其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虽然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诊断名称,但对某些群体的小儿来讲,有临床现实意义,需予以关注。
200 7年9月,《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联合在江苏扬州市召开了《儿童慢性咳嗽与反复呼吸道感染学术研讨会》,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进行了讨论和修订,旨在对儿科临床起一定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定义]反复呼吸道感染指1年以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频繁,超出正常范围。
[判断条件]根据年龄、潜在的原因及部位不同,将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后者又可分为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和反复肺炎。
感染部位的具体化有利于分析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而强调反复上、下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反复肺炎是要将感染性炎症与变应性炎症区分开来。
表1 反复呼吸道感染判断条件年龄(岁)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次/年)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次/年)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反复肺炎0~2 7 3 2~5 6 2 2~14 5 2 2注:(1)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d以上。
(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
但若反复感染足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应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3)确定次数须连续观察1年。
(4)反复肺炎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须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分析和处理原则]一、病因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其反复感染多与护理不当、入托幼机构起始阶段、缺乏锻炼、迁移住地、被动吸人烟雾、环境污染、微量元素缺乏或其他营养成分搭配不合理等因素有关;部分与鼻咽部慢性病灶有关,如鼻炎、鼻窦炎,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
反复呼吸道感染72例的病因分析作者:黄东华周启深蔡爱尤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28期[摘要] 目的探究临床患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为相关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72例为研究组,选取相同年龄段健康小儿72例为对照组。
分析两组对象在营养状况、微量元素、血常规、先天性疾病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研究组患儿住院行积极治疗,均向好的方向转归或痊愈,未出现不良事件,两组在营养状况、微量元素、血常规、先天性疾病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病因分析[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a)-0052-02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是多发于小儿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临床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各方面原因导致患儿呼吸道反复、数次感染,最终形成习惯性的呼吸道感染[1]。
RRTI是儿科临床工作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习惯性感染,有些患儿病情变化快,突发恶化,给患儿及家属经济上、身心带来极大的创伤[2]。
本文对RRTI的病因及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分析,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72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均完善病史追问、临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为小儿RRTI。
其中,男性48例,女性24例,年龄1~9岁,平均3.4岁,体重9~30 kg,平均14.3 kg。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7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1例,混合型呼吸道感染患儿14例。
选取相同年龄段的健康小儿72例为对照组。
两组年龄、性别、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研究组患儿在临床确诊后,综合评估病情,积极给予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常规补液及对症支持治疗。